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
《于都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都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doc(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于都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二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总 论51.1 项目概况51.2 可行性研究依据61.3 可行性研究范围61.4 可行性研究的结论7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82.1 项目建设背景8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第三章 选址及建设条件183.1 项目建设条件183.2 项目选址21第四章 项目市场分析234.1 项目SWOT分析234.2 项目开发价值的核心支撑25第五章 项目定位与规划315.1 于都贡江新区的总体规划315.2 城市综合体项目定位365.3 项目用地规划指标395.4 建设内容和规模39第六章 工程设计方案436.1 指导思想436.2 道路交
2、通方案436.3 建筑设计方案476.4 结构方案496.5 给排水方案516.6 给排水消防设计536.7 电气方案556.8 通风设计58第七章 节能与节水597.1 用能标准和规范597.2 能源消耗607.3 节能、节水措施60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628.1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628.2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628.3 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63第九章 项目组织实施管理669.1 项目组织机构669.2 项目建设管理66第十章 质量保证体系及工程招投标方案6810.1 质量保证体系6810.2 工程招投标方案68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7211.1 项目实施进度7211.2 项目实施
3、管理72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412.1 投资估算7412.2 资金筹措7712.3 分年投入计划77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7913.1 编制说明7913.2 总成本估算7913.3 收入估算7913.4 财务评价结果8013.5 敏感性分析8013.6 财务评价结论80第十四章 社会效益分析8114.1 社会影响分析8114.2 项目所在地区与适性分析8214.3 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83结 论84附 表85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于都县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单位名称:于都县城乡规划建设局项目负责人:李军联系电话:6333002邮编编码:3
4、423001.1.3 建设地址于都县贡江新区1.1.4 建设性质新建1.1.5 建设期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3年时间1.1.6 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拟占地1480.516亩,建设于都县城市综合体项目。本项目建设有高档住宅、高层住宅、歌剧院、酒店、商业、办公楼及停车场等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群,配套建设供配电工程、供水与排污工程、环保与安全工程和其它等辅助工程。1.1.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本项目总投资157659.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150144.54万元,流动资金为7514.96万元。(2)资金筹措:地方政府自筹2550.59万元,申请国家财政补助50000万元,拟通过招
5、商引资筹措余款97593.95万元。1.2 可行性研究依据(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2)建设部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3)于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6)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7)于都县县城总体规划设计方案(19992020年);(8)江西省于都县城市综合体建筑规划设计方案;(9)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10)赣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11)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
6、;(12)国家颁布的城市建设的其他相关规定及规范;(13)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3 可行性研究范围通过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房地产现状、于都县相关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研究该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以及规划设计方案,提出组织管理与实施计划,开展项目投资估算分析,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和评价,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1.4 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开发建设于都县城市综合体项目可以达到下述目的:(1)符合于都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有利于于都县的城市发展,有利于整治和美化城市环境。(2)符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7、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4)本项目将建成于都县的城市综合体,为于都县城镇居民提供一处独特的生活居住、商业购物、文化娱乐综合场所。(5)盘活闲置土地资产,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有利于社会稳定。该项目财务上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的项目,应尽早组织实施。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于都县总体概况于都县地处赣州东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辖9镇14乡352个行政村。
8、于都地处赣州东部,素有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赣龙铁路、323国道、319国道、昆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京九线赣州火车站及赣州黄金机场60公里,距京九线江口货运站(中型)28公里,拥有赣龙铁路于都货运站(中型),距广州、东莞、厦门、深圳等港口城市和省会南昌均只需4小时左右车程,构建了以铁路、公路、高速路为主的三位一体现代大交通网络。一是人口大县,总人口104万,其中农业人口83.7万人,人口规模为江西第四、赣州第一,拥有富余劳动力45万人。二是千年古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迄今有2212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三是资源大县,钨、铅、碳
