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攀枝花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章 总则一、前言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成为事关攀枝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要问题。为更好地引领攀枝花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钒钛之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宜居攀枝花的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攀枝花市市域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
2、整,促进市域经济发展,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订本规划。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完善功能、合理布局的要求,紧密围绕“钒钛之都”“区域的攀枝花”、“宜居的攀枝花”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优化、建管并举的原则,积极贯彻中央、四川省各项建设方针、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乡发展目标。三、规划原则1政府主导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推进市域城镇化的强大合力。2超前引导原
3、则:城市规划是根据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城镇的各项建设做出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安排。规划超前引导是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基本前提;规划的超前引导重点要规划一个人性化的城镇尺度和构思宜人活动的发展空间。节约用地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本次城镇总体规划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远近结合原则: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次规划坚持面向未来,面对
4、现实,统筹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3综合协调原则:城镇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协调是保证系统高效率运转的前提。为此,要正确处理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区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市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重点突破原则: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突出城市和重点镇建设。优先选择区位有优势、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的城镇,加大支持力度,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整合原则:集中是工业化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生产要素的集中,才能形成集聚规模经济效益;只有人口的集中,才能创造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只有人口、产业向优势区位和城区集中,才能建立城乡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四、规划范围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总
5、面积744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重点包括了3个区(东区、西区和仁和区)和2个县(米易县和盐边县)。五、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六、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3四川省攀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4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5攀枝花市相关行业专项规划;6省市有关市域城镇化发展文件;7相关统计资料及收集的各县市资料。第二章 现状一、发展现状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减缓目前,攀枝花市共有3区2县、23个乡、21个镇,16个街道办事处和130个居民委员会。2009年,攀枝花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0%,比2008年的全市城镇化水平59.6%,提高了0.4个百分点,比09
6、年四川省城镇化率38.7%高出21.3个百分点,是四川省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这反映出攀枝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4.08亿元,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在2010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更是达到了118.64亿元的高峰,同比增长19%,创16年来新高。总的来看,攀枝花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比有所减缓。2城镇服务功能有所提升,城镇面貌大有改观 近年来,各城镇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镇服务功能有了明显提升。各区县已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个别已经建成。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7、、排水管道密度、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2009年,攀枝花市公园面积582公顷,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18平方米,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全市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538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1139.7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1475辆,每万人拥有交通车辆5.4标台。年末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195.08公里,排水管道长度610公里,用水普及率达90.96%。全年煤气供应总量162826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量5281.7万立方米。全市建成5个环境优美乡镇、17个文明、260户生
8、态家园,全市所有城区(县城)、47%的乡镇和39%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8.2%。在城镇环境整治上,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面貌得到很大改观。3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以来,攀枝花市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建设指示精神,坚持农民为主体,着力农民得实惠,以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家、推进新文明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环境卫生整治、民主法制建设为载体,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立足农民得实惠,发展新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致富本领;建设新农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9、引导农户实施农业新村建设,新建垃圾回收点、集中供水站、打机井等;推进新文明,构建农村民主和谐。今后,攀枝花市更是将遵循“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便于生产、便利生活”的原则,通过统筹安排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二、存在问题1城镇化率较高,但现代化水平较低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0%,比全国高出13.4个百分点,也比四川省高出21.3个百分点,是四川省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这反映出攀枝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也反映出城市建设以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为核心,城市发展对钢铁工业具有高度依赖性。大多数资源型产业都是在文化、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加
