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doc
《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提升发展新起点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着力加快物流业调整优化步伐,与制造业、商贸业的联动发展成效显著。虽然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业务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一系列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地方配套政策的响应和落实,全市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规模效率明显提升。全市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近15%,2010年达到39081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达到26239亿元,年均增长16.6%(图1)。“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增加
2、值年均增长34%(图2),2010年达286.51亿元,占GDP比重为3.1%,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7.5%。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5.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图1 “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变化趋势图2 “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集聚效应持续增强。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全市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截至2010年,全市累计在建、拟建的物流园区(含中心、基地)32家,总投资超过560亿元,其中省级物流业集聚区7家,市级物流业集聚区6
3、家。物流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000余家,年吞吐能力超过1.55亿吨,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依托四个综合保税(港)区建设,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增势强劲。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陆续通过国家验收,其中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信息化围网”技术来进行监管的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港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和华东地区纺织品重要的分拨中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专栏一 苏州市物流业集聚区建设苏州全市物流业已有7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6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太仓物流园、苏州工业
4、园区现代物流园、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物流中心、吴江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昆山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张家港市金港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区纺织品原料市场、望亭国际物流园、常熟国际物流园、华东国际塑化城、传化公路港苏州物流基地。图3 苏州市物流业集聚区分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为689.02亿元,为“十一五”计划的1.4倍,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与航空为远程辐射、港口海运为重要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2754公里,较“十五”末增长82.4%,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5公里,密度达6.12公
5、里/10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建设向高速度、高标准、网络化迈进。沪宁城际高铁苏州段和京沪高铁苏州段建成通车,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实施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形成“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水路运输网络。港口吞吐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时期,苏州港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新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2.04亿吨,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265万TEU。积极推动开通苏州至深圳集装箱物流专线,苏州的太仓港区、张家港区和常熟港区成为我国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全社会货运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13418万吨,货物周转量123.7亿吨公里,分别是“十五”末1.3倍,1.87倍(图4)。物流装备稳步提
6、升。全市危险货物运输车辆GPS安装率保持100%。至2010年底,苏州市拥有道路货运车辆89925辆,货运船舶285艘,专业化车辆占比达40%,专业化船舶比例达到25.6%。图4“十一五”期间全社会货运量变化运营主体成长迅速。“十一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已经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快发展。DHL、UPS、Schenker、中外运、中远、大田、锦海捷亚、普洛斯、传化、一力等国内外知名快递企业、物流巨头及物流投资商落户苏州。本土物流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涌现出得尔达等营
7、业额达数亿元的物流企业。全市累计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73家,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55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43家。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中两项业务以上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十五”末成倍增长,初步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十一五”时期,苏州市制定出台物流业跨越发展计划及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各地也制定出台了一批相应的配套政策,切实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BOT、ABS、PPP等融资方式,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供应链金
8、融服务,积极实施仓单质押、融通仓等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运作模式,探索实现海港-无水港、空港-虚拟港、陆港-公路港等物流一体化集成,发展供应链管理、工贸结合、物商互动等综合服务型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VMI和DC等先进物流业态。在全国率先推出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新模式,实行“一区多点”、“预报即放”新模式,成为海关总署水陆两路快速通关试点城市。建立苏州海关和工业园区海关同区域内企业的联网监管,实现网上无纸化报关。苏州海关实行“5+2”24小时全天候通关,通关速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率。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
9、苏州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并与传化物流基地、白杨湾物流中心等企业级信息平台、苏州市运政GPS综合管理系统、GIS系统进行了成功对接,实现了对5000余辆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和3000多家运输企业的GIS定位。继续开展“苏州现代信息物流交易平台”项目的各项工作,已开通400-180-5656服务热线,实现替货找车、帮车配货、信息服务等功能服务。苏州市物流商会与上海集时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集时通”物流精准信息沟通平台,被授予了“2010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优秀创新成果奖”。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10、。从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苏州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苏州市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发展目标,与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尚未形成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部分已建成物流园区功能交叉,同质化竞争较多;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物流供应链现代化服务水平不高;制造业物流剥离外包进程缓慢,物流业和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格局;高端物流人才紧缺,物流管理体制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环境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仍是苏州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
11、险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趋势为苏州市发展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推动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美国等发达国家财政金融风险明显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增长动力减弱所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保护措施和技术壁垒增多。原有发展模式及物流企业同生产企业建立起来的联系发生了变化,苏州面临着既要恢复巩固原有老关系,更要开拓建立新客源,国际物流发展将面临更大的难度。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已经把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12、要大力发展物流业。2009年,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了中央投资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11年,国务院多次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8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提出了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等九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苏州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延长,将对苏州物流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区域环境看,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推动物流发展形成新格局。2011年,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
