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前言杭州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于1978年7月开始编制,1983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从1993年8月开始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199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萧山、余杭的六个乡镇共253平方千米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后,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998年9月报省政府审查,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0年9月国家建设部会同有关部、委、办、局完成了对杭州
2、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审查,并于2001年1月10日将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报国务院。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将原萧山、余杭两市“撤市设区”,划入杭州市区的行政区范围,使杭州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千米扩展到3068平方千米。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要求杭州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情况重新修编并上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编制工作开始于2001年1月,先进行了总体规划课题研究(6个),又编制了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纲要于2002年5月9日通过建设部专家组审查,9月完成杭州市
3、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成果,10月经杭州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3年2月通过浙江省城市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审查后报省政府,6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后,10月上报国务院审批;2004年7月根据建设部及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审查意见,对规划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和补充,并于2004年12月29日以杭政函2004170号文,将修改后成果上报建设部审议;2005年5月建设部专家组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审查;2006年1月20日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31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根据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的有关意见,对规划又进行了相应地修改,于2006年8
4、月将修改后的成果上报建设部,2006年12月4日建设部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明确了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为杭州市到2020年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71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要求审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杭
5、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二、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杭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杭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三、有序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122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要以杭州主城为中心
6、,以钱塘江为轴线,加强江南、临平、下沙等三个副城和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空间布局。逐步完善主城功能,迁移工业企业,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对萧山、余杭等城区及各类开发区要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和设施共享,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村镇建设要与城市布局相协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40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公里以内,具体规模要与你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根据杭州市环境、资源的
7、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充分重视城市防灾工作,加强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包括防洪、防潮、抗震、防治地质灾害、消防、人防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
8、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实施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提出的各类环保标准限期达标。加强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余杭西北山区、萧山南部丘陵山区、西湖西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加强钱塘江、苕溪等流域的污染控制和西湖、主城内河的综合整治。七、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功能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
9、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要将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八、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要根据杭州市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好“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湖合壁”的城市景观,维护旧城的基本格局,严格限制随意拓宽道路。严禁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新建、扩建有碍景区保护的建筑物,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保持
10、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要加强对清河坊等历史文化街区,良渚文化遗址、临安城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九、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规划是杭州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加强公众和社会监
11、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驻杭州市各单位都要遵守有关法规及总体规划,支持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杭州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杭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你省和建设部要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2、城市规划区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
12、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江地区,面积为54平方千米;总面积为3122平方千米。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1、城市性质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2、城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
13、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三、市域城镇体系 1、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年,下同)为660.45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15万人和8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状为750.7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815万人和930万人。城镇化水平现状为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0%和84%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个等级。 4、城镇空
14、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四、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1、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市区常住人口现状530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570万人和650万人;市区户籍人口现状409.52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450万人和530万人;市区城市人口现状313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
15、62万人和44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现状293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36万人和405万人。(2)用地规模:中心城区现状256.53平方千米,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05平方千米和370平方千米以内;六大组团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22.98平方千米和30.98平方千米以内。2、城市布局结构(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16、,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3)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主城: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商务中心)。规划城市人口18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平
17、方千米。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
18、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塘栖组团: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良渚组团: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
19、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余杭组团: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7万人。 义蓬组团: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6万人。 瓜沥组团: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物流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万人。 临浦组团: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
