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 事 诉 讼 法 学 讲 义(总论).ppt
《刑 事 诉 讼 法 学 讲 义(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 事 诉 讼 法 学 讲 义(总论).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刑 事 诉 讼 法 学,前 言,“如果将法律理解为社会生活的形式,那么作为形式的法律的程序法,则是这种形式的形式,它如同桅杆顶尖,对船身最轻微的运动也会作出强烈的摆动。在程序法的过程中,以其最清晰的对比反衬出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化。”引自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英)约翰.罗尔斯“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这句格言的意思是说,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并完全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和精
2、神,而且还应当使人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前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佛塔斯(Fortas)从宪政主义的立场阐述了法律程序的意义:坚持那些为我国宪法所要求的程序保障,并非只具有技术性意义宪政主义不是一种技术问题宪法性权利也不是一系列技术性规则宪法性程序是我们文明社会的核心、良心和灵魂。这是一个人们一直为之奋斗和牺牲的基本原则。在国家将我们投入监狱或者剥夺生命之前,如果自由不是指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那它还能意味着什么呢?,大法官杰克逊(Jackson)曾就此作出过进一步的解释:只有那些未经教化的粗俗之辈或者骗人的律师才会说程序是无关紧要的。程序的公正与合法是自由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实体法
3、只要得到公平和无偏见的适用,那么即使它再苛刻,也是可以忍受的。不要忘记,正当法律程序并不会使被告人成为惟一的受益者,它还是使政府摆脱一些错误的最好保证,而这些错误会不断地玷污一个司法制度,并注定以单方面的形式发生。,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大法官则更加明确地论述了遵守程序在美国制度中的重要性:权利法案的绝大部分条款都与程序有关,这并非毫无意义。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任意或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赖以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自由,最可靠的检验,是看少数人享有多少安全。(英)阿克顿勋爵国家对待嫌疑人
4、、被告人权利的态度,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和文明程度。-(德)罗科信教授,“在自己的权益面临威胁时,人们不仅关心自己权益被剥夺的实际结果,而且也重视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在不幸的结果确属不可避免时,人们可能更加注重自己是否受到了公正、人道的对待。这一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过程与结果、程序与实体的关系。”引自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通过程序实现法治(代序言),“一个政府怎么样对待它的嫌疑人,就必然会怎么样对待其他国民,也可以说,侦查机关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不过是政府与个人之间法律上与现实中的关系在刑事程序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引自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序),查诸律中,以刑事诉讼律尤为切要。
5、西人有言曰: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则良民亦罹其害。”引自沈家本奏刑事诉讼律草案告成装册呈览一折,第一编 总论,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诉讼与刑事诉讼一、诉讼(一)含义 1、诉:通“告”,告发、告诉、控告之意;讼:争或争辩之意。诉讼二字联用正式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史见于公元1323年的大元通制,其中第十三篇即为诉讼。2、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依法处理案件的活动。由于诉讼所解决的案件性质不同,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所以,诉讼又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古代就有,行政诉讼则是现代才出现的。,(二)特征现
6、代意义上的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系统中利益冲突的机制和一种专门法律活动,其主要特征为:1、诉讼是产生于社会冲突的公力救济方式不同社会主体(两方或两方以上)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争议和纠纷有多种解决方式:自行解决与和解最常见的方式,就被损害权益的恢复和补偿而言,这是不动用公共权力的“私力救济”调解与仲裁。这是在上述方式力所不及时可能采用的方式诉讼意味着对国家意志及法律权威的接受与服从。这是以强制性、权威性的手段实施的“公力救济”,2、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诉讼法上通常所说的“三方组合”,即三元结构系统。典型的三元结构(Triad Structure)模式为:原、被告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法官居于其
7、间作为权威的仲裁者解决原、被告之间的争议和冲突。3、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诉讼法也就是程序法。诉讼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规范性,这种规范性表现在:诉讼请求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诉讼必须按照法律预先确立的具体程序进行 诉讼裁决的根据必须是法律规范4、诉讼是一个运作过程拉丁文的processus,英文的process、procedure、proceedings、suit、lawsuit,德文的prozess等,其最初的涵义是发展和向前推进的意思,用在法律上,也就是指一个案件的发展过程。,二、刑事诉讼(一)概念在我国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究犯罪,
8、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对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国家为实现刑法权所实施的全部具有诉讼意义的行为。其程序可分为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四个阶段。侦查是决定应否起诉的前提和基础,执行是实现裁判内容,达到诉讼目的的最后保障。广义说为一般的立法模式和常用的理论模式。,2、狭义:刑事案件起诉至审判的诉讼程序起诉即诉讼的提起,从而产生控诉、辩护和裁判“三元结构”的诉讼法律关系起诉前的侦查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准备阶段终审裁判后的执行程序是行政性的非讼程序。特定情况下,特别在强调“三元结构”的法律关系时,也使用狭义的刑事诉讼概念。,(二)特征1、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一种国家活
9、动。刑事诉讼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问题。刑事诉讼的这一特征,使它在诉讼形式及程序上与其他诉讼有着重大区别。2、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3、刑事诉讼是诉讼主体遵循诉讼规则的相互作用过程4、刑事诉讼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第二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一)概念的外延:大:立案开始到执行结束的一切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中:侦查程序和审判程序的一切法律规范小:刑事审判程序的法律规范(英美法系国家)(二)法律的表现形式:1、广义: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全部法律规范。指国家确认的、规范执法、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诉讼行