10、上资源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的地域性集中,导致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性特征极为明显。由于资源型城市兴起具有突发性,所以在其建设初期就可能有高达50%的非农人口比例,造成一种高度城镇化的假象。而实际上,城市的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并不能与之配套,无法完成经济的自组织和自服务功能,也不能真正承担起对外服务、积聚和扩散的区域功能。另外,在从业劳动力构成中,除了属于城市人口的资源型产业技术工人外,大量的半城市化的“亦工亦农”人口比例较大,包括大量民工、当地农牧民和部分职工家属。城市基本人口数量虽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又暴露出了低层次的城镇化水平。2城镇化率较高,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
11、着明显的不平衡性(1)城乡收入差距:2009年攀枝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0.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474.93元,增长8.2%,两者差距为9485.87。1996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部分国家资料表明,城乡收入比例超过2:1的国家有3个,其中就有中国。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一般为1.5:1,而我国现在是3.2:1,攀枝花市为1.58:1。(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值不断扩大:2009年攀枝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4.5元,增长7.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5858.9元,增长32.1%;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
12、7个百分点,农村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3)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一是城乡教师配备数量和质量差距大;二是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悬殊大,目前农村学生人均财政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只有19.91元,而城市是47.7元;三是城乡的升学率差别大,小学升初中,城市已经实现100%,而农村只有91.6%,初中升高中城市已经有98.1%,农村大约60%左右。(4)城乡卫生发展差距悬殊: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拥有数,城市5倍于农村;二是病床数,城市4.4倍于农村;三是孕、产妇死亡率农村高出城市4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高出城市1%;四是城乡居民预期寿命也有比较大的差距。(5)城乡社会保障构成两个极端:从城市
13、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来看,截止到2007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而且覆盖率和水平在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城市解决3.44万人,农村最低标准解决了3.65万人。3城镇面貌单一,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各城镇文化与娱乐服务设施普遍不足。个别城镇在处理城镇建设与延续历史文脉的关系中,丢弃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城镇风貌遭受严重破坏,城镇特色丧失。城镇建设缺乏个性特点,建筑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明显,空间环境不尽如人意。许多城镇建筑普遍存在严重的通风、采光问题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且建筑风格单调,缺乏地方特点,严重影响城镇景观,降低了整个城
14、镇的品位。4城镇规划受限制,特色体现不够城镇规划编制受资金、特殊地势地貌等条件的限制,规划过于迁就现状,存在着“沿路建镇、十里长街”的现象,忽略了山区小城镇规划布局的整体性。5城区用地混杂现象较为突出,居住环境亟需改善攀枝花是典型的带状城市,建设初期制定的“近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总体布局原则,攀枝花市重要的工业组团基本位于主城区。在组成城区的各大片区中,除炳草岗、渡仁片区外,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基本都是交错布局,与城市其他用地混杂,造成城市景观和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随着工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近年来各区县加大了工业发展的步伐,但受各级政
15、府、各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各类工业小区、工业集聚点不同程度存在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难配套等问题,对今后的城市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工业的发展必然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环保部门的资料,攀枝花主城区的西部地区(西区)环境污染总量已超过该片区的环境容量,中部地区环境容量已非常有限,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各区县的工业小区、工业集聚点的遍地开花无疑将进一步加重主城区的环境污染。由此造成的居住环境较差、相互之间干扰现象极为严重。三、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单一和同构化等问题突出攀枝花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经济中,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二产比重特高。据历年资料显示(19902005):从19
16、90年起,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7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略有增长,增长幅度不大,但绝对值增长较明显。而在二产业中,钢铁工业一枝独秀,占攀枝花工业总产值行的60%以上,对钒、钛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攀枝花市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发育不健全,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社会服务业种类不全,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中介机构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还很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还不能真正起到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2环境约束加大,城镇发展观念滞后由于攀枝花市为资源型城市,虽然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但面对城镇化过程中资源浪费、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环境局部污染等
