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doc
《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浙 江 省 水 利 厅 二一一年六月 浙 江 省 水 利 厅 文 件浙水农201126号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嘉兴市水利局、湖州市水利局,有关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为科学有序推进杭嘉湖圩区整治,我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试行),并通过了审查。现印发给你们,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导则由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具体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浙 江 省 水 利 厅 二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前 言为满足我省新一轮杭嘉湖圩区整治的需要,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和分析我省杭嘉湖圩区整治特点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意见、
2、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本导则。本导则共8章,主要内容有:总则,工程等级与设计标准,水文水利计算,圩堤,水闸,排水泵站,水系沟通工程,圩区管理工程等。本导则由浙江省水利厅负责管理,由省农村水利总站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地址:杭州市梅花碑7号,邮编:310009),以便修订时参考。本导则主编单位及主要起草人:主 编 单位: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主要起草人:江锦红 陈琦芳 胡东亮 贺金仁 陈延瑛 梁 樑 康 颖 方 敏 郑鱼洪目 次1 总则2 工程等级与设计标准3 水文水利计算4 圩堤5 水闸6 排水泵
3、站7 水系沟通工程8 圩区管理本导则用词说明条文说明附录: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大纲1 总则1.0.1 为明确杭嘉湖圩区整治相关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保证设计质量,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技术标准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列入浙江省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浙水农201047号文批准)的圩区整治工程。1.0.3圩区格局(圩区的规模和布局)应与浙江省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一致,不得擅自调整圩区格局,确需调整圩区格局应进行相关论证,经省水利厅核准后调整。主要建筑物应根据圩区内外水系的特点充分论证合理布置,并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避免水事纠纷。1.0.4 圩区整治的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技
4、术经济政策,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勘测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质资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建设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管理。1.0.5 圩区整治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工程等级与设计标准2.0.1 圩区整治工程等别、规模按单个圩区的整治面积由表2.0.1确定。表2.0.1 圩区整治工程的等别工程等别工程规模小(1)型小(2)型圩区面积(万亩)31532.0.2 圩区整治中的圩堤、水闸、排涝泵站等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对应圩外设计洪水位)和级别按表2.0.2确定。表2.0.2 圩区整治建筑物级别和洪水标准建筑物类型分等指标洪水标
5、准(重现期)(a)永久性建筑物级别临时性建筑物级别设计校核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圩堤设计洪水标准20/455水闸/2050455排涝泵站单站排涝流量(m3/s)2001003001345020050200234105030100345210205045522050455注:1)水闸、排涝泵站合建的建筑物应按高的洪水标准、级别确定; 2)临时性建筑物的临时挡水标准按工期和主要施工期所处时段按施工规范要求确定。2.0.3 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0a,农村集镇和村(包括旱作区)的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为1d(或24h)暴雨从路面积水(作物受淹)起1d排至路面(旱作田面)无积水,水田的设计暴雨历时
6、和排除时间为1d(或24h)暴雨1d排至农作物耐淹水深。2.0.4 主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系数按表2.0.3确定。表2.0.3 主要建筑物稳定安全系数建筑物名称建筑物级别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抗倾稳定 安全系数抗浮稳定 安全系数基本组合特殊组合基本组合特殊组合基本组合特殊组合土基岩基土基岩基圩堤土堤41.151.05/防洪墙41.201.051.051.001.451.35/水 闸41.201.051.051.0/1.11.05泵 站11.351.101.201.05/1.11.0521.301.081.151.03/31.251.10/41.201.051.051.00/注:1.基本组合是指设计运用