10、为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总和。2、狭义:单指国家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典。判例作为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只存在于实行判例法的国家。中国不属于判例法国家,在法律意义上,已生效的判决不能作为今后同样案件的判决依据。,(1)1998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机关规定);(2)1998年4月20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简称公安部规定);(3)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法院解释);(4)1999年1月18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
11、规则(简称检察院规则)。,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刑事诉讼法律现象和刑事诉讼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刑事诉讼法学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是法律学科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一)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包括刑事诉讼的具体法律规范和规范体系的实然性、应然性研究(二)刑事诉讼实务(三)刑事诉讼理论(四)外国和历史上的刑事诉讼的制度、理论、司法实践的比较研究,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2、书本知识与法律条文结合3、比较研究的方法4、系统研究的方法 5、利益-价值分析方法三、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是对刑事诉讼的学科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按照理论阐述
12、的需要所作的排列,它同刑事诉讼法典的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事诉讼法学的体系可以按不同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划分。,教学中对刑事诉讼法学体系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部分,介绍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包括刑事诉讼法学概述,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刑事诉讼原则,刑事诉讼价值、目的、结构、主体、职能等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第二部分是制度论部分,介绍和研究一些大的诉讼制度,主要包括: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事诉讼、期间和送达;第三部分是程序论部分,介绍案件的全部办理过程,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审前、审判、审后程序),
13、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历史是流动的现实,现实是凝固的历史思想的活动,最初表现为历史的事实,过去的东西,好象是在我们的现实之外。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或者说得更正确些,正如在思想史的领域里,过去的东西只是一方面,所以构成我们现在的,那个有共同性和永久性的成份,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霍姆斯大法官:法律是一面魔镜,从这面镜子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生活,而且能看到我们前人的生活。伯纳德.施瓦茨:对法律理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的研究。-美国法律史 刑事程序的历史,清楚地反映出国家观念从封建国家经过专制国家,直到宪政国家的发展
14、转变过程。(德)拉德布鲁赫,第一节 外国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和神示证据制度弹劾式诉讼制度,就是个人享有控告犯罪的绝对权力,国家审判机关不主动追究犯罪,而是以居中仲裁者的身份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制度。(一)弹劾式诉讼的特点1、实行私人告诉制度2、诉讼中原、被告双方在形式上诉讼地位平等3、实行诉讼辩论,裁判者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地位4、司法、行政不分,诉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二)神示证据制度与弹劾式诉讼制度相对应的证据制度是神示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是指法官根据神的启示、借助神的力量来判断证据,确定是非曲直的制度。神示证据制度的证明方式多种多样,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
15、和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诅誓、水审、火审等,是神示证据制度中经常采用的一些证明方法。,二、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欧洲大陆国家在封建时期普遍实行纠问式的诉讼制度(inquisitory procedure)。纠问式诉讼制度,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和审判的诉讼制度。德意志帝国是典型的纠问式诉讼制国家。纠问式诉讼的代表法典为1532年的加洛林纳法典(Constituio Criminalis Carolina)(一)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1、司法机关主动追究犯罪,侦、控、审一体 2、实行有罪推定,被告人处于诉讼客体地位3、奉行口供主义,刑讯逼供
16、合法化、制度化4、法官审理权限缺乏制约,多采取书面审理方式,(二)法定证据制度与纠问式诉讼模式相对应的证据制度是法定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的特征是不同种类的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以及它们的取舍和运用,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纠问式诉讼是封建专制集权在诉讼中的表现。与弹劾式诉讼比较,在诉讼的民主性方面倒退了,但它摈弃神明裁判,确立追究犯罪的职责应由国家机关承担的原则,则是诉讼制度的进步。,三、近、现代辩论式诉讼制度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近代辩论式诉讼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共同特征1、起诉与审判职能分离2、实行审判独立3、控、辩、审三足鼎立,形成近、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模
17、式4、确认无罪推定、公开审判、直接言词原则(二)两大不同的刑事诉讼制度类型,(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资产阶级废除了法定证据制度,代之以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特征是法律不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运用证据的规则。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争议事实的认定,由法官或陪审员自由判断。法官或陪审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所形成的内心信念称作“心证”,“心证”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叫作“确信”。法官或陪审员只根据自己的内心确信来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自由心证制度使审判人员可以按自己的理性自由判断证据,有可能从案件实际情况出发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真相,与法定证据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同时,确信是法官主观上相信自己判决的正确,