17、现实问题,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力加大。部分地区对提高城镇化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和行动不足,城镇发展观念滞后。3建设用地紧张攀枝花地处山区,复杂的地形因素是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均用地指标的重要因素。高差大、坡度陡、沟谷纵横、不良地质现象多的山地地形使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大量的不可建用地,限制了城市的用地选择,造成城市用地的不连贯,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增加,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低;同时自然地形的人为改变带来室外工程占地面积的增大,造成土地利用率较低。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其直接的反映就是人均用地指标的数据偏大,建设用地紧张。4经济发展与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矛盾日益
18、突出经济发展上,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不大;城乡差别大,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投资拉动作用大,综合经济效益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的后续大项目不多,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第三产业基础差、素质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攀枝花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制约了攀枝花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散点状分布状态,点多规模小,缺乏统一的协调,占用土地面积大,基础设施利用率低,污染处理与防治设施缺乏,环境与效益问题矛盾加剧。社会事业发展上,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制约经济发展。第三章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
19、105年,攀枝花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经济实力明显提升;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达到新高度;社会和谐达到新水平,城市文明程度有较大提升。二、主要指标1城镇化水平到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0,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市域城镇人口达到93万。2市域基础设施到2015年,市域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燃气普及率达到80%;中心城区人均道路广场面积达到
20、10平方米,所有行政村及90%以上自然村通村道路全面硬化。3市域公共设施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使市级中心、片区中心及居住中心形成规模不同、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公共设施体系,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职能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与城市其它功能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城市中心区建设正式启动。人均公共设施用地指标控制在10.511.0m2.4市域人居环境到2015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0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旧城改造取得较大突破,全面解决棚户区搬迁,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现象得到初步改善。5城镇建设人
21、均用地控制目标到2015年,全市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力争控制在100 平方公里以内,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桐子林镇、攀莲镇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建制镇、一般乡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6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起法制化、社会化、民主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从重行政管理向重法制管理转变、从重部门管理向重综合管理转变,建立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规划管理制度与有效沟通机制,健全三区两县及全市各乡镇规划管理机构、技术人员配备,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和落实规划管理经费,使现代化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根据攀枝花的
22、区位和城镇建设基础条件以及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要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攀莲、桐子林、渔门、大田为次中心,以成昆铁路、成昆高速(国道G5)沿线为城镇主发展轴,攀枝花渔门泸沽湖、呈“Y”字型形态,并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的空间布局。1中部(片区)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2东北部(片区)以攀莲镇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3西北部(片区)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4南部(片区)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大龙潭等乡镇。二、城镇职能规划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即一级中心城区攀
23、枝花城区;二级片区中心城镇攀莲镇、渔门、桐子林、大田;三级重点发展城镇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等城镇;四级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5个乡镇;五级中心村共计72个(其中仁和区22个,米易18个,盐边32个)。一级中心城区:攀枝花市城区,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四川省二级区域中心城市,攀西地区一级中心城市。二级片区中心城镇:攀莲镇米易县经济文化中心,休闲、居住、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桐子林镇攀枝花中心城区的卫星城,盐边县南部经济区的中心,以发展休闲、居住、服务为主的综合
24、型城镇渔门镇市域西北部经济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兼顾商贸、物资集散的旅游商贸型城镇。大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主要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三级重点发展城镇:平地镇市域南部重点镇,以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为主的旅游商贸型城镇。布德镇市域西部重点镇,以发展矿业及配套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白马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矿业及配套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格萨拉镇远期设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永兴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丙谷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加工工业、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红
