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doc
《国内外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内外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刘雅妮摘要: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监测范围的扩大,整体监测质量有了提高,但由于受采样手段、采样频率、采样数量、分析速度、数据处理速度等限制,仍不能及时地监测环境质量变化、预测变化趋势,更不能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采取应急措施的指令。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分布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数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自动成指定的报表,分析出污染态势、浓度分布,可以在极端的时间内观察到空气、水体污染浓度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在线检测
2、是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展开论述。关键词: 国内外 自动监测 快速 环境保护引言:在线监测保持传统理化监测快速精确的特点的同时,自动在线无量程不分档任意测量 ,解决了一般理化仪器对未知污染物样品或污染物浓度变化很大的排污水体或气体难以直接测定的局限。对污染源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环保部门对废水、废气治污设施运行在线监控 ,真实有效地 “录像”每个瞬间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 ,即连续监测系统 。它为环境监理执法所必须的监督 ,即监测数据为环境监理提供最有力的依据。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
3、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体系。它可尽早发现水质的异常变化,为防止下游水质污染迅速做出预警预报,及时追踪污染源,从而为管理决策服务。自动监测在国外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分布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在线检测是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在水质自动监测、移动快速分析等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1998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在七大水系的10个重点流域建成了100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各地方根据环境管理需要,也陆续建立了400多个地方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自动监测周
4、报。目前国内所用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多为国外进口设备,水质自动化监测装置在制造上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水质监测的中一环鲁产生20093需要,因此,国产化自动监测仪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潜在的销售市场。自动监测可以实现监测自动化、实现污染的预警预报,对于防止污染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水质信息的在线查询和共享,可快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1、国外的发展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 ,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 ,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 ,连续观察空气、 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
5、环境变化 ,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 ,有力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以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 ,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2、我国环境监测的状况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一、70年代 ,起步阶段1973年8月 ,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定通过了环保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1973 年11月17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颁布我国第一个
6、环境标准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4 年 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1978 年 2 月 ,五届人大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我国第一部环保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这一阶段 ,北京等一批重点城市建立环境监测站;60年代提出的“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概念逐步被“环境保护”的概念所代替;开展了重点区域污染调查与监测 ,制订了全国环境保护规划 ,开始实行“三同时”、污染源限期治理等管理制度。二、 80年代 ,调整巩固发展阶段1980年12月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
7、作会议,调整巩固,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 ,开展例行监测;1983年12月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 “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制订了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 ,标志我国环保工作进入发展阶段;1984 年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提出“监测站点网络化、采样布点规范化、分析方法标准化、处理数据计算机化、质量保证系统化”的目标。同年 ,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三、 90年代后 ,充实提高深化阶段1991年 ,国家环保局下达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对量值传递、 监测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和报告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作法; 19年 ,我国
8、制订了 中国 21 世纪议程 和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等纲领性文件 ,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1993 年 ,国家环保局制订了 “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实施和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和考核要求”,并正式出版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和创建优质实验室指南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纳入了法制轨道; 1996年 ,国务院作出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 ,实施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和 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两大举措;1997 年 ,全国科技规划会议把环境分析和监测方法现代化研究列为重点之一。 2000年初,我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中要
9、求或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监测系统的法律地位、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等问题都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在线监测系统的推广工作主要靠的是环保主管部门的威信和政府配套的优惠政策。2005年以后, 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污染源在线监测有关的法律、 法规、 规章, 为进一步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 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确定的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单位, 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并安装总量控制的监测设备。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排污者使用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进
10、行监测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 数量的依据。排污者安装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应当依法定期进行校验 。我国将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 ,加快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完善主要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监测网能力、 生态监测能力、 监测信息传输能力等方面建设。二、监测系统:1、 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1999 年 ,确定建设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当年发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01 年 ,实现发布预报 ,47个重点城市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空气质量日报、 预报;2003 年 ,208 个城市 ,631 套空
11、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开展日报城市 180 个 ,预报 90 个;2004 年 , 42 个城市待建。监测常规指标为 SO2、NO2、 PM10和气象5参数;监测特异指标为 CO2、 CH4、H2O、 NH3、 总烃、 苯、 二甲苯等。2、 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1988年 ,在天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999 年来 ,共建 82 个 ,实现了监测数据卫星实时传输。2001 年 ,七大水系(长江、 黄河、珠江、 淮河、 海滦河、 松花江、 辽河) 65 个站 ,干流 29个 ,支流 36 个 ,省界断面 21 个 ,重点湖库 12 个 ,国界河流 6 个。监测指标为水质五参数、
12、 氨氮 (N2NH3 ) 、 总有机碳( TOC) 、 总磷( TP) 、 总氮( TN) 、 高锰酸盐指数等。实现了十大流域(七大水系加上太湖、滇池、 巢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周报、 月报及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月报发布。十五末 ,约 3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运行。3、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2003年 ,全国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3100 多套;废水 COD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1700 多套;烟尘和二氧化硫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400多套。4、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1995 年成立近岸海域生态于环境监测网 ,对567个监测站位、 501个河流入海口、 城市排放口、 污染源直排口进行常规监测。19
13、98 年开始对海洋赤潮进行跟踪监测。5、 生态监测系统1996年开始建立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由11 个监测子系统、 包括 15 个监测重点站、 4个监测实验站和其他专项监测组成 ,涵盖了水文水质、 污染源、 鱼类及水生生物、 陆生动植物、 农业生态环境、 河口生态环境、 人群健康、 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 ,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 ,延及长江中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2000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立了环境卫星遥感解析系统 ,并建立了与地方地面生态监测站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利用此生态监测体系 ,系统掌握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趋势 ,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
14、依据。三:在线监测技术介绍3.1.1 污水COD在线监测的分类及工作原理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按采用氧化剂的不同可分为:重铬酸钾法(CODCr)高锰酸钾指数法、臭氧法、羟基自由基法等。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生物法四类。化学法基于外加氧化剂K,Cr20,KMnO。或0,与水中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电化学法是利用电解产生Fe 2+与剩余C r“反应(库仑滴定)或电生羟基自由基直接氧化水有机物;光谱总体上讲,cOD在线自动监测仪的设计思路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模拟传统湿化学法的原理,将分析过程住线化,样品必须先消解后测定,多数C OD在线监测仪设计遵循这一思路;另一种则彻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环境 在线 监测 技术发展 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