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标准详解.ppt
《认证标准详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证标准详解.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在专业自评中理解与运用认证通用标准,陈道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结论审议委员会2013年07月23日 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导言 认证标准体现国际实质等效理解标准的基本框架尊重标准,理解标准的重要性对标准条款的解读结束语,内容,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遵循“实质等效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al equivalence)实质等效的两个方面“形”可以有差别:即同等层次(我们这里就是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工程师)的内容可以不完全一样,出口要求描述也可以不完全一样。“实”必须等价:即各自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能够进入工程行业就业,或者能够通过进一步
2、培训或者经验性学习获得专业能力与资质。,实质等效是什么意思?,Graduate Attribute:form a set of individually assessable outcomes that are the components indicative of the graduates potential to acquire competence to practise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毕业生潜力的表征)The graduate attributes are exemplars of the attributes expected of grad
3、uate from an accredited programme.(被认证专业的期望产出)Graduate attributes are clear,succinct statements of the expected capability,qualified if necessary by a range indication appropriate to the type of programme.,实质等效的参照系-1,Apply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science,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and an engineering
4、specialization to the solution of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工程知识)Identify,formulate,research literature and analys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reaching substantiated conclusions using first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问题分析)Design solutions for complex e
5、ngineering problems and design systems,components or processes that meet specified needs with appropriate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cultural,societal,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设计与开发)Conduct investigations of complex problems using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
6、s including design of experiments,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and synthesis of information to provide valid conclusions.(研究),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Create,select and apply appropriate techniques,resources,and modern engineering and IT tools,including prediction and modelling,to complex
7、engineering activities,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ations.(现代工具使用)Apply reasoning informed by contextual knowledge to assess societal,health,safety,legal and cultural issues and the consequent responsibilities relevant to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ractice.(工程与社会)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profes
8、sional engineering solutions in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s and demonstrate knowledge of and ne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伦理)Function effectively as an individual,and as a member or leader in diverse teams and in multi-disciplinary settings.(个人与团队),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cont.),Com
9、municate effectively on complex engineering activities with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and with society at large,such as being able to comprehend and write effective reports and design documentation,make effective presentations,and give and receive clear instructions.(沟通)Demonstrate knowledge and und
10、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apply these to ones own work,as a member and leader in a team,to manage projects and in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s.(项目管理与财务)Recognize the need for,and have the preparation and ability to engage in independ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b
11、roadest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终身学习),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cont.),Professional Competency Profilefor each professional category record the elements of competency necessary for competent performance that the professional is expected to be able to demonstrate in a holistic way at the s
12、tage of attaining registration.,实质等效的参照系-2,三个不同的层次:Complex;broadly-defined;well-defined用于定义“工程问题”和“工程活动”复杂工程活动:Involve the use of diverse resources(and for this purpose resources includes people,money,equipment,materials,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es)(设计多项资源)Require resolution of significant problems
13、 arising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wide-ranging or conflicting technical,engineering or other issues(涉及多方面可能冲突的因素)Involve creative use of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in novel ways(涉及创新)Have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in a range of contexts,characterized by difficulty of predict
14、ion and mitigation(涉及复杂后果)Can extend beyond previous experiences by applying principles-based approaches(超越经验),本科层次“复杂”的含义,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符合实质等效的要求的: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的出口要求完备的内容覆盖足够的条件支撑可靠的实施效果,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新标准框架的基本逻辑,1.学生,2.培养目标,3.毕业要求,5.课程体系,6.师资队伍,7.支持条件,4.持续改进,标准的核心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围绕学生的培养。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判断师资与其它支撑
