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位控制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例.doc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位控制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位控制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例.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位控制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例清华消防网 添加时间:2008-9-18 0:32:00点击次数:257 梁伟,段进宇 摘要:中国的城市正在快步进入机动化时代,小汽车的发展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办法和思路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吸收先进的交通发展理念,以应对这种变化。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先进的交通理念进行了总结和介绍,进而从停车控制管理的角度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停车位;指标 Abstract: Chinas cities are trotting into mechanization e
2、ra. The expansion of cars brings city traffic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he compiling system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s of regulatory plan should proceed relevant renewal and absorb advanced traffic developing logos to handle this change. This article firstly does conclusion and introduction to adva
3、nced traffic logos home and abroad, and further does study to the compiling method of regulatory plan from the angle of parking control administration, and finally forms a whole new set of index system. Key words: regulatory plan, parking space, index. 作者简介: 梁伟,1970,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博士,高级规划师段进宇,1
4、969,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博士,高级规划师 一、 城市交通发展理论与观念的更新 从上世纪末至今的短短数年中,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应对这一重要问题,保障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摒弃原来僵化的、错误的交通观念和政策,树立科学的交通发展观和交通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管理措施。 交通问题是困扰各国城市建设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并采用了大量的政策性和技术性的手段,对优化城市的交通体系、改善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起到了显著作用,积累了大量较为成熟的成功经
5、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重要的先进理念 (1)广义可达性理念: 这一理念是相对于单纯强调机动车可达性而提出的。“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物的转移,而不是车辆的移动” 城市“机动化”发展初期,人们对于使用小汽车的热情空前高涨,对于小汽车的使用趋向于无节制、不合理。为了满足小汽车日益膨胀的需求,城市不断拓宽路面,增加停车位供给。实践证明,这种基于单纯满足小汽车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损害了城市的整体效率,在加重环境污染的同时,城市交通状况更加恶化,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可达性和环境舒适度下降,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和活力。 城市地区的广义可达性应包括不同交通方式的综合可达性,其中,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都是
6、构成可达性的重要组成要素。就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而言,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到达方式。由于特定城市地区,地面交通容量有一定限制,过度保障小汽车交通,会挤占道路资源,从而降低其它交通方式、特别是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影响本地区的综合可达性。因此,在城市中心区中,应当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和交通设施的使用,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同时,注意优化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积极发展地下轨道交通,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可达性和环境舒适度。 (2)以需求控制为核心的供需平衡理念: 这一理念是基于微观经济学中供需平衡理论形成的一套政策性理念。 供需平衡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但是,在城市机动化发展的
7、初期,面对城市道路的拥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增加供给量来满足交通需求。但是,供给量的增加进一步激发更大规模的需求量增长,城市交通总是趋于超饱和的状态。受到城市空间资源的约束,城市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设施的配给水平,交通设施供给量的增加又不能最终改善城市交通,城市交通状况与交通设施的投入之间缺乏预期的弹性,城市发展陷入僵局。 痛定思痛,城市交通研究开始转换视角,着眼于通过对交通需求的引导和控制来解决交通问题,交通需求管理(TDM)开始成为交通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热点。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行为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
8、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提供其它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和服务 引导出行者转向其它交通方式和服务的激励措施 有效平衡交通需求和交通设施关系的技术政策 使方案能付诸实施的保障措施 2优化城市交通的典型政策和措施 (1)公交优先政策: 公交优先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成熟做法。一方面,在公共交通的设施建设上,政府优先安排资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系统;另一方面,在道路交通管理上,通过划分公交专用线或公交专用道路、优化信号灯配时等方式,优先安排公交车路权和通行权,从而大大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在经济方面,政府对公共交通实施补贴政策,降低资费水平,吸引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HOV优先政
