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xx村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村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和原则第三章施工组织机构第四章实施目标第五章施工部署第六章施工准备第七章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第八章机械(试验仪器设备)、劳动力、材料投入计划第九章施工总平面图第十章工程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第十一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二章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三章文明施工第十四章特殊季节工作安排及保证措施第十五章其他应注意的事项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设备表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临时用地表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第一章 工程概况根据设计
2、图纸本次江油市大康镇村道建设工程包括xx村道改建工程、xx村道改建工程、xx村道改建工程、xx村道改建工程四个部分。其中:一、概况(一)xx道改建工程道路起点坐标X=3528011.687、Y=491299.052,终点坐标为X=3527299.104、Y=490409.7668。xx道总长1808.201m,路基宽度5.0,其中行车道宽度4m。(二)xx道改建工程道路起点坐标X=3525447.659、Y=491881.660,终点坐标为X=3525599.019、Y=493725.991。xx道总长3149.976m,路基宽度5.0,其中行车道宽度4m。(三)xx村道改建工程道路起点坐标X
3、=3525023.229、Y=485285.987,终点坐标为X=3524932.355、Y=482900.995。xx村道总长2815.282m,路基宽度5.0m。(四)xx村道改建工程道路起点坐标X=3524701.617、Y=485436.577,终点坐标为X=3523627.968、Y=484919.203。xx村道总长1353.597m,路基宽度5.0,其中行车道宽度4m。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5、公
4、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J5768-1999)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0-2006)三、主要技术指标(一)xx道改建工程全线采用村道标准进行设计,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0公里/小时。全线设置30个交点,最大半径900m,最小半径12m。纵断面设计中,设置变坡点14个,凸形竖曲线最大半径3000m,凹形竖曲线最大半径2000m,最大纵坡12%。(二)xx道改建工程全线采用村道标准进行设计,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0公里/小时。全线设置41个交点,最大半径1200m,最小半径10m。纵断面设计
5、中,设置变坡点25个,凸形竖曲线最大半径4000m,凹形竖曲线最大半径4000m,最大纵坡10.37%。(三)xx村道改建工程全线采用村道标准进行设计,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0公里/小时。全线设置50个交点,最大半径600m,最小半径10m。纵断面设计中,设置变坡点37个,凸形竖曲线最大半径1500m,凹形竖曲线最大半径4000m,最大纵坡11.70%。(四)xx村道改建工程全线采用村道标准进行设计,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0公里/小时。全线设置22个交点,最大半径1005.494m,最小半径10m。纵断面设计中,设置变坡点14个,凸形竖曲线最大半径2000m,凹形竖曲线最大半径2000m,最大纵坡10
6、.0%。四、设计说明1、道路平面设计本项目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处理好新建公路与已有线路的关系,尽量利用现有公路,以节省投资,并使路线与既有景观协调一致;处理线路与沿线建筑的关系,有利于方便群众,减少拆迁。全线以曲线为主,极大限度的顺应地形条件,灵活地掌握线形指标,相邻曲线技术指示讲求连续均衡,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舒适。2、道路纵断面设计本路段纵断面线形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纵断面设计中,本着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尽量使路线顺应自然地形的起伏;充分考虑与地方道路在纵面的交叉关系,处理好上跨或下穿的关系;尽量控制路基填土高度,以减少拆迁占地;变坡点位置及标高、坡率和坡长、在满足纵组合的情况下优化
7、组合,竖曲线半径尽量采用较大值。3、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具体布置为:0.5m(左侧加固土路肩)+4.0m(车行道)+0.5m(右侧加固土路肩)=5.0m。4、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分为路堤、路堑、半填半挖三种基本类型。(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路基设计标高为行车道左边缘路面标高,路基采用朝向左侧的单向横坡,行车道设1.5%横坡,土路肩设2.5%横坡。(3)路基超高及加宽本项目路段主线超高安路线规范之规定设计,整体式路基绕曲线内侧行车道边缘旋转。(4)错车道设计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沿线地形地貌,路线每隔300m设置一处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6.5m,有效长度10m 。为了便于错车车
8、辆的驶入,在错车道的两端设不小于10m的过渡段。(5)由于本路主要为路面改造工程,设计中大部分路段在原路上采用低填路基设计,最大中心填高不超过1m。所以设计中填方边坡根据沿线情况采用边坡坡比为1:1.5,同时结合护肩墙进行设计,护肩墙采用M7.5砂浆砌片(卵)石。对于改线路段,边坡坡比采用1:1.5,并清除地表土30cm。路基填料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表于路堤底部。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以下规定:上下路床最大粒径为10cm,上下路堤最大粒径为径为15cm,零填及路堑路床最大粒径为10cm。填料最小强度(CBR)应符合以下规定:上路床最
9、小强度为5%,下路床最小强度为3%,上路堤最水强度为3%,下路堤最小强度为2%,零填及路堑路床为3%。(6)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路基压实标准采用重型压实标准,上路床压实度不小于95%,下路床压实度不小于95%,上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4%,下路堤压实度不小于92%,零填及路堑床压实度不小于95%。CBR不小于5%,下路床CBR不小于3%,上路堤CBR不小于3%,下路堤CBR不小于2%,零填及路堑路床CBR不小于3%。5、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采用1/25,路拱横坡采用1.5%,土路肩横坡采用2.5%。防护工程主要采用护肩及实体护坡,护肩采用M7.5砂浆砌片(卵)石,全线填
