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doc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章 根轨迹法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正确理解开环零、极点和闭环零、极点以及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2. 正确理解和熟记根轨迹方程(模方程及相角方程)。熟练运用模方程计算根轨迹上任一点的根轨迹增益和开环增益。3. 正确理解根轨迹法则,法则的证明只需一般了解,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则按步骤绘制反馈系统K从零变化到正无穷时的闭环根轨迹。 4. 正确理解闭环零极点分布和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根轨迹分析参数对响应的影响。能熟练运用主导极点、偶极子等概念,将系统近似为一、二阶系统给出定量估算。5. 了解绘制广义根轨迹的思路、要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根轨迹与
2、根轨迹方程、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教学难点:根轨迹基本法则及其应用。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主要有闭环系统极点在复平面的位置决定,因此,分析或设计系统时确定出闭环极点位置是十分有意义的。根轨迹法根据反馈控制系统的开、闭环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直接由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求出闭环极点(闭环特征根)。这给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4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一、根轨迹定义: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移动的轨迹。当闭环系统为正反馈时,对应的轨迹为零度根轨迹;
3、而负反馈系统的轨迹为根轨迹。例子 如图所示二阶系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图4-1 二阶系统结构图开环传递函数有两个极点。没有零点,开环增益为K。闭环传递函数为:闭环特征方程为: 闭环特征根为: 从特征根的表达式中看出每个特征根都随K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设如果把不同K值的闭环特征根布置在s平面上,并连成线,则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系统的根轨迹:图4-2 二阶系统的根轨迹二、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图43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44)将前向通道传递函数G(s)表示为: (45)为前向通道增益, 为前向通道根轨迹增益 (46) (47)其中为反馈通道的根轨迹增益。闭环传递
4、函数: (410)式中分别为闭环零、极点。比较式(48)和(410)可得出以下结论 闭环系统根轨迹增益等于系统前向通道的根轨迹增益; 闭环系统零点由前向通道的零点和反馈通道的极点组成; 闭环系统的极点与开环系统的极点、零点以及开环根轨迹增益有关。根轨迹法的任务就在于已知开环零、极点分布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图解法求出闭环极点。三、根轨迹方程闭环特征方程: D(s)=1+G(s)H(s)=0 (4-11)闭环极点就是闭环特征方程的解,也称为特征根。根轨迹方程: G(s)H(s)=-1 (4-12)式中G(s)H(s)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该式明确表示出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极点的关系。设开环传递函数有m个
5、零点,n个极点,并假定nm,这时式(412)又可以写成: (413)不难看出,式子为关于s的复数方程,因此,把它分解成模值方程和相角方程。模值方程: (414)相角方程 注意:模值方程不但与开环零、极点有关,与开环根轨迹增益有关;而相角方程只与开环零、极点有关。相角方程是决定系统闭环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用相角方程绘制根轨迹,而模值方程主要用来确定已知根轨迹上某一点的值。例41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证明复平面上点是该系统的闭环极点。证明: 该系统的开环极点: 它们应满足相角方程 (415)图44 例41开环零、极点分布图以为试验点,观察图44,可得: 以为试验点,可得: 可
6、见:、都满足相角方程,所以、点是闭环极点。例42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当变化时其根轨迹如图4-5,求根轨迹上点所对应的K值。解 根据模值方程求解值, 图45 例42根轨迹根据图45可得: ,所以。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应用根轨迹方程确定复平面上一点是否是闭环极点以及确定根轨迹上一点对应的值方法。根轨迹法可以在已知开环零、极点时,迅速求出开环增益(或其他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方程所有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即根轨迹。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一、根轨迹的分支数 分支数开环极点数 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二、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闭环极点为:实数在实轴上 复数共轭对称于实轴三、根轨迹的起点与终点起于开环极点
7、,终于开环零点。由根轨迹方程有:起点: 终点: 若开环零点数m 开环极点数n有(n-m)个开环零点在无穷远处, 则有(n-m)条根轨迹终于无穷远点。 四、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根轨迹区段的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之和应为奇数。证明:设一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如图。图46 实轴上的根轨迹在实轴上任取一试验点 s 代入相角方程则:所以相角方程成立,即s是根轨迹上的点。一般,设试验点右侧有L个开环零点,h个开环极点,则有关系式:如满足相角条件必有: 所以,L-h必为奇数,当然L+h也为奇数。例43 设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1)/s(0.5s+1),求时的闭环根轨迹。解:将开环传
8、递函数写成零、极点形式: 按绘制根规迹法则逐步进行: 法则一,有两条根轨迹 法则三,两条根轨迹分别起始于开环极点0、2,一条终于有限零点1,另一条趋于无穷远处。 法则四,在负实轴上,0到1区间和2到负无穷区间是根轨迹。最后绘制出根轨迹如图47所示。图47 根轨迹法则五:根轨迹的渐近线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渐近线与实轴相交点的坐标为: 例4-4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根据法则五,求出根轨迹的渐近线。解:零点: 极点: 按照公式得:以下是几种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渐近线: 图49 几种不同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渐近线对应的开环传递函数: 法则六: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根轨迹的终止角是指终止
9、于某开环零点的根轨迹在该点处的切线与水平正方向的夹角。根轨迹的起始角是指根轨迹在起点处的切线与水平正方向的夹角。起始角与终止角计算公式:起始角计算公式: 终止角计算公式: 例45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绘制系统概略根轨迹。解:将开环零、极点画在图412的根平面上,逐步画图:图412 例45根轨迹1、n=2,有两条根轨迹2、两条根轨迹分别起始于开环极点 (-1-j2),(-+j2) ;终于开环零点(-2-j) ,(-2+j)。3、确定起始角,终止角。如图413所示。例45 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图413 例45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七、根轨迹的分离点座标d定义:几条(二条)根轨迹在s平面上相
10、遇又分开的点。若根轨迹位于实轴两相邻开环极点之间,则此二极点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分离点。若根轨迹位于实轴两相邻开环零点之间,则此二极点之间至少存在一个会合点。分离点的坐标d可由下面方程求得: 式中:为各开环零点的数值,为个开环极点的数值。例46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求闭环系统的根轨迹分离点坐标d,并概略绘制出根轨迹图。解: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求出开环极点: 按步骤:1、n=2,m=1,有两条根轨迹2、两条根轨迹分别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和无穷远零点3、实轴上根轨迹位于有限零点1和无穷零点之间,因此判断有分离点4、离开复平面极点的初始角为5、渐近线6、求分离点坐标d此系统根轨迹如图图415
11、 此系统根轨迹图八、分离角与会合角所谓分离角是指根轨迹离开重极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分离角计算公式: -为分离点的坐标; -为开环零点 -为当时,除个重极点外,其它个非重根。所谓会合角是指根轨迹进入重极点处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会合角计算公式: 分离角与会合角不必经公式计算,可以用下列简单法则来确定:若有条根轨迹进入d点,必有条根轨迹离开d点;条进入d点的根轨迹与条离开d点的根轨迹相间隔;任一条进入d点的根轨迹与相邻的离开d点的根轨迹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因此只要确定了d点附近的一条根轨迹的方向,由上述规律就可以方便地确定d点附近所有的根轨迹方向,而确定d点附近根轨迹方向的方法可根据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6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