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ppt.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单 波,一、社会流动与“陌生人”概念的流行,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印证着社会流动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言的发明部落间(intertribal)与文化间(intercultural)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一个社会的流动性愈低,其语言的变化就愈小;流动性愈高,其语言便拥有愈多外来与调整的部分。,工业革命之前:自我中心的跨文化交流,希腊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克雷芒(Clemens,约 150-约215)“丝绸之路”十字军东侵罗马教皇对参与东侵者的演说马可波罗游记中国以蛮夷看待外来者的文化优越感,工业革命之后:交流困境成为时代的命题,资本使得社会交换成为互动的普遍形式,并进一步
2、加速社会流动和分化。一方面是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是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阶级之间的冲突频繁爆发。社会演进论:人与人的交往要以进步为导向,文明人对野蛮人、半开化的人负有教育和领导责任。种族主义:人由于其自然归属于价值不等的种族(“进化度”不同),价值也不同,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在某时间、某地域、某方面都会显现自己的价值。,1864年向伦敦人类学协会提交了一篇名为人类种族的起源及古人类在自然选择下的演化(The Origin of Human Races and the Antiquity of Man Deduced From the Theory of
3、Natural Selection)的论文,首次通过对人类躯体进化与文化进化过程的区分以及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分析,得出了所有人种拥有同等智力潜能的结论,为人类的平等交往建立了理论基础。,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F.W.H.Myers(1843-1901),the son of an English clergyman,was a classics scholar turned scientist by his interest in psychic phenomena and mediumship.,telepathy,the transmission
4、of any impression from one head to another with the channel that does not rely on meanings already known.,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从人类学角度建构了文化相对论的基础。未解的疑问:在回到一个由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后,我们如何还能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实现自由交流呢?,西美尔Georg Simmel德国社会学家1900年货币哲学:“外乡人”通过货币与新的群体发生联系。1905年提出“陌生人”(stranger)概念,陌生人,陌生人指那些今天来、明天留下的漫
5、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会系统的其他成员接受的人,并且认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间是陌生人,预示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个人与陌生人的交往关系,而且由于陌生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人们总是对陌生人带着疑虑,这种疑虑的极端后果就是仇外。陌生人用不同于我们的方式观察社会系统,带来了远距离视角的独特优势;他不受约束,更容易摆脱社会规范;在与群体的交往中拥有多元文化视角,因而能在交流中以对方的视角看问题,用普遍、客观的方式看问题,成为文化体系之间的漫游者。这样的人是往交流自由里填充了内容的人,是与世界发生普遍交往关系的人,因而是真正自由的人。可以说,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元素:社会距离、跨界
6、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的文化系统。,陌生人理论进入美国社会学,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每年100万移民的涌入,使移民的不安定和排斥移民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帕克,1864-1944RobertEzra Park,芝加哥城市生态模型,在城市中心,极端富有者与极端贫困者比邻而居,中心周围是贫民窟,再向边缘扩展到郊区,居住者的状况逐步上升。与生态模型存在隐喻式联系的是“种族关系圈”:所有群体都在为获得可利用资源而斗争,不同的群体开始接触后就发生冲突,冲突过后是适应阶段,各群体之间的界限被明确地标示出来,然后进入分离阶段,最后便是同化阶段,下属群体接受了下属群体的方式,最终消失其中。,帕
7、克:从“陌生人”到“迁移者”和“边缘人”,迁移者(migrant)和边缘人(marginal man)指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他们也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深化西美尔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研究,在原有物理、几何距离和精神、心理距离方面,突出了对于后者的研究,并在社会距离测量中发展出差异性(differency)概念,表示两个或更多个体传播不相似的度,从主观层面测量一个人感觉自己和他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从客观层面观察两人或更多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程度。,默顿Robert King Merton,默顿: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
8、,世界公民(cosmopolitan)表示个人与自身系统之外的交流达到相对高的程度,与本地人相比,他更具有流动性,与社区之外的人也保持着朋友关系网。,面对流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个体如何与更大的社会系统和谐相处?由此发展出诸多成熟的思想与理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传播作为研究领域已是呼之欲出的事情了。边缘人理论的限定金伯格(Milton M.Goldberg),1941边缘人理论的中心课题已通向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并确立了三个研究目标,即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
9、传播差异的途径;最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塞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社会习俗Folkways,塞姆纳:内群体、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内群体就是个体认同的集合,内群体通过夸耀自己和藐视外部的人来提升自己,个体不假思索地将内集团的价值视为完美的,并自动地运用它们去判断他人以及自己不熟悉的价值与行为,把具有这些价值与行为的人定义为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个人判断其他文化比自己民族的文化低等的度,它是人们将自己归属于内群体的结果。其相异于欧洲中心论的见解是,民族中心主义妨碍了我们对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理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塞姆纳要把人置于群体间交
