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变电站电气交接试验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doc
《35KV变电站电气交接试验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KV变电站电气交接试验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doc(2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5KV变电站电气试验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1、 35kV干式变压器作业指导书2、 35kVSF6_GIS_作业指导书3、 35kV干式电抗器作业指导书4、 35kV油断路器作业指导书5、 35kV真空断路器作业指导书6、 35kV SF6断路器作业指导书7、 35kV干式电压互感器作业指导书8、 35kV干式电流互感器作业指导书9、 35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作业指导书10、 35kV阀式避雷器作业指导书11、 35kV继电保护交接试验作业指导书电 气 试 验 操 作 规 程GWSY-03035kV 干式电力变压器交接试验作业指导书天津港湾电力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4月35kV干式变压器交
2、接试验 作业指导书J试验细则操作程序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 2010年 4月29日 35kV干式变压器交接试验细则1 目的 用于35kV干式电力变压器交接试验。2 范围 电压等级为35kV的干式电力变压器。3 责任和权限3.1 负责试验的人员应了解试验项目、试验方法,认真做好试验记录,维护仪器设备,对试验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3.2 试验人员负责出具试验报告,参与该项试验的其他试验人员对试验数据进行核准,由试验室负责人批准签发试验报告。4 依据标准4.1 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4.2 华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
3、试验规程4.3 Q/TGS 1016-2007天津市电力公司企业标准2007年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5 试验项目5.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5.2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5.3检查变压器的三相结线组别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的极性;5.4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5.5绕组连同套管对外壳的交流耐压试验;5.6绕组连同套管的局部放电试验;5.7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及铁芯接地线引出套管对外壳的绝缘电阻;5.8有载调压切换装置的检查和试验;5.9额定电压下的冲击合闸试验;5.10变压器的空载和负载损耗试验;5.11检查相位;5.12变压器绕组变形试验;5.13 变压器介质损耗试验
4、。6 试验程序6.1试验用仪器设备: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或精度生产厂1兆欧表MODEL31251.0日本共立 2变比组别自动测试仪KP-5武汉长江电气3绕组变形频响测试仪XD2320杭州西湖电子4直流电阻测试仪HDZB-200.2苏州华电电气5高压试验变压器XT武汉迪克电气6电力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参数综合测试仪3168G 0.2保定精艺电子仪器7直流高压发生器AST北京爱思德克8自动介质损耗测试仪XD6101 读数(1%0.03%)杭州西湖电子6.2试验环境条件6.2.1试验环境温度不低于5、相对湿度1080%。6.2.2试验区域内无振动、无强电场干扰。6.2.3试验电源波形畸变
5、率5%,频率与试品额定频率之差应小于试品额定频率的1%。 6.3试验前的准备工作6.3.1 制定试验计划;根据试品的容量、电压等级、绝缘结构确定试验项目和试验标准,选择试验设备。6.3.2 布置试验场地,对正常试验必须有明确的接线图,非典型试验必须有单独的接线图和试验方案。6.3.3 试验接线后需经第二人按结线图或方案执行复查,以保证接线正确。6.3.4 试验前应检查工作电源及接地是否可靠,并对试验仪器进行开机预热。6.4试验方法6.4.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6.4.1.1测量前对被测绕组应充分放电,用2500V及以上兆欧表进行测试。6.4.1.2测量时,分别读取15秒和60秒时
6、的绝缘电阻值,并计算吸收比R60S/R15S。6.4.1.3测量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6.4.1.3.1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产品出厂试验的70%。6.4.1.3.2当测量温度与产品出厂试验的温度不符合时,可按下式求出折算到20时的数值进行比较:当实测温度为20以上时: 当实测温度为20以下时:式中R20校正到20时的绝缘电阻值(M) Rt在测量温度t下的绝缘电阻值(M)换算系数A可用线性插入法确定,也可按下述公式计算: 其中,K为实测温度与20的温度差的绝对值。6.4.1.3.3吸收比与产品出厂值相比应无明显差别,在1030范围内不应小于1.3。6.4.2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及铁芯接地线引出套
