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
《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安沟社区土地整理模式目的通过工程方法与生态方法的综合运用,探讨和实践基于景观格局土地整理的生态、工程设计。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整理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为核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土地利用的管制区域、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总结了具体土地整理的生态工程措施。结论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土地整理,从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以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土地整理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2、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1。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国内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技术研究2-5、土地整理潜力研究6-9、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过程和生态效应研究10-18、土地整理产权研究19-20等。通过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新的方向: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已国际国内的趋势,利用
3、GIS技术与方法改善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坚持以流域为基础进行小流域土地综合整理。 本文从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提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并以延长县安沟乡为例,综合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整理的实证研究。为其中心社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参考,促进城乡统筹。 1 研究区概况1.1 基本情况1.1.1 自然概况 安沟乡地处延安市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全乡辖25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2174户,8372人。全乡地势整体西南高,东北低,以安沟河小流
4、域为主体,流域两侧为沟坡塬峁。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95648110910,北纬36212936337。全乡分区基本上是由自然地貌分割而成,西、南两翼以黄土丘陵隆起带为界,北部以东西向坡脊线为界,由西、南、东三面形成自然分水岭。安沟河河口呈三角形,经雨水冲刷沉积形成冲积平地,为安沟乡安沟村村域,安沟乡政府驻地。全乡绝对高程由713 m到1372 m左右,相对高差659m。地貌类型呈塬地、坡地和谷地,由此形成三种景观结构:塬地以种植果木林苗为主,坡地以灌木林地为主,平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在林、农结合带,受农民开荒影响,植被类型不固定,在现状调查时多以零星果园为主。全乡土地肥沃,光照时长,暖温带干
5、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因极地大陆气团很快削弱,热带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随之增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一年中降水最大季节,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冰雹天气,并伴有强劲大风;秋季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气温骤降,晚秋多高爽天气,由半干旱转干旱。年平均气温10.4,南北差0.5,东西差1。最冷月份1月,均温5.4,最热月份7月,均温24.1。各季节雨水分配不均,气温昼夜差别较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年降雨量565.7毫米,南北差16.5毫米,东西差65.4毫米,雨热同期,20%的降雨量
6、集中在79月。年干燥度为1.5-2.0。无霜期170天。风、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内有水库一座,为安沟水库,坝址位于延河一级支流安沟河下游,距县城15公里。安沟水库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延长县城供水。水库正常蓄水位871.04米,总库容660 万立方米,工程设计每年向城区平均供水127万立方米,与现有水源联合运用可基本满足延长县城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图1 安沟乡区位图1.1.2 社会经济概况全乡土地面积202.4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苹果21950亩,人均2.6亩,在村人均3.7亩,其中挂果16450亩,幼园5500亩。历年来累计退耕58665.15亩,其
7、中退耕还林30619.55亩,荒山造林28045.6亩,共涉及2089户,8102人。安沟乡以苹果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支柱产业,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19亿元,产值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6元。基础设施方面,渭清线横贯全乡。全乡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到2011年累计建成822口 ,使用率86.7%。建成沼气后续服务站4处,果树三沼综合利用2.5万亩。已完成东卓、踅粱、张家山、朱家河等油路工程,新增安沟等8处集中供水工程,水窖426眼,水井372眼。公共设施方面,安沟乡有卫生院1个,图书阅览室1处,中心小学1所,村卫生室18个。社会保障方面,全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3%,参合77
8、86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4591人,实际保人4282人,参保率为93.27%。全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03户,809人,每月兑现79260元。共有五保户31人,年发放补助93000元。乡敬老院现有工作人员4人,已入住13人。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2.1 数据来源 (1)调查访谈:采用同政府工作人员座谈、25个行政村调研和每个行政村20%的比例典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的相关的调研与复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空心村整治和新村建设意愿等方面。调研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得到乡镇总体基础调研报告一份,行政村调查问卷24份,农户
9、有效问卷281份。(2)图上量算:安沟乡政府提供的2009年成图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以及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网站下载的遥感影像数据。2.2 数据处理(1)以Tiff格式的安沟乡2009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10000地形图为基本图件,参照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运用扫描地图矢量化软件Geoway,经过坐标转换、几何校正,得到的安沟乡1:10000土地利用图和1::10000地形图的矢量图。(2)按照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研究的具体目标,把土地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
