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doc
《项目名称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名称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doc(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项目名称: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委 托 方:沧州市城乡规划局承 担 方: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141039)院 长:杨文立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主管副院长:苗运涛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城乡规划编制技术专用章:承 担 方: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141288)院 长:边健全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副院长:王中昌 高级城市规划师城乡规划编制技术专用章:规划编制时间:二一六年八月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主要成员:主管所长: 张玉芳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
2、划师项目负责人:张玉芳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郭 健 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玉芳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郭 健 高级城市规划师夏 雨 城市规划师 李湘茹 高级城市规划师郭炳恒 高级工程师李 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崔士革 高级工程师江 明 城市规划师曲占波 城市规划师张 炜 城市规划师武国廷 城市规划师赵文娟 城市规划师吴 威 城市规划师李雪峰 城市规划师刘 振 城市规划师刘 欣 城市规划师贾会敏 城市规划师张 荣 城市规划师甘 炼 城市规划师孙洪艳 城市规划师113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主要成员:项目负责人:边建全 院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中昌 副院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边建
3、全 院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中昌 副院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许江锋 副院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南洪路 高级城市规划师王绍煊 城市规划师王 昊 城市规划师郭 飞 城市规划师杨梅荣 城市规划师耿凌燕 助理工程师刘欣龙 助理工程师秦芳林 助理工程师鄢 芮 助理工程师李建睿 助理工程师任秀婷 助理工程师辛媛媛 助理工程师沧州市城乡规划局主要参加人员: 王宪章 市规划局局长秦 琨 市规划局副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杨万众 市规划局副局长赵重阳 市规划局副局长宗树泉 市规划局副调研员满 勇 市规划局副调研员马赵新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科长黄 超 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刘欣冈 沧州市测绘院院长齐 祎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副
4、科长刘 涛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科员贺 艳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科员田爱会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科员梁丙周 市规划局综合规划科科员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一节 发展目标4第二节 发展战略5第三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8第一节 市域空间管制8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11第三节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15第四节 城镇空间布局15第五节 城乡用地规划18第六节 城市规划区划定19第七节 重点城镇发展指引21第八节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2第九节 交通体系规划24第十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7第十一节 水资源配置与保护规划30第十二节 市政设施规划31第十三节 防洪规划35第十四节 消防规划36第
5、十五节 抗震防灾规划39第十六节 人防规划40第十七节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40第十八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1第十九节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46第二十节 旅游发展规划48第四章 都市区总体规划53第一节 城镇空间布局53第二节 重大基础设施规划54第三节 空间管制规划55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指引57第五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59第一节 城市性质和规模59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59第三节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布局规划61第四节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规划65第五节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66第六节 棚户区改造规划67第七节 工业和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69第八节 绿地系统规划70第九节 景观风貌规划73
6、第十节 道路系统规划76第十一节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80第十二节 市政工程规划82第十三节 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规划86第十四节 综合防灾规划89第十五节 强制性内容控制与管理要求94第十六节 近期建设规划97第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100第七章 附 则103附 表104附表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104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结构106附表3市域城市规模结构106附表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107附表5市域城乡规划用地汇总表107附表6市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一览表108附表7市域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一览表110附表8都市区人文资源保护一览表111附表9都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廊道一览表112附表10沧州中心城区2
7、030年规划用地平衡表113附表11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文化设施一览表114附表12沧州中心城区规划教育设施一览表115附表13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体育设施一览表118附表14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医疗卫生设施一览表118附表15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养老设施一览表119附表16沧州中心城区规划大型商业设施一览表120附表17沧州中心城区居住片区规划一览表121附表18沧州中心城区规划主要公园与广场一览表122附表19沧州中心城区主干道规划一览表124附表20沧州中心城区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一览表125附表21沧州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指引表127附表22沧州中心城区规划220kV变电站一览表127
8、附表23沧州中心城区消防站规划一览表128附表24沧州中心城区文保单位保护控制一览表129附表25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130附表26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市政设施建设一览表130附表27沧州中心城区近期建设公园一览表131附表28沧州中心城区近期景观建设项目一览表132附表29沧州中心城区近期重点建设道路一览表133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中央、河北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沧州地域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健康的城镇体系,引导市域城乡空
9、间集约、统筹、和谐、创新发展,促进沧州转型升级和快速崛起,提升沧州在京津冀和河北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特编制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年5月25日);(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4月);(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7)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2年9月);(8)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2015
10、年10月);(9)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2年2月);(10)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11)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月);(12)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7月);(13)国家、河北省及沧州市的其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第3条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沧州的区域综合服
11、务职能,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及黄骅综合大港建设,走具有沧州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4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6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第5条 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沧州市域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4304.26平方公里。(2)规划层次规划分为沧州市域、沧州都市区和沧州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沧州市域:沧州市行政辖区,在此范围开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乡统筹规划、全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等规划。沧州都市区:包括新华区
