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美——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石窟寺部分).ppt
《无我之美——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石窟寺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我之美——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石窟寺部分).ppt(2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我之美,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导言,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由于戒律中(沙弥十戒)有远离观听歌舞之明文规定,故未能建立艺术发展之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之雕画,以为佛陀之象征。约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建筑、绘画、
2、工艺等艺术活动始随印度都市工商业与部分进步派僧侣之革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以往小乘时代不敢模拟佛像之观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乃藉造像而大兴。,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艺术发展的影响持续到10世纪,但随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迅猛扩展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佛教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
3、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佛教艺术当中以佛像最广为流传。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印度西域风格,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自东晋以来,中国式的佛像才出现雏形。到了南北朝初期,得到了魏孝文帝支持,中国造像到了隆盛时期。佛像风格渐转向“秀骨清像”的风格,充满飘逸高迈的艺术效果。隋唐时期,佛像变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在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中,探索现实人的形象,从超凡脱俗走向慈祥关怀。五代两宋佛像
4、更走向人间化、世俗化,比唐代更为写实逼真。元明清时期,佛像艺术进一步走近生活,进入了装饰工艺与民间戏曲之中。,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建了多少庙宇,塑了多少佛像,实在难以计数。今天从审美角度看佛教艺术美,可以说是时光流逝之美,是造化之美,是祥和之美,是崇高之美,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具有无我精神的工匠劳动之美。历朝历代的佛壁画究竟是谁画的,佛造像是谁做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这同佛教主张的无我教义一脉相承。因此我给这个专题起名为“无我之美”。,佛教艺术庞大繁多,我们这里介绍的是石窟艺术、壁画艺术和造像艺术。,壹 石窟寺艺术,石窟寺(grotto temples)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
5、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里面有宗教造像或宗教故事的壁画。从世界范围看,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其前身为中王国时代各州显贵在尼罗河沿岸山崖开凿的岩窟墓。最有名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埃及南部开凿的阿布辛拜勒石窟寺,内部按埃及神庙规格布置,门面还依悬崖石面凿刻4尊高达23米的法老像,被公认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巨形石窟造像。古埃及石窟寺的建筑与艺术成就甚大,影响至亚洲。,阿布辛拜勒石窟寺外景,参观阿布辛拜勒石窟寺的游客,阿布辛拜勒石窟寺内部,到埃及新王国时代,由岩窟墓发展为石窟寺,仿照埃及神庙形制在山崖开凿规模宏大的石窟。公元前5前4世纪,波斯帝国诸王先后在其首都波斯波利斯附近山
6、崖开凿岩窟墓。,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舍式,一种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寺院建筑,设有佛殿、佛塔、僧舍、园林等;支提式是指依山开凿的石窟,这支提式就是受波斯帝国文化影响的产物。现存最早的古印度佛教石窟是巴拉巴尔石窟群。约开凿于孔雀王朝时期,其地共存3窟,以洛马沙梨西窟较完整,为单穴一门形式,窟体椭圆,门拱仿木构刻出柱、梁、檩、椽,附有群象朝拜佛塔浮雕,是按当地木构庙堂形制开凿的。到笈多王朝时期,印度石窟寺的凿建渐臻完备,形制可分佛殿窟、僧房窟两大类,重要代表有巴查石窟、卡尔利石窟、纳西克石窟和阿旃陀石窟,除建筑规模宏伟外,还以丰富、精美的雕刻、壁画见称。这些石窟早期的属小乘佛