9、策: HOV(High Occupancy Vehicle)是指乘坐2人(或3人)以上的车辆。城市的交通效率不以车辆的通行能力来衡量,而是要以车辆所运输的人和货物的数量来衡量。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单人驾车出行非常普遍,在导致道路拥挤的同时,交通的效率却很低。从19世纪70年开始,美国部分城市道路中开始出现HOV专用车道,以鼓励HOV的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HOV的使用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合乘信息的获得,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互联网建立HOV专用网站,为乘客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二是建立HOV车道监控系统,以足够严密的系统和足够严厉的惩罚手段来保证HO
10、V的通行权益不受非法车辆的损害。 (3)错时控制政策: 对于具有较强时空弹性的交通需求,采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的管理政策对缓解关键时段、关键路段的交通压力十分有效。例如,北京市采取的大型货车只准在夜间进城的规定,对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白天的交通状况效果明显。另外,采用错时上班、错时休假等方式也可以改善通勤高峰的交通拥挤状况。 (4)交通拥挤收费: 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是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普遍现象。为解决这类特定区域的交通问题,新加坡、墨尔本、多伦多等城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并先后采用了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收取一定数量通行费的做法,对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特别是伦敦2003年2月17
11、日开始实行的入城收费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践证明,这种特殊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目前巴黎等城市也开始研究采用类似的管理措施。实施交通拥挤收费措施,对于具有空间弹性的交通流是有效的,但对于居民基本出行如上下班、接送子女、回家等刚性交通流效果不明显,除非提供同样便利的其它交通方式选择,这种政策会增加一部分人的经济负担,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辅助和市民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5)停车需求控制: 机动车的使用行为与停车位供给状况密切相关。停车难是各城市中,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区广泛存在的现象。从交通需求管理(TDM)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其实停车难并非问题的结症所在,限制城市交通能力的决定性瓶颈在于城市道路
12、的通行能力,也就是说根本上还是“行车难于停车”。过量的停车供给会诱发交通量增长,造成道路拥挤,再多的停车场也不能缓解道路交通状况,反而会给道路交通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在1970年代以后开始控制停车场发展,提出征收就业地点停车税的方案; 随后,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实行办公地点停车税计划; 澳大利亚部分城市对中心区实行停车控制,一方面限定停车位供给的上限指标,另一方面开征停车税,提高停车收费; 最为严厉的当属香港特区,1990年“香港交通政策白皮书”中,提出停车管理的目标是:在提供停车设施方面达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在都会区每1722个居住单元提供一个车位;非都会区每2227个单元提供一个车位;即使在
13、高标准的私人住宅中,也仅仅是47个单元提供一个车位 。于是,香港出现“位比车贵”的局面就不难解释。但是,在公共交通体系十分完善的情况下,香港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解决交通问题的优秀范例,这种政策也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可行的控制方法 (1)与交通发展相关的主要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它对于城市交通状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任何观念上的更新和技术上的改进都会影响一个片区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随着认识上的提升和对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地为规划师们理解和应用,主要包括: 改善城市形态:
14、控制大城市单中心发展的传统形态,疏解城市职能,引导城市向多中心、分散集团式发展,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引入TOD概念,结合公共交通设施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强度;改变片面强调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案,控制单一功能用地的过分集中,鼓励土地的混合使用,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和就业岗位,尽可能缩短通勤距离; 优化道路系统和节点通行能力:采用可能的技术手段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加大路网密度,合理分配交通流。对重点路口路段进行交通组织设计,优化路口结构,优化标志、标线和信号系统,提高通行能力; 控制建设强度:对于重点地区的建设强度进行总量控制,编制城市密度分区规划; 优化公共设施布局:
15、对城市中各个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完善,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减少居民因日常生活需要所产生的长距离出行。 (2)停车位控制是控规中最具规定性的重要指标 各种科学的规划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当反映在各项控规指标的制定原则之中,包括用地安排、建设强度控制、停车位数量等,都可以通过图则、文字说明和控制指标明确地表达,以反映规划控制的意图。 停车位指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一项规定性指标,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规划审批程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的认识差距和研究不足,对停车位指标的设定存在着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性的问题,不能适应城市交通新观念、新政策的要求。在新一轮城市控制性
16、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面对和解决。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位指标确定的技术原则 1 资源与荷载平衡原则 对城市交通中各种要素本质属性的分析,是制定交通策略的重要前提。 城市交通的资源应包括城市道路和各种配套的交通设施。其中,道路是核心性的资源,是决定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配套交通设施如停车场库等,是辅助性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应当与道路供给水平相适应,否则会影响道路资源的使用状况。 城市交通的荷载:包括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量在内的一切交通形式,都构成对城市道路资源的负荷。其中: 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属于基本通行权的范畴,一般情况下都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机动车交通中,用