10、往过程之中,其真实的想法是把自然法则提升为道德法则,通过社会进化冲破社会习俗所设置的交流障碍。,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库利:初级群体,1909,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它与非个人化的、契约式的、正式的和理性的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不同,是以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温暖的情感以及合作为特征的,它会造成一种“我们”感,使自我对此群体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将自我视为一种感觉状态,即所谓“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第三,我
11、们体验到某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二、从文化到跨文化,非常有“文化”,但不能“跨文化”同时期的那些异文化被他们视为“野蛮”、“原始”或“半开化”的文化资料,当作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虽然他们偶尔也去异域旅行,但很难或者根本无心进入与异文化群体的交流状态,到头来只是根据旅行家的记述、殖民地当局的档案和传教士留下的资料来分析异文化,而得到的理解只不过是自我文化系统和知识系统的理解,不能像陌生人那样同时拥有他者的视野。,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vski,1915年在“特洛布里安”的珊瑚群岛,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转向,文化审视者,倾听者、参与式观察者、对
12、话者,海默斯:民族志传播学,1964年,海默斯(Dell Hymes)借用创立了民族志传播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试图解释某一文化或群体所采用的传播方式,形成了跨文化的传播研究姿态,即把传播实践而非语言形式当作研究中心,分析在自然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揭示传播实践所隐含的模式。这就直接帮助跨文化传播以语境化的方式把握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海默斯Dell Hymes,菲利普森:言语代码理论,1992年,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提出“言语代码理论”(Speech Code Theory)。,菲利普森Gerry Philipson,口语是最为突出隐
13、秘的文化代码.日常口语的语速,语调,语词,语气,语句,口音等包含了心理,社会,修辞的文化区隔.讲话的意义是通过言说者和倾听者在沟通时使用口语代码而创造和解释出来的.,文化观念的转向并未形成广泛的跨文化态度,雷蒙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观念的两次转向由具象的自然生活转向抽象的道德、知识,与文明成为同义词,对应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精神推崇的人的理性、道德与精神规范,具有普遍性、标准性的特征;从十九世纪开始由“文明”的同义词转变为“文明”的反义词,而且由单数转变为复数,人们开始采用文化来强调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即地区的和具有历时性的文化,甚至在浪漫主义时期发明了民间文化(folk
14、-culture)的新概念,扩充了文化的内涵。此时,文明与文化相对照,与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工业发展等意义联系到了一起。,凯伦:文化多元主义,1915年,民主与熔炉:首次论述文化多元主义,以此作为政治策略来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实现各种族的民主政治,抵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导致的暴力后果,警惕文化扩张的冲动将整个欧洲大陆拖入战争泥潭。,凯伦Horace Kallen,文化多元主义可以消除社会流动对人们产生的诱惑,每个人都不必向往富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保留种族差异,各自停留在原先的位置,为自己的种族自豪。实质上,这是一种容易接受的种族隔离方案。,凯伦理论的分析,保守派文化批评:彼此隔离的
15、思想结局,艾略特(T.S.Eliot)与加塞特(O.Gasset)威胁现代社会的力量,来自“民间”,来自“市井小民”、“大众”,而这些人必须再予以教导才能让他们各安其位,“顺理成章”地接受应有的职位,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把传统文化从沉沦于野蛮之域的危险中解救出来。艾略特甚至主张“绝大多数人类应该继续在他们诞生的地方发展人生。”,批判专制 贬抑大众,阿多诺(T.W.Adorno)与霍克海默(M.Horkheimer)1944年,启蒙辩证法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上而下的压制,压制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工人阶级实在是捉摸不定,被动而反复无常,且毫无理性。他们想拯救社会与人类,却贬抑着大众,
16、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悖论。,跨文化态度难以形成的原因,他们所要批判的是,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操纵性、控制性的特征,压抑了人的主体意识,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助长了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在西方业已式微的“个体意识”和批评精神;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长期推行的非个性化和齐一化,大众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单质的群体。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早就蕴涵在前提之中,也就是说,他们在前提里就预设受众已失去主体性,或者只剩下单一的经验主体,只能被外物或外在的政治经济结构所驱使,只能是文化工业统治的对象。正如有些人所批评的,真正的受众在阿多诺
17、眼中或许是退化过头了,是回到了婴儿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把批判限制在意识和精神领域,相应地,主体也被局限在自我意识、自我精神表现之内,不再有实践主体,也不再有主体的创造。这种既远离传播实践活动又不能超越自我的“主体”,当然是易于被媒介摆布的了。其实,这样就取消了人的传播实践,取消了主体间的传播关系,也就难以有跨文化的转身。,后现代思潮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萌生,后现代主义反思欧洲文化的内在理性和逻辑,倾向于认知的多元主义,对边缘的、外部的、本土的文化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批评文化帝国主义,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欧洲文化的普遍化,而不是真正的普遍理念。反对图尔明(Cosmopolis T