7、教,笈多时期则属大乘佛教。随着佛教传至阿富汗、中亚及中国,石窟寺亦在这些地区广为传播。,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中国开凿石窟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可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形制除佛殿、僧房两大类外,又增窟内立中心塔柱或佛像的塔庙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的三大代表,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石窟。,一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8、“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是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依据文献,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
9、,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一种说法是依据信奉佛法的人信仰: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高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莫高窟外景,1、莫高窟形制,莫高窟形制主要有3类:传自西域的印度僧房式禅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甬道形,两侧排列24个小禅室,无画,是僧侣静坐禅修之处,主室有塑像和壁画供僧侣观想,如早期的第268、487、285等窟;,塔庙
10、式中心柱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厅有仿殿堂人字坡屋顶,靠后有中心方柱,四面开12龛,有的南北壁塑出阙形龛,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具有敦煌本土特色,如北魏第257、254、251、240、248诸窟。,覆斗顶殿堂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或三面开龛,窟中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多为善男信女礼拜祈祷之所。这类洞窟为数极多,贯穿10个朝代,主要的有第272、296、220、217、139、156、61、55、465等窟。此外,还有大佛窟、涅磐窟等特殊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洞窟形制不断地中国化。,进入洞窟之后,壁画映入眼帘。面对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美妙图景,我们的视线大都经过这样一
11、个路线,从窟檐到前室、甬道、主室、窟顶、佛龛或佛坛,到四壁,最后到窟门。洞窟中的这些部分,其实都是洞窟形制的一部分内容,也是莫高窟绘画的载体。,1窟檐 窟檐是洞窟前依岩建造的洞窟木构外檐,是防止风沙雨雪损坏洞窟的保护性措施。根据现存石窟外岩壁上遗留的大量梁椽孔洞遗迹来推测,莫高窟约有三百个洞窟曾建造过窟檐,故文献中有描述窟檐栈道相接、整体外观蔚为壮观的记载。现存五座唐宋时期的窟檐,即唐代的第196窟与宋初的第427、444、431、437窟外的木构窟檐,均为三开间四柱,柱下有木悬臂梁挑出形成的栈道,以解决上层洞窟间的交通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洞窟的外观。第96窟前的九层楼与第16窟前的三层楼是木结
12、构多层窟檐,为窟檐中的近代建筑。,莫高窟第427窟 窟檐外景 宋代,前室 前室是在主室之前的活动空间。榆林窟的洞窟在主室之前均有一个完整的前室。莫高窟从西魏的第285窟开始,除第371窟外,其余前室均只有南、西、北壁及向东斜上的前室顶,古代俗称窟厂。根据莫高窟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和崖面上布满的大小梁孔、椽孔痕迹推测,很多前室可能是借助木构窟檐来达到完整前室的效果。,甬道 甬道是石窟前室与主室之间或石窟与石窟之间的内部通道,根据石窟开凿的规模而深浅不一,一般为2米左右,短者1米左右,长者则有8、9米深。初唐以前甬道开口较大,断面多为矩形。十六国及北魏时期的甬道残损严重,现在莫高窟所见的甬道多是晚唐、
13、五代、西夏进行过改制的,呈盝形顶,断面缩小,古代俗称其为“门”。隋代与初、盛唐甬道由于被后代改制,所以原壁画内容题材不详,晚唐、五代甬道南北壁多画供养人像,甬道顶多画佛教史迹画和图案纹样。,61窟 女供养人像(五代),主室主室又称后室,是石窟造像及绘制壁画的主要场所,是石窟艺术表现最集中的部分。整体上为一封闭性空间,有窟门及甬道与前室相通。根据结构,一般分为窟顶、四壁、佛龛、中心柱、中心佛坛等部分。其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禅窟、覆斗顶窟、殿堂窟、大佛窟、涅槃窟等。石窟后室的形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故而也成为鉴别石窟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的典型窟形;禅窟仅见于十六国晚期