7、情况及完建情况,特殊组合是指校核情况、施工情况和检修情况; 2.岩基上的抗滑安全系数如采用抗剪断公式计算,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基本组合为3.0,特殊组合为2.5。2.0.5 主要建筑物挡水部位的顶部高程由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加相应的安全超高确定,并取最大值。安全超高包括相应洪水标准对应的风浪爬高、风壅增水高和安全加高,地面沉降区还应包括相应计算时段的预估地面沉降量,按2.0.1式计算。 Y=R+e+A+Bij (2.0.1)式中:Y安全超高(m); R设计波浪爬高(m); e设计风壅增水高(m),一般可不计; A安全加高(m),按表2.0.4确定; Bij 地面沉降地区相应计算时段的预估地面
8、沉降量(m)。表2.0.4 主要建筑物挡水部位顶部的安全加高值建筑物名称圩堤(设计洪水位)水闸泵站土堤砌石堤设计校核设计校核安全加高(m)0.40.30.40.30.60.43 水文水利计算3.0.1 圩外河道的设计洪水位可按浙江省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典型站点设计洪水位成果,与典型站点较远的圩区可采用相邻典型站点插值得到。采用水力学数理方程计算模型计算的洪水位成果应与规划成果比较和合理性分析。3.0.2 圩区的设计暴雨可由当地邻近水文(雨量)站历年日(或24h)最大降雨观测资料(一般系列应大于30a)按P型概率分布曲线进行经验频率适线求出相关统计参数后计算,或按浙江省短历时暴雨24h暴雨等值线图
9、计算。计算成果应与浙江省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等相关成果比较和合理性分析。3.0.3 圩区向圩外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其计算公式: (3.0.1)式中:qj泵站向圩外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m3/s/km2);P为历时为T的设计暴雨(mm);A排水区总面积(km2);h1为水田滞蓄水深(mm),一般取4070mm;Aw为水田面积(km2);h2河网、沟塘滞蓄水深(mm),一般取400600mm,特别低洼地区取0300mm;A2河网、沟塘水面面积(km2);h3山地、旱地及非耕地的滞蓄与损失量(mm),一般取(0.20.4)P,山地取小值,平地取大值;A3山地、旱地及非耕地面积(km2)
10、;Ew历时为t的水面蒸发(mm),单位时间的水面蒸发量可取0.167mm/h;A1河网、沟塘及水田面积(km2);为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一般取值为5mm/d;T排涝历时天数(d),取1d; 泵站在一天内的运转时间(h),取1822h/d。3.0.4 利用式3.0.1计算排涝模数时应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选取有关计算参数,其计算结果应结合当地已建的圩区排涝能力和受灾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平原圩区的排涝模数宜根据圩区性质控制在表3.0.1规定的范围值内,且不宜超过其上限值。表3.0.1 平原圩区10年一遇排涝模数推荐范围圩区性质排涝模数耐淹作物区为主0.951.10非耐淹作物区为主1.051.3
11、5农村集镇圩区1.301.503.0.5 圩区向圩外机排的设计总排水流量由3.0.2式计算。 Q=Aqj (3.0.2)式中:Q圩区向圩外机排的设计总排水流量(m3/s);A圩区总面积(km2);qj泵站向圩外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m3/s/km2)。4 圩堤(堤防)4.0.1 圩堤的堤线应与圩区的规划布局相对应,并与圩外河道的岸线及已建圩堤的堤线一致,路堤结合的应满足道路技术要求。4.0.2 圩堤建设不得填堵河道,以保证原有河道的水系沟通及安全过流能力;严禁占用圩外水域,确保圩外原有水面率不降低,以保证圩外的总体行洪调蓄能力。4.0.3 圩堤应与水闸(闸站)、排涝站等建筑物布置相衔接,形成封闭
12、的防洪排涝体系。4.0.4 圩堤宜选用当地材料填(砌)筑,根据地形、地质、施工、投资、占用土地、拆迁等因素通过综合比较选定堤型,并根据选定的圩堤型式及通航、水土保持、生态、血防等要求确定相应的护坡护岸形式和堤岸绿化措施,圩外河道多年平均最高洪水位以下宜采用砌石、混凝土(块)等耐久性较好的硬化护岸措施,但必须保证其足够的通透性能。4.0.5 对于地面沉降区,圩堤预估累计沉降量的计算时段为建成后1020a。4.0.6 地面预估累计沉降量应按当地有代表性的地面沉降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并结合地下水开采封井情况、回灌措施分析后确定,对于沉降率衰减的地区可按4.0.1式初步估算: Bkj=(ak-a0)/(1
13、+2(ak-a0)(aj-a0)/(1+2(aj-a0) (4.0.1)式中:Bkj从 aj年到ak年之间预估累计沉降量(m); a0地面沉降区初始观测年份; aj圩堤建成年份; ak圩堤建成后的某一年份; 1、2由a0年到ai年(要求到设计的前一年)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两个参数(a/m,1/m)。4.0.7 圩堤堤顶宽度应根据堤型、堤高、施工、交通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宜小于3m。土堤的边坡按堤高、筑堤土料的力学性能、所受荷载以满足抗滑、抗渗稳定要求确定,且不得陡于11.5。村镇段拆迁困难时宜采用建防洪墙方案。4.0.8 堤顶路面结构按防水土流失、防汛交通、环境、管理等需要采取土质、泥