9、石、锌、稀土等储量丰富,已探明矿种多达27种150处,开采价值较高,开发前景广阔,是赣州市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被前苏联专家誉为“东方乌拉尔”。四是著名革命老区县,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诞生过赣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共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五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先后被列为国家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是建设中的经济强县,2011年,于都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元,达107.42亿元,总量为2007年的2.07倍,实现四年翻
10、番,2011年一年全县GDP净增17.9亿元,增量为历史最高,接近于2000年GDP总量。呈现出经济总量稳步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喜人局面。五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省、市表彰606项,其中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公安“三基”工作先进县、全省工业崛起先进县、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综合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县、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先进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和谐平安县;双拥工作实现全省“六连冠”,民生工程建设实现全市“四连
11、冠”。2.1.2 于都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于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而且是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的诞生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艰苦卓绝的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也是从于都开始的。一是于都诞生了赣南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和第一支工农武装,为中央革命根据的创建奠定了重要基础大革命时期于都就有一大批青年参加广州黄浦军校和武汉农运所学习,1926年1月就成立了中共于都支部,党员达到56名。大革命失败后,于都中心支部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于1928年元月成立了中共于都县委,并相继成立了农民协会、工
12、会和共青团组织。同年2月,在县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声势浩大的于都里仁暴动、步前暴动、桥头暴动,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做了一次次勇敢的实践。暴动失败后,于都党的骨干分子没有被敌人所吓倒,而是开始着手革命武装的建立。1928年6月县委决定以农民暴动骨干为基础,吸收“三点会”成员,在于都兴国边界地区组建了江西红军第十五纵队,管开炳任纵队长、朱学跃任党代表,钟声楼任参谋长,组建时有八十多人、四十多支枪。红十五纵队是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于兴边界工农武装斗争的发展,揭开了赣南革命史上的新篇章。随着红十五纵队活动区域的扩大,革命烈火成辽原之势,红色割据区域发展到于都、兴国、宁都、
13、瑞金、会昌五县边界的广大地区,成立了农民协会20多个,会员达数千人,在红色区域内基本实现了“一切权利归农会”。1928年8月成立了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由李骏和谢芳圣分别担任书记和主席。它的成立标志着以于都桥头为中心的于北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式,于都成为“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陈毅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的报告(1929年9月11日),对整个赣南乃至江西的工农武装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地革命初期,赣南各地暴发了许多次农民暴动,如南康潭口暴动、赣县大埠暴动,以及信丰、寻乌等县的农民暴动,但暴动失败后都没有及时建立工农武装,更没有形成红色割据。于都的农民暴动在中共赣南
14、特委和于都县委的领导下,走上了建立工农武装和在边区形成红色割据的道路,于都成为当时工农革命的热点地区和赣南革命热潮的中心,成为赣南工农革命的榜样,中共赣南特委也一度迁入于都。桥头革命根据地是江西全省继井冈山、东固根据地之后的第三块红色区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桥头和东固两块红色地区域相互联结在一起,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互相配合,成为1929年初红四军、红五军转战赣南、闽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为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二是于都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年2月,以红十五纵队和刚成立不久的红十六纵队为基础
15、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全团四百多人,三百多支枪。同时,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从井冈山突围到达桥头,得到了突围后的第一次休整。紧接着红四团配合红五军攻占于都城,于都县城得到第一次解放。4月红四、红五军再占于都城,成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同时建立了县赤卫大队。为庆祝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县赤卫大队的成立,中共于都县委在县城东门沙坝召开了万人大会,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滕代远等到会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之后县赤卫大队转战于都、东、西、南乡,有力地打击了于都境内的反动势力,至1930年4月于都全县基本赤化,并成立了于都县苏维埃政府,从此以后,于都便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
16、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朱毛在于都分兵直取兴国、宁都,建立了兴国、宁都工农革命委员会。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而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作为赣南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无疑为中央苏区其它县苏维埃政府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苏区时期,在现于都县范围内先后组建了红十五纵队、红二十二纵队、于都赤卫师、于都独立第三团、于都红卫警卫营、于北区独立团、独立第九团、红色特务团、于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胜利团等大批地方工农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先后都加入了主力红军。在1932年中央苏区开始开展的“红五月”突击扩红运动中,于都、胜利两县每次都提前超