10、方均采用M7.5砂浆砌片(卵)石实体护坡,厚度为25cm。挖方地段及填方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路基标准边沟按4040cm的矩形断面形式设计,采用M7.5砂浆砌卵石,厚度为25cm。当各类型边沟、截(排)水沟与河道及其它构造物相互衔接时,应根据沟底标高及地形情况适当调整沟深及纵坡,调整后的边沟纵坡不得小于3。6、路面设计(1)设计原则及标准:根据原路的具体情况不同,本工程路面采用不同的处理形式。水泥砼路面设计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的中等交通(公路级)设计,设计基准期为20年。(2)路面结构组成:1)当填高大于等于50cm时,路面结构组成为:20c
11、m C30砼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级配碎石底基层;2)当填高为3550cm时,路面结构组成为:20cm C30砼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Htcm调平层;调平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与基层合铺。3)当填高为小于或等于35cm时,路面结构组成为:20cm C30砼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4)挖方路段,路面结构组成为:20cm C30砼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5%的水泥用量。(3)材料要求:面层砼采用砾石砼,其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且不得小于4.5Mpa。浇筑时砼工作度为15-20秒,必须使用减水剂,水灰比不大于0.45。为保证路
12、面护滑构造深度,采用刻痕机施工工艺,深度应控制在2.04.0范围以内。涵顶至砼面层距离小于40cm或嵌入基层时,在涵顶宽及两侧各6米的范围内,砼面层内应布设双层钢筋网,涵项至砼面层底面距离在40120cm时,则在涵顶宽及两侧各6米的范围内,砼面层内应布设单层钢筋网,采用直径12mm的光面钢筋,钢筋纵向间距10cm,横向间距20cm。每道加强板的钢筋工程量已计入路面工程数量表中。水泥砼各层使用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如下:1)水泥:采用大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道路水泥,水泥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2)粗集料:采用卵砾石或砂岩轧制成的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
13、最大料径不超过40mm,其余指标详见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3)细集料:采用天然砂,砂中水洗法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3%,细度模数宜在2.5以上。4)水: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对水质有疑问时须按规范要求检验各项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5)水泥混凝土设计抗弯强度为4.5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碎石配应符合以下范围:类型通过下列孔筛(方孔筛)的质量百分比率(%)37.531.519.09.54.752.360.60.075水泥稳定碎石10090-10069-9045-6829-5018-388-220-7工时根据材料实际试验结果进行配合比的确定。
1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厂拌、粒径不能大于31.5mm的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强度不应低于3.0Mpa,施工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不应低于96%。水泥砼路面板横向缩缝间距为4.5m,采用假缝。在邻近胀缝或路面自由端的三条缩缝加设传力杆,填缝料为聚氯乙烯胶泥。桥梁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涵洞应根据要求设加强板,搭板或加强板锚固于桥(涵)台上,以减小桥头跳车。桥(涵)台背必须用砂砾石回填,应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机具逐层夯实,压实度不低于96%。在原路面上直接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层前,对现有坑凼必须采用填隙碎石补强,原路两侧边沟淤泥必须清除,拆除旧涵、坑凼必须用填隙碎石补强。原路肩部分和加宽或新
15、建的填方路基,路床顶面20cm深度范围必须用砂砾石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6%。砂砾石填筑的路面底基层顶面用BZZ-100标准车实测代表弯沉值不得大于300(1/100mm),对超过以上两条的测点,均应找出原因并进行处理,直到达到要求为止,才能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层和砼路面。(4)施工注意事项:1)路基竣工后,其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不得低于96%,采用后轴重100KN的标准车(单后轴双轮的载重车,其后轴标准轴载P为1001KN,一侧双轮荷载为500.5KN,轮胎接地压强P为0.700.05Mpa,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为21.30.5cm,轮隙宽度应满足能自由插入弯沉仪测头的测试要求)进行弯沉检测
16、,检测频率为每车道每10米两点,非不利季节的弯沉代表值(变沉代表值=测量弯沉的平均值+2X标准差)不得超过31010-2mm,对弯沉值过大的点,应进行路基的局部处理;路基已基本沉降稳定,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2)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施工a、本路面工程的基层和底基层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混合料,基层用摊铺机摊铺;在正式拌和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莫测时,应重新调试设备;应组织好施工,各工序间紧密衔接,作业段的长度不宜太长;基层、底基层养护期间严禁车辆通行。b、底基层、基层竣工后(基层、底基层顶面的弯沉在养生期结束后14天
17、内完成检测),采用后轴重100KN的标准车进行弯沉检测,检测频率为每车道每20米两点,不利季节的弯沉代表值(弯沉代表值=测量弯沉的平均值2X标准差)不得超过6110-2mm、3010-2mm对弯沉值过大的点,应进行路基的局部处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的施工。3)水泥砼路面的施工a、施工前应绑扎钢筋砼板的钢筋,预设拉杆、传力杆,板边补强钢筋、角隅补强钢筋和补强钢筋等,并采取有效定位和固定措施,检查无误后方可浇筑水泥混凝土。b、严格控制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特别是水灰比的控制;摊铺后应进行充分捣实,表面应避免过多的人工修饰;水混砼路面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建议在水泥砼路面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
