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目 錄目錄-III圖目錄.(一) (六)1.作業導言.1-11.1作業及執行概述1-11.2基本圖彙編目的及適用範圍.1-21.3公共工程之生態思維. 1-21-42.設計原則及方法2-12.1道路工程2-12.1.1設計概述.2-12.1.2設計規範及準則2-12.1.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2-252-12-252-12-252-12-252-12-252-12-252.1.4設計範例.2-262.2排水工程2-272.2.1設計概述.2-272.2.2設計規範及準則2-272-282.2.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282-452.2.4設計範例.2-462-
2、69-712.3橋梁工程2-702.3.1設計概述.2-702.3.2設計規範及準則2-702-782.3.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782-862.3.4設計範例.2-862-1112.4護坡工程2-1122.4.1設計概述2-1122.4.2設計規範及準則2-1122.4.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122-1272.4.4設計範例2-1272-1322.5道路照明工程2-1332.5.1設計概述2-1332.5.2設計規範及準則2-1332.5.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342-1422.5.4設計範例2-1432-1442.5.5簡易參考表2-1452.6生態工程-河溪工程2-146
3、2.6.1設計概述2-1462-1482.6.2設計原則2-1482-1492.6.3設計流程及範例2-1492-1582.6.4生態工法基本圖使用注意事項2-1582-1592.6.5參考文獻2-1592-1603.基本圖(1)道路工程基本圖.HW-001HW-026(2)道路照明工程基本圖.HWE-001HWE-006(3)排水工程基本圖.圖DR-001DR-022(4)橋梁工程基本圖.圖BR-001MBR-003(5)護坡工程基本圖.圖GT-001GT-023(6)河溪工程基本圖.RT-001RT-021附錄A 城鄉新風貌設計觀念引介附錄A-1A-9注意:各機關應用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時,
4、應依公共工程專業技師簽證規則之規定辦理技師簽證。 1.作業導言1.1作業及執行概述 本計畫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簡稱工程會)公共工程技術資料庫整合專案計畫中四個子計畫之一,其目的係為提供政府基層機關及其規劃設計廠商可資參考之圖面,並藉由辦理推廣講習會、各界諮詢回饋意見以及網頁論壇等方式與基層工程機關之規劃設計人員直接互動溝通,蒐集並檢討基層工程機關參用基本圖之應用回饋意見,歸納彙整後,循整合中心運作機制持續增補修訂本基本圖,以確保其時新及務實。 此外,基於人本、優質、永續之理念認知,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除持續維繫傳統之簡化、經濟及實用原則外,並導入生態思維概念,降低人為開發對自然環境的
5、變更,並維護各類生物棲息環境及景觀之完整性。 為了達到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任何整治工程應避免破壞當地的生態與自然景觀,以營造出自然風格與符合環境的和諧。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除經工程會委任中國工程師學會之專業工程師先行彙編外,另循整合中心專業技術審查委員會之運作機制,邀請相關之學者專家、中央主管機關代表、地方基層機關代表、各專業技師公會代表召開會議,並依審查後所得共識修正定稿。基本圖係以AutoCAD繪製圖檔,並在中國工程師學會之整合中心網際網路上公佈並提供使用者下載,以方便推廣及使用。1.2基本圖彙編目的及適用範圍本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原則上較適用於一般正常地質條件下之簡易及(或)較小型之
6、基層公共工程,提供使用者(如鄉鎮公所等)視情況參考選用,以提高行政效率並大幅減少設計備標作業時間。 惟使用時仍應就各案件之地質、地形、環境條件加以檢核,由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及設計,並依公共工程專業技師簽證規則之規定辦理技師簽證。1.3公共工程之生態思維 生態工法(Ecotechnology)之定義,係指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永續系統工程皆稱之。 生態工法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心態,故有人主張生態工法其實是心態工法。強調工程設計若能多從生物的角度去思考,環境景觀就能獲得恢復,所以生態工法並無既定的標準模式,其應