13、划正式出台并明确把苏锡常地区定位为面向国内、服务全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业国际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提出苏州应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整合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壮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 (图4)。这些都为加快发展苏州物流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较高的发展平台。但另一方面,国务院赋予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也使得苏州与周边城市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争夺经济腹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苏州: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壮大第三方物流,提高全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IT物流、钢铁物流南京:
14、区域性国际分拨中心长江国际航运中心连云港: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徐州:东陇海线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苏锡常:面向国内、服务全球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西翼次中心、制造业国际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商贸中心。图4 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从苏州实际看,经过多年发展,物流业规模显著扩大,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这些为苏州市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十二五”时期苏州市经济发展仍将保持12%左右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重点提升服务业占比,必将推动物流业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当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时,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出现下降,且
15、在工业化完成后表现十分明显。例如,美国从1984年至1999年的20年间,GDP从2.03万亿美元增加到9.30万亿美元,增长4.5倍,而社会物流总费用只增长1倍,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从16.5%明显下降到9.9%,主要原因在于服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苏州市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能否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需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实现突破发展,优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总体上,“十二五”时期苏州市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物
16、流业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专栏二 国家、江苏省、苏州市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国家层面:中国的现代物流业经过近20年的准备与起步,从“九五”开始,特别是进入“十五”后,有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逐渐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过去几年相关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2006年3月,大力发展物流业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物流业成为列入调整振兴的十大产业中唯一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国物流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代。2011年6月8号,国务院
17、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国八条”,2011年8月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江苏省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国家颁布物流发展规划后,也随之出台了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并制定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江苏省物流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评定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物流统计报表制度、江苏省物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2011年出台了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在制定江苏省“十二五”物流园区规划,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强政策扶持平台,先后出台了江苏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加快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
18、,在财税、土地、价格、通关、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加快发展。苏州市层面: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发展物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列入苏州市服务业“十五”发展计划中;2002年编制苏州市现代物流规划,也是江苏省首个编制物流规划的城市;2008年编制苏州市现代物流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2009-2012);苏州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升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物流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推进物流业发展,苏州市认真研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2009年、2010年相继关于促进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
19、的实施细则,从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强用地保障、加强金融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切实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三、发展趋势为了确定苏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分析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分别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苏州市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进行预测。(一)苏州物流业发展方向预测根据苏州市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苏州市“十二五”有关专项发展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随着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加快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十二五”期间苏州市保税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钢铁物流、粮食和农产品物流等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保税物流。江苏省的3个综合保税区、1个保税港区
20、均在苏州,苏州的保税物流在全省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太仓港正在积极申报保税港区,常熟国际物流产业园、吴江保税物流中心、吴中出口加工区也将全力争取叠加进口商品展销、展示、集散等功能,升级成为综合保税区。根据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10%左右,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保税物流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空间的进口中高档消费品(如进口红酒)、生产原料和备品配件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港口物流。随着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太仓港发展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三期的全面投运、四
21、期的开工建设和航线航班开辟力度的加大,到“十二五”期末,太仓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600万TEU,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5000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净增近380万TEU和7000万吨。同时,随着张家港市、常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港口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的货物吞吐量预计将分别增加1亿吨和3000万吨。IT物流。2010年苏州市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已达8348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门类齐全,总量规模名列全国前茅。苏州IT物流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将得益于三星半导体、快捷半导体等家跨国公司在苏州建立的分拨中心,这类面向全球或亚
22、洲地区分拨中心的年营业额可达数百亿元。如三星半导体苏州分拨中心2012年进出口总额将达200亿美元左右。另一方面,苏州本土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IT物流企业也在迅速成长,如江苏新宁物流、江苏飞力达物流、昆山世远物流、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苏州天天物流、中外运苏高新物流等等。部分物流企业的经营服务范围已经从苏州扩展江苏全省,乃至重庆、成都等电子信息产业新兴地区。预计,“十二五”期间,苏州全市的IT物流将向产供销一体化全方位物流服务方向发展。钢铁物流。根据苏州市“十二五”投资和重大项目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计将达26000亿左右,总规模比“十一五”期间增长90%,年均增长
23、13%左右,如此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对建筑用钢材产生强劲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一期工程、张家港南港冶金物流中心、常熟苏南钢贸城、中国五矿黑色金属华东物流中心(常熟)、苏州钢铁服务中心(太仓)将陆续建成。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东港钢材城、苏州白洋湾一力钢材交易中心、苏州高新区钢材市场等将进入市场成熟期,钢材交易量正在逐步扩大。所有这些都将推动苏州钢铁物流规模再上新台阶。粮食和农产品物流。根据“六普”公布的苏州市人口总量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登记到的总人口为1176.9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046.60万人,比“五普”时增加了354.92万人,增长51.31%,年均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物流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