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doc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关键词:组织培养 概况 差距 展望 Abstrac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2、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3、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一、引言1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1(一) 国内植物组培概况.1(二) 国外植物组培概况.1三、国内外植物组培技术的差距1(一) 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在发展上差距.1(
4、二) 国内外植物组培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23.2.1在研究的深度方面23.2.2在技术环境及条件控制方面23.2.3在培养方式方面2(三)国内外植物组培在产业化的差距23.3.1在技术与产业结合方面23.3.2在污染率控制方面23.3.3在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24、在订单生产方面.33.3.5在监测技术体系方面33.3.6在人员培训方面33.3.7在与其它新技术结合方面3四、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展望3参考文献4一、引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组
5、织或细胞(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胚珠、子房、花药、花粉以及贮藏器官的薄壁组织、维管束组织等),在无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条件下,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与母体遗传性相同的完整植株。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植物有用产物生产、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二、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一)国内植物组培概况我国花卉组培研究始干20世纪80年代,目前在广东、海南上海云南,福建、浙江和广西等地,花卉组培苗产业
6、化生产已具规模。据2000年1 2月在兰州举行的植物组培效益与前景高级研讨会上发布我国约有2000个组培室,在上千种植物中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组培苗年产能力可达3亿株,而实际年产量约为05亿株。重点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与广东新会、顺德德两地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的香蕉试管苗厂,广西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广西植物试管苗有限公司,等等。(二)国外植物组培概况70年代以来,国外组培苗生产发展很快,欧洲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植物繁殖公司,重点是繁殖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据欧洲及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1991年公报,西欧国家共有248个植物微繁
7、殖公司。80年代后,以商品为目的组培苗生产量以20-30的速度递增,年产组培苗在10万株以上的植物微繁殖公司约占50,年产量大于50万株的公司约占25,整个西欧年产组培苗达2亿多株。世界知名的组培公司与实验室有:色列的SHEM、Benzur苗圃,美国Ball园艺公司、IVerson植物园、Wyford国际公司,印度AVT生物技术实验室、Harrisons Malayalam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的热带实验室与温室苗圃,等等。三、国内外植物组培技术的差距(一)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在发展上差距自从1902年德国科学家Gotdieb 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后细胞全能性研究逐渐成为生物学
8、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建立在细胞全能性基础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此逐渐兴起和发展。国外科学家较早地深入研究植物组培技术,如:1934年,美国White通过对番茄离体根的培养,形成了第一个可以正常生长的无性系,从而使非胚器官的培养首先获得成功;1937年,White以种间杂种烟草茎段的形成层为材料,成功地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和继代培养;1943年,White出版了专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标志着植物组培技术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和技术。此后,更多的国外科学家和学者对植物组培技术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并建立的许多重点实验室和公司,实现了组培的产业化。而我国对此却鲜有贡献, 仅于1933年,李继侗进行银杏的离体
9、培养时,证明了大小约3mm的幼胚能正常生长。当然,不能以此否定完我国的组培技术。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完成了20多种植物的花粉培养,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先天的不足,总得来说,目前我国仍处于追逐国际的状态。(二)国内外植物组培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3.2.1在研究的系统性方面国外研究品种多,不仅研究种间差异,还研究无性系间的差异。我国虽研究范围广,但系统性差。目前几乎所有现赏植物都曾进行过组织培养,但多数局限干培养的最终结果或围绕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的研究。3.2.2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国外除了研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各种途径再生植株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植物组织培养苗各阶段的生长特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植物 组织培养 技术 差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4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