7、用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考量不同的地理、人文、生態條件,來進行工法的設計與施工,自然無法以同一套標準適用於各地。生態工法成功要件包括:1.須從觀念及心態做起。2.需做整體性的系統考量 。3.對現有生態環境認知。4.減少營建工程對生態之衝擊到最小程度。5.研究可能造成安全問題之因子,從源點將因子去除。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7.不需做就不要做,並減少資源之消耗。 公共工程基本圖雖可作為設計之參採依據,惟參考運用之前仍需參酌設計環境特徵、設施目標以及設施與環境之協調等因素,納入生態思維概念。利用生態思維之一般性原則思考重點說明如次:1. 因地制宜環境因時空與人為經營而有多種樣貌,並因而造就環境之多
8、樣性與特殊性;設計基本圖常隨環境特性而有適用程度調整之必要;在工程設計構件、材料或施工機具與方法上均可因環境特性而酌予調整,以避免缺乏環境適宜性而輕率套用的問題。2. 環境連續性工程設施導入難免造成與原有環境欠缺協調之缺點,宜儘可能利用當地自然資材作為工程材料,在工程尺度與工程構法上與當地環境取得視覺連續性,並利用考慮生態系統之植生方法逐步融入當地環境。3. 生態機能於工程設計前應先確立設計目標以及所欲達成之效果,同時應考量工程設施之生態機能,避免過度或甚至不必要之工程設施,干擾原有之環境生態運作;同時生態復育設施應針對當地特有物種生命週期中各階段之基本生境加以恢復或改善,以突顯工程設施之生態
9、性。4. 生物多樣性工程設施應儘可能提供多樣物種成長繁衍之生境,以豐富生物族群之種類與數量,藉以提昇環境之穩定性;因此,提供野生物棲息避難空間與食餌來源乃成為生態工程極為重要的基本考量。5. 工法適宜性基本圖與工程施設地點間之環境特徵常存在適用性之差異,宜參照現地環境特徵,工法運用材料、 施設地點、規模、尺度與所需之機具以及工程人員之技藝水準,酌予調整工法內容,以適應多樣環境與工程需求目標。6. 個別材料與使用年限工程設施具有一定的構造物使用年限以及工程效益,應設法使設施逐步融入週遭環境,成為環境構成之一部分,或隨生命週期之終了與預期工程效益之達成,而逐步腐朽回歸自然。 工程材料之組成應同時考
10、慮個別材料之生命週期,以期發揮統合效果;儘可能以與生命週期接近之材料構築,而於生命週期終了時同時廢棄為原則,並逐步融入自然,以達成工程減廢目標。補做設計圖步驟二研擬以生態維護為前提之工程範圍、工程材料、工程方法安全為主融合生態思維需完全考量生態工法設計作業開始步驟一基本資料調查-生態資源調查生態敏感性調查生態預期效益調查生態脆弱性調查生態保護範圍調查生態復育項目調查建設功能及工程安全分析(依照各工程類別辦理)選用基本圖繪製工程設計圖工程數量計算施工規範編撰工程費用估算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相關發包文件圖1.1-1 融合生態考量之設計流程圖2.1道路工程2.1.1設計概述基層所經辦之道路為縣、鄉地區內
11、之市區道路,如街道、巷道、社區道路、村里道路等,及依行政分類屬縣、鄉道,或依功能及地區分類屬次要幹道、集匯道路或其區間之連絡道路等一般道路。2.1.2設計規範及準則(1)市區道路依市區道路條例規定市區道路定義為“都市計畫區域內所有道路”、“直轄市及市行政區域以內,都市計畫區域以外所有道路”及“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人口集居區域內所有道路”。凡市區道路設計均依據以下規範:A.台灣省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內政部(原台灣省政府住都局)(1998)B.台北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台北市政府(1997)C.高雄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自治條例-高雄市政府(2000)(2)一般道路除市區道路以外者均依據交通部編審公路
12、路線設計規範辦理。惟農路部分,則尚須另依據行政院農委會頒訂之農路設計規範辦理。2.1.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設計步驟參考道路設計步驟流程圖(圖2.1-1)。蒐集基本資料地形圖、都計圖測量系統等選用基本圖現場踏勘及調查道路功能區分基本配置考量選線條件歸納決定路線位置超高、視距等道路相關設施基本圖選用補做設計圖繪製工程設計圖施工規範準備工程估價工程數量計算工作協調紙上定線斷面設計計設計作業開始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發包文件基本圖(有)基本圖(無)圖2.1-1道路設計步驟流程圖(1)道路橫斷面主要包含車道、中央分隔帶、外側路肩、人行道、其他工程結構空間(如擋土牆、排水設施等)。標準斷面型式參照基本圖編號H
