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题.doc
《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题.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铁岭市清河区土地整治研究专题之四铁岭市清河区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初稿)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 研究背景3一、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实施的意义3二、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实施的原则4第二章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4一、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4二、城乡建设用地特征5三、城乡建设用地存在问题7三、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8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措施11第三章 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6一、城乡增减挂钩的内涵16二、严格规范城乡增减挂钩试点16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8第四章 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的关系分析19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动土地整治的重要
2、手段19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城乡增减挂钩提供可能20第五章 合理有效的推进土地整治和城乡增减挂钩22一、加强组织领导22二、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2三、合理使用节余指标22四、坚持把切实维护农民权益贯穿始终23五、做好农村土地权属管理23六、严格试点监督管理24七、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24前言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依据。2010年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对增
3、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增减挂钩试点,确保增减挂钩试点规范、健康、有序开展。2012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践已经证明,增减挂钩是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激励手段,通过增减挂钩引导资金、聚合资源投向农村,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不仅能有效促进耕地保护、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而且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开展土地整治注入了新动力。因此,“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整合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流动,显化土
4、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效益。 为此,根据铁岭市清河区实情,通过本专题的研究,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城乡发展的始终。积极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把开展“三项整治”、盘活存量土地作为工作切入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转变在城乡发展问题上指导思想的偏差;实现城乡统筹,城乡间平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铁岭市清河区综合竞争力。在实现铁岭市清河区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遏制因城镇化带来的城镇无序扩张,使城镇布局日趋合理,环境条件日益改善。积极探讨在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5、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应减少等措施,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一、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城镇建设用地收益反哺农村,既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渠道,有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保障城镇建设用地的供应,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建设提供用地保证。(二)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项目为载体,把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整合各级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促进土地整治项目上规模、上档次、滁成效;实行农村土
6、地整体推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农村集中建设和农民有序转移,将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集镇和城镇聚集,农村农民向居住小区、新型社区、集镇和小城镇集中,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三)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集中建设农村住宅小区,继续完善农村进程设施,有力带动投资与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四)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开展土地整治,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耕地质量,有效改善内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土
7、地整治增减挂钩实施的原则 (一)严格按规划控制规模原则 开展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项目必须要经过批准,挂钩周转指标应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挂钩项目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相衔接;二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用地需求以及农民群众的意愿,要坚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优先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的乡镇、村开展挂钩工作,逐步申报,逐年实施。(二)先建后拆原则农民拆迁安置应向中心村、集镇和小村城镇集中,做到先建后拆,既保护农民根本利益,又降低拆迁工作难度。建新拆旧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应相互配合,搞好规划
8、设计,完善配套设施。(三)尊重群众意愿原则 建新拆旧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建新拆旧方案需经集体经济组织和拆迁户同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拆迁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第二章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一、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分析2011年,铁岭市清河区土地总面积为480.37平方公里,城镇村及工矿地面积为279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82%;铁岭市清河区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现状详见表1。表1 铁岭市清河区城乡建设用地2010年现状表单位:公顷区域土地总面积城乡建设用地小 计城市及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全县480372721
9、.96873.241813.435.32(二)各类用地建设用地现状分析2010年,铁岭市清河区成摄用地面积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其面积为1813.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6.66%;城市及建制镇面积为873.24,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32.08%;采用用地面积为35.3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0.01%。从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结构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过大,还有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未随着城镇化进程而转化为城市及建制镇或进行整理。二、城乡建设用地特征(一) 农村居民点规模过大农村居民点用地属于村镇用地,一直缺乏严格的管理。由于国家法规在基层的执法力度不足,许多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大大超标
10、。2010年铁岭市清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1814.4公顷,农村人口为6.2万人,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292.65平方米。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较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村镇陆续被划入城镇规划区内,成为“城中村”,但是改造的难度相当大,土地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二) 工矿用地利用粗放(1)工矿用地布局不甚合理由于多年的基本无序的工业发展和土地开发,产业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呈无序状态,导致土地利用不经济、不合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造成了工业包围城市的不利局面。这种以国有、私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和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为主的
11、经营方式,制约了铁岭市清河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工矿分散,占地面积大工矿用地的分布主要表现在乡镇工业的布局上。在我国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背景下,农民进城的门槛很高,其途径也极为有限(如通过高考、招工等);改革开放政策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对自身的自由支配,非农产业高收入的吸引使农村非农产业成为不可阻挡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的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就出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型乡村工业化格局。形成这种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城乡分离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农产品附加产值较低、企业的社区所有制、招商引资的条件等原因,还有农民的传统观念等原因。这种分散布
12、局增加了乡镇企业的负担,不利于经济地提供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铁岭市清河区的人地矛盾。城镇化过程既是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也应当是资源利用更合理的过程,还应当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城市的高生产率和高度集中性,才可以置换出用地,为农业的发展和更好地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创造条件,农民的减少成为当前增加乡村收入的重要环节。乡镇企业过度分散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退化既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三、城乡建设用地存在问题(一)“城中村”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铁岭市清河区建