18、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没有而且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只能满足于最大限度的盖然性。,第二节 中国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制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是指公元前约2600年黄帝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时起,直到1840年清王朝走向灭亡时止这一历史阶段而言。(一)奴隶制时期刑事诉讼法制法制史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制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封建制时期刑事诉讼法制1、概况中国封建制刑事诉讼法制是中国奴隶制刑事诉讼法制的自然发展和延续,无论从审判机关的组织、诉讼原则、审判程序、证据制度等任何方面来看,都能清楚反映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奴隶制时期诉讼文化的深刻影响贯
19、彻于整个封建诉讼制度的始末。秦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诉讼制度具有承先启后的特点。秦律关于起诉的一些规定,表明当时的刑事诉讼制度已经相当严密。唐初以开皇律为依据制订了唐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这部法典标志着中国封建诉讼制度已臻于成熟,对后世影响极大。,2、中国封建制刑事诉讼法制的特点(1)司法从属于行政(2)实行公开的不平等(3)刑讯逼供制度化、合法化,在刑事诉讼中被广泛采用封建社会的刑事诉讼过分依赖被告人口供的作用,口供被奉为“证据之王”,使用刑讯逼取口供便成为封建社会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的唐律对刑讯逼供作了详细的规定。(4)维护宗法制度和家族统治,
20、是我国封建社会刑事诉讼的一大特色。,二、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法制的沿革(一)清朝末年的刑事诉讼法制1900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为修订法律大臣,刑事诉讼律草案和民事诉讼律草案于1910年修订而成。刑事立法与民事立法分开,使实体法与程序法分开,从而结束了历代沿袭的“诸法合体”立法形式。刑事诉讼一词也正是这时从日本的法典中套用回来的。(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制(三)国民党政府的刑事诉讼法制1949年以后,台湾仍沿用原有的刑事诉讼法。现行的台湾刑事诉讼法是1967年经修正第三次全文重新颁布的,总条文为九编512条。该法又于1968年、1982年、1990年、1993年、1995年、2003年
21、分别作了多次修订,台湾刑事诉讼法逐步形成了兼收两大法系刑事诉讼制度的趋势。,(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与发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制的产生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制的确立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条例(草案)起草完毕;1957年,最高人民法院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草稿)完成,共7篇,325条;1963年,由中央政法小组主持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初稿),共200条;由于各种原因,上述草案一直没
22、有通过审议。,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持重新对1963年起草的草案进行修改,并于1979年6月将修订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刑事诉讼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部刑事诉讼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共4编、17章、164条。,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1)我国96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趋向与诉讼模式具有中国特色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合理因素仍以职权主义为主(2)96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A、加强了对公民尤其是被告人权利的保护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
23、定有罪的原则;加强了对诉讼参与人,尤其是被害人的法律保护。赋予被害人当事人诉讼地位,增设了被害人将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诉讼程序;,将辩护人行使辩护权的时间,由审判阶段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补充规定在侦查阶段,律师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增设了诉讼代理人制度B、修改和设置了部分有利于追究犯罪的条件在取消收容审查的同时,放宽了逮捕条件,增加了拘留对象,延长了拘留时间明确了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等措施的条件与要求延长了某些重大犯罪的侦查期限,C、在刑事诉讼制度合理化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调整了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的职能管辖,缩小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范围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完
24、善了不起诉制度,并在审查起诉与一审判决中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将开庭前的实体审查改革为程序性审查改革了庭审方式,增加了合议庭的职责;改革了法庭调查程序,实行控辩双方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方式增设了轻罪从快的简易程序确立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增加了立案监督程序和执行监督程序,完善了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系统,(3)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再修改的原因:观念的变化公正、人权、独立和中立、效率观念司法实践的要求创新求变,良性违法立法模式选择的需要证据立法的问题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与国内法协调的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公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再修改的重点问题:彻底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改革和完善保
25、证法官中立的制度以中立的司法权控制追诉行为(建立令状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完善保障控辩平衡的制度(证据开示、加强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解决律师三难问题、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证据制度(侦查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轨道,确立相对严格的证据排除规则)对诉讼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刑诉法规制之外的权力渗透到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两规、两指,个案协调与监督),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范畴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理论体系的科学化是任何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从其实质内容看,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理论范畴,并对诸范畴之间的关系予以充分揭示。范畴就是刑诉法学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这些基本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总论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2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