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doc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行为(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外显的运动、动作、活动或者反应行为特征:1.行为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2.行为是有目标指向性的;3.行为是在情景中发生的组织是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为了使行为表现可以被控制而做的一种社会安排。组织存在的条件; (1)使命和目标(2)组织是多人组成的集合(3)专业分工和协作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等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个人经验个人对管理规律的总结;是基于自身体验的规律系统性研究(systematic stud
2、y)通过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得出管理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2 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对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理解:因变量(六个关键的因变量)自变量(三个水平的自变量)系统的研究(systematic approach )权变的观点(contingency approach)2.1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主题六个关键因变量:1.生产率效率效果2.缺勤率3.流动率4.工作满意度5.组织公民行为(最早由Organ 在1988 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
3、织效能的行为.)6.工作场所越轨行为(Kapla(1975)认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是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2.3 系统性研究直觉(intuition)对行为的“直观”理解。系统性研究是试图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科学证据做出结论。在控制条件下收集数据用合理、严谨的方式测量和解读数据2.4 权变的视角权变:对组织很难找到一套适用的管理原则,在所有的情境下都有效。组织面临不同的情景(权变变量),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作用帮助管理者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管理者对组织员工进行管理教育指导管理者完善自己的
4、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管理的效能学习目的用科学研究代替直觉,学习管理中有关人的问题的系统性知识,对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3.1 现场调查(Field survey )访谈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问卷法:(questionnaire research)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概念的测量:概念的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性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建立操作性定义的价值在于:1.通过说明概念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可有助于简化研
5、究的范围,将大量似是而非的行为或同性异构行为排除在外。2.可使研究者在相同或相近的平台上展开研究,从而提升研究的可比性,并有助于相互补充3.可为将来的理论发展。概念定义与实证研究提供指引。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1.企业认同2.利他主义3.人际和谐4.尽职尽责5.保护公司资源变量的类型: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自变量、独立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预测变量(predictor)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结果变量(outcome variable)调节变量(moderate variable)也称权变变量(contingency)情景因素,限制或者影响两
6、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变量。中介变量(mediate variable )中介变量也称中间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起媒介作用的变量。中介变量通常用来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构成机制。3.2 实验室试验(laboratory experiment):运用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通常在日常工作以外的地方,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3.3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 ):亦称对照试验,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3.4 案例研究(case research):通过研究者收集到的事例证明所主张的观点。案例分析(case study)对某一特定组织的真实的问题
7、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传统组织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第一条:起源于泰勒,关注的是生产中的基本个体活动,称之为“科学管理”。第二条:以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巴纳德等为代表,关注的是大型组织的工作部门划分与协调,称之为“行政管理理论”。4.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4.2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派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主题:福利待遇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过程: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访谈、继电器绕线机组观察室实验霍桑实验的结论1.“社会人”的假说2.非正式群体的存在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
8、的规范或行为准则结论:“物质条件的改善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人们的情感和态度。”行为科学诞生:人群关系学说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者的工作Robert Katz 的管理技能观: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地运用该抓专业的工具和技巧。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一个人能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
9、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合作努力。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把企业看成整体的能力。是对公司发展方向、公司目标和政策以及股东和雇员的利益理解方式的一种响应。研究结论:成功的管理者所表现出的行为并不和有效的管理者相吻合。社交活动与管理者的成功性有最强的相关,但却和管理者的有效性有最弱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有效性有强相关,但却与成功的管理者有很微弱的相关。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而非这样成功的管理者。从管理者个人的角度出发,成功的管理者却不失是一种有效的事业发展策略。OB与管理者: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解对于管理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技能。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一、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直接从简历或人事档案中获得的信息1.2传记特点与员工行为:年龄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年龄与缺勤率之间的关系受到缺勤因素的影响年龄与生产率的关系受到工作经验因素的影响性别不能预测工作满意度男性比女性更有进取心和有更高的成功预期非裔美国人比美国白人更支持赞助性行动任职时间与满意度正相关任职时间与离职率负相关肯定性行动:为消除以往歧视的现实影响而采取的步骤。肯定性行动计划:定额战略、善意努力的战略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1984年Ham
11、brick,Mason.发表“Upper echelon the organizational as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一文。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背景、包括心理和可观察到的特征,能够部分地预测组织成果,比如其战略选择以及绩效水平。之后,此理论被定义为“高层阶梯理论”。二、能力(ability)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能力的类型: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心理能力(ability)从事哪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能力维度:1.算数2.言语理解3.知觉速度4.归纳推理心理能力6.空间视知觉7.记忆力5.演绎推理 6.空间视知觉 7
12、.记忆力有关智力的实证研究结论:智力是创新性绩效的有效预测因子智力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毫无关系聪明的员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苛刻,对环境的预期更高。高智力水平的人,未必能很好地适应日常生活、与他人友好共事,在领导岗位上获得成功。情绪智能“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三、学习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习的两个特点:学习是不断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无形的过程人的行为模式:华生的观点:“刺激反应”托尔曼的观点:刺激心理加工反应勒温的观点:人的行为B是个体特征变量P和环境变量E的函数。即:B = f(PE)3.1 学习的类型
