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PPT 50页 )(1).ppt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PPT 50页 )(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PPT 50页 )(1).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种类,合作医疗制度(cooperative medical plan)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计划免疫保偿制农村健康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第一节 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1、合作医疗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作者刘纪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先明,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北农村合作运动,(1)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源头 1920年,华北五省遭受罕见灾害,为救济灾民,中外人士纷纷组织义赈团体,筹款赈灾。灾后各省赈团代表
2、汇集北京,组成一永久的救灾机关,定名为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诞生,华洋义赈会以“防灾重于救灾”为理念,把救灾的工作重点放在“合作防灾”上。从信用合作社入手,以河北省为实验区,于1923年4月,厘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空白章程,动员农民组织合作社。1923年6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北京附近的香河县基督教福音堂诞生从此,拉开了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序幕。,华洋义赈会的影响和推动力,从1923年至1934年,河北省合作组织普及69县,共有合作社961个,共计社员23875人,联合社计28社。从1923年到1931年,股款由286元增至45858元,增长了159倍;自192
3、5年至1931年,存款额由169.9元增至8777.3元,增长了近50倍;储金由121.1元增至11455.7元,增长了93倍;公积金由333.8元增至22191.4元,增长了近65倍。,1934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合作社法,华洋义赈会在华北推行农村合作运动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最先关注 合作运动逐步走上了立法规范及统一管理之途;20世纪2030年代,合作运动分别在民间社会团体和国家政权共同作用下,由华北而江南,而遍及全国。到抗战前,当时我国农村合作社组织形式及合作制度基本确立。可以说,这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诞生,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土壤,或曰“产房”。,当时合作社的作
4、用:,合作金融可助使农村经济活跃,解除农民经济生活上的贫困;合作社组织可开拓出农民群众的自助、互助的精神,促成农村社会的组织并维持秩序;合作社赋予社员“一人一票”的表决权,通过这种政治训练,激发起农民的民主、权力意识;合作教育可启发农民的智能,增长农民知识;,“提取公(益)积金,用于公益事业”,合作社法明文规定“合作社赢余除依次弥补累计损失及付利息外应提存20以上为公积金,10以上为公益金”从合作事业中提取公积(益)金,用合作的方式来举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创意,随着合作运动的逐渐发展、广为传播,而成为现实。,(2)用合作的方式来举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在20世纪30年代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中,
5、河北定县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的保健制度。1929年,平教会进据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促进活动。1930年,平教会的社会调查部与公共卫生部合作,对定县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定县缺医少药的现象十分严重。,定县的乡村保健制度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保健员,第二级是保健所,第三级是保健院。,保健员:,保健员每村一人,由本村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会员自选一人充任,以热心服务、忠实可靠、身体健康而年龄在2035岁者为合格。保健员在正式任职之前,须先在保健所接受10天医药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训练。保健员的工作职责:一是宣传卫生常识二是报告本村的出生死亡情
6、况(又称生命统计)三是随时施种牛痘并负责改良本村水井四是管理一个由同学会购置、价值三元、内置十余种常用药品的保健箱,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救急治疗。保健员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上述工作,既不支取薪水,也不收取药费,所用药品由平教会或村中供给。农民在保健员那里看病,平均每次只要花医疗费铜元1枚。保健员的工作是一种相当的义务服务,,保健员规则赋予相应的权力:,(一)保健员自己得病就诊于保健所或保健院,一律免费。(二)保健员依照手续介绍给保健所诊治之病人,只收半价。(三)保健员服务一年,如能尽职,应由同学会募集相当之奖品以资鼓励。保健员不能医治的病人,则依照手续转介给保健所。,保健所,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
7、机关,管理约三万人口二十个村庄的区域。保健所配有医生一人,护士一人,助理员一人,,保健所内医生的职责:,一是训练与监督村保健员,规定保健所医生至少每半年要到保健员村中视察一次,保健员每半年应在保健所聚会一次,报告工作情况及交流经验;二是每日门诊,接待和医治病人,尤其是保健员转来的病人。据统计,1933年每个保健所每天平均诊治29人次,而由村保健员转来的病人占30以上;三是负责学校卫生及卫生教育;四是预防急性传染病。保健所不能医治的病人转送保健院。,保健院,保健院为全县卫生之最高机关,其任务为管理全县卫生行政,实施卫生教育,计划全县卫生工作,训练全县卫生人员,治疗病人,进行传染病预防及研究工作等
8、。保健院配有男女医生各1人,助理医生2人,护士8人,药剂师一人,检验员1人,事务书记及助理员6人。院内附设病床50张,专供住院治疗。1933年住院治疗的病人为778人,其中男性占67.8,女性占32.2。总体看来,保健院初始为一完全设备的平民医院之组织,它不管门诊,专收住院病人,因为门诊完全由各区保健所负责了。,平教会创立的三级保健制度之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村缺医少药、农民有病得不到医治等问题的解决,而且开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局面,并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模型”。,“低水平、高效率”,保健所每次诊疗仅收铜元5枚,保健院每日住院费也不过4角。据统计,这套保健制度建立后,每
9、月经保健员、保健院治疗者平均为500人,经各保健所治疗者每月平均2000人,1932年五六月间,差不多每月达3000人。1932年,定县全县已有保健院1所,保健所3处,保健员80余人。,“低水平、高效率”、预防保健,保健制度的建立,不但平均每人每年的医药费开支减少了23,且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以预防天花为主的种牛痘,由各村保健员负责实施,各保健所医生具体指导,使危害农民生命安全最大的天花病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33年,研究区内61村天花即已绝迹,全县患天花的人数大为减少;1934年,全国天花流行,大量人口死亡,而定县仅死数人。到1936年,定县天花“已经绝迹”,定县的医疗
10、保健制度,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成立后,参照定县的保健制度,要求各县设卫生院,乡镇设卫生所,保设卫生员。定县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的创立,是传统乡村社会制度创新极为精彩的一环,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形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3)乡村保健村实验,1936年2月,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主办的无锡惠北实验区,选择小园里村进行乡村保健村实验每人每年只须缴纳3角钱的保健费,就可以享受全年的免费医疗、注射预防针和种牛痘等权力。1934年5月至1937年5月的3年间惠北实验区接受种痘的人数为4355人;共有2644人接受了防疫注射。,乡村建设运动时期,全国各地的实(试)验区(县)都
11、比较重视乡村公共卫生工作。如设立乡村医院(或卫生所或保健所或医药室),为农民看病治病;注重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为农民布种牛痘和注射预防霍乱、脑膜炎、白喉等传染病的预防针;重视学校卫生,宣传卫生常识;实行新法接生,开展清洁运动等。如定县的村设保健员、区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无锡惠北实验区在小园里村实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定县的学校和妇婴卫生工作经验,无锡和徐公桥的清洁卫生运动经验,邹平的新法接生经验等,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上,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合作医疗最初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合作社(卫生合作社)农村合
12、作医疗制度的确立是在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正式出现了具有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医社结合”,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医社结合”:采取社员群众出“保健费”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有别于此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和发展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毛泽东肯定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称赞“合作医疗好”,覃祥官 农民厅长农民,覃祥官,3年私塾1964年县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担任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卫生所医生 1966年8月10日,“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挂牌。覃祥官主动辞去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PPT 50页 1 我国 农村 医疗保障 制度 PPT 5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8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