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6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doc
《20050216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0216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规范(在其它规范基础上修改,仅为初步设想)第1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了适应水利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为加强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提高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科学评价水利风景区质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规范。第1.0.3本标准适用于管理和保护范围明确、权属清楚、管理机构健全的水利风景区的评价。第1.0.4条 本规范适用于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第1.0.5条 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
2、划二个阶段进行。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第1.0.6条 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周到地统筹考虑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在与未来,兼顾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赢得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求得水利风景区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科学、安全、突出保护的原则就是要充分依靠科学理念和科技进步,确保资源、工程和游人的安全,修复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弘扬水文化。这是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唯有满足这一要求,才有开展其
3、它工作的可能。3自然、和谐、因地制宜的原则 水利风景区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然、和谐。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必须要严格按照资源条件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综合整治。4创新、求实、追求高效的原则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是个新事物。必须立足市场,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创立新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推进,以切实有效的机制和发展模式,求得越来越高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1.0.7条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8条 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第2章 术语 第2.0
4、.1条 水利风景区1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 水利风景资源:水域及相关联的工程、滩涂、岸地、岛屿、生态、建筑、园林、文化设施、历史遗迹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第2.0.2条 水利风景区类型1水库型。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可以重点加强景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结合工程建设和改造,绿化、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条件。美化工程设施,改善交通、通讯、大坝、枢纽核心景区中工程建筑气势恢宏,人文景观丰富,泄流磅礴,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一般都是水科技、水文化的浓缩景区。核心景区建设可以借
5、助工程管理建设,重点突出水科技、水文化的宣传展示。2湿地型。湿地型水利风景区可以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进行水源、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增加水流的延长线。3自然河湖型。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应慎之又慎,应重点围绕保护辅之以必要的交通、通讯设施建设。4城市河湖型。城市河湖除防洪、除涝、供水等功能外,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的功能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应将城市河湖景观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统一规划中,结合城市防洪、治污,进行河湖清淤,生态护岸,加固美化堤防,增强亲水性,成为水清岸绿,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文化特色鲜明,景色宜人的休闲、观光带。5灌区型。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是典型的工程、自然、田园、渠网
6、、水文化和人文等景观的综合体,灌区以水成景,绿树成荫,阡陌桑图,鸟啼蛙鸣,环境幽雅。景区建设可结合生态农6水保生态型。水保生态型水利风景区,可以结合三北防护林,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及牧区水利。第2.0.3条 水利风景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第2.0.3条 资源评价1.工程景观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规模;工程具有建筑艺术效果,有可观赏性;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代表性。2.水域区景观水面面积较大;水域区地形
7、、地貌及区内景象变化多样;水体类型变化较多,具有可观赏性。3.生态景观自然生态资源保持完整,观赏性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水生物、动植物种类繁多或珍稀度高、规模大;地文景观丰富。4.文化景观历史遗迹、纪念物文化价值高,历史传说、民俗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特色鲜明;科学、文化教育馆(园)文化品位及科技含量高。5.各景观的组合效应风景资源间组合效果好,相互烘托,景观和谐、优美,形成一定特色和风格。6.景观的独特性某一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价值极高、观赏性极强。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
8、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分类与评价表3.1.3第2.0.11条 功能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第2.0.12条 游人容量第2.0.13条 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第2.0.14条 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优美、依靠当地资源与维护风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地域范围内允许分布的常住居民数量。是限制某个地区过量发展生产或聚居人口的特殊警戒值。第3章
9、 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第3.1.1条 基础资料应依据风景区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第3.1.2条 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或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正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第3.1.3条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3.1.3的规定: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3.1.3名称分类说明一、测量资料1.地形图小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1/5000;中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大型风景区图纸比例为1/10000-1/20000;2.专业图航片、卫片、遥感影像图、地下岩洞与河流
