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0624送审稿.doc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0624送审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0624送审稿.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Code for Intersection Planning on Urban Road(征求意见稿)2007年6月目 录1总则32术语、符号52.1.术语52.2.符号93基本规定113.1.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113.2.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分类、交通功能及选型123.3.城市规划各阶段交叉口规划的要求153.4.交叉口规划范围163.5.交叉口规划指标184平面交叉口规划224.1.一般规定224.2.无信号控制交叉口254.3.信号控制交叉口264.4.环形交叉口294.5.短距交叉口群规划335立体交叉口规划355.1.一般规定35
2、5.2.立体交叉口规划通用内容366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426.1.一般规定426.2.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436.3.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447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规划477.1.行人过街设施477.2.非机动车过街设施498公共交通设施规划518.1.一般规定518.2.公共汽(电)车停靠站位设置518.3.停靠站规划设置形式及几何尺寸518.4.常规公交汽(电)车停靠站规划528.5.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及停靠站规划538.6.快速公交停靠站规划538.7.多线路公共汽(电)车停靠站规划548.8.立体交叉口停靠站规划548.9.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549交叉口辅助设施559.
3、1.安全559.2.环保579.3.排水589.4.照明589.5.绿化599.6.景观60附录1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安全停车视距验算(第4.1.4条)62附录2规划通行能力(第3.5.8条)63附2.1 立交匝道规划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63附2.2立交匝道进出口区交织段通行能力(表附2.2-1)64附2.3让行标志平交通行能力65附2.4信号控制平交通行能力68附2.5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71附2.6 非机动车进口道通行能力71附2.7 行人过街横道通行能力71附录3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附图(第7.1-7.2条)72附录4公共交通设施附图(第8.4、8.5、8.6条)75附录5本规范用词说明81城
4、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8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1 总则1.0.1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交叉口,达到交叉口交通运行安全、有序、高效、通达、节约、环保的目的,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道路平面与立体交叉口的新编、修编与交通治理规划。1. 道路交叉口的新编规划必须符合本规范规定的要求。2. 道路交叉口的修编、交通治理规划,应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基本要求;个别规划方案指标受现状条件限制不能达到本规范的要求时,经技术经济论证,修编近期实施规划及交通治理规划可在技术方案或技术指标上做合理变动,但远期规划应考虑经逐步改造后能达到本规范的要求。1.0.3 城市道路交叉口
5、规划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保障安全、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的原则。交叉口规划必须处理好远期与近期规划规模、用地拆迁及历史文化保护、交通安全与交通效率、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行人与车辆交通、设施规划与交通需求管理及交通分流措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1.0.4 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所定的道路及交叉口的交通功能进行规划。1. 交叉口规划须根据规划交叉口所在地区的道路网络、周边用地、环境特点以及交叉口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和相交道路类别等要素,确定交叉口的交通功能以及相邻道路与规划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选定规划交叉口的类型,并据此估计规划用地范围、规划红线和确定交
6、叉口规划的技术方案。2. 交叉口的平面规划方案应根据所定交叉口类型、规划用地红线范围结合实际地形、地物条件确定。3. 交叉口的竖向规划方案应根据规划所定交叉口中心控制标高、立体交叉净空高度及其匝道坡度的要求确定,并应与周围建筑、地物、地面排水进水口与地下管线标高等密切配合。4. 交叉口规划必须有几个比选方案,经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选后择优确定推荐方案。1.0.5 防震、防洪及其他防灾地区,应按国家规定的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防灾规划。1.0.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标准,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同本规范相关的规范、规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
7、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2006)等。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交通功能(Traffic function)道路对各种不同出行目的、目的地的道路使用者所能提供的交通用途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品质。2.1.2. 交通组织(Traffic operation)有两层含义的交通组织:宏观含义的道路系统整体的交通组织,是在全市整个道路系统的可通车空间与时间内规定各类道路上各种交通方式允许通行的空间与时间,使各种交通方