10、6种类型,利用Arcgis10.0软件,提取农村居民点信息,制作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和农村居民点分布图。(3)以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为依据,运用ArcGIS10.0软件,选取有关指标,对土地利用的规模、形状、分布进行景观格局分析。(5)以1:10000地形矢量图为依据,运用ArcGIS10.0软件,选取相关环境因子,对土地利用的规划整理。3 土地整理规划3.1 整体思路土地整理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生境产生一定的扰动,打破原有的生态状态。所以关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就显得十分必要,土地整理实质上是在重塑土地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关注景观的的格局与过程,尺度与效应
11、。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空间格局的形成、动态以及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2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镶嵌体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不同时空尺度上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其演变开展不同时空尺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定量化研究,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一个特点。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土地整理就是基于农田景观整体性原理,在开展土地整理时,将组成农田景观的各要素看成是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整治。本研究区土地整理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整理区范围的划定上,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具体地理环境区位,以完整的流域面积为单元,将区内耕地
12、、林地、园地、居民点、水域、道路、未利用地等全部纳入待整理范围,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土地利用过程),按照土地承载力确定各类用地面积;其次,从影响耕地生产的各因素着手,分析主要因子:地形和水文要素,基于此分析结果,确定土地利用主要方向和区域,划定土地平整的重点区域,拟定土地整理工程方案,调整不合理的基质和斑块;第三,从维护区域内农田景观安全格局出发,修建基础设施,安排区内交通设施,修建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图2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图3.2 土地利用现状与过程分析经过多年人类活动,安沟乡形成了两种稳定的基质单元:一是草地,位于谷口和冲沟两岸的坡地;二是林地,位于山坡顶部和陡坡地。同时,在农田和林地之间
13、,分布着另外一种不稳定的基质单元果园。由于缺少统一的林果规划,栽植的果树间隙大、树种单一,土壤裸露多,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在上述基质单元内,还分布有零星的居民点、水塘、荒草地等斑块;贯穿于基质和斑块中间,是由河流、道路组成的廊道系统,构成了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安沟乡现有总土地303598.5亩,土地利用以耕地、塬地、林地、建设用地为主。2011年,耕地32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园地352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林地48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村庄建设面积5833.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安沟乡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镇的特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比例最高
14、。村庄数量多,布局极散,用地空废化程度高。人均宅基地面积约250平方米。随着安沟乡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以宅基地废弃和村庄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安沟村村域内,正在规划建设一个中心社区,主要是为高家川村水库移民准备的。中心社区地处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乡政府驻地。项目计划完成600户,240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社区建设一期,招标总面积12857.73m2 ,总投资1730.37万元。主体位砖混结构,6层4栋15个单元,总计180户,于2012年8月份竣工。整个社区规划时间3年完成,总投资8000万元,人口达到3000人。一方面,自
15、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安沟乡内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果树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向破碎化发展。这种不断变化着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安沟中心社区的建立,乡民居住与生产用地距离阻力势必增加。如何科学引导和改善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土地产权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真正的价值,是研究区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表1 安沟乡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3.3 土地利用垂直地带性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现状过程,主要从耕地限制因素、植被分布与扩散、中心社区建设迁村并点3 个方面进行分析。耕地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人文因素,但总体而言,自然因素是基础,即耕地开发受到当地
16、资源环境的约束。在自然因素方面,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受到地面坡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资源供给能力、耕作难易性、水土流失强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地面坡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水土流失是造成坡地土层厚度减少的主要因素。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垂直地带性,根据垂直地带性将耕地分为高山地、塬地和沟坡地三大类:高于塬地是高山地,高山地包括山顶地和山坡地;塬地分为塬地和塬缘地,塬缘地的边界以塬边坡度5为限;沟坡地分为坡地和漫滩地,间或夹杂塌地和阶地,坡地以黄土休止角45为限。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应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大于25)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
17、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同时结合中心社区建设选址和居民点的迁村并点,在植被现状保护的现状下,可以适度调整耕地的分布与利用强度。借助GIS软件与技术的支持,在多种地理背景数据的基础上,以DEM为基础数据集,采用ArcGIS技术及多种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坡度分级、地貌分类、坡向分类等方面的数据处理,具体提取划分了安沟河小流域。(1) 按照小流域规划的具体要求,坡度划分为0-5(平地),5-15(缓坡地),15-35(中坡地),35(陡坡地)共4个等级。(2) 在流域规划中,一般仅将坡向区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坡和阳坡,其最常用的划分指标为在360方位角内,90-315范围内为阳坡,315-360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区 土地利用 整治 研究 土地 整理 模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6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