13、设速度在加快,城区面积在扩大,城镇建设由于在超常规的发展中,受到当时的土地征收政策、农转非政策、农村劳动力的安置政策等多方面的制约,许多居民新村在建设时为了避开县城周边、镇区周边自然村中因房屋拆迁、户口迁移和劳动力安置等许多具体矛盾,都采取了简单的就地征收的办法,使农村的土地不能从城镇的边缘地区开始向外逐块征收,许多自然村四周的土地被征收后建成了居民小区,而原来乡间的自然村却被城镇建成区包围,逐步形成了城镇和乡村的犬牙交错。(二)农村居民点用地未能及时转化为城镇用地铁岭市清河区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未能按比例同步减少。有相当一部已经城镇化了的农村人口在县城或镇区拥有住房
14、,但在农村仍然拥有宅基地,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下降速度偏慢,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下。(三)违法用地现象普遍,土地利用行为不够规范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严把土地利用关,铁岭市清河区建设用地受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制约。然而,当前城乡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有增无减,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地方上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不批即用或未批先用等违反规划甚至违法的用地行为。违法用地类型主要有农村公路和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工业区、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建房等。违法用地行为的存在使得用地布局难以落实,给城镇用地结构的优化也增加了难度。(四)实现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难度加大、生态环
15、境保护任务艰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必然占用大量耕地,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补充耕地手段或由于经济原因或由于技术原因难以广泛开展,致使铁岭市清河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度加大。同时,耕地等农用地是生态用地的一部分,耕地等农用地的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将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城镇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土地利用时重用轻养,破坏了土地质量,对区域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五)不同类型土地布局不合理铁岭市清河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交叉现象,尤其是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的交错,这将极大地削弱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土地使用的效率,属于不完全经济的土地利用布局。三、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
16、 (一) 城镇体系布局依据清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规律,清河区建设用地采用集中连片的团块状规划形态,以点带轴,逐步形成点、轴、群、带相结合的模式。四个城镇点,即清河区城区、张相、杨木林子和聂家。三条发展轴:一级发展轴清开线,即清河张相开原线,是重点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杨前线,包括杨木、八社、九社、杨家甸、前马堡等,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副业加工为主,服务于开原和清河区。清河区城镇布局在时空上组团式发展,并有不断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应继续推行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坚持以园带轴、点轴辐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
17、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合理拓展城市规模、紧凑村镇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 镇村体系构建清河区的镇村体系构建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宗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极点和轴线,逐步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合理集聚,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增强城镇居民点对农村居民点发展的带动。(1)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规模,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以现有的基础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依托推进农村居民点集中合并。对于零散的农村居民点和规模较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农村居民点必须严格控制,引导鼓励迁入集中居住区。参照清河区城市总体规划和清河区镇村布局规划研究成果,规划期间应按照区
18、域空间结构规划发展模式,加快资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积极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套为手段,维持生存条件,创造集聚条件,配合城镇撤并,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密度;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周围合理规划布局居民点,方便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应避免高速铁路、铁路、等级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避免沿路展开布局。(2)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
19、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配合撤乡并镇,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对原来比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合,在确定居民点规模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对废弃的农村居民点采取土地整理工程措施,复垦或是改变为生态用地。原本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扩建;对于现有的“空心村”、“五老地”积极整理,制定激励政策,从资金等方面鼓励引导其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1)工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遵循“政府导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以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为指导方针,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发挥整体优势,清河区规划建成清河区工业集聚区,分布在张相镇和向阳街道。集聚区规划的
20、方向以电力为主导,建材、机械冶金、绿色食品、纸质品为辅的产业格局。(2)工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农业作为全区优势产业之一,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指导思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壮大产业基地为突破口,走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规划期间,做强六大产业基地,包括有机葡萄基地、草莓、树莓基地、奶牛基地、肉牛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新建农业养殖生态观光园和喜鹊沟村综合养殖示范区,主要分布在张相镇和聂家满族自治乡。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措施根据西丰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结合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要求,认为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达到优化西丰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目的。(一)优化西丰县总
21、体城镇空间布局根据西丰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场供给与需求演变趋势,“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总体方向是坚持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着力提升第二产业,大力繁荣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建设一个中心,即突出建设县城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建设中心城镇,大力发展产业,使农民向市民转变,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商贸向城镇集中,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即做大做强冶金铸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保健品和旅游等六个主导产业,通过建设六大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的经济发展优势,奠定西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设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使产业布局与
22、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县域经济一体化。重点建设“辽开线”。以“辽开线”为轴建设辐射南北两翼的小区域经济带、产业带。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建立产业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产业布局,城镇建设也要重点沿“辽开线”展开,建设以西丰镇为中心,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城镇网络。(二)合理控制和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西丰县耕地保护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即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在规划期内,西丰县应该从严格执行铁岭市下达的各项用地指标入手,划定城镇建设区控制范围。根据西丰县的区位特点,城乡建设用地应重点沿主要交通要道(公路,河流等)布置,为城镇
23、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上,根据本专题的分析,城乡用地结构现状已呈现出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过大且布局过于分散,在规划期内应重点优化土地配置,调整建设用地在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分配,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数量,使各类建设用地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功效。(三)建设工业发展区,营造产业转移和农村企业集聚的良好平台按照西丰县的经济发展目标,整体布局工业生产力。一是围绕西丰县周边地区各色工业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定位,并在每个区域城镇体系内,以重点镇为载体,建设一批工业发展区;二是将县城中适宜在乡镇的工业转移到乡镇工业发展区,推进县城结构的升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整治 城乡建设 用地 增减 挂钩 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