8、式在道路系统中能有序运行的交通通行方案,如人车各行其道、车辆靠右行驶、单向交通、专用道路、专用车道等;微观含义的交叉口交通组织是在交叉口可以通车的空间与时间内,安排组织从各方面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地分散去其他方向,以保障人流和车流能安全、顺畅、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如行人与自行车过街、交叉口渠化设计、禁止左转、公交车站布置、导向交通岛布置等。2.1.3. 规划红线(Planning right of way line)为规定道路用地(right of way)范围,规划确定的供道路使用的用地界限线。2.1.4. 快速公共交通(Bus rapid transit 简写BRT)用
9、大型公共汽车做载客车辆,运用轨道交通运行、管理模式的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线路。2.1.5. 公共汽车专用车道(Bus lane)专供公共汽车行驶,其他车辆不得进入的车道。2.1.6. 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Bus bay,Bus pocket)在道路车行道外侧,公共交通停靠站所需长度范围内局部拓宽路面,专供公交车停泊用的一种公交停靠站。2.1.7. 信号控制交叉口(Signalized intersection)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2.1.8.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不用交通信号灯,而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仅用交通法
10、中通行权的规定组织指挥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2.1.9. 让行标志交叉口(Yield sign intersection)是指主、次道路相交,用交通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突交通流的通行时间,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必须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的一类交叉口。让行标志交叉口有两种:用停车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停车让行交叉口;用减速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减速让行交叉口。2.1.10. 全无管制交叉口(Uncontrolled intersection)是指没有任何管制措施、各类各向交通流按交通法规定的先后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口。2.1.11. 枢纽立交(Key interchange)是指位于特大城市、大城
11、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节点,能适应相交主线直行车流快速(转向车流略减速)连续行驶的互通式立交。2.1.12. 一般立交(Common interchange)是指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与城市快速路或市际高速公路相交,主、次干道车辆从快、高速路集散的互通式立交。2.1.13. 分离立交(Grade separated without ramp)是指能保证相交主要干线直行车流快速或按计算车速连续行驶,其次要主线直行车流准许在平面交叉口行驶的立交;以及保持相交道路为平面交叉,仅为个别、部分左转车流布置专用上跨(或下穿)通道的立交。2.1.14. 匝道(Ramp)立体交叉相交道路之间相互连通的连接道,供转弯车辆
12、运行使用。可分为左转弯匝道或右转弯匝道。匝道与主线的连接点称为匝道的端部,包括起点和终点。2.1.15. 进出口(Entry,Exit)由主线驶出进入匝道的路口称为出口,由匝道驶出进入主线的路口称为进口。2.1.16. 变速车道(Speed change lane)供车辆进出主线变速而设置的车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进口端为加速车道。变速车道包括变速车道与主线衔接的三角形渐变段。2.1.17. 集散道路(Collection-distributed road)为了减少主要道路交通流的交织和进出口的数量,在主线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主线平行且横向分离,并在两端与主线相连的专用道路,称为集散道路。2.1
13、.18. 辅助车道(Auxiliary lane)在干线道路与次要道路立交时,在分流合流段附近,为使匝道与干线道路车道数平衡且保持干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干线一侧增设的车道称为辅助车道。2.1.19. 进口道(Approach of intersection)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上游路段驶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2.1.20. 出口道(Exit of intersection)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交叉口驶入下游路段的车道为出口道。2.1.21. 定向匝道(Direct ramp)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以和缓、短捷的路线,跨(穿)越主线,直接从另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入的匝道。2.1
14、.22. 半定向匝道(Semi-direct ramp)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以大弯道绕越主线,从另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入的匝道。2.1.23. 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Peak hour average cycle traffic volume)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交通量(pcu)的平均值。2.1.24. 高峰15分钟的小时交通量(Hourly traffic volume flow peak 15 minutes)高峰小时内连续最高15分钟内的交通量换算成的小时交通量(pcu)。2.1.25. 高峰小时系数(Peak hour factor)高峰小时
15、交通量除以高峰小时内高峰15分钟的小时交通量之商,表达高峰小时内交通需求的变动程度。2.1.26. 交通岛(Traffic island)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2.1.27. 主要道路、次要道路(Main road,Secondary road)交叉口的相交道路中,等级较高或交通量较大的道路称为主要道路;等级较低或交通量较小的道路称为次要道路。2.1.28. 渠化设计(Channelization design)给进出交叉口的各种各向交通流
16、组织安排通行空间,以消除交叉口各种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达到各种各向交通流通行安全和顺畅的目的,是交叉口交通组织的重要内容。运用标志、标线和实体交通岛等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2.1.29. 地块(Block)周围由道路所围的一块地表空间。2.1.30. 饱和流量(Saturation flow)在一次连续的绿灯信号时间内,一条进口车道上一列连续车流能通过停止线的最大流量,以pcu/绿灯小时为单位。2.1.31. 基本饱和流量(Basic saturation flow)正常道路条件下,不受任何干扰情况下的饱和流量。2.1.32.