20、4万人。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
21、成的城市新中心。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规划结构图五、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按照“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创“住在杭州”品牌。新区建设坚持成片开发,旧城更新注重结构完善和设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质量,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住宅为主,重点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立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的住宅供应保障体系。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主城:设置城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居住片区,共设置53个居住区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
22、片区。江南城: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2个居住区。临平城:主要形成临平、运河、星桥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2、公共设施用地(1)公共中心:构建以二个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市级公共中心: 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
23、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新辟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
24、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居住区级中心: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完善居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2)文教卫体: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建立市(省)、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合理安排教育设施,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区级体育中心。(3)特色商业街区: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
25、街区、南山路休闲特色街区、丝绸特色街区、信义坊运河文化街区、四季青服装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3、工业用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1)主城: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2)江南城:依托滨江高新科技园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适当发展轻工、机械工业;远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逐步调整;位于萧山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江南城功能发挥的工
26、业企业应逐步调整;浦沿化工区加强污染治理,逐步搬迁至规划化工区。(3)临平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4)下沙城: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堡、乔司现有工业用地,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5)义蓬组团:依托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等,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
27、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6)瓜沥组团:以瓜沥镇为中心,依托机场、高速公路和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展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7)临浦组团:以临浦镇为中心,作为城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8)塘栖、良渚、余杭组团: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9)乡镇工业:对明确撤销的乡镇、区级工业区进行整合撤并,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使其向特色工业区、重点培育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块集聚。4、仓储物流用地社会性仓储设施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其用地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如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港口码头和工业区设置。(1)物流中心:水陆枢纽型物流中
28、心依托运河、铁路、高速公路,设置在勾庄、康桥、临平城北部地区;陆路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站场、绕城公路、320国道、09省道,设置在临平城南部;空港型物流中心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绕城公路,设置在瓜沥组团西部;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绕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九堡、临浦、转塘、乔司等城区边缘地区。(2)仓储用地:中转性仓库主要安排在艮山门站西、白田畈站西、谢村、铁路北站周围、萧山火车站东、临平火车站北;航运危险品仓库区设在绕城公路以北、运河东侧;江南城的危险品仓库区设在浙赣铁路东侧,萧甬铁路北侧。在规划各工业区内配置相应的仓储用地。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视集约和
29、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环境容量,使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为中心区域,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交通线为轴线,与城市其它副中心相连接,形成“两个中心,两条轴线,十二个重点开发利用地区”的地下空间网络。总体规划图六、城市绿地系统1、生态景观绿地: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
30、态景观绿地体系。2、城市绿地:以创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绿化建设,积极实施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学校内附属绿地,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重视树木种植,体现植物多样性原则,注重植物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发挥城市绿地在避灾、减灾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1)主城: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西塘河公园、太庙遗址公园等市级公园,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结合旧城更新和历史文化
31、遗存建设公园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绿地。(2)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市级公园-滨江中心公园;结合区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3)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
32、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4)下沙城:绕城公路两侧保留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和城市公园。开辟沿江宽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广场建设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高教园区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5)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义蓬以沿江、道路绿地为构架,重点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瓜沥以航
33、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全面、科学、系统保护”和“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抢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地下遗址,保护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环境并举,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地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所有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严格保护名城整体环境,重点保护好十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十六个历史地段;加强对市区16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文物保护点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启动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实
34、施京杭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严格控制八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加强文物发掘工作;保持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五个特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对余杭塘栖镇、萧山进化镇、衙前镇三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的保护;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建立各类博物馆系列,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商企业和“老字号”、传统地名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八、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为59.04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范围约39.65平方千米。风景名胜区内严格按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各项建设。外围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或其它不适宜的建设项目。保护
35、西湖周围景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近风景区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要与风景区相协调。西湖名胜区保护规划图九、城市景观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城市格局,创造沿钱塘江两岸发展气势雄伟的新城景观。以江、湖、山、城为基盘,以绿色为基调,以主要河、路为骨架,重点建设五个景观面(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绿地、特殊地貌),若干条景观带(延安路、庆春路、解放路、市心路、西湖大道、之江路、中兴路、闻涛路;运河、上塘河、中河、东河、贴沙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五里塘河、北塘河、永久河、萧绍运河、建设河、南门江;历史街区),五种景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重要文物古迹、标志性建