17、于紧急事务的特种车辆具有特殊通行权;公共交通具有优先通行权;小客车交通仅具有一般通行权。 城市交通的状态是由交通系统中资源与荷载的配置关系决定的。由于受到时空的制约,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道路资源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不易拓展性;而荷载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具有波动性大、可调整、可控制的特点。城市道路拥挤的本质是交通荷载超过了道路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控制交通荷载性要素,是改善城市交通的着眼点。而控制交通荷载,必须要在保障基本通行权、特殊通行权和优先通行权的前提下进行,仅具有一般通行权的小客车必然成为控制交通荷载的首选目标,这是各国城市采用的普遍策略。 2 信息一致性原则 交通配套设施是保障交通出行的
18、重要因素。对于机动车交通而言,必须同时满足动、静两个方面的要求,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出行。道路是机动车移动的载体,而停车空间是机动车停放的载体。使用机动车交通的人必须在两个方面信息的引导下,决定采用特定的交通出行方式,以降低出行的成本。一个成功的交通体系,应当为出行者提供和谐一致的交通信息,引导人们采用合理的出行方式,如状态一、二;如果出现状态三、四的情况,信息的不一致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的混乱,城市交通将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在状态三的情况下,在道路拥堵的地区提供大量的停车设施,会诱导人们更多地使用小汽车出行,加重道路拥堵;而对于状态四的情况,道路交通畅通的地区,没有充足的停车设施,对使用小汽车的人
19、会感到很不方便,也会造成交通的混乱。 由于道路空间的相对固定性,道路交通信息被相对固化;相应地,停车空间的供给状况对人的出行方式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停车成本高、停车不便的地区,更多的人会放弃小客车的使用;反之,在停车方便、价格便宜的地区,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小汽车出行。因此,停车设施作为道路交通的重要的配套设施,对人们的出行方式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停车设施的供给控制是一项具有很强引导功能的政策性的控制指标。停车控制指标必须与道路交通状况相协调,保证交通信息的一致性,这是停车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 3 差异化供给原则 毋庸赘述,城市的不同地区交通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交
20、通负荷度高,道路拥挤;城市外围地区的道路负荷度相对较低。按照信息一致性原则,在城市不同地区,应当制定不同的停车控制标准。标准的制定不应仅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和建设规模对停车设施的需求,更应从区位特征、道路条件、交通状况等方面出发,全面考虑制约因素的作用,使停车供给策略与城市道路交通的总体目标相协调,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处理好停车供给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交通体系的健康发展。 4 控制不当使用原则 既然小汽车是交通荷载控制的首选目标,如何控制小汽车交通就成为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政策,必须熟悉和了解小汽车交通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 一些城市对小汽车的总量发
21、展设置控制性的政策,如限定牌号投放量、停车泊位证制度等,以此限制城市居民对小汽车的拥有;有的主张通过提高小汽车的固定税费,以提高拥有成本,从而抑止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还有的建议通过提高燃油价格、征收燃油税,提高停车费和通行费等方式,增加小汽车的使用成本,从而抑制小汽车的使用 上述措施虽然对与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会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总体而言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对城市交通的关键问题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控制拥有不是解决小汽车交通问题的良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性趋于多样化,交通出行的频率和距离都会相应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
22、律。限制对小汽车的拥有,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出行需要,而且会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城郊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们会通过提高每辆小汽车的出行频率和距离来满足使用上的需求,从而增加道路负担,部分抵消限制拥有所起到的控制效果。 相对于限制拥有而言,控制小汽车的使用是合理可行的控制策略,但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由于城市交通负荷的时段差异、地区差异显著,对小汽车使用的普遍性控制固然可以降低小汽车的总体使用度,减少环境污染,但对关键时段、关键路段上的交通问题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必须把控制小汽车的不当使用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有针对性地控制特定时段、特定地区的交通
23、行为,引导人们采用最为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做到既满足人们的必要的交通需求,又保障城市的交通效率,尽可能缩小交通需求控制对城市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原控规停车指标的不合理性 1 缺乏分区控制概念,忽视差异化供给 原控规中停车指标采用的是“一刀切”的配给方式,即对同类用地、同类建筑普遍采用相同的停车指标,忽视了不同地区交通负荷度和交通流特征上的巨大差异,不能从宏观上控制和调节停车位的供给,缺乏政策性差异的体现。对于某些特殊地块的指标虽然有所考虑,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分区研究指导,指标的严肃性和控制力度不足。 2 片面强调满足停车需求,缺乏供给控制校核 原控规指标中注意到不同建筑类型在停车需求
24、方面的差异,制定了不同的配建标准。如住宅按户数配置,公共建筑按面积配置。但是,这一标准是片面考虑其使用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对于城市道路交通是否能够承载这样的需求缺乏认真的研究。反映在指标审查上,表现为只重下限,不重上限。北京近年来推行的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但是,在机械地强调满足停车需求的同时,却发现道路交通的状况并不能承受这样的需求。规划管理和交通校核两个方面出现矛盾,使许多项目受到困扰而无法推进。 3 片面强调强度控制,忽视停车控制 在片面强调满足“停车配建指标”的前提下,交通影响评价趋向于通过强度控制的方法减少道路负荷。诚然,降低建设强度的确可以减少人流量,但与减少交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控制性 详细规划 停车位 控制 研究 北京市 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