17、额完成了扩红任务,被苏区中央政府授予“扩红先进县”光荣称号。据统计,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县共有6.8万人参加红军,占当时于都、胜利两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据当时的老红军解放后回忆,全县除老弱妇幼外几乎全部男性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从事生产的只有妇女、老人和身体有残疾者。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的壮大发展做出巨大牺牲,为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赣南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于都也是最早实行土地改革的苏区县。于都的贫雇农在土改中获得了他们世世代代梦昧以求的土地,从而大大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全县粮食总产比土改前翻了一番,不仅解决了自身温饱,而且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反“围剿”斗争。中央政府分配给于
18、都、胜利两县的筹粮筹款计划每次都提前超额完成,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粮仓”。为发展苏区经济,中央政府还在于都铁山垅镇成立了“中华钨砂公司”,大量的钨砂换回了苏区政府和红军必需的药品、食盐和武器弹药,为保障苏区物资供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于都当时的商业也很发达,全县各类合作社普遍建立且发展良好,被苏区中央政府授予“中央苏区第一县总社”和“模范合作社”称号,为繁荣苏区经济做出了贡献。三是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人民为支援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和军事教条主义的瞎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受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
19、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直属部队先后从反“围剿”战场和驻地到达于都河(贡江)北岸集结,并分别进行了近一个星期的休整和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的补充。10月17日至20日,8.6万名红军将士分别从于都三门滩至会昌珠兰埠长达50余公里的贡江北岸南渡贡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而名闻天下。于都县各级党政组织和于都人民在支援和掩护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的过程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主要表现为:(1)踊跃参加红军。在长征前两次突击扩红运动中,一万余名于都儿女报名参加红军,先后组成了八个补充团,主力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补充的9700名红军新战士中就有
20、7000余名于都籍战士。参加长征的于都籍红军将士达1.7万余人,其中1.3万人在长征中壮烈牺牲,四千余人在突破敌人第一、二、三道封锁线时被敌军打散回到原籍继续从事革命斗争,只有一千余人胜利到达陕北,全国解放后仅留下277人。上述数字表明在参加长征的8.6万余红军将士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于都人。(2)筹集粮款物资。长征前夕,于都、胜利、登贤三县在中央苏区两次筹粮、借谷活动中,完成筹粮25万担,占全苏区的四分之一多。在购买公债活动中,于都县人民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完成购买公债50余万元。同时还筹集草鞋8400双、菜干150担、硝盐500余斤支援红军,多次受到苏区中央政府的表彰。(3)掩护主力红军突
21、围转移。胜利县地方武装开赴兴国战场,配合其他红军部队阻敌南下。于都、登贤县的地方武装在南线监视粤军动向,肃清敌探,封锁消息,安置红军伤病员。(4)为红军休整提供便利。主力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不仅把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出来给红军做营房,而且组织慰问队,带着粮食、鸡蛋、猪肉、蔬菜、草鞋等物品慰问红军,组织妇女洗衣队为红军洗衣服。(5)组织运输队随军出征。为帮助红军运输大量的设备、物资进行转移,于都人民组织三千余名挑夫组成运输队随军出征。这些同志的一部分在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后奉命离队回乡,少部分则加入到红军队伍中继续参加长征。于都挑夫占整个运输队人数的一半还多。(6)帮助红军征集器材、架
22、设浮桥。赣南省、于都县苏维埃政府组织了800余条渔船用于红军搭浮桥和摆渡之用,于都群众把家中的门板、床板、店铺板全部贡献出来提供给红军架浮桥。于都县城一位年过古稀的曾大爷将家里的全部木材献出来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周恩来同志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红军渡河期间,于都沿河群众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就无私奉献什么,每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就涌上架桥工地,有的点火把,有的直接参加架桥,有的送水送饭。为了避免敌机侦察,架桥不但要在下午五时后开始,又要在红军渡河后早晨六时前拆掉浮桥,如此重复进行,沿河六座浮桥共架设了约十五次。(7)安置和保护伤病员。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留下了一万余名重
23、伤病员,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又有一批伤病员送回到苏区。长征前后于都安置红军伤病员一万余名,占红军伤病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安置保护好这批伤病员是于都县苏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项艰巨任务,县区派出专门干部,召开专门会议,把安置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几乎全县所有农户都安置了伤病员。苏维埃政府为每名伤病员发了150斤谷票、3斤食油和2斤盐,伤病员的膳宿照料均由群众负责,药品由医务所人员送到各户。于都群众对红军伤病员待如亲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中央根据地失守后,为了保护这批伤病员,不少于都群众还付出了生命代价,谱写了一曲曲拥军的悲壮之歌。四是于都是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坚守的最后一块根据地,艰苦卓绝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于都 城市 综合体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1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