14、和西魏时期;覆斗顶窟则最早见于十六国晚期的第272窟及西魏的第249窟,发展到隋唐则成为主要的石窟形式;在覆斗顶这一基本形式下,因后室内佛龛形式的不同,又派生出几种形制:如双层龛的为隋代,梯形敞口龛的是初、盛唐,帐形龛是中晚唐时期,中心佛坛最早见于初唐,晚唐时发展成背屏式,并成为五代宋初的典型窟形。在莫高窟约一千年的开窟过程中,石窟形制的演变有着清晰的脉络。,窟顶 窟顶为石窟内部空间的顶部,因时代的不同,石窟平面的布局也不同,其顶部也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早期的中心柱窟,其前部为人字披顶,中心柱周围为平顶,上画平棋图案。二是覆斗顶式窟顶,此种窟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顶部中心突出一方井,绘
15、成宝盖图案,又称藻井;覆斗的四披(即四个梯形坡面)绘有神灵鬼怪、经变故事、千佛、平棋图案等,形成石窟绚丽多彩的装饰中心。在莫高窟南区492个洞窟中,约有350个是覆斗顶窟。除上两种外,还有少量的盝顶,即截头四方锥体,因其形如宝盝,故名。盛唐第148窟、中唐第365窟则是仅有的横券顶。,莫高窟第431窟 前部人字披顶 北魏,佛龛与佛坛 佛龛是在窟壁上凿出的深入窟壁的小空间,内塑有佛、菩萨等塑像的龛室。按龛的平面和立面形状,可将其大致分为阙形龛、圆拱龛、双层龛、敞口龛和盝顶帐形龛等几种类型。早期洞窟的龛形多为前三种,中晚期石窟的龛则以后两种龛形居多。佛坛又称佛床、中心坛、须弥座,指洞窟中部或佛龛中
16、塑像下的台座。其平面多为凹字形,形如马蹄,所以又常称其为马蹄形佛坛。最早见于莫高窟初唐第205窟,晚唐、五代、宋代大型洞窟中均有佛坛,中唐时帐形佛龛内也有佛坛。,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前部上层 阙形龛 北魏,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上层 圆拱龛 北凉,四壁和窟门 四壁一般指主室内的东、西、南、北四个壁面。在莫高窟,大多数洞窟都是坐西朝东的,因此西壁为正壁,多在西壁开龛塑主尊佛像,南、北两壁绘制大型壁画,东壁开窟门,于门上和门两旁绘画。,藏经洞,莫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
17、形窟顶,从地面至窟顶高约3米,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枝叶相连以示洪辩在菩提树下坐禅,左侧(东)画比丘尼,右侧(西)画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敕牒碑一通。,洪辩像及告身碑莫高窟第17窟西壁,这尊洪辩彩塑像,高0.94米,身着田相袈裟,通肩裹体,结跏趺坐,作禅修状。头部颅顶丰隆,面部饱满,额角和颧骨轮廓豁朗,额部和眼角有皱纹,目光含蓄有神,眉头略蹙,若有所思。眉脊、眼角、鼻准、嘴角表现出中年高僧庄重矜持的神情和气派。造型写实,保存完好,是目前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优秀作品。,近侍比丘尼和近侍女莫高窟第17窟北壁,附属洪辩像背景的
18、壁画,绘菩提树和树枝上悬挂净水瓶、挎袋及树两侧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近侍女。比丘尼双手持团扇侍立于树下,身着袈裟,团扇饰双凤图案,树上飞着一对绶带鸟。近侍女又称优婆夷,是供奉高僧的女信徒,在家持五戒修行,敬奉三宝,供养高僧,照料僧统、寺主生活起居的女子。这身近侍女像,身着圆领缺胯长衫男装,头绾双髻,腰束带,左手执巾,右手持杖,眉清目秀,容貌端庄,但愁眉轻锁,表情木讷,塑造了一个谨行慎为,小心翼翼的都僧统婢女的形象。面部表情虽算不上生动,但显示画师的线描和设色技巧已达到极高的水平。衣褶的晕染,以及树叶正背面的不同颜色,使画面显得层次丰富,空间感较强,整体效果相当生动。是晚唐人物画的代表之作。,2、莫
19、高窟壁画的内容,莫高窟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每一个洞窟都是由建筑、壁画和彩塑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其中,壁画是内容最为丰富、最具表现力的。莫高窟壁画绘制的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中国古代的神话题材和社会生活的场景,是一部活的美术史,同时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历史形象的资料宝库。莫高窟壁画按绘制的题材,可以大致归纳为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尊像画、说法图、飞天、供养画、山水画、建筑画、社会风俗画、服饰画、图案画等15类。,1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画是表现释迦牟尼“前生累世”忍辱牺牲、救世救人、各种善行的故事。表
20、现形式有四:(1)单幅式,只绘故事中的一两个重要情节,如第275窟月光王施头;(2)连环画式,横卷或多幅,表现全部故事内容,如第257窟鹿王本生;(3)组合画式,以故事中的核心情节为主,把其它情节画在四周,如第254窟舍身饲虎。莫高窟本生故事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延续时间长,为敦煌艺术精品之一。,第275窟月光王施头,月光王施头,古印度有个大国,其国王名叫月光,他是一个慈悲仁爱,乐善好施、爱民如子的国王。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月光王。这个国家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月光王不但博得了本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而且在众多邻国中也享有崇高威望。当时,月光王管辖境内有一小国,国王名叫毗摩斯那,他听到月光王美