18、30%采用刻痕机进行横向刻痕施工)。C、水泥砼路面面板切缝应在砼达到设计强主的25%-30%后进行,为减少早期裂缝,缩缝切缝可采用隔几板块的跳切法,然后再逐块切锯。d、接缝均应采用填缝料填缝,填缝前必须将缝内清扫干净并保持干燥,填缝料必须将缝隙充满并填塞密实。4)未尽事宜按照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国家标准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执行)。7、涵洞由于该路线原有涵洞使用情况良好,因此均考虑原涵利用,个别堵塞的涵洞可疏通后继续使用。涵洞施工需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的规定执行。五、施工操作、质量检查、评定和竣工
19、验收均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规范执行。第二章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和原则一、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合同文件及业主的要求,结合主观、客观条件,按照科学管理原则,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筹划和安排;二、关于施工投标时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依据是:1、招投标文件及其附件;2、现场考察和调研;3、投标期间补遗书;4、中华人民共和围交通部颁发公路工程国内招投标文件范本;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l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
20、41-2000);6、国家和行业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试验规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现行的专业预算定额,施工定额;7、本单位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和具备的技术设备条件。 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原则: 1、严格遵守合同文件和业主规定的施工期限,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2、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施工程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进度,以缩短工期; 3、有计划的、科学地选择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法,根据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平行流水或平行作业等施工方法; 4、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尽可能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5、加强计划管理,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
21、有设备,尽量减少临时工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落实雨季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连续性;人力投入,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力求均衡; 7、妥善安排施工现场,确保施工安全,做到文明施工。第三章 施工组织机构本公司为承接江油市大康镇村道建设工程施工,拟抽调既有公路施工经验又年富力强,长期从事公路建设的人员组建“江油市大康镇村道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该经理部属公司的派出机构,接受公司的直接领导,执行本公司“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办法”,推行IS0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下设四科二室,即工程管理科、质安科、财务科、机务材料科、办公室和试验室。项目部下辖二个工程队和一个搅拌站。项目部对工程进
22、行全面指挥、统一管理。一、组织管理机构框图:项目经理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工程管理科财务科办公室机务材料科试验室道路工程队砼、稳定土搅拌站机械工程队质安科二、管理职责:项目经理:受公司法定代表人委托,代表公司全面负责执行和履行公司与业主签订的本项目合同协议书,分管财务及人事安排。负责解决工程项目施工所需人、财、物的调配、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资金,及时支付工程费用,监督有关部门做好对工程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工作标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人事安排、劳务使用、经济分配等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处罚。负责组织、健全项目部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系统,做到指挥管理系统完整、制度健
23、全、政令畅通、指挥有力,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下达的施工计划、质量计划等各项综合治理计划。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经理执行和履行本项目合同协议书,主管工程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工作。建立施工进度网络保证体系、技术管理保证体系和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技术、生产指挥及施工管理,做好生产的统筹安排,发挥生产指挥系统的作用,保证月、季任务的完成。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公司的标准,督促检查职能部门、分包单位的质量、技术、安全、试验、测量、计量、材料、机械设备、能源等的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项目副经理协助项目经理执行和履行本项目合同协议书,分管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建设 工程施工 组织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1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