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健身场地设计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社区健身场地设计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社区健身场地设计初探 摘要: 全民健身路径逐渐走入社区,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质量却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器材和场地的使用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次研究通过对南京市龙江地区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现状环境和使用效果进行研究,总结了影响场地环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新建和增建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 近年新建的小区多能够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健身路径的设置,在选址和空间环境方面都较为合理;在已建小区中增设的健身路径,普遍存在选址不当、用地紧张、环境欠佳等
2、问题,给居民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和不适,使健身路径及其场地可以发挥的功能大打折扣。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研究对器材所在场地的空间质量尚缺乏普遍关注,选址不当、用地不足、环境欠佳、与居住相互干扰等问题普遍存在。场地的设计往往只考虑利用器材进行锻炼这一活动本身,不能有效满足居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相关需求,如小坐休憩、看护儿童、进行其他锻炼等。本次研究旨在从空间环境和人的互动关系出发,发现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在空间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户外健身活动场地的空间质量。 2. 研究对象选择及其使用现状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使用者主要为老人和儿童。 场地的使用时间主要为早晨
3、和晚饭前后。 场地的环境条件对其使用人群和活动内容有显著影响。必要的附属设施、适量开敞空地、丰富活泼的景观,能够吸引更多居民前来进行锻炼及其他活动,使健身路径场地成为一处综合性更强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健身、放松、交往等多方面需求。 3.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分析 下面从场地选址、空间尺度和围合方式三个方面,结合对使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3.1 场地选址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还总结出几点对选址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可达性。问卷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到达健身路径场地的时间为步行5分钟以内较适宜,而步行超过10分钟则很少有人愿意前往活动。 与
4、其他体育设施结合。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应与社区内的球场等其他体育设施场地邻近布置。健身路径与其他体育设施的结合布置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促进小区居民使用健身场地进行活动。 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访谈中发现,很多居民到场地进行活动往往是与其他各类活动相伴发生的,如早上买菜、送孩子上学、下午接孩子回家时陪孩子在场地玩耍。问卷结果显示,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应设置在社区便利店等服务设施附近。健身路径场地可以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邻近布置,也可以位于大多数居民出行购物、接送孩子的路途中,以方便居民多目的出行。 3.2 空间尺度分析 根据问卷及访谈,结合现场观察,三个小区的健身路
5、径场地面积都不太大,但场地周边具体环境会影响人的主观感受,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从场地的绝对大小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尺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场地规模上看,三个调查对象的场地面积都不大,但空间感受不同。老年人是健身器材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们在锻炼身体之外还有很强的交往需求。清江西苑场地内的适量空地和配套设施能够较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尺度上看,清江西苑的健身路径场地西、南两侧有大片灌木和道路与高层建筑相隔,东、北两侧分别为结合绿化的栅栏和带座椅的敞廊,视野开阔。整体高宽比较合适,并没有压抑感。龙凤花园的健身路径场地位于南北两侧的五层居民楼间,宽高比为20:23,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视
