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doc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常识)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迄今为止却只有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1, 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2, 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 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社会学家们: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
2、义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圣西门的思想创始者们:孔德、斯宾塞(Spencer)实际奠基者们:涂尔干(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韦伯(Webber)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三大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思考题:1, 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
3、冲击。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就其最基本的方面而言,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减缩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这是
4、因为人类生产活动的特殊性。人类生产从一开始就不单个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们结成一定关系的社会活动。(生育)实际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社会与社会系统是社会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社会运行的主体。 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多方面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联系概括分为横向联系(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的发展程度就越高)和纵向联系
5、(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思考题: 2,怎样理解社会功能。 答: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就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是社会学术语,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6、,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等,提供了互动场所,交往规范。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文化的共享性)。(群体创造)。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3,文化具有象征性。人类信仰、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规则的形成,都离不开象征意义的建构。4,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不是单
7、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为或社会现象,日常生活到信仰)。5,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文化法则或文化文法,如习俗、观念、艺术不同地区的不同结构)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世代相传,也叫“社会化”。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传播。文化变迁的引发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发明与发现。文化堕距(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则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
8、,由此造成社会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适应文化”)发展变迁,两者变化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专门的职业术语、习惯、道德等。在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犯罪集团的团体规范、联络暗语等。 从
9、发展变迁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从文化分层角度理解文化构成:社会学从文化分层角度,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人类学家威斯勒1923年出版的人与文化中提出)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表现为物质文化(汉字、乐器、纸墨笔)和非物质文化(儒家教条、作揖下跪等礼仪)。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文化丛(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点活动有关,而却往往是
10、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的民间庆祝。文化区域: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常发生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如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时)。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所谓认同功能,指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属于同一种文化。
11、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心灵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体归属界限。二、规范功能: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第一,文化给社会提供了基础,是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第二,文化给社会提供了范本,社会成员便有了准则;第三,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只能取材于文化;第四,文化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使社会运行得以持续。三、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这一点被称作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仅有了社会要素还不等于一个社会,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
12、系作用。四、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人是经文化的培育、教育、教化而成长起来的。关于文化对人的教化,即一个人能适应文化、接受文化,即“文化涵化”,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思考题: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答:文化的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以及传递性与变迁性(包括文化堕距)3,怎样理解文化的构成?答:从文化要素上看,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大类构成文化。 从文化分层角度看,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构成文化。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答:使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心灵认同”,指导、规范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主要研究
13、方法(基本两大类):定量研究方法,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描述、剖析和揭示社会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要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二、田野调查法(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三、实验法(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四、历史比较法(资料来源有政府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
14、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类型:(五种)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儿童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其主要任务试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青年期)是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
15、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着眼于人的改造。社会化的理论视角: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分为:认知、行为及情感。自我意识(对“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
16、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2.“角色扮演”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自我”分为“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和“客我”(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器(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婴儿如果
17、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能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相反,则会对他们和环境产生不信任,以致对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环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这种自主性活动,过多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并对自身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疑虑,不利于青年期建立独立自主的个性。(3)主动与内疚(学期事情,45岁)。由于儿童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的能力,他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父母如果对儿童主动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
18、太多,取笑或惩罚儿童一些带有创造性甚至有点荒诞的做法,就可能是他产生内疚感,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这时成年人应鼓励儿童积极动脑,不理解或压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早年期)。这一
19、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顺利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个人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方面活动失败,会使个体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由于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个人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人的关心。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个人,则会沉溺于对自我、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关注之中。(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的解释,将陷入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5.
20、生命历程理论(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如一生会经历的,入学、就业、生育、退休等生命事件。社会构造与个体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社会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一)社会化的生物及其社会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
21、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接受社会化所需要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最后,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2.学校:社会化的社会条件之一。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按照规范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
22、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是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4.工作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5.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社会化的过程与内容:代差问题: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23、的速度和程度。(社会变化越大,代差越大)对待代差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在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扬弃)。另一方面,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双方中(老年人或年轻人)的任何一方。社会化的内容:个人社会化的基本主要包括(独立)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和政治社会化。个体化: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学 概论 重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6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