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 总 则1.0.1 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十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十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1.0.3 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 km2)、大型风景区(101500 km2)、特大型风景区(500 km2以上)。1.0.4 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
2、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和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1.0.5 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 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破和植物景观培育。 3 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3、 4 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1.0.6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1.0.7 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 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2.0.2 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
4、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2.0.3 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2.0.4 景物 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2.0.5 景观 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2.0.6 景点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
5、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2.0.7 景群 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2.0.8 景区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2.0.9 风景线 也称景线。田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2.0.10 游览线 也称游线。为游人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2.0.11功能区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2.0.12 游人容量 在保持是现稳定性,保障游入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
6、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2.0.13 居民容量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优美、依靠当地资源与维护风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地域范围内允许分布的常住居民数量。是限制某个地区过量发展生产或聚居入口的特殊警戒值。3 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1.1 基础资料应依据风景区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3.1.2 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或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正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3.1.3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的规定: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 表3.1.3大类 中类小类一
7、、测量资料1地形图小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2000110000; 中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0125000; 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 125000l50000; 特大型冈景区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2专业图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下岩洞与河流测图,地下工程与管网等专业测图 二、自然与资源条件1 气象资料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2 水文资料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土流失等3 地质资料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
8、灾害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4 自然资源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 三、人文与经济条件1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及地段 2 人口资料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3行政区划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 4 经济社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
9、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关专业考察报告及其规划5 企事业单位 主要农林牧副渔和教科文卫军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风景区管理现状 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1 交通运输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对外交通运输和内部交通运输的现状、规划及发展资料 2 旅游设施风景区及其可以依托的城镇的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资料 3 基础工程水电气热、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资料五、土地与其他资料1 土地利用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 2 建筑工程各类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
10、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 3 环境资料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因后的环境资料 3.1.4 现状分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分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分析;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五个方面。3.1.5 现状分析结果,必须明确提出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矛盾与制约因索、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三方面内容。3.2 风景资源评价3.2.1 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3.2
11、.2 风景资源评价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 2 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是源的特征; 3 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3.2.3 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应符合表3.2.3的规定。风景资源分类表 表3.2.3大类中类小类一、自然景源1 天景(1)日月星光(2)虹霞蜃景(3)风雨阴晴(4)气候景象(5)自然声象(6)云雾景观(7)冰雪霜露(8)其他天景2 地景(1)大尺度山地(2)山景(3)奇峰(4)峡谷(5)洞府
12、(6)石林石景(7)沙景沙漠(8)火山熔岩(9)蚀余景观(10)洲岛屿礁(11)海岸景观(12)海底地形(13)地质珍迹(14)其他地景3 水景(1)泉井(2)溪流(3)江河(4)湖泊(5)潭池(6)瀑布跌水(7)沼泽滩涂(8)海湾海域(9)冰雪冰川(10)其他水景4 生景(1)森林(2)草地草原(3)古树名木(4)珍稀生物(5)植物生态类群(6)动物群栖息地(7)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二、人文景源1 园景(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8)其他园景2 建筑(1)风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
13、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3 胜迹 (1)遗址遗迹(2)摩崖题刻(3)石窟(4)雕塑(5)纪念地(6)科技工程(7)游娱文体场地(8)其他胜迹4 风物(1)节假庆典(2)民族民俗(3)宗教礼仪(4)神话传说(5)民间文艺(6)地主人物(7)地方物产(8)其他风物3.2.4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钢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做出等级评价。3.2.5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做出等级评价。3.2.6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应对景
14、点或是物作出等级评价。3.2.7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表3.2.7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 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3 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标中选择。 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表3.2.7合评价层赋值项目评价层权重因子评价层权重1 景源价值7080(1)欣赏价值(2)科学价值(3)历史价值(4)保健价值(5)游憩价值景感度奇特度完整度 科技值科普值科教值 年代值知名度人文值 生理值心理值应用植 功利性 舒适度 承受力 2 环境水平2010(1)生态特征
15、(2)环境质量(3)设施状况(4)监护管理种类值结构值功能值 要素值等级值灾变率 水电能源工程管网环保设施监测机能 法规配套机构设置3 利用条件5(l)交通通讯(2)住宿接待(3)客源市场(4)运营管理便捷性可靠性效能 能力标准规模 分布结构消费 职能体系 经济结构居民社会4规模范围5(1)面积(2)体量(3)空间 (4)容量 3.2.8 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l 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 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 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
16、力; 4 一级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5 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 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 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相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3.2.9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征及其综合特征。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3.1 正确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国保护地带,应依
17、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3.2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 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 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3.3.3 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况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3.3.4 风景区的性质应明确表述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定性用调应突出重点、准确精炼。3.3
18、.5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风景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2 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风景区发展的各种需求; 3 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使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功能安排和项目配置、人口规模和建设标准等各项主要目标,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4.1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
19、本一致; 2 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 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钱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3.4.2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 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 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3.4.3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0、 2 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3 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3.4.4 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 100人/m2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 2 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 3 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 4 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 5 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3.4.5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
21、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2 解决规划对象的恃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 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4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3.5.1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态允许标准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表3.5.1 用地类型允许客人员和用地招标(人公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 规划 规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