6、野不开阔,压抑感强。高教新村内场地西北面临墙,与东侧高层住宅只相隔一条约5米的道路,高宽比极大。 实地调查显示,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尺度协调程度对人们的活动意愿、停留时间、活动内容等有较大影响。清江西苑中的场地适当开敞,增长了人们的活动意愿和停留时间,也促发了锻炼以外的散步、小坐休憩、聊天等其他活动。高教新村的压抑空间使人们大多不愿逗留活动,场地内的健身路径使用这也感觉不适而在短暂锻炼后立即离开。 合适的空间尺度对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健身环境有重要影响。观察显示,现状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大多没有达到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近几年新建的小区多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健身路径的设置空间,但往往处于附属地位,并不一定
7、能形成开敞舒适的健身场所。在已建成小区内增设健身路径时,往往选择边角绿地或宅间绿地,用地局促、器材拥挤、缺乏配套设施,与周围的环境尺度不协调,很难对居民形成较强吸引力。 3.3 围合方式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从平面围合和垂直界面围和两个方面对健身路径场地进行分析。 平面围合 不同的平面围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从一面围合到四面围合,随着围合面的增多,封闭感增强,空间形式感和范围也更加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约45%的受访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与周围应有一到两面的分隔,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完全不需要分隔。当旁边没有适当分隔时,往来行人可能会使部分场地使用者感觉不安全、受干扰。 龙凤花园的健身路径场地
8、为三面围合:南北为建筑,东侧为乔木,西侧向小区道路开敞。多数受访者认为该场地过于封闭,压抑感较强,与锻炼时身心舒展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轻松交流。 垂直界面围合 垂直界面的围合方式主要有刚性围合与柔性围合两种。 刚性围合主要指渗透性不强的建、构筑物。高教新村的健身路径场地,一侧是结实的围墙,另一侧隔道路是高层住宅。访谈中,使用者普遍反映墙体产生一种拒绝和排斥感,压抑生硬,致使活动时心情紧张,影响锻炼效果,并不利于相互交流。 建筑的排列方式对光照、风向等也会产生影响。清江西苑健身路径场地位于景观大道尽端,两侧高楼形成强风,对使用者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柔性围合主要指树木、水体、栅栏等
9、通透性的围合方式。清江西苑的场地,四面都是绿化、敞廊等柔性界面,空间形式感较强,同时又有一定开敞性。大多数被访者都对场地周围垂直环境表示满意,但也有人反映高大乔木太少,夏季不能形成有效遮荫,影响某些时段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使用者认为健身路径场地的围合应以柔性的绿化为主。居民在健身路径场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舒缓心情、接触自然,以绿化、水体、栅栏等为主的柔性围合能够较好满足这种需求。同时,层次丰富的绿化还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锻炼效果。形式生动、色彩活泼的建筑立面也能够营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但考虑到健身及其他相关活动与居住之间可能产生视线、噪音等方面的相互干扰,社区健身路径场地和
10、居民楼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并通过绿化等手段消解相互影响。 4. 社区健身路径场地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提高可达性,促进多目的出行。 场地选址时应考虑方便小区内大多数居民到达,当小区规模较大时,可考虑设置两到三处,以满足使用需求。场地设置还应考虑与小区户外公共活动中心、其他体育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尽量满足多目的出行需求,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在已建小区中增设健身路径时,选址的限制较大,但也应避免与居住的相互干扰,尽量照顾大多数居民的使用需求。 4.2 场地规模适中,与环境尺度协调。 场地大小应能够容纳足量的器材及座椅等配套设施,并留有一定空地供使用者进行其他相关活动。场地长宽比及其与周围环境的
11、宽高比也应维持在合适范围,使空间感受开敞不压抑。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空间理论,当相对的两侧都有围合时,宽高比在12较为合适,能够形成锻炼及相关活动所需的较为开敞的空间。当有一侧为开敞空间时,宽高比可适当减小。 4.3 空间适当围合,以柔性界面为主。 场地有一到两面的围合,可以形成较稳定的领域感,又不致过于封闭,使人们可以安心停留进行活动。垂直界面应以绿化、水体、栅栏等柔性界面为主,以帮助场地使用者放松身心,提高锻炼效果。局部可采用形式丰富、色彩活泼的硬质界面进行调节,但场地与居民楼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并有适当绿化隔离,以减少相互干扰。在已建小区增设健身路径时,由于现状环境限制,空间效果往往不理想,可考虑通过层次丰富的绿化营造优美舒适的空间环境,成为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新亮点。 5. 结语 通过对南京龙江地区社区健身路径场地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在健身路径逐渐进入各居住小区的同时,健身路径场地在空间环境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居民对健身路径的使用,及利用健身路径场地进行的各种相关活动。健身路径及所在场地的使用者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是我国城市社会中规模日趋庞大的群体。健身路径的设置对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增强体质、加深交流。切实改善和提高建身路径场地的空间环境质量,促进其发挥应有作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次研究致力的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