25、格镇市域中部经济区的重点镇,以发展休闲、体育、渡假为主的旅游型城镇。普威镇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四级一般小城镇: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镇(乡)域中心,市域村镇体系的基点。五级中心村: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农民聚居区。三、城镇发展规模规划规划至2015年各城镇规模如下城镇规模数量城镇名称规模等级所占城镇总数的比重备注50万人1攀枝花城区一级11.4含前进、格里坪、仁和、银江、金江等镇210万人4攀莲、桐子林、渔门、大田二级9.00.53.0万人8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三级18.20.21.0万人25同德、福田、
26、得石、撒莲、垭口等25个乡镇四级61.40.10.3万人72中心村共计72个五级四、市域中心建设导引1中心城区规划期内中心城区以向南发展为主,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展行政中心搬迁至干坝塘的前期建设工作引导城市向仁和片区集中发展。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8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规划期内中心城区各片区建设重点:江南片区:该片区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以炳三区、炳四区、仁和为主,渡口桥至五十一、炳一区、炳二区以旧城改造为主;随着炳仁线全线贯通,仁和开展干坝塘及周边区域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工作和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用地打下基础。规划期末适时开展行政
27、中心搬迁建设工作。江北片区:该片区主要以旧城改造为主。紧邻攀钢厂区周边居民区应逐步搬迁,改作工业、仓储、市政设施等类型用地;江北片区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烂泥田、瓜子坪等地,规划期内应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居住环境和服务职能。城东片区:该片区是攀枝花市新型工业主要发展用地。新增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马店河、立柯组团;金江组团作为钒钛产业园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用地,应根据园区发展需要开展建设。城西片区:城西片区主要结合煤矿采空区搬迁和旧城改造需要,重点建设清香坪至大水井地段;同时结合城区原有工业企业搬迁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适度进行格里坪组团开发建设。2攀莲镇规划期内攀莲镇建设主要集中
28、在老城建成区、城北、城南的一部分,河西的一部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至2015年攀莲镇人口规模为6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7平方公里,人均95 m2/人。规划期内按照“南北延伸、中部西拓、紧凑发展、有机组团”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城市空间发展主轴线的安宁河沿线用地,重点建设地区为城市中心组团、西区组团、南部轻工业组团。力争在规划期内将米易建设成为攀西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县级市。3桐子林镇规划期内应加强现状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向南部的簸箕鮓方向发展。同时应强化与桐子林镇南部的红格镇、金河工业园区及成昆高速(国道G5)的交通联系,增强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作
29、用。至2015年,桐子林镇人口规模为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平方公里,人均100 m2/人。4渔门镇渔门镇作为盐边县西北部的中心城镇,应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对周边乡镇和农村的服务能力。至2015年,渔门镇人口规模为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人均100 m2/人。5大田镇大田镇是攀枝花南部的中心镇,随着成昆高速(国道G5)的全线贯通,攀枝花与云南方向的经济、交通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大田镇应抓住发展机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市域南部中心城镇职能。至2015年,大田镇城镇人口规模约5000人,规划城镇近期建设总用地控制在50公顷,人均建设用
30、地100平方米。五、中心镇建设导引中心镇发展要大力培育专业化特色和优势产业,同时以具备承担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或加工基地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与文化教育等基本功能为标准,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提高城镇设施水平。中心镇要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重点抓好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中心镇集中。鼓励和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六、一般镇建设导引规划要求一般建制镇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设施配套、环
31、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应能够服务整个镇域。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标准应能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要求。七、行政区划调整攀枝花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随着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的,虽然经过一定的调整,但行政区划与市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攀枝花市现有的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将更加明显。因而为了更好地合理配置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使攀枝花市城镇布局更趋合理,进而促进攀枝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现状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攀枝花行政区划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城市发展需要进行的调
32、整:由于攀枝花城区腹地范围较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远期的发展用地势必突破现有行政区划范畴。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的近远期发展,保证城市发展拥有足够的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因而需要对城市可能的远景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城市远景发展用地进行控制,同时也涉及到行政区划的调整。2因生态保护需要进行的调整:主要指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乡镇和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宜居住生活的高山区域乡镇,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应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3因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的调整:为了更好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需要对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4因大型工程建设需要的调整:在区域内的大型水电站、大型工矿企业建设对城镇影响而进行的行政
