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保规划长春市人民政府 2007-10-25 14:41:34 来源:长春市政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已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世纪的高度,顺应新趋势,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模式,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省生态建设规划总体要求,结合长春市实际情况,编制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全市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仅涉及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绿化、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绿色车辆工
2、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等。规划期为30年,其中,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一、 生态环境概况 (一)基本情况 长春市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幅员面积205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3.5万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4.6,降水量为567毫米,蒸发量为1000毫米。市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北平原的黑土带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丰富,其中石灰岩、膨润土、珍珠岩和沸石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32.8万公顷,占全
3、市总面积的15.8%,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净月潭森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河道治理、森林城建设、园林绿化、供热供气、能源结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农田生态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等建设工程,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1、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实施环城绿化带、净月潭生态林、伊通河治理等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5万公顷。新建净月
4、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双阳区、德惠市等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榆树市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5180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5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05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3%。以城区绿地、公园、小区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城乡绿化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2、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城市供热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93%、60%和75%。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强化。北郊39万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5、逐年提高,达到74.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蓝天计划”,清理取缔露天烧烤,限期治理不合格锅炉,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末,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热化率达55%,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约8万吨,市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265微克,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49.2平方公里,大气环境逐年好转。 4、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了乱占耕地,加强了对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水资源的管理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通过优化配置、
6、合理开发,实施引松一、二期工程,基本保证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森林资源保护有了较大进展,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通过全市范围的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矿业开采的无序状态得到了初步扭转。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5、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如德大、皓月等大型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绿色农畜产品如肉类、酒类、粮食、食用油与瓜果等已远销国内外。环保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环保企业已达91家,生产各种产品120余种,环保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 (二)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具
7、有一些建设生态市的自然条件,并在生态经济、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生态建设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环境污染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市区大气环境污染仍然比较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在冬季供暖期和春季扬尘期明显偏高,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机动车废气和扬尘污染混合类型转变。作为长春市主要水系的伊通河污染严重,自由大桥以下河段的水质均超过V类标准。市区南湖水体有机污染较重,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质类别属IV类,个别项目超V类。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城市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占主导地位。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周围大气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白
8、色污染问题突出。 2、生态建设和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市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法规体系尚未形成。部分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乡镇和个体采矿点,对环境造成损害,植被遭受破坏,恢复工作滞后,只有极少部分得到复垦。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水质及土壤污染。森林覆盖率较低,植树造林任务仍十分艰巨。 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大。长春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87.4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7%,全省的13.8%。亩均耕地平均占有水量为64.03立方米,约为全国的4.6%和全省的12.5%。市区河流流程短,河床不稳定、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潜力较小。
9、城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市中心水位埋深达52米,基本到达含水层底板。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陷漏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能源储量少,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长春是能源资源短缺的城市,能源自给率仅为12%。煤炭的保有储量为4亿吨,但煤质较差。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问题明显。煤炭在我市一次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首要位置,已成为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5、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市土地垦殖率达68%,为全省之首。人均耕地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与建国初期水土流失
10、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2%相比,增长了6 %。农业长期连作,过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结构变差,肥力下降,土地退化速度加快。草场在超载放牧等人为因素作用下,牧草矮小稀疏,土地板结,产草量逐年下降。土地沙化、盐碱化快速发展。 6、生态经济未成规模。生态经济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绿色产品是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我市生态经济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绿色食品产值仅有3亿元。实现绿色生产的企业为数不多,环保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生态经济存量十分有限,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任重道远。 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我市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是促进全市经
11、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城市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全市上下从21世纪初起,要坚定建设生态市的目标不动摇,届届班子重视,年年计划落实,人人参与支持,力争经过30年不懈努力,把长春市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思路 未来30年,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强化生态工程建