13、W-001、HW-002、HW-003。註:1.S1為道路橫坡,S2為路肩橫坡2.本圖僅為示意,使用單位仍須依道路型式慎選如邊溝等之型式,必要時亦需加蓋,以確保行車安全。(資料取自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1991)圖號:路-111)V:H=1:1.5路肩車道車道路肩V:H=1:2圖2.1-2路基挖填標準斷面(一)A.市區道路市區道路通常緊鄰道路兩側之土地,皆有規範分區使用,道路橫斷面的配置方式將有別於一般道路。市區道路依功能分為幹線道路、連絡道路及巷弄道路,其定義如下。道路實際寬度以都市計畫平面圖為準,並得參考表2.1-1市區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配置。(A)幹線道路:服務穿越城市之通過性交通及市內
14、社區間交通之道路。(B)連絡道路:服務市內或社區內地區性交通之道路,連絡幹線道路與巷道,並供兩旁人車之出入。(C)巷弄道路:專供兩旁人車出入之道路。表2.1-1市區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道路等級組成元素幹線道路連絡道路巷弄道路(宜6.0)車道寬快車道3.253.253.0慢車道2.02.02.0混合車道3.53.53.5公車停車灣3.0-避車道-中央分向島0.5(實體分隔)或無-快慢車分隔帶0.5(實體分隔)或無-路肩0.5以上-正常路拱(%)2.02.02.0人行道寬度1.51.5-高度0.150.15-橫坡度2%4%2%4%-註:a.上表中之尺寸單位為公尺b.快車道係指供汽車行駛之車道。c.慢
15、車道係指提供機車及腳踏車行駛之車道。d.混合車道係指汽車、機車及腳踏車行駛之車道。B.一般道路一般道路係指高、快速公路以外且非屬市區道路之主要幹道、次要幹道、集匯道路及地區道路等,公路等級依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1.2.2功能系統之定義。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如表2.1-2所示。表2.1-2一般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公路等級組成元素主要幹道次要幹道集匯道路地區道路車道寬車道數23.503.253.503.03.53.03.5車道數=14.54.54.54.5中央分隔帶(內側路肩+隔離帶+內側路肩)宜設2.0以上(一般情況)0.5(內側路肩)宜設2.0以上(一般情況)0.5(內側路肩)-外側路肩1.5以
16、上1.5以上1.01.0圓隅1.01.01.00.5挖方邊坡(V:H)1:1.51:1.51:1.51:1.5填方邊坡(V:H)1:2(一般情況)1:2(一般情況)1:2(一般情況)1:1.5正常路拱(%)2.02.02.02.0人行道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護欄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
17、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註:a.上表中之尺寸單位為公尺b.主要幹道指縣市、鄉鎮間之交通幹線。c.次要幹道指主要幹道系統之間的道路。d.集匯道路指連接主、次要幹道與地區服務道路之道路。e.地區道路指提供地區出入之道路,銜接集匯道路或直接進入次要幹道。f.有關挖填方邊坡之坡度僅供參考,使用單位可依現場實際狀況及地質條件調整坡度。(
18、2)平面定線平面定線作業步驟如下:A.準備地形圖地形圖來源可得自都市計畫圖、航照基本圖、實測地形圖等,均依據座標系統繪製,可以從圖上擷取點位之座標數值。B.選擇線形作業相關之控制點線形控制點為設計線形所必須通過之點位,或與預期路線保持一定距離關係者。在平原區常為房屋、橋梁位置、鐵塔、路權樁、管線或都市計畫樁等,其位置依照座標數值表示之。在丘陵區(山區)尚須考量土方平衡原則,即選擇合適平面位置與高程,務使有利於達成土方挖填平衡之目標,另地質條件及斷層走向亦為需考量之要素。C.平曲線幾何線形先訂定路線上之直線段,再採用適當圓曲線及緩和曲線(須符合規範上要求)銜接直線段。有關線形計算方法如下:(A)
19、圓曲線計算公式說明代表符號說明:圖2.1-3圓曲線(B)緩和曲線計算公式說明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民國80年版)第一篇路線測量及幾何設計之標準圖,圖號:路119超高與甲種緩和曲線及圖號:路129甲種緩和曲線等詳細圖示與說明。(3)視距A.說明(A)視距分為停車視距、應變視距及超車視距,其定義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B)最短視距與設計速率之相互關係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1.1表。(C)視距丈量依駕駛人視點與目標物高度之規定,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2之解說與表。B.道路設計與採用之視距良好的道路設計必須有足夠的行車安全視距,單向車道或實體分隔之雙向道路採用停車視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台湾 公共 工程 基本 圖彙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3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