33、区划调整。第五章 设施体系规划一、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规划(1)道路交通规划 区域性交通通道:规划期内将完成丽攀高速的建设、力争成昆高速(国道G5)全线贯通、争取沿江高速早日立项。南北向区域性交通通道:由成昆高速(国道G5)形成攀枝花南北向的区域性货运通道和快速客运通道。东西向区域性交通通道:由丽攀高速组成东西向的区域性货运通道和快速客运通道。 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市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规划期内要完成310线改造、争取稻攀线全线开工建设;全面改造县、乡公路,并将道路等级提升为三级;实现硬面铺路通各行政村,道路等级按照四级建设。城区道路交通网路建设:城市道路近期应加快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建设,完善城市道路
34、网络,重点开展密地桥至炳四区城市干道工程、炳三区至金江城市干道、南山至清香坪道路改造工程、弄弄坪至攀密连接线工程、炳草岗及渡口内部区域道路系统改造、新庄经江南至总发的城市外环线建设、总发到金江的城市主干道建设。(2)铁路线路及站场规划规划期内将建成成昆铁路复线,满足攀枝花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力争成昆高铁开工,加强攀枝花对外联系;力保客运南站完成选址、战场设计等前期工作,根据成昆高铁建设进度建设攀枝花客运南站。规划期内争取攀昭铁路立项并开展建设前期工作。(3)客货运枢纽建设规划期内完成炳草岗客运枢纽、仁和客运枢纽、西区客运枢纽、仁和货运枢纽、渔塘货运枢纽、马店河货运枢纽、格里坪货运枢纽等项目建设
35、,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4)航(空)运规划攀枝花现已开通攀成航线,十二五期间恢复攀渝航线,重点开通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重点城市的中转航线,大力发展攀枝花市的中转航线能力。2供水工程规划攀枝花城镇供水坚持开源节流、工农兼顾的原则,优先开发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积极实施跨流域调水,提高市域供水能力。供水建设应贯彻全面服务的精神,努力提供工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生活生产、市政消防、园林绿化用水的需要,同时城区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供水管网系统。攀枝花市城区近期(2010至1015年)开发大河流域剩余水资源,作为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将大竹河水利工程、胜利水库、跃进水
36、库实行“多库串联,统一调度”,向仁和水厂、渡口水厂、炳草岗水厂提供原水;其他各片区仍取金沙江水。城市中远期水源采用观音岩水电站水库的金沙江水,十二五期间应根据观音岩水电站建设进度做好引水设施建设工作。其余城镇就近利用江、河、水库等地表水。村庄、山区散居农户可利用江、河、水库、山溪水或地下水作为水源。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扩建现有城市市政水厂,同时扩建仁和水厂,满足仁和城区城市建设、生活生产、市政消防、园林绿化及生态用水的需要。新建岔河、扩建小纸房水库,满足大河中下河段生态用水需要。城镇近郊乡村居民生活用水由各镇集中供水站统一提供;山区散居农户取用山溪水或地下水解决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主要由各水
37、库、渠堰、提灌站提供。3排水工程规划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及各乡镇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农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水体制。城镇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和雨水排出系统,积极进行生活污水的治理。城镇逐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和雨水排出系统。中心城区新建巴斯箐污水处理厂、金江污水处理厂。根据城市带状布局和人口规模分布特点为减轻金沙江上游对中下游的污染。另在盐边,攀莲镇的下游规划建污水处理厂。乡镇及大型居民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绿化用水。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各类工业园区建设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努力实现内部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县、区级以上工业园应建统一的生
38、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厂。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散居农户生活污水通过无能耗生化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或用于农业灌溉。中心城区、各乡镇镇区、农民聚居点按雨污分流的原则敷设雨水管网。雨水管网的布置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尽量利用现有沟渠和道路边沟收集排放雨水;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水体中;洪涝灾害易发地段应合理、安全、经济的布置截洪沟以防治洪灾。分散式居住农业户雨水可充分利用地表径流排放。4电力工程规划攀枝花市城镇电力应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攀枝花地区内部输电线路逐步形成以220KV电压等级为主的电力干线;变电站远期原则上应有双
39、电源,有两条以上的来自不同电源点的进线,每个变电站有两台以上变压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电源规划要服务于经济增长点,充分考虑好今后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1) 电源规划 攀枝花地区现有规划电源项目如下: 桐子林水电站工程,装机容量415万kW,计划2012年投产; 银江水电站,装机容量 2 7.6万kW,计划2015年投产; 金沙水电站,装机容量225万kW,计划2015年投产。(2)变电站及电网规划根据我市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期内电网规划建设如下: 区域电网规划:在钒钛产业园区南面建设一座500kV变电站,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为钒钛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在米易
40、县南部建设一座500kV变电站,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主要满足米易和盐边两县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攀枝花地区建成500kV环网,并加强攀枝花地区电网与四川主网的联络,努力建成容量充裕、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500kV主干电网。 市域输配电网协调发展:根据负荷发展的需要,增加各级变电站布点,并在负荷密集区域通过电网改造加大导线截面、增加变电站主变压器台数、增大主变压器容量等手段,提高容载比,力争220kV容载比达到1.8以上,110kV、35kV容载比达到1.9以上,体现适度超前的原则;5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完善紧紧抓住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通
41、信能力的增强,产品结构的调整,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形象的改善和队伍素质的提升。在网络能力上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建设统一、高效和技术先进的电信基础网络;在技术层次上,逐步实现三网融合,同时向着数字化、宽带化、光纤化、分组分及接入的无线化方向发展。6燃气工程规划气源建设,争取“缅气入川”项目早日立项、开工建设,解决攀枝花燃气气源问题。加强城区管网系统建设力度,改造攀钢至炳草岗输气干管;改造旧城区煤气干管和小区管网。其他城镇采用灌装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7环卫设施规划规划期内城镇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环境