10、测图、水利工程与相关专业测图二、自然资源条件1.气象资料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2.水文资料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等3.地质资料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4.自然资源资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三、人文与经条件1.历史与文化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
11、象及地段2.人口资料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3.行政区划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4.经济社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关专业考察报告及其规划5.企事业单位主要农林牧副渔和教科文卫军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风景区管理现状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1.交通运输风风景区及其可依托的城镇的对外交通运输和内部交通运输的现状、规划及发展资料2.旅游设施风景区及
12、其可以依托的城镇的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设施的现状及发展资料3.基础工程水电气热、环保、环卫、防灾等基础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资料五、土地与其他资料1.土地利用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历史上土地利用重大变更资料,土地资源分析评价资料2.建筑工程各类主要建筑物、工程物、园景、场馆场地等项目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体量、质量、特点等资料3.环境资料环境监测成果,三废排放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垃圾、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公民健康的环境资料第3.1.4条 现状分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各种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分析;资源开发利
13、用的方向、潜力、条件与利弊;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矛盾的分析;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区域因素等五个方面。 第3.1.5条 现状分析结果,必须明确提出风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矛盾与制约因素、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三方面内容。3.2资源评价方法3.2.1分项计分以上各项分别计分,各项分值为:资源评价80分;环境评价30分;开发利用条件评价40分;管理评价50分。3.2.2综合评价根据对各分项评价,计分汇总,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高总分按200分计。见附表分类与评价表3.1.33.2.3评价结果运用水利风景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综合评价总分150分(含)以上的风景区可以评定为
14、“国家水利风景区”;130149分的风景区可以评定为“省水利风景区”;110分129分的风景区可以评定为“地(市)水利风景区”。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进行;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第3.3.1条 确定风景区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3.2条 划
15、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4.景区规划范围:包括景区建设范围和景区保护地带。景区建设范围:为陆域建设用地;景区保护地带:规划范围内,除建设范围外,其余皆为景区陆域保护地带。第3.3.3条 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第3.3.4条 风景区的性质应明确表述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等三方面内容,定性用词应突出重点、准确
16、精炼。第3.3.5条 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风景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出适合本风景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将水利风景区建设成“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项目丰富、接待设施齐全、服务质量优质”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区。第3.3.5条水利风景区规划工作程序与技术路线应用各种研究成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场踏勘不足初稿内部讨论稿征求意见稿最终通过规划实施修改送审稿撰写报告及规划方案听取专家研讨、征询意见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初步创意构思资料不足专家参与地方参与、配合存在问题修定形成最后终稿地方或主
17、管部门审定内部讨论3.4 分区、结构与布局第3.4.1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第3.4.2条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第3.4.3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
18、、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第3.4.4条 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2.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3.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4.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
19、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5.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第3.4.5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3.5.1条 风景区游人容量应随规划期限的不同而有变化。对一定规划范围的游人容量,应综合分析并满足该地区的生态允许标准、游览心
20、理标准、功能技术标准等因素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态允许标准应符合表3.5.1的规定;游憩用地生态容量表3.5.12.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1)一次性游人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2)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3)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3.游人容量的计算方法宜分别采用:线路法、卡口法、面积法、综合平衡法,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5.1.1:游人容量计算一览表表3.5.1.1(1)游览用地名称(2)计算面积(m2)(3)计算指标(m2/人)(4)一次性容量(人/次)(5)日周转率(次)(6)日游人容量(人
21、次/日)(7)备注4.游人容量计算宜采用下列指标:(1)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m2/人。 (2)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其中:主景景点:50-100m2/人(景点面积);一般景点:100-100m2/人(景点面积);浴场海域:10-20m2/人(海拔0-2以内水面);浴场沙滩:5-10m/人(海拔0+2m以内沙滩)。(3)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5.游人容量计算结果应与当地的淡水供水、用地、相关设施及环境质量等条件进行校核与综合平衡,以确定合理的游人容量。第3.5.6条 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区应符合下列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50216 水利 风景区 规划 规范 doc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