17、信号周期(Signal cycle)交通信号灯各种灯色轮流显示一个完整过程所需的时间。2.1.33. 信号相位(Signal phase)交通信号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2.1.34. 绿信比(Split)交通信号有效绿灯时长与信号周期时长之比。有效绿灯时长,是在给定的信号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绿灯时间。 2.2. 符号CAP 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pcu/h)CB 基本通行能力(pcu/h)Cc 立交主线一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pcu/h)CD 单向车行道匝道通行能力(pcu/h)Cd 立交出口区通行能力(pcu/h)Cg 让行交叉口低优先级车流
18、基本通行能力(pcu/h)Cm 立交进口区通行能力(pcu/h)ed,ej 大车、铰接车的小客车当量fg 饱和流量的坡度与重车修正系数fHV 大型车修正系数f1 左转车道饱和流量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n 单向车行道匝道的车道数修正系数fp 驾驶员条件修正系统fr 右转车道饱和流量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t 直行车道饱和流量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w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G 道路纵坡HV 重车率Imax 最大超高lb 公交车车辆长度(m)ld 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g 最短交织段长度(m)lS 公交停靠站长度(m)Lmin 立交最小间距(m)La 进口道长度(m)Lb 公交停靠站站台长
19、度(m)Ld 进口道展宽段渐变段长度(m)Ls 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Lacc 加速车道长度(m)Ldec 减速车道长度(m)MSVi 第i级服务水平的最大服务流量(pcu/h)n 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veh)n1 路段上车道数N 高峰15分钟内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veh)pd,pj 大车、铰接车占车流的比例Qr 进口、出口前的主线交通量(pcu/h)qH 让行标志交叉口高优先级车流交通量(pcu/h)rc 环交中心岛最小半径(m)Sb 基本饱和流量(pcu/h)Sbt 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Sbl 左转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Sbr 右转车道
20、基本饱和流量(pcu/h)Si 第i进口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Sl 左转车道经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后的饱和流量(pcu/h)Sr 右转车道经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后的饱和流量(pcu/h)Ss 安全停车视距(m)St 车道宽度修正后的直行车道饱和流量(pcu/h)t 制动反应时间(s)tf 让行管制交叉口低优先级车流平均跟驶穿越空档(s)to 低优先级车辆能穿越高优先级车流的临界空档(s)Va 交叉口规划计算车速(km/h)Vd 道路规划计算车速(km/h)V/C 饱和度W 进口道展宽段横向偏移量(m)Wo 右转专用车道加宽后的宽度(m)i 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 潮湿系数
21、 粗糙系数 相交道路间的夹角(度)3 基本规定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3.1.1. 城市道路分类1. 特大城市、大城市道路分类: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2. 中等城市道路分类: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类。3. 小城市道路分类:可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类。3.1.2.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与基本要求1. 快速路(通常包括主路、辅路,如未注明则指主路)是专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的纯交通功能道路。对向车行道之间须设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必须确保车辆能连续快速畅通运行。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处于公交客流走廊上的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交叉口 规划 规范 0624 送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