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doc
《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 目录 一、科普发展历程与科学传播 二、科普工作的内容 三、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工作 四、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 一、科普发展历程与科学传播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弗朗西斯?培根 “科普”概念的变迁 传统 科普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公众理解科学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PUSET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ST 科学传播 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普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科普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以促进公众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为使命,利用专门的普及载体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服务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适时适需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的广泛扩散、转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取得预想的社会、经济、教育和科学文化效果的社会化的科学传播活动。 科学的形态 知识形态:起源于对自然界及规律的探索,是科学的基础 技术形态:知识形态向物
3、质方向转化而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形态:知识形态向精神方向转化而成,促进社会意识层的发展 科学的两个基本功能 第一生产力作用:通过技术形态为中介的生产力功能或经济功能 文化力作用:通过文化形态为中介的精神功能和文化功能 科普的发展历程 广义科普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发展历程:科学启蒙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时间发展序列) 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科普(科学传播)主体的范围和结构由单向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双向平面网络发展 科学启蒙阶段 时间跨度:近代科学革命(16、17 世纪)到经典科学体系开始构建(19世纪初)。 特点:依附传统文化的传播,借助于神学和宗教;科学家既是科学
4、研究者又是科普主体 目的:科学启蒙、消除封建 思想影响,培养公众科学感情, 形成他们关于科学的感性具体化, 为科学发展扫清道路。 传统科普() 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 主要强调科学知识的大众化过程 (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普活动仍处于这一阶段) 传统科普的特点 FROM胡学增 对象:科学知识较低的群体 内容:强调科学知识性 方法:强调受众的接受性 价值观:强调科技的正面性 主体:科学共同体 传统科普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型 “中心广播”模型 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教导 在知与信中强调“信” 传统科普的等级层次 不可逾越的等级层次: 科技知识向下灌输 “科技总是好的,无条件对社会有益” 公众
5、理解科学() 20世纪80年代英美兴起 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1985)为标志 科普的范围不断扩大 科学共同体立场 从科学共同体的利益和视角出发的 ,部分从国家和公众的角度做了若干思考 公众理解科学( PUS) (1)(“博德默报告”,1983) 强调并提升了PUS的重要意义: 可能是国家繁荣昌盛、提高公众和个人决策质量以及丰富个人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 提供人们对日常工具和服务的理解 理解危险和不确定性的性质及其与公共政策和日常生活决策的关系 科学的主要发现,深刻影响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概念 “科学”:包括数学、技术、工程和医学,对自然界的系统调查和从这些调查中得到的知识的
6、具体运用 “理解”:对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局限性的理解,以及对其实际影响和社会后果的一种认识 “公众”:科学界之外的公众,(1)满足个体需要和福利的个人、(2)作为民主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的公民个体、(3)从事技能和半技能职业的人、(4)从事中层管理和贸易的人以及(5)负责社会主要决策的人,特别是那些产业界和政府界人士 从PUS到PUSET(沃尔芬达尔报告,1995) 对象:主要是科学共同体接受公众基金的科学家、工程师与研究生 从经济和民主两方面提出为什么PUS重要。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学工程教育应包括有关传播技能的课程,考虑如何在高校长期的学习规定中加入公众理解科学活动 “PUS”定义
7、的发展(1995) 理解上的不同:PUS是公众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即PUSET ,“科学”概念,已经从隐含工程与技术,到明确地提出“公众理解科学、工程与技术” 所用的词汇也不同:从“理解(understanding)”到意识(awareness)”和“赏识(appreciation)” “科学与社会”(“第三报告”)PUS的新阶段(2002 ) 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问题 疯牛病的出现使公众对科学家向政府所提出的建议产生了怀疑 有很多人为诸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内的技术发展感到不安 参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科学与社会,关注的是关于科学与社会的问题 第三报告的贡献 非专家对科学问题的理解 “第三
8、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的新阶段“公众对话” 的产生 “公众理解科学”的主要特点 除了包含科学技术的“一阶传播”外,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二阶传播”。 一阶传播:传播科学知识 二阶传播:与元层次的科技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强调对科学本性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理解,弱化对科技知识本身的关注 强调了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协商讨论气氛 站在科学共同体的立场上看问题 “公众理解科学”与传统科普的区别 科学家与公众在科普中的关系是平等、双向互动。 让公众理解科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公众接受科学的全部。 大众传媒成为沟通科学家与公众的重要桥梁。 现代科普的过程是科学与人文社会交互融合的过程。 科学传播
9、 SC 科学传播: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科技内容及其元层次分析和探讨在社会各主要行为体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 按传播渠道把科学传播分为四个层次:专业交流、科学技术教育、科技普及、技术传播 科学传播的主要特点 理论基础: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 和传播学 内容更广泛:包含科学技术的“一阶传播”和“二阶传播”,更强调科学技术的“二阶传播” 主体结构:更复杂 媒介:主要是大众传媒,更强调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作用 立场:国家、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的结合 科学传播的起源 贝尔纳是最早注意到科学传播的科学社会学家之一 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科学的社会功能,专门讨论了科学传播(scientific
10、communication ),主要提出“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 1995年10月清华大学召开的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科技传播研究集中体现了当时科学传播研究的成果。 特点:科学传播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是处在“探讨”和“思考”阶段,很多研究是处于宏观层次;科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为背景的,“当时人们以为科技信息自身是明确的,即内容不成问题,而传播界所要做是就是如何多快好省地传播。”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二阶段:从科学传播的机制到内容研究的转向 更多的着眼于“如何传
11、播”,是打科技牌,把“科学技术”当作手段来搞传播 现在科学传播研究“只有基本搞清了该传播什么,才谈得上如何有效地传播” 科学传播研究内容 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 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 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 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 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科学传播的最终目的 使全社会特别是决策者获得关于人文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观念,使科技发展服从于国家、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科学传播的动机要以地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判断依据,以此判定是“好科技”还是“坏科技”,以此决定快速发展还是慢速发展科技 科学传播的目标或者预期效果 人文主义立场: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让全社会充分理解现代科学技
12、术 理解科学技术的本性,理解科技的产出和发展过程,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各种影响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中既包含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影响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影响 科学传播系统 科学传播系统是一个动态反馈系统,行为主体自身和之间都有反馈关系 传统上把公众当成科技传播的受众是非常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公众只是科学传播的受众之一,科学共同体内部也要科学传播,各分支学科之间需要不断沟通,行业间的科技普及和进展通报也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传播系统的主体结构 科学传播系统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平面化的网络结构 平面化意味着主体间的平等,网络化意味着系统间的普遍联系 科普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型 科学传播:“民主
13、模型”、“语境进入”、“内省模型”等 公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科学 公众与科学家处于近似平等的地位,双向交流,强调“知”(相对于“信”) 科学传播的条件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需要,构成了科学传播的必然要素之一 内容的先进性:传播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先进的,并且对受众和社会有益的东西;而不是落后的、愚昧的、狭隘的东西,这就与迷信和僵化都划清了界限 主客体的互补性:各类人士之间的科学含量差是产生科学相互作用、发生科学传播的重要条件 科学传播的内容 传播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社会文化内容 STS研究、科学社会学和SSK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普活动 策划 组织 实施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6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