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doc
《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西洞镇小城镇发展规划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提高转型升级承载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西洞镇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在此时期内,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十二五”规划,制定我镇未来几年发展规划纲要。一、规划背景我镇位于酒泉市肃州区南端,西与嘉峪关市接壤,南与肃南县祁丰区为邻,北与酒泉市高新技术工业园相连,距市区12公里,214省道线、312国道线、兰新铁路贯通全镇,酒泉火车站位居镇中。我镇作为肃州区门户乡镇,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是酒泉市城市
2、总体规划确定的六大组团之一,也是酒泉市最重要的客货运输、物资集散地和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全镇辖5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9273人,其中:农业人口7561人,占总人口的80.9%,非农业人口1712人,占总人口的19.1%;镇域总面积224.9平方公里,镇区已建成面积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700亩,人均3.1亩。2010年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 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 亿元,农业总产值 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镇区有酒泉火车站、甘肃省粮食储运站等中央、省、市、区企事业单位119家。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什字为中心的行政、文化、商业娱乐区;以龙腾
3、建材、实达冶炼、泉丰锅炉厂为主的工业小区;以五个村为主的制种、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生产基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我镇的实际出发,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制定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加大了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我镇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十二五”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制约。城镇发展用地指标紧张,地价不断攀高。二是群众对生活环境、公共设施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建设小城镇的观念必须更多地倾斜到公共服务上来。二、指导思想及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国务院“十二五”规划为指针,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发展镇区经济
4、为中心,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化城镇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并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培育支柱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城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基本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小城镇发展改革规划要起点高、高标准、高水平,放眼长远,适度超前;建设要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多出精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小城镇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循
5、序渐进。要以经济发展和建设规模、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抓住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兼顾镇情、民情,搞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做到少占耕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以防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广辟投融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以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农为本,农商贸并举,大办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
6、、战略及布局(一)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小城镇的要求,坚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全镇三大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依托镇党委、政府“南畜北菜”发展战略方针,发展壮大两大产业基地(千亩戈壁菌菜种植园区、高标准畜牧养殖小区),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深化小城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西洞镇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把西洞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建设规范、设施完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城镇。(二)发展战略以镇区功能配套为目标,全面提升镇区形象,争创国家级卫生镇。以中心村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全民
7、建身广场建设及商业、农贸市场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增强西洞的影响力,打造城郊重点镇。以关注民生为宗旨,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西洞,争创全国文明镇。我镇人口在2011年规划初期为0.93万人,至2015年末达到1.1万人。用地规模:在保证农村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至2015年末,小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计划较2010年末新增100亩。(三)、布局结构以镇区火车道的分割,形成南北两片。“南片”位于铁路以南建立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成为西洞镇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北片”位于铁路以北,是镇区的生活区,主要布置行政办公、商贸、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设施,
8、规划在充实、完善现有居住、商业的基础上,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它是镇区近年来基础设施发展的中心和主体所在。四、建设期限本规划方案于国务院“十二五”规划期间具体实施,实施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五、规划重点内容围绕实现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镇区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实施以“两横一纵一广场”为主的镇区环境绿化、美化以及镇区污水处理、渠道建设等工程,以创城工作为抓手,结合本镇卫生精细化管理,彻底改善镇区卫生、环境状况。(一)、依托物流贸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近年来,西洞镇按照产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农业为依托,重点打造“两个园区”建设。同时,形成了以高效经作制
9、种、玉米制种、养殖业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之,辖区内原集贸市场破旧,沿路摆摊设点的“马路市场”阻碍了交通秩序,严重影响了集镇面貌的改观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乡政府积极争取资金,于2011年实施完成了农贸市场改造建设项目。新建农贸市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农副产品年交易量预计可达到4万吨,年交易额400万元,为全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带动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繁荣镇域经济、活跃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小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10、隐患的发生,改善了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为西洞镇的商贸流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2010年至2011年,依靠物流贸易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我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金额已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主要投资项目有龙腾建材100万吨微粉生产线、龙腾建材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大敦煌蔬菜烘干线、大敦煌蔬菜冷冻冷藏保鲜储运冷链扩建项目、甘肃省贝贝食品有限公司瓜子加工生产线,为我镇产业比重调整及工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我镇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随着我镇经济的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渐增
11、加。我镇基础配套设施逐年完善,高素质人口不断增多,这些有利条件,为我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餐饮服务、商贸娱乐、专业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文化健身广场建设1、发展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对体育功能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基于我镇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尚不平衡,基本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为薄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镇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我镇把握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我镇全民健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规划要求及建设内容近年来,随着我镇人民生活水
12、平的提高,群众生活的改善、视野的开阔、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参于健身活动的群众日益增多。而我镇目前尚无一处固定健身场所,群众健身主要集中在镇区街道、火车站广场上,既不利于安全,也不益于健康。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推动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我镇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按照全省乡镇体育健身中心项目建设统一要求,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号召,彻底治理环境,满足广大群众文化健身需求,我镇计划2011年投资115.7万元于车站广场西侧新建一座主体结构为两层的标准化文化中心。建设规模总面积1