18、oulmin)所说的高现代性。德里达、福柯、萨义德、斯皮瓦克(Spivak)等,对文化、语言和传播观念的批评。欧洲学者对他国、他族文化态度的转变:海德格尔强调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伽达默尔鼓励学欧洲哲学的学生们通过与非西方思想模式的交流丰富、扩大自己的思想水平。,欧洲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特征,欧洲的哲学大师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上升为“人类的对话”,将跨文化问题看作人最本质的精神需求,从人文主义的高度关注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与地位,从而为当代欧洲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思辨与宏阔的基调。,从各个角度进行着去欧洲中心化的工作从而为“人类的对话”扫清障碍,伽达默尔,我所设想的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性的联合。
19、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差异。多样性的联合,而不是均一,是,欧洲的遗产。这种多样性的联合必须扩展到整个世界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穆斯林文化。每种文化,每个人都对人类的团结与幸福有其自己的独特贡献。,语言学的跨文化转向,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语言相对论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or Whorf hypothesis人们是透过语言所构造的心理范畴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语言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而对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就产生了该文化特定的思维模式,语言塑造着思维。,精神分析学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弗洛伊德Frend Sigmu
20、nd18561939,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精神分析学的启发,预示着一个人格正常的人完全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击碎了种族优越论的神话,启发人们以人格平等的姿态进入交往,新精神分析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从环境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出发思维重心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把心理常模解释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把社会同一性(或社会统合)的任何破坏解释为病态,更多地从社会、文化因素说明人的焦虑、冲突与心理危机。,影响,跨文化心理学成了跨文化传播的支撑性相关学科形成了爱德华霍尔对潜意识、非语言传播的特别关注,爱德华霍尔
21、开创跨文化传播研究,外国服务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美国政府,1947年作为人类学教员的霍尔将授课的重点转向微观文化知识,如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即传授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知识,由此开创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三、“边缘人”的跨文化传播之思,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制度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始于外国服务所(FSI),爱德华霍尔以他的论文和著作创立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文化与传播关联在一起进行研究作为跨文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传播的研究提出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人格年轻时为美国政府印第安人服务处(India
22、n Service)工作,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土著保留区(native American reservations)内的纳瓦霍人(Navajo)和霍皮人(Hopi)一起修路建坝。二战服役期间,他在非裔士兵团获得了对黑人文化的深切了解,也在菲律宾特鲁克岛上经历了美军与土著居民的冲突。,在文化心理与精神上从中心走向边缘外国服务所的语言学家把语言看作是对文化的反应,习惯于体现那个时代语言学追求普遍描述的趣味,而他把语言看作是对文化的表达,注重通过观察非语言传播的微观方面来展现文化的独特性和互动性,形成了在那个时代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间”(intercultural)意识,并且把教学重点转向教外交官如
23、何跨文化地交换信息、和异文化的人交流,由此有了首创“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说。有意识地走向人类学学科的边缘,与心理学、精神分析、语言学形成观念与方法的流动性借用,把语言相对论、语言学的人类行为原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等运用于跨文化传播之中,由此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1955:“举止人类学”1955年,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改变文化知识灌输的教学思路,转而通过日常沟通行为来分析文化,创造性地从人类学层
24、面审视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959:沉默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1959,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它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建立了分析文化的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其他著作,The Hidden Dimension1966,Beyond Culture1976,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Ge
25、rmans,French and Americans1990,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思想与方法,第一,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进而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他让人们了解到,文化指示我们关注一些东西又忽视一些东西,而人们关注什么主要是一个语境问题:在“高度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中,大部分信息要么存在于物质语境,要么内化在个人之中,很少的信息是编码的和清楚表述的,而“低度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与此相反,它的大部分信息存在于清晰的编码中;高语境行为植根于过去,相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传播 兴起 发展 ppt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6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