42、卫生管理科学化,环境卫生科技现代化,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率均达到100%。市域范围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二、公共设施规划1行政办公设施攀枝花现状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炳草岗,市级诸多职能部门的办公设施布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中的行政中心区,不利于工作协调关系;市级行政办公用地规模局促,缺乏足够的发展用地。为适应城市南向发展的战略,行政中心应向南迁移。规划期内现状的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予以保留,适时开展行政中心向南发展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行政中心选址、行政中心规划设计及建筑方案设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行政中心建设的实施。2商业设施规划现状市级商业金融业设施主要分布在炳草岗中心广场周围,
43、已基本形成全市的商贸中心区,城市各片区或功能组团均分布有不同梯次的商业金融设施,全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商贸设施网络。根据分级配置、与城市用地结构适应的原则,规划期内现状商贸中心的职能将继续得到发挥,重点加强清香坪、大水井、仁和、金江等功能组团的商贸设施的配套完善。建制镇、一般镇和乡集镇根据集镇规模、服务人口按相关要求配置商业服务设施;农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应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设置。3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攀枝花城区现状已建成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宫、少年宫等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期内应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强化金江、仁和、大水井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各片区配
44、套建设片区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文化活动场所。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如文化中心、攀枝花大剧院、市图书馆、广电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等结合干坝塘新城市中心区建设,适时开展建设前期工作。4体育设施规划规划期内以完善城市、片区、居住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和建设一批有区域影响的专项体育设施为目标,重点建设市级攀枝花体育公园(炳三区)、竞技训练中心、球类活动中心等重大项目,社区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完善。县城设置田径场、灯光球场、游泳池、体育训练室、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建制镇设置灯光球场、影剧院、文化馆等设施。5教育科研设施规划建立起多形势、多层次,适应攀枝花市科技、经
45、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力争达到100%,大力兴办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力争达到90%。加大师资力量培养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三中、七中等学校教育设施,建设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中学。加大攀枝花大学建设力度,将攀枝花大学建设成为高素质、实用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基地。以国家级钒钛检测中心和攀研院为龙头,增强钒钛、钢铁、新材料研发能力,用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强城乡职业培训成人高等教育建设,为攀西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县城设置党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中、小学等;中心建制镇设置小学、完中、职中,一般建制镇设小学、初中。6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加强
46、攀枝花市一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设置功能齐全的专业医院、综合医院和疗养院等医疗设施。加强攀莲、渔门、平地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建立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医院。完善三级丙谷、普威、德石、新九、永兴、同德、平地、福田等镇的医疗、预防保健网,以此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乡)的四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相结合的多层次卫生网络,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 村级卫生医疗以中心村为基点,进一步完善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水平和设施水平,完善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第六章 空间管制规划要按照产业相对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集中布局建设原则进
47、行用地布局,引导企业向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和重点城镇集中,并纳入城市和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安排。通过建立产业准入原则,对不符合市域产业发展方向、不利于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不予安排。以从严控制、集中连片发展、集约高效配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战略重点,新增建设用地重点保证城市和科技产业开发区工业用地。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其他各项建设用地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并考虑到城市及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中心城区及各乡镇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前提下,要与规划的建设用地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为城市与城镇建设发展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地带,以避免建设与保护发生冲撞。同时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规划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并建立相应的空间管制原则。一、优化开发区1区域特性距资源地较近、交通较为便捷、具有一定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较为方便、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对环境影响、城市用地拓展、城市空间形态有一定影响,需优化功能的区域。2管制范围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含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等城镇密集区域。3管制导则进行城际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共同协调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协调布置污水排放口、取水口、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