7、管对外壳的绝缘电阻6.4.2.1采用2500V兆欧表测量,持续时间为1min,应无闪络及击穿现象。6.4.2.2当轭铁梁及穿芯螺栓一端与铁芯连接时,应将连接片断开后进行试验。6.4.2.3铁芯必须是一点接地;对变压器上有专用的铁芯接地线引出套管时,应在注油前测量其对外壳的绝缘电阻。6.4.2.4测量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6.4.2.4.1铁芯的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10M。6.4.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及变压器的三相连接组别6.4.3.1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采用变比电桥测量变压器空载运行时原边电压U1与副边电压U2的比值。6.4.3.2测量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6.4.3.2.1检查变压器的三相
8、接线组别,必须与设计要求及铭牌上的标记和外壳上的符号相符。6.4.3.2.2各相应分接位置的电压比应与制造厂铭牌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别,且应符合变压比的规律。6.4.3.2.3额定分接电压比允许偏差为0.5%,其它分接的偏差应在变压器阻抗值(%)的1/10以内,但不超过1%。6.4.4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6.4.4.1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6.4.4.2绕组直流电阻采用直流电阻测试仪或双臂电桥进行测量。测试中,仪器先对试品充电,读取试品稳定的直流电阻值。6.4.4.3绕组直流电阻测量时应记录变压器本体温度,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值按下式换算: R2=R1(T+t2)/ (T+t1)式中
9、R1、R2分别为在温度t1、t2下的电阻值 T为电阻温度常数,铜导线取235、铝导线取2256.4.4.4测量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6.4.4.4.1 1.6 MVA以上变压器,各相绕组电阻相互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无中性点引出的绕组,线间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1%。6.4.4.4.2 1.6 MVA以下变压器,各相绕组电阻相互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无中性点引出的绕组,线间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6.4.4.4.3变压器的直流电阻,与同温度下产品出厂实测值比较,相应变化不应大于2。6.4.4.4.4由于变压器结构等原因,差值超过本条第二款时,可以只按本条第三款
10、进行比较。6.4.5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6.4.5.1 容量8000kVA以下的变压器按国标GB50150-91标准执行交流耐压试验。6.4.5.2 试验电压的频率为50Hz,电压波形应尽可能接近正弦波形。6.4.5.3 试验所需电源容量按下式计算值: P = CxUs210-3 kVA 式中:电源角频率 Us试验电压(kV) Cx被试品的电容量(F)6.4.5.4试验电压60kV,施压时间1min。 6.4.6绕组连同套管的局部放电试验6.4.6.1工频耐压试验之后,进行局部放电试验。6.4.6.2三相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依据绕组接地系统情况决定试验施加电压。6.4.6.2.1当绕组
11、为直接接地或通过小阻抗接地的系统时,应先加1.5Um/ 的线对地的预加电压,持续时间30s(Um设备最高电压),然后不切断电源再施加1.1Um/ 的线对地电压3min,测量此期间中的局部放电量。6.4.6.2.2当绕组为不接地或通过相当大的阻抗(例如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时,应先加1.5Um的相对相的预加电压,持续时间30s,此时,有一个线路端子接地。然后不切断电源再施加1.1Um的相对相电压3min,测量此期间中的局部放电量。然后将另一线路端子接地,重复进行此试验。6.4.6.3单相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6.4.6.3.1用于三相系统中的单相变压器,其试验与三相变压器相同,此时应注意设备最高电压
12、Um表示相对相的电压。 6.4.6.3.2如单相变压器按星型联结运行,且试验是按6.4.2.2进行时,另一线路端子接地时的重复试验不需再作。6.4.7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测量试验6.4.7.1试验操作应符合GB1094.185的规定。6.4.7.2测量空载电流、空载损耗、阻抗电压(主分接)、短路阻抗和负载损耗。6.4.7.3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应在在变压器各绕阻中的一个绕组上测量。测量时对该绕组施加额定频率的额定电压(试验在主分接进行)或相应的分接电压(试验在某一分接进行),其余绕组开路,开口三角联结的绕组在测量时应闭合。6.4.7.4阻抗电压(主分接)、短路阻抗、及负载损耗在额定频率下进行测量。
