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
《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市域概况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北部,是辽宁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市域范围在东经122259-1234824、北纬411151-43213之间,东西长115公里, 南北长205公里,总面积12980平方公里。沈阳市位于松辽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 山地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沈阳市地处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的北部,属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温暖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冬季漫
2、长。主导风向冬季为北风、西北风,夏季为南风、东南风。年平均气温7.08.1,冬季平均气温-12.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3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5-9月份为600mm左右,占全年的80%。全市下设和平、沈河、大东、 皇姑、铁西、东陵、新城子、于洪、苏家屯九区、新民一市、辽中、康平、法库三县。2003年底市域总人口68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40.6万人,占总人口的63.9,人口密度为531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284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二)历史沿革沈阳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的新乐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远在7200年前就有人类在
3、此活动。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在此屯兵戍边,隶属当时的辽东郡。这是沈阳建城的开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沈阳设立侯城,辽代在沈阳设置沈州,元代改沈州为沈阳路。由于沈阳位于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依据中国古代传统的方位观以水北为阳,故以“沈水之阳”命名,“沈阳”的名称正式产生。明代在沈阳建立沈阳中卫,修筑了内有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的砖城。1625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迁都沈阳,1631年,明代砖城改造完成,城内街道由“十”字形改为“井”字形。1634年,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清王朝在沈阳建立。1644年,清政权移都北京,盛京成为陪都,亦称“留都”。清统一全国后在盛京设
4、奉天府,沈阳始称“奉天”。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天市恢复沈阳市的名称。1948年,沈阳解放。1993年,康平、法库两县划归沈阳,新民撤县改市,形成目前九区一市三县的建制格局。(三)区位条件分析沈阳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经济圈的结合部,两条国际大通道(欧洲北京朝鲜日本,东亚俄罗斯远东地区欧洲)的聚交处,区位条件极佳。环渤海地区极富开发潜力,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又一开发热点,将带动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经济起飞。环渤海城市体系中包括三大双核心板块,沈阳是其中辽中南板块中的双核心城市之一。哈大城市带是东北城市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带(群)之一,
5、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沈阳是哈大城市带的四大极核城市之一。(四)社会经济现状分析1区域经济比较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的区域地位受到来自周边城市的挑战。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东北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七大城市中,产业结构方面,沈阳的第三产业水平有一定优势,区域内排名在北京和天津之后,位于第三,而第二产业地位已不突出,区域内排名仅为第五,第一产业水平更是位居其末(见图1-1);另外,沈阳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的外向性不足,体现在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出口额规模不大(见图1-2);但是同时,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6、和交通枢纽,沈阳发挥了较好的区位优势,投资环境相对较佳,这体现在沈阳名列前茅的商品零售额和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见图1-2)。2经济总量演变分析“九五”至今,沈阳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见图1-3)。2003年沈阳市GDP达到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人均指标达到2800美元,比上年增长14.4。3产业结构特征分析(1)沈阳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为比较稳定的“三二一”类型(见图1-4、1-5)。(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两大支柱产业(见图1-6、1-7)。(3)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在行业结构上,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制造是
7、沈阳市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比重占总量的72%(见图1-8)。 在规模结构上,数目众多的小型企业与少数的大型企业二分天下。小型企业地位上升,优势明显(见图1-9)。 在类型结构上,沈阳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6(见图1-10)。 在产权结构上,沈阳市工业以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基础雄厚,整体亏损;外资企业发展领先,优势明显(见图1-11)。(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社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出现衰退;交通运输业、文教体卫业等发展缓慢(见图1-12)。(5)沈阳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构成以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更
8、新改造为主(见图1-13);资金来源以自筹资金为主(见图1-14)。4城乡二元结构分析按照市区和市辖县(市)两个层次将沈阳市域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域单元,进行土地、人口、经济和城市化等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沈阳市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差距巨大。市区以占全市27%的土地,承载了全市71%的人口,人口密度是市辖县(市)的近7倍(见图1-15)。市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市辖县(市)。市区的城镇人口数和非农人口数分别占全市的79%和91%(见图1-16)。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市辖县(市)的近两倍(见图1-17)。市区的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市辖县(市)
9、的四倍(见图1-18)。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倍(见图1-19)。市区GDP是市辖县(市)的3倍,三次产业结构为442.553.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一半以上;市辖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4.539,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见图1-20)。在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市区均为市辖县(市)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城乡差距悬殊(见图1-21)。综上,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重工业基地,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其本身固有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面前日益显现,造成沈阳的区域地位有所下降;而其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分
10、割,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向中心城市集聚,农村经济受到抑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是同时,沈阳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存量资产,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的加快进行,在摆脱了经济转型的巨大惯性之后,沈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走上健康、持续、快速的复兴之路。(五)宏观背景分析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影响全球化的过程重新组织世界体系中的劳动分工,国际劳动分工促使资本和产业进行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形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的核心边缘结构。城市的经济和和社会发展途径主要依赖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
11、,城市按照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达国家的全球城市牢牢控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而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向外转移实现工业化的进步。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影响随着国家宏观战略的转移,中部地区主要是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高度聚集的重化工产业为特征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开始被提上日程,这是国家在面临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决策,这对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在未来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最大的机遇和首要的支撑条件。综上,
12、21世纪,东北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位于两大经济圈结合部位置的沈阳,要继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经济活力,从而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国际型结点城市。二、城镇体系现状(一)城镇化水平现状2003年,沈阳市域总人口为69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7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3.2%;全市非农业人口为440.6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63.9%。(二)城镇体系现状特点2002年,沈阳市域乡镇数量120个,其中建制镇65个,乡集镇55个;市区城镇数量44个,其中建制镇30个,乡集镇14个。沈阳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城镇等级序列