12、、运河区、沧县、青县、黄骅市、海兴县6个县、市、区的行政辖区,总面积5984.34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以区域空间与功能协调布局、生态、交通、市政、环境一体化规划研究为重点,开展区域协调布局研究。沧州中心城区:京沪高速公路、石黄高速公路和京台高速公路所围合区域为沧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包括运河区、新华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沧县、青县的用地。在此范围内开展沧州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第6条 规划重点(1)立足区域协同,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等上位规划,从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
13、协作的规划思路出发,深入研究沧州市在京津冀、环渤海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2)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3)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施全域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立完善的城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加强专题研究,有效解决实际
14、问题针对沧州市面临的环境污染、城市内涝、交通拥堵、土地利用不集约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应用GIS、层次分析、仿真模型等新技术、新手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为总体规划方案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5)守住生态底线,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标准,复育水系蓝网和绿道系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预留城市通风廊道,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第7条 强制性内容的规定文本中标有下划线的粗体字内容为规划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 发展目标第8条 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沿海地
15、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沧州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到2030年,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体系布局趋于合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国家重要的化工和清洁能源保障基地、京津冀城市群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方重要的现代化物流集散中心、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第9条 分项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保持沧州市经济健康快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200亿元,2030年争取突破1万亿元;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2030年争取
16、超过10万元。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2030年三产比例调整为5:40:55,达到经济发达水平。(2)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城镇化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争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60%,2030年达到75。提高人民收入水平,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万元,城乡收入比下降到1.7左右。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民权利,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健全。203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农村全部实行农村新型保障制度。(3)资源保护利用目标:把资源节约作为
17、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资源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单位GDP能耗2020年降至0.6吨标准煤/万元,2030年降至0.5吨标准煤/万元。(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203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市域内各河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达到相应水环境要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城乡供水水源水质问题得到保证;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
18、准的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5天,全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5)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中心城区固定宽带的平均速率、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移动宽带用户比例均达到100%;城市住宅光纤入户率达到100%;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各项发展指标详见“附表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第二节 发展战略第10条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1)京津冀层面:承接与供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总目标,积极承接汽车、化工、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都市型工业、科技创新转化基地的集群化转移,承接京津冀区域的国际、国内物流、贸易功能转移。培育面向京津冀消费市场的商贸、旅游、生态休闲、都市农
19、业等服务功能,打造面向区域、对接海外的供给地和服务极。(2)环渤海层面:融入与协作落实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积极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发挥沧州东出西联桥头堡作用,加快京九客专、环渤海城际铁路、海兴核电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汽车、石化、装备制造、能源等方面的产业对接合作。以港口资源整合为基础,大力推进黄骅港与天津港在大宗散杂货、危险品运输、集装箱运输等方面的协作发展与一体化管理。(3)冀中南层面:促进与引领依托黄骅港,打造河北省“一带一路”战略门户,加快石衡沧黄城际铁路、邯黄铁路、邯港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冀中南地区与黄骅港的交通联系,促进冀中南地区经济的渐进转型,引领区域
20、传统产能输出及经济外向度的整体提高。以点带面,建立冀中南特色生产、沿海产业聚集区、港口国际物流与贸易三者间的功能链条分工与联动,外联内引,促进区域的全面开放。第11条 城镇化转型及发展战略(1)城镇化转型策略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构建融入京津冀、海陆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空间结构,走集约、节约、高效、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引导城镇、乡村由资源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空间粗放利用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向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宜居生活环境塑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2)城镇化发展战略依托沧州都市区、任(丘)肃(宁)河(间)城镇群、泊头-南皮、盐山
21、-孟村同城化发展区和县域城乡一体化地区,构筑新型城乡空间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都市区及城镇群地区注重中心城市提升与转型,立足于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职能。同城化地区注重城镇空间相向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县域城乡一体化地区注重县城的扩容提质和重点镇的培育,加快人口与产业向县(市)中心城区、特色重点镇及区域性通道集聚。(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服务均等为导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推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以脱贫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基地建设、服务管理、就业
22、创业扶持等工作。以面貌提升为抓手,按照分区指导、分类引导、分步建设的路经,建设美丽乡村。第12条 生态与环境发展战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目标,优化全域土地空间利用。坚持生态导向的新型产业发展路径,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生态保护的空间管制,构建面向区域生态安全的全域生态格局,提高生态环境承载水平,塑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沿海城市。第13条 城市特色塑造战略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强全市旅游体系和旅游城镇建设,打造
23、运河、武术、杂技三大品牌。延续“运河古郡、渤海狮城、锦绣平原、水脉纵横”的传统城市风貌格局,塑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城市空间,凸显城市特色。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各类消费场所建设,从“重生产”向“生产、生活、消费并重”转变,塑造高品质、多层次的生活消费空间。结合京津自驾游目的地和高铁站点建设,挖掘乡村特色和魅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塑造多样化、个性鲜明的魅力空间。第三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第一节 市域空间管制第14条 空间管制分区全市空间资源按照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进行管制。第15条 禁止建设区(1)范围划定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河道和湖泊管制区、大浪淀水库等饮用水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名称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项目 名称 沧州市 城市 总体规划 203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