13、740平方米。其中:图书室40平方米,阅览室50平方米,多功能播放厅300平方米,奇石文化展览室50平方米,文体综合活动室200平方米,农民科技知识暨农业信息化培训室 100平方米,文艺小剧场600平方米,室外体育活动场400平方米。3、规划思路(1)科学规划,多方筹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市、区部署,为满足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将全民健身广场纳入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借鉴经验,因地制宜,科学策划,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建设建设一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镇全民健身广场,内设篮球场、乒乓球长廊、健身场所等设施。我镇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全民健身广场建设日程表,抽
14、调专人现场办公,确保全民健身广场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为确保全民健身广场建设方案有序实施,镇政府将采取上面要一点,镇上拿一点,企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在健身器材、设备方面,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激活载体,开展活动,把全民健身广场建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平台。全民健身广场,是广大农民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有益尝试和服务载体,建好全民健身广场,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培养文明风尚,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推进社会进步。在具体的管理上,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抓,业务有人干;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岗不离人,人不离岗,及时为群众提供服
15、务,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把我镇全民健身广场各项活动开展日常化。 全民健身广场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新内容,在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将积极探索,力争把全民健身广场建成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陶冶情操、感受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精神家园。通过建设全民健身广场,并利用这块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全民健身、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和谐农村“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我们将
16、以罗马十字为中心,开展楼院式中心村规划建设和完善我镇镇区污水处理系统。1、西洞镇罗马村中心村建设我们认为具体要做到六个化:一是布局合理化。编制村庄规划,科学处理本镇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结合本镇实情,显示个性特色,相互协调。二是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明确,“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初具规模,对周边村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三是人口集聚化。引导新地片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构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并有序管理。四是设施配套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全面硬化,宅间道路可通行机动车。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线布局规划合理,有污水处理设施,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村
17、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亮灯率达90%以上。有线电视普遍入户,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五是服务优质化。建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计划生育活动室、综治办公室、调解委员会、便民超市、广播室、信息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项目,能为村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六是环境生态化。村民住宅实用美观,普遍使用清洁节能能源。主要道路和周边环境实现绿化,绿化带和公共绿地布局合理,有休闲健身的绿地。配套建好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建有长效卫生保洁机制,村容整洁。2、关于中心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问题。罗马村中心村规划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合理确定
18、比例。从目前我市各地的村庄布局规划来看,中心村与规划保留村的比例相差甚远,说明现行布局规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为此,要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村庄规划体系的要求,根据辐射和带动能力,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的大致比例。二是要合理确定辐射半径。要根据平原、山区、半山区的不同特点,合理确定中心村的辐射半径。充分发挥中心村的作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三是要合理确定中心村规模。中心村是区域农村人口居住中心、农村产业发展中心、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必定要有一定的人口、产业规模和设施。因此,也要按照平原、山区、半山区的不同特点,有利于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
19、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心村的规模。村庄建设规划要从丽水山区实际出发,本着“传承肌理,浑然天成山野村庄”的设计理念,塑造出“村在山中,屋在林中”的村庄总体形象,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一要讲衔接。要按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山区农民异地转移、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二要承肌理。结合村庄现状地形,对植被和水系进行规划设计。针对村庄地处山地的特点,增加竖向设计,让建筑和道路均依山就势,使得村庄更富于空间变化。三是改建筑。结合村庄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外形、色调、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使之与环境相协调。四是保环境。保护修缮宗祠、大会堂等年代久远的建筑以及名木古树。五是
20、求发展。远期将村庄向着乡村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关于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问题。要吸引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必须破解相关的难题。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建房用地调剂机制,破解建房用地调剂难。建立农民建房用地调剂办法,对农户中的闲置建房用地,由村民委员会根据调剂办法收回;对违法占用的建房用地,应依法无偿收回。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闲置建房用地要优先调剂给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建房。二是积极探索异地转移、户口迁移和土地置换等方式,破解跨村建房难。加快小规模自然村、空心村撤并和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的行政区域调整步伐,以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和农居点等集中居住推进农民跨村建房。允
21、许非保留村农民采取户口迁移的方式跨村建房。允许村民委员会探索采取土地置换、有偿调剂等方式将富余宅基地调剂给其他村的农民建房。三是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破解建新拆旧难。四是创新方式方法,破解土地流转难。完善土地政策,制定和选择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努力实现农民“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解除农民增收难题,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4、关于中心村建设土地问题。在“坚持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有质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增量”和“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平衡有余”的原则下,着力于抓好“调整、规范、收储、置换、复耕、开发”六个环节,解决中心村建设土地问题。调整,就是根据中心村建设规划调整建
22、设用地。规范,就是规范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用地行为,集约节约用地,挖掘土地资源潜能、盘活存量。收储,就是采用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不同补偿标准,对责任田(山)、自留地(山)、宅基地、房前屋后空闲地等进行收储。置换,通过建立“建新房、交老宅”等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在宅基地置换中向中心村集聚。复耕,按“改造空心村、撒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将空闲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开发,在注重研究解决农民住房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化大力气,下大功夫,投大资金,为建立有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经济支柱产业,做好土地综合开发文章。5、关于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的协
23、调发展和一体化,是以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实施为重要前提条件的。特别是路网、管网、林网、垃圾处理网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和特色自然村的布局,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一体化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享。完善机制,合力共建。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大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资力度。二是鼓励社会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讯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所有权、管理权、收益权相统一的原
24、则,引导农民群众自愿种植、自行管理,在房前屋后院内栽植树木花草,建设绿色庭院。三是深化金融支持。深化农村林权抵押贷款和住宅抵押贷款政策,创新农村融资办法,搭建中心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支持平台。加大农民建房贷款额度。四、推进中心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议1、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中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是要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扶持中心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省、县财政对规划的中心村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二是要整合部门资源。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整合部门职能、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项目,积极探索集中捆绑使用项目扶持资金的新机制。三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中心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洞镇 小城镇 规划 项目 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