13、呈现典型的首位分布,缺少中间层次的城镇类型沈阳市域中心城市首位度极高。市域城镇等级序列缺少2050万人规模的中等城市,102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也只有苏家屯城区,等级序列不完整。2城镇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向心”、“沿线”特征,区域布局不均衡沈阳市域内城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是向心分布,即城镇分布向中心城市集中,市区内集聚了全市近一半的建制镇;二是沿线分布,市域大部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城镇沿主要交通干线集中分布,形成了沿沈辽公路、沈新公路等对外交通道路分布的城镇密集地带,沿线分布的建制镇共48个,占市域建制镇总数的74%;三是区域布局很不均衡,市域南部和西南部城镇分布密集,共有50
14、个建制镇,而市域北部的康法地区和西北部的柳绕地区城镇数量少,只有15个建制镇,布局分散。形成市域内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发展的现状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作用。2002年沈阳市建成区人口380万人,占市域城镇人口总数的72.0%。中心城市的规模如此巨大,对小城镇产生十分强烈的吸引和辐射作用。(2)地域自然条件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市域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辽河、浑河、蒲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集中分布了沈阳的优质耕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能够支撑较多的人口;而市域北部、西北部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多年来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出现日益严重的沙化趋势,农业
15、生产受到影响,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3)地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水平的差异。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合理,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周围城镇的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市域内的其他地区。(4)地域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区域交通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城镇之间的联系也有所不同。南部、西南部地区城镇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在空间上均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有利于该地区形成相对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而北部、西北部地区则由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和交通不便,城镇体系结构的合理程度相对较弱。3市域小城镇等级规模偏小,结构层次较低沈阳市域小城镇等级规模偏小,相当大一部分建制镇为低水平设镇。市域低于国
16、家标准(镇区非农人口大于2000人)的建制镇共有46个,占市域建制镇总数的71%。沈阳市域乡镇现状建设用地粗放,人均规模偏大,乡集镇的情况尤为明显,而且相比之下,乡集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较建制镇有很大差距(见表2-1、2-1)。这说明沈阳市域内的乡集镇整体城镇化水平很低,因此在本次规划研究过程中原则上不将其纳入小城镇发展的考虑范围内。表2-1 市域城镇规模特点区别乡镇建成区面积(ha)城镇人口(人)个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城镇平均用地规模(ha)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人)镇14075.542420165331.8216.56526乡6245.510524555593.4113.61914乡镇20
17、321.0529446120383.8169.34412表2-2 市区城镇规模特点区别乡镇建成区面积(ha)城镇人口(人)个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城镇平均用地规模(ha)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人)镇6508.123772130273.8216.97924乡1055.22388114441.975.41706乡镇7563.326160244289.1171.95946沈阳市域建制镇人口数量仅占市域城镇人口总数的8.0%;建制镇的平均人口规模仅为6526人。参照国内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镇的评价标准,人口规模应在3-5万人左右,才可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而沈阳市域只有虎石台、茨
18、榆坨、红菱堡三个城镇达到或接近这个标准,规模结构总体水平较低。4市域小城镇职能结构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缺乏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沈阳市域小城镇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职能组合结构,但是与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沈阳市域小城镇整体上缺乏主导职能和特色产业,职能结构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1)中心城市周边的大潘、胡台、大民屯、道义、白塔等城镇,凭借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对外交通条件,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发展乡镇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沈阳地区具有一定储量的煤炭、石油资源,在资源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如虎石台、茨榆坨、红菱堡、林盛堡等城镇发展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但同时面
19、临地面沉陷、资源枯竭等生态保护和产业接续问题。(3)其余大部分城镇基本上均无超越本镇域的中心职能,且多数城镇作用仅起行政管理和集贸物流为主的职能,更无城镇间的职能分工与协作。(4)城镇间以纵向的行政关联为主,各级城镇中心作用相当有限,职能结构属于发育与初创阶段。形成这种职能结构特征是由于:(1)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和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突出,对市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由于沈阳的产业结构以讲求规模效益的重化工为主,对劳动力、资金、原料等生产要素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对腹地的辐射作用相对减弱甚至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2)市辖三县一市的中心城镇对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
20、是由于规模所限,拉动作用不强。三、规划总则(一)规划原则1立足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区域协调。2尊重历史,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将城镇体系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经济区划、重点地区区域规划相结合。3进一步明确市域各个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的主要职能。在加速小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明确其主导职能,同时仍保留其为农业地域的中心,兼具多种功能。4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域公路等级的提高和网络的完善,来促进城镇的集聚发展,强化城镇空间的整体和分工协作。形成点轴分布,网络构架的开放、高效、有序的城镇空间结构5基于市域城镇体
21、系的客观现实,完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确定城镇规模,谋求中心城市发展与市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二)规划目的1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的矛盾即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突,本次城镇体系规划专题报告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协调解决两大规划之间的矛盾,在保障城市化进程快速、有序发展和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2顺应时代要求,协调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劳动分工与世界产业转移是沈阳未来发展需要紧紧把握的最大契机,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也为沈阳实现快
22、速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城市发展出现了无序蔓延的趋势,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不断弱化,本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城乡协调的区域发展模式。3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与城镇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六大”在这一关键时期提出要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编制和实施科学合理、体系完善的城市规划,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我国最为行之有效的区域规划实践,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作为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
23、(三)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1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基期为2003年;近期为20042005年,统筹兼顾“十五”计划;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沈阳市域行政区划范围,包括九区三县一市,土地总面积12980km2。(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3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4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四、区域与城镇发展战略(一)区域发展战略1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优二强三、完善载体”的发展思路,实施开放牵动、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功能拓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沈阳市 城镇 体系 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