36、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表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提升城市品位。十、风景旅游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南湖、湘湖,天目山,京杭运河,西溪,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跨湖桥遗址)为轴心,精心打造“三个景区”(核心景区、近郊景区、远郊景区),全面建设西湖、良渚、钱塘江、千岛湖、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区。 十一、城市综合交通1、城市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高效方便的换乘系统为依托,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为辅
37、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8条线路总长约284千米,2020年建成总长约171千米的5条轨道交通线路。2、城市道路交通: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一环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千米,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要疏解过境车流并对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三纵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时代大道、石桥路
38、-秋涛路-风情大道、东湖路-通惠路组成三纵;五横由东西向的石祥路及延伸线、德胜路及延伸线、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江南大道、彩虹大道组成五横。道路交通规划图3、对外交通(1)铁路:铁路编组站按“一主一辅”设置,客运枢纽由杭州东站、杭州站、杭州南站(萧山站)组成。新的浙赣线从望江门以南开始下穿,以隧道方式穿越钱塘江及北塘河北侧绿带至杭州南站出地面。铁路望江门道口以南既有浙赣线铁路以及所有场站设施的功能转化为城市交通设施。规划沪杭甬高速客运专线、宁杭城际列车和沪杭磁悬浮列车引入杭州东站,在钱江二桥附近选择越江通道。(2)公路:强化城市对外交通,完成绕城公路及十七条对外公路,加强与上海、南京、宁
39、波、黄山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形成市域“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3)水路:建设“一港五线四支”骨干航运网,提高钱塘江通航能力至四级,改造京杭运河,在九堡东规划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4)航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远期年旅客吞吐量约3000万人次,远景用地控制规模约10平方千米。十二、城市基础设施1、给水工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举,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给水系统,供水的水量、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达到新的水平,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给水最高日水量为35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230万立方米/日;江南120万立方米/日。2、污水工程:加强重点污染源的
40、治理,建成完善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实施达标排放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积极推行污水回用,加强水体综合整治,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污水量260万立方米/日,其中江北140万立方米/日,江南(包括各镇工业废水)120万立方米/日。3、河道治理及雨水工程:按照“截污、疏浚、驳岸、引水、美化、管理”的方针治理河道,形成河、管(渠)相结合的雨水排除系统,提高城市排涝抗灾能力,使河道整治达到规定的标准,成为城市的绿色长廊。4、能源工程:建成各级电网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电网。优化燃气气源结构,形成以天
41、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加速燃气供应管道化,完善燃气输配、储备和供应、服务保障系统。合理布局、以热定电、烟气净化、经济可行、发展热电联产。5、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适度超前、整体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信息通讯设施,建成覆盖全市的通信网络体系;提高邮运和邮件处理能力,按国家标准完善和优化建成区邮政网点;高标准改造、建设有线广播电视网络。6、环境卫生设施:实现城市生活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收集、运输、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文明、科学、先进的水平。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十三、城市环境保护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
42、重,突出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突出城市能源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余杭区西北山区、萧山区南部丘陵山区、西湖区西部山区的生态保护,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保持其自然风貌和自然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城市水源水质达标,实施水污染物自产生至排放的总量控制,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和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合理利用钱塘江环境容量,主城内河引入环境用水,各水体水功能区达到规划水质目标。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5%,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使用量,推广洁净煤技术
43、。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发展集中供热,电厂烟气净化,防治生产工艺废气和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城市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绕城公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改造城市路网,改善路面状况,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城区禁鸣喇叭规定,降低交通噪声;降低生活和施工噪声;加快噪声达标区建设。固体废弃物管理和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和医疗固体废物处置工程,积极发展无废、少废工艺,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加快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染源控制和治理:重视对各种射频发射装置的辐射环境质量监
44、督和电磁污染防治,采用多种措施,防治化学污染、室内污染、生物污染及外来生物入侵。 十四、城市防灾1、防洪: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讲求综合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标准防洪堤塘和流域水利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抗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主城为200年一遇,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三个副城为100年一遇,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六大组团为50年一遇。钱塘江北岸周浦-钱塘江大桥段江堤取用一级堤防及100年一遇标准;钱塘江大桥-三堡船闸段,防洪标准取用不低于200年一遇;三堡船闸-下沙段,防洪标准取用100年一遇。南岸按100年一遇标准建设堤防。2、防震: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
45、方针,加强城市地震监测预报和工程建设抗震总体效能,逐步提高城市的震灾综合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能力。制订震前人口疏散计划,按人均2平方米设置人员避震疏散场地。高度重视化工等系统的抗震设防,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3、消防: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安排、有利生产、保障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消防的紧急救援功能。重点保护与均衡布局相结合,妥善安排消防安全布局及消防通道,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重要设施、重要建筑,重视风景区、林区和水上消防,妥善布置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储备、转运等项目,并按规定设置一定的隔离带,避免重大事故波及周边四邻。4、人防:按全国人防一类重点城市的要求,贯彻“长期准备、重
46、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5、地质灾害防治: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防治计划,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十五、村镇空间发展与控制1、基本农田保护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要从保障城市供给的单一功能,向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共同开发的都市农业转变,合理安排蔬
47、菜、肉鱼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既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又承担建设城市环境生态屏障、中外宾客旅游胜地、市民观光休闲场所。2、近郊城镇及农居点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镇用地,适时撤村建居、撤镇(乡)建街,按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合理安排好农居用地,推广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多层公寓式住宅和并联式住宅两类农居点分别按人均居住用地38和60平方米控制。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相对独立的乡镇,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引导基层村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取消自然村。各乡镇要编制好总体规划、镇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浙江省村镇规划标准,集镇内农居建设鼓励多层公寓式住宅,农村农居建设鼓励联立式住宅,合理布局农村道路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绿化、环境建设,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农居点和集镇风貌。 十六、建设时序与近期建设1、建设时序:积极实施旅游西进、优二兴三战略,主城近期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钱江新城建设、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主,逐步调整主城内的用地结构;远期继续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钱江新城和风景旅游区,调整用地结构,疏解主城人口和部分城市功能,逐步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