21、誉远扬,天下钦慕,便心怀嫉妒,想害死月光王;于是他悬赏招募,“谁能索取到月光王的头,就分一半国家让他治理,还把美丽的公主送他为妻。”但人们想到月光王救苦济贫,恩德好比亲生父母,谁也不愿干这件事情。最后,深山脚下一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外道,响应国王的招募,前去乞讨月光王的头。门神和天神知道此事后,阻挠劳度叉进王宫;劳度叉冲破种种阻力,向月光王乞头。大臣大月为保护月光王的头,愿用五百个七宝做的头,换月光王的头;但劳度叉不愿交换,坚持要月光王的头。,月光王不顾眷属臣民的苦苦劝阻,慷慨答应,七天之后将头施舍给劳度叉。七天到时,劳度叉又怕月光王反悔,而自己势单力薄,就让月光王将头发系在大树上。当劳度叉举
22、刀砍向月光王时,树神使劳度叉脖子转向,手不能动,这时,月光王对树神说“我过去曾在这颗树下布施过九百九十九颗头,今天再施舍一头便满一千,功德圆满,以求得佛法,请不要再阻挠劳度叉砍我的头了。”树神听了月光王的话,放开劳度叉,于是劳度叉举刀砍下月光王的头,头正好落在月光王手中,月光王将头施舍给劳度叉,劳度叉拎头而去。毗摩斯那王听到劳度叉乞头成功,一时高兴,心裂身亡。劳度叉得知毗摩斯那王已死,大失所望,追悔莫及,也吐血而死。,北凉,月光王施头,敦煌莫高窟275窟左壁,纵80厘米,横71厘米。右为临摹本。,最早的连环画:九色鹿,鹿王本生 又称九色鹿,这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这组故事壁画人物众多,构图紧凑独
23、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该壁画通过描述古印度恒河边一只善良的九色鹿救一溺水人却被出卖的过程,讲释了迦牟尼前世“轮回”的故事,该连环画构图别具匠心,共有8个情节,画工却把故事高潮安排在中央,引导人们在读画时最大限度地关注情节。,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中段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画(局部)北魏,莫高窟第257窟 西壁中段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画(局部)北魏,有一人掉入恒河,美丽的九色鹿将他救上岸,溺水人因之许诺不将九色鹿之事向外泄露,并发誓若违背诺言,让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疮。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九色鹿,她要求国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衣服。国王布告悬赏,溺水人见利忘义,到宫廷告密。并带领国
24、王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中入睡,一无所知。好朋友唤醒九色鹿时,溺水人带国王及大队人马已到面前,九色鹿毫无畏惧,向国王诉说了溺水人忘恩负义的经过。国王深受感动,放了九色鹿,并下令全国保护这只美丽的九色鹿。落水人因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口吐白沫、全身生疮而死。第257窟中的画面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由九个情节组成,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绘制。,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全景,故事讲:古印度大车国的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的名叫摩诃萨埵,一天,他们弟兄三个骑着马到山中游玩,山林中景色优美,三个王子玩的特别高兴,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谷,看到一只老虎带着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
25、此欲将自己的小虎吃掉,七只小虎面临死亡的威胁,三个王子见此情景,都特别难受,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萨埵暗自决定要救活老虎,于是他谎言支走了两个哥哥,脱光衣服,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老虎太饥饿了连吃他的力气也没有,于是萨埵爬到山顶上,找了一根尖锐的竹刺,用竹刺刺破了自己的喉咙,纵身跳下山崖,摔死在老虎的面前,老虎舔了他身上流出的血后,恢复了力气,带着七只小虎把他吃了。萨埵的两个哥哥久等弟弟不来,感觉情况不妙,慌忙返回山中寻找,只看见一堆白骨,二人伤心欲绝,慌忙骑马回宫报信,国王和夫人赶到山林,抱尸痛哭。最后二王子收拾萨埵的遗骨,起塔供养。本故事有的是依据贤愚经所绘,有的是依据金光明经所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我 中国历代 造像 欣赏 石窟 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4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