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ppt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概述,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并发症和后遗症七、诊断和鉴别诊断八、治疗九、预防,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该菌为专性需氧菌,于5%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
2、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极为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病原学,脑膜炎双球菌据其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Z、29E、W135、H、I、K和L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但近年来C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3、一)传染源,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兔疫,但不持久。,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而发病。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
4、人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脑膜炎球菌的不同菌株的侵入力不同。A、B和C群菌株的侵袭力强于X、Y和W135等菌群细菌。荚膜可抵抗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荚膜型细菌通过黏附素、菌毛和外膜蛋白黏附着于上皮细胞表面,通过胞饮作用直接侵入上皮细胞而透过黏膜屏障。一旦进入黏膜下,细菌即可透过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而进入血流。,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细菌的一些自身结构如多糖荚膜(是细菌抵抗宿主补体系统攻击所必需)、脂寡糖抗原(抵抗补体攻击的作用要弱些)和铁获取系统(细菌获得生长必需的铁)等在细菌抵抗血清的杀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5、。,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脑膜炎球菌通过跨细胞途径侵犯脑膜,然后在基底膜被释放进入脑脊液。,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细菌一旦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暂时屏蔽于宿主的防御机制。细菌释放能够破坏血脑屏障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被破坏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不复存在,血流中的大分子物质以及吞噬细胞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撅、昏迷等症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二)病理解剖,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血管充血、出
6、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颅底部由于化脓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和炎症后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暴发型脑膜脑炎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重者发生脑疝。少数病人由于脑室孔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积水。,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一)普通型,(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日,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70%90%病人有皮
7、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前驱期,败血症期,瘀斑瘀点,瘀斑瘀点,临床表现,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日后进入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临床表现,(二)暴发型,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可有呼
8、吸急促,易并发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1.败血症休克型,2.脑膜脑炎型,临床表现,主要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高热、瘀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检查见静脉迂曲及视神经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骨大孔疝,少数为天幕裂孔疝。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三)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
9、激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拒食、吐奶、烦躁和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和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少数患儿因频繁呕吐、出汗、失水而出现前囟下陷。,临床表现,婴幼儿流脑的特点:,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故暴发型发病率高;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老年人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多在2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升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实验室检查,(二)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行性 脊髓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1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