15、条件的原则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必须考虑全体学生。,标准的核心理念 2.目标导向,分别表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有利于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也能更好的体现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陪养目标的达成。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目标要求。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认证的基本理念 3.持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持续改进。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是改进的基础。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进行评
16、估。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对通用标准的运用的总原则,认证工作应该紧密围绕标准要求进行学校的自评工作目的是判定标准中每一条要求是否达成,如果认定为达成,则给出足以证明该结论的相关材料。(自评报告指导书中对于自评报告正文以及附录要求的内容是基本的证明材料,这些材料的用途仅限于证明目标的达成,不应用于一般意义上的“水平”评价。)认证专家工作过程中的任何判断应该与认证标准的某项要求相关。对于认证标准中提到的所有内容应能作出明确的是否达成以及达成情况的判定。如果认定为达成,应能说明判定的依据;如认为未达成或者
17、有弱点或关注点,应能提出与标准直接相关的理由。在现场考查时不应该涉及与认真标准达成判定有关的内容。考查点以及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有利于对自评报告审阅时难以确定的达成状况作出判断,针对性原则,整个认证工作只是判定标准要求是否达成,不进行任何水平评价与横向比较对标准的达成理解如下:P是指该项标准项的要求已经达成,被认证方针对此项达成所提供的证明材料是明确的,可信的。Pc是指该项标准项目前达到了要求,但是其涉及的一些因素在下一次认证之前有可能发生负面的变化,可能导致不能达成标准要求,应给以足够的关注并采取一定措施。Pw是指该项标准项达到了基本要求,但在某个环节或者条件支撑方面存在弱点,这些弱点会对
18、学生(或者部分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是指被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项标准项的要求是能够达成的。对于标准中一项或者多项的结论只应该按照上面的描述理解。其中只要有一项判定为F,则认证结果为不合格。除此之外,其它单项结论没有数量累加意义。不应以Pw与Pc的数量作为对被认证专业进行“水平”判定的依据。只有认证报告中对于相应项的说明才有意义。,合格性原则,每个标准项的结论应该被理解为独立的,即某一个方面是否有很突出的表现与另一个方面是否合格不应该综合在一起考虑。认证专家在针对逐条标准进行判断时不应该受到与标准没有直接关系的“亮点”或者“瑕疵”的影响。更不应该考虑某个被认证专业的“学科地位”而
19、影响判断的客观性。在认证中发现的问题可能涉及标准中的不止一项。在不同项中涉及不同的方面,则该问题应在相关项中均得到表现。例如:某核心课程考试不能反映课程目标要求,也没有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则在“学生”项中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跟踪以及“持续改进”项中要求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两方面均有问题,则在两个项下均应支出。不应该理解为在一项下涉及的问题在另一项下再提出就重复了。因为Pw,Pc等没有累加意义,应该在不同项下具体指出问题所在。,合格性原则(续),自评报告提供的材料、认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认证结论必须一致所谓“一致”,是基于认证标准的“一致”。一致性的基础是材料的具体,自评报告不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表述,
20、不应该仅罗列“标致性成果”;专家的判断应该基于具体的原始材料,而不是宏观的定性描述。基于标准的一致性应通过如下的工作方式达成:专家个人审阅自评报告,专家对于现场考察结果提出结论,分委员会确定认证结果均必须针对标准逐条进行,结论与根据明确对应。,一致性原则,1.认证标准“持续改进”项要求: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本专业未能提供材料证明有各方参加的机制进行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本专业未能达到该项要求。2.认证标准“持续改进”项要求: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
21、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本专业尽管进行了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工作,也能注意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但外部人员参与较少,且未形成稳定的机制。本专业在该项上表现出缺陷。3.认证标准“持续改进”项要求: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由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本专业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并能够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但近期外部人员参与程度有所降低。对于本专业持续保持有稳定的外部人员参与的评价机制方面值得关注。,示例 问题表述的方式,对标准的逐条解读,除引用的标准原文以外,其它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判定合格的依据:
22、对本专业生源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并对其变化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办法,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自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仅提供近年的招生分数线作为生源良好的依据。对于具体制度和措施及其效果分析不够。,学生-1,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的执行落实判定合格的依据:从学校到院系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两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广泛了解。并有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常有效。自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有关部门(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与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特别是学习指导
23、方面提供的材料不足。,学生-2,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行程性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判定合格的依据:确实有针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全过程学习状况评估与评价措施。跟踪记录信息能够支持对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相关责任教师定性判定等多种方式,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其判定必须针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关点是否达成。非考试形式,负责判定的人员应该对于评价办法有足够的理解,并对评价结果负责。自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对而言认证标准中这项内容被忽
24、视的情况相对严重。课程往往以考试结果作为判定依据,缺乏对于考试内容是否能够反映该课程在培养目标达成中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分析。而实践环节、非专业技术性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的跟踪与评估是否达到要求往往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学生-3,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判定合格的依据:有明确的学分认定规定,规定应有规范的认定过程,且认定方式能保证相关学生能够原有学分足以反映其在相关方面达到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的需要。并有工作文件可以证明该规定得到严格执行。自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执行情况材料不足,学生-4,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判定合格
25、的依据:专业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对未来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培养目标适当,符合学校的整体目标。通过各种渠道使得培养目标被相关各方知晓,特别是教职员工与学生对培养目标有足够的理解。自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标准中“公开的”一词理解不够,对培养目标是否真正为师生所认识和理解,并对教学活动产生引导作用提供的材料不足,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判定合格的依据:培养目标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学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及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这一预期应该与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证 标准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