13、测量时对变压器的一个绕组施加近似于正弦波的电源,另一绕组短路,各相线圈都处于相同分接位置。测量应在25100(最好不小于50)额定电流(主分接)或分接电流的任一电流下进行。测量应迅速进行,持续时间应保证产生的温升不引起明显的误差。6.4.7.6测量数据应按规程要求进行换算和修正。6.4.7.7测量数据与出厂或大修后试验报告相比应无明显变化。6.4.8有载调压切换装置的检查和试验6.4.8.1有载调压切换装置的检查和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6.4.8.1.1在切换开关取出检查时,测量限流电阻的电阻值,测量值与产品出厂值相比,应无明显差别。6.4.8.1.2在切换开关取出检查时,检查切换开关切换触头的
14、全部动作顺序,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6.4.8.1.3检查切换装置在全部切换过程中,应无开路现象;电气和机械限位动作正确且符合产品要求;在操作电源电压为额定电压的85及以上时,其全过程的切换中应可靠动作。6.4.8.1.4在变压器无电压下操作10个循环。在空载下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检查切换装置的调压情况,其三相切换同步性及电压变化范围和规律,与产品出厂数据相比,应无明显差别。6.4.8.1.5绝缘油注入切换开关油箱前,其电气强度应符合GB50150-91之十九章中表19.0.1的规定。6.4.9冲击合闸试验6.4.9.1 冲击合闸试验宜在高压侧进行;6.4.9.2 对中性点接地电力系统,试
15、验时变压器中性点必须接地。6.4.9.3 在额定电压下,进行5次冲击合闸,每次间隔5min,应无异常现象。6.4.10 检查相位6.4.10.1检查变压器相位必须与电网相位一致。6.4.11 绕组介质损耗试验6.4.11.1 绕组介损试验接线说明6.4.11.1.1 Cx输入:正接线时,试品Cx电流信号输入。芯线接试品信号端;屏蔽线接试品屏蔽端,试品无屏蔽时可悬空;6.4.11.1.2 Cn输入:外接标准电容器Cn电流信号输入。芯线接标准电容器信号端;屏蔽线接标准电容器屏蔽端;6.4.11.1.3 CVT输出:CVT自激法时,作电源激励用,输出电压(0-50V)、电流(0-30A);6.4.1
16、1.1.4电源输入:单相交流电源输入,220V、50Hz;6.4.11.1.5高压允许:带灯按键。按下按键灯亮(表示允许高压输出);松开按键关闭高压输出,兼作急停键;6.4.11.1.6接地:该端口同外壳连到一起,开机前必须可靠独立接地;6.4.11.1.7仪器开机经初始化后,进入主界面,仪器开机或测试结果后都会返回主界面,其右下角的主菜单可分“开始测量”、“存储查询”、“系统设置”等7个选项,测量时,可直接选择“开始测量”进入;6.4.11.1.8 “开始测量”页,分正接法、反接法、CVT三种测量方法,可以分别选择内标准或外标准电容、内高压或外施高压、测量电压、频率等参数,再用旋转键选择“确
17、定”选项,进入升压测量;6.4.11.1.9正激法是指采用常规正激线测试试品;反激法是指采用常规反激线测试试品;6.4.11.1.10 CVT:是指采用CVT自激法测试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主电容C1和分压电容C2;6.4.11.1.11 内Cn:指采用内标准电容为基准;6.4.11.1.12 外Cn:指采用外部标准电容为基准,需输入标准电容值为和介损值;6.4.11.1.13 单频: 是指仅对单一频率点测量介损,如47.5Hz,不换算到50Hz;6.4.11.1.14 双频:以50Hz为中心,对偏离中心的两个频率点测量介损,如47.5/52.5。双频率测量时,仪器先选定一个频率升压到目标电压,测
18、出电容值、介损值后退下电压,再切换到另一个频率再次升压到目标电压,测量电容值、介损值,最后两次算术平均得到测试结果;6.4.11.1.15 CVT:自激法时,必须选择内部标准电容、内部产生高压。为安全起见,还需要设置高压电压、高压电流、低压激励电压、低压激励电流四个保护限制,任意一个保护限制起作用,仪器将关闭电源。6.4.11.2 常用介损测量的接线方式:反接线、内标准电容、内高压(常规反接线)7 记录表格:见附表附表1 干式变压器试验记录 原始记录号:委托单位试验日期天 气温 度()湿 度(%)试品型号运行编号额定电压 / kV额定容量 kVA额定电流 / A出厂编号阻抗电压%连接组别 生产
19、厂家生产日期安装地点主要试验依据GB50150-91 DL/T596-1996 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试 验 项 目直流电阻 电 压 比 结线组别 绝缘电阻 直流泄漏 局部放电 交流耐压 有载切换装置检查 冲击合闸 检查相位 试 验 性 质试 验 记 录绝缘电阻(M)位 置R15R60R60/R15一次对二次及地二次对一次及地铁 芯 对 地穿芯螺栓对地连接组别电压比及变比误差(%)一次分接位置AB/abBC/bcCA/ca直流电阻(m)ABBCCA二次abbcca绕组泄漏(mA)试验电压(kV)一次对二次及地二次对一次及地交流耐压(1min)一次对二次及地 kV二次对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业指导书 35 KV 变电站 电气 交接 试验 施工组织设计 作业 指导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1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