12、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提高生态环境对生态经济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我市新世纪的新优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生态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人口素质结合起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立足长远,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抓好重点工程,分期全面实施。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13、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地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开发,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局部暂时的经济利益。 坚持建设高起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 坚持生态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文明素质,形成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目
14、标与任务 1、总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经济较为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绿色交通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产大市,环保产业成为全市主导行业之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到2030年,主要指标是: 城市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5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完成人工造林100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4万公顷。其中:营造城郊片林5千公顷,完成环城绿化带5千公顷,水体涵养林5千公顷,花果苗木基地1万公顷,人工湿地1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
15、失面积25万公顷以上; 松花江、伊通河及流经域内的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达90%、90%和40%; 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市区烟尘排放达标区达100%,农村使用清洁燃料区达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60%;其中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8%,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 创建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单位、生态街路、生态村镇。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单位占全市单位总数的比重达8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90%以上,生态村镇占村镇
16、总数的60%。 主要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绿色工程”战略,恢复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分步实施中部都市生态经济区、东部低山丘陵农林生态经济区、中部台地平原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湖群农牧生态经济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经济布局。建立以净月等城郊森林为核心,以伊通河石头口门、新立城等城郊水体为依托的城市生态圈,形成“林水居中,城区散布”、“城在森林中、楼在花园里”的山水城相间、绿蓝白相衬的山水城市新形象。 2、阶段性目标和任
17、务 生态市建设分为近期奠定基础、中期构建框架、远期形成体系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奠定基础阶段。 主要目标:制定生态市规划,形成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启动生态市建设部分工程,缓解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制约,拉开城市生态建设局面,初步形成绿色产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 主要指标: 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15%。完成人工造林45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1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公顷; 伊通河、南湖及流经城区的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和中水回用率分别达70%、75%和15%;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
18、级标准,市区烟尘排放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 全市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达600家,占企业总数的25%。绿色产品产值达到500亿元; 建成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30%,生态单位占单位总数的3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45%,生态村镇占村镇总数的15%。 主要任务: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效益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2)通过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运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好汽车工业、绿色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三个基地;建立全市绿色生产体系,扩大绿色名牌生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群和企业
19、群,以绿色标准、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培育健康产业、有机食品龙头企业,引导绿色消费需求,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做好四大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设计与启动部分工程项目;配合城市基础建设,重点对城市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进行整治,加强大气净化和垃圾的处理工作,整治伊通河和双阳河;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启动环城生态圈建设工程,在三、四环之间依托水体建立10个郊野公园,在绕城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重点堤坝沿线以及水库周边地区实施绿化。 (4)对能源和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完成石头口门水库等地表水源地的扩容、改造
20、任务,加大推广节水措施的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提供资源保障;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条件。 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构建框架阶段。 主要目标:生态市建设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初步构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形成以绿色资源、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群、绿色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框架,成为国内生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主要指标: 全市绿化覆盖率42%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17%,完成人工造林60万公顷,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2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公顷以上; 城内水体全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80%和25%; 城市空
21、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烟尘 排放达标区覆盖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全市绿色产品产值比2005年增加两倍,绿色产品 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建立合理的生态布局,新建20个郊野公园。生态社区占社区总数的50%,生态单位占单位总数的50%,生态街路占街路总数的70%,生态村镇占村屯总数的30%。 主要任务: (1)以扩大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加快绿色品牌系列开发、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扩大绿色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绿色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其它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系列化的绿色汽车、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国家级生产基
22、地。 (2)继续实施环城绿化带,新立城伊通河风光带,松花江生态旅游区等生态工程。 (3)对全市的产业、人口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4)加快长吉生态经济带建设,提高长、吉两市及中间走廊地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人口集聚程度,构筑以长吉生态经济带为中心的生态城市圈。 (5)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阶段:20162030年,为形成体系阶段。 主要目标: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绿色汽车、绿色食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基本形成山水型城市新格局。 到2030年,全市绿色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城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30%左右
2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70% 以上,生态社区、生态单位、生态街路、生态村镇占总数的80%以上。 主要任务: (1)形成安全、稳定、高效的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之反哺生态环境建设。 (2)继续扩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和绿色市场,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形成以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以绿色汽车、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经济体系。 (3)加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建设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18条生态绿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