13、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实验:非条件反射:狗看到肉分泌大量唾液;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结论:刺激和反应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条件反射试验:斯金纳认为,在具体的行为之后创立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反应频率的变化,而强化则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的结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个体去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班杜拉认为,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个重要的
14、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社会学习理论实验结论:条件作用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产生的学习结果。3.2 学习与行为塑造强化(reinforce)跟随行为之后的后果决定了这个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凡是能够增强行为反应率的后果都可称为强化强化物(reinforcer)一种刺激或事物,可以增强被连结的行为未来再度发生的可能性。行为塑造的方法:积极强化:通过奖励的方法,让人增加某一行为的频率。消极强化:通过消除不愉快的经历,让人增加某一行为的频率。惩罚:直接设置了令人不愉快条件,来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消退:强化物若不再出现,这一
15、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到完全消失,这种抑制过程称为“消退)。第三章:人格和价值观一、人格:是人的一些持久而且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1.1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性因素、社会化因素、偶然因素、组织环境因素遗传的作用:1990年bouchard&lykken,在science上发表“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一文。他们通过对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的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的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结果,并将这些双胞
16、胎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进行比较,得出了惊人的发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这一发现,引起整个生物和行为科学领域的巨大反响。社会化的作用: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 process):其他相关个体、团队、特别是组织,会对一个个体的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来自社会环境的连续的影响称为社会化过程。社会化始于母亲和新生儿之间最初的接触。过了婴儿期,其他直系的家庭成员、近亲和朋友,然后是社会团体(同龄人、学校同伴、工作群体中的成员),都有影响作用。1.2 人格特质的识别和分类人格特质识别和分类的主要方法:“大五”模型MB
17、TI类型指标人格特质的测量与工作行为关系预测“大五”模型(The BIG 5 Model)外向性: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包括人际的卷入水平与活动水平愉悦、协同相容: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也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责任意识性: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神经质:对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开放性: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大五”与工作绩效:责任感对工作绩效是最为有效的预测因子;责任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有较强的稳定关系;外向性可以预测管理和销售
18、岗位的工作绩效;责任感和愉悦性对工作绩效存在交互影响,高责任感但缺乏人际敏感性的员工是无效的;愉悦性与合作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进谏行为有显著负相关;情绪稳定性与工作绩效无关;高责任心常常创造力不强。已有的“大五”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在工作与生活方面更幸福,但也更为冲动,如容易缺勤、酗酒、不注重保护等;在选择浪漫的另一半、朋友或团队成员时,随和的人是首选;随和的儿童在学校变现更好,随和的成年人吸毒、酗酒可能性更小;有责任心的人活的更长;他们通常是绩效导向的;他们的创造性不强,尤其是在艺术方面;在大五模型中,情绪稳定性和生活、工作的满意度、低压力水平的关系最强,情绪稳定性得分高的人往往更幸福;经
19、验的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往往更具创造力,宗教信仰不强,崇尚政治自由。1.4 人格的单一类型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1966年Rotter,J.B发表“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一文。Rotter认为,个体在某些事情的归因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持有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control )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结果归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
20、(internal Locus ofcontrol )的信念。控制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内、外控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个: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差异。具有印第安血统的个体最具外控倾向,白种人最具内控倾向,墨西哥裔美国人得分介于两者之间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个体具有更大程度的外控特点父母教养孩子时所采取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若常与孩子的表现不一致,或是让人捉摸不定,那么将导致孩子形成外控的倾向。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1959年Friedman & Rosenman发表“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
21、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一文,首次提出A、B型人格的概念。两位心脏病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特定的外显的行为模式与健康之间的胆固醇水平、冠心病等临床现象密切相关。他们认为,人格差异(特定的行为模式)与人的健康存在关联。人格差异对严重的疾病产生重大影响。A、B人格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个体的整个的人格面貌。他们的理论和发现把心理学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并且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格差异和人格何以能导致严重的疾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在以下方面更有效:1.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往
22、,而不是间接地相互作用时;2.当情境中要求的规则与限制最少。并有即兴发挥的自由时;3.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1.5 人格测试方法和量表Self-report自陈量表法Projective投射法二、价值观组织面对的文化环境:劳动力多元化、劳动力代际多元化Y代2.1 价值观价值观(Value):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即“对个人或社会来说,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存在方式比相对的或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方式更可取”.价值观的特点:相对稳定和持久的;隐含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民族性差异2.2 价值观的分类终极价值观:指生活的终极存在状态,一种期望的结果,对于这些目标,个
23、人愿意用他或她的整个生命去实现。工具价值观:指个体欲达到终极价值时,偏好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的层次:国家层次;地域、种族、宗教、语系层次;代际层次;社会阶层;组织、公司、部门层次2.3 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权力距离:文化内部成员之间愿意接受的地位和权力差异性程度。它决定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等级安排和社会阶层的差异。不确定性规避:一种针对由风险和模糊所带来的不舒适感的文化倾向。它反映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情景的安排。个体主义:是一种组织松垮的社会结构,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是严密的社会结构,存在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之分。个人对组织有较高的依赖性。研究结论:较富裕的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知识点 整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94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