14、结石、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形式。5 水闸(挡水闸)5.0.1 圩内河道与圩外河道交叉口处应建水闸,圩内的断头河道确需筑堤的应建设涵闸以保证圩内的用水需求。5.0.2 水闸应布置在靠近圩内河道的河口、河势顺直、占地拆迁少、施工方便的河段,拆除重建的宜充分利用原有闸址。5.0.3 水闸净宽不宜小于原河道或规划拓宽河道宽度的1/3,且不得小于4m。5.0.4 水闸主要闸孔尺寸应保证原有的通航要求,如航道整治规划提高航道等级标准的应预留建设位置。5.0.5 对于地面沉降区,水闸的预估累计沉降量对应时段为其建成后的2050a,对于沉降率衰减的地区可按4.0.1式初步估算。水闸的闸顶高程不得低于圩堤顶
15、高程。闸门顶高程应高于挡水位高程0.3m ,闸底板高程应比河道的河床规划设计高程高200300mm。5.0.6 水闸的地基处理、结构安全等要求应符合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等标准的规定。6 排水泵站6.0.1 排水泵站布局应按“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和“均衡布站、方便管理”的原则,并结合圩区内外河道水系及现有闸站情况经综合比较后确定,应充分利用对现有泵站的更新改造提高排水能力。6.0.2 平原区的排水泵站宜采用堤身式布置,泵站与水闸建筑物应相互配套;山区半山区圩(斗)区布置于主要泄洪河道岸边的排水泵站宜采用堤后式布置,并在适宜位置配套建设圩外河道
16、水位降低时的自排设施。6.0.3 排水泵站的总装置排水流量应为圩区的设计总排水流量的1.11.2倍。各单站的排水流量按其控制的相对排水面积及河道过流能力比较选定,圩区内有特别重要保护对象时应考虑安装备用机组。6.0.4 按设计装置排水流量、设计总扬程和水泵选型样本,经综合比较选定水泵型号和相应台数。初选泵型时其设计总扬程按净扬程的120%140%估计,当选定相应泵型和管路布置方案时,应对水泵工况点进行校核,保证水泵在高效区域运行,否则应重选泵型或调整相关管路布置方案。6.0.5 对于地面沉降区,泵站的预估累计沉降量计算时段为其建成后的2050a,对于沉降率衰减的地区可按4.0.1式初步估算。6
17、.0.6 排水泵站宜采用正向进水、正向出水的布置方式。6.0.7 采用正向开敞式进水池的排水泵站,宜选平面对称蜗形进水池(形进水池)。6.0.8 出口采用拍门断流的水泵应选用开启角度大、水头损失小、止水效果好、关闭撞击力小的新型轻质材料拍门或采取其他技术措施增大开启角度、减小撞击力。6.0.9 根据所选水泵型号、最大轴功率、转速选配电机型号及功率,按水泵型号、电动机型号及启动类型、保护要求、控制要求选定水泵控制系统(动力柜)。按电机总功率选定主变压器容量,按水泵台数、运行灵活可靠性、投资节能等要求选定主变压器台数和主接线方式。闸站平时照明、维护等用电宜就近接入其他公用电线路或装配小型专用配电变
18、压设备。6.0.10 排水泵站的装置效率在设计工况下不得低于55%。6.0.11 排水泵站应满足防汛调度的信息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监控设施。6.0.12 排水泵站的地基处理、结构安全等要求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等标准的规定。7 水系沟通工程7.0.1 当河道的过流能力不能满足排水泵站的最大排水流量时,应考虑采取河道疏浚或拓宽措施以保证排涝要求。7.0.2 计算河道过流能力时应考虑河道淤积、水面漂浮物、杂草的影响,留有一定的安全裕度,通常河道的设计过流能力不宜小于排水泵站设计排水流量的2倍。7.0.3 山区半山区的圩区不得把下泄山区洪水的河道包围在圩
19、区范围内,山坡汇水宜采用撇洪沟措施直接排至圩外河道,以降低机排规模、工程投资以及节约能源和减少运行经费。8 圩区管理工程8.0.1 圩区建筑物应按有关规定、标准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8.0.2 圩区的主要建筑物应设立观测设施,地面沉降区应有沉降观测。8.0.3 圩区应配备相应的管理机构,其管理房可结合闸站建设布置。小(2)型圩区管理用房控制在200m2以内;小(1)型圩区管理房控制在400m2以内。8.0.4 管理机构应根据有关规定配备相应的通讯设施和应急抢险救灾工具等。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
20、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导则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杭嘉湖圩区整治技术导则条文说明目 次1 总则2 工程等级与设计标准3 水文水利计算4 圩堤5 水闸6 排水泵站7 水系沟通工程8 圩区管理1 总则1.0.1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之南,区内人口密集,生产要素集聚,经济发展较快,为我省主要产粮区,其地势为
21、西南高东北低,是太湖流域诸多河流汇流入海的必经之路,是流域洪涝灾害易发区和防汛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相继发生了1954年、1963年、1991年和1999年等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巨大损失。随着“一轮治太”骨干工程的陆续建成,流域的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但地势低洼的圩区整治相对滞后,周边水情工情的变化和地面沉降等多因素影响,致使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涝水北排受阻、东泄不畅,近年来涝灾频繁发生,成为太湖流域防汛最薄弱环节,影响太湖流域整体防洪调度,加快我省杭嘉湖平原低洼易涝区的圩区整治提高圩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是我省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科学有序推进杭嘉湖圩区整治工作,省水利厅于2010年11月1日批准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嘉湖圩区 整治 技术 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