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抽样调查的一些重要结论.doc
《城市商业银行抽样调查的一些重要结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商业银行抽样调查的一些重要结论.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商业银行抽样调查的一些重要结论 2004年,我们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三个有代表性的省份境内的20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地调查,得出的一些调查结论大致反映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整体运营状况。一、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整体经营绩效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现状仍不容乐观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那就是各个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都在逐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成效非常明显,其效率都在稳步提高。首先,在经营地域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在改制后非但没有大幅提高,反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尤以东
2、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更为明显。这说明各城市商业银行自改制后都开始关注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有选择地关闭了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分支机构。其次,员工数量保持稳定甚至在下降。从2000年到2003年,东部省份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平均规模大致上升了近3倍,但其员工平均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其他省份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这说明自从各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公司化运作之后,普遍开始注重“减员增效”,各城市商业银行单个员工所对应的资产、负债数量都在逐年提高。第三,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考虑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亏损及坏账准备不足的情况,所调查的三个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目前基本上都实现了盈利。第四,其他各项指标也逐年向好的方
3、向变化。首先是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在下降。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在不断提高。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都在逐年改善,但是,其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整体资产质量依然较差;资本充足率问题还较突出,权益性资本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集中度高,风险过于集中;盈利能力未得到充分释放,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分红比例偏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部分城市商行经营活动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由于中国银行企业长期缺乏稳定的权益性资本融资渠道,再加上近几年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迅猛,因此,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几乎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通病。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
4、率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二是各银行之间(包括各地区之间)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三是单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各年之间存在巨大的波动。有些城市商业银行虽然上报的资本充足率较高,但如果将它们在过去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其真实资本充足率将大大缩水。城市商业银行另外一大突出问题是贷款集中度过高,风险过于集中。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单一客户率)和前10位客户贷款额占净资产的比重都远远超过风险集中度管理的要求(警戒线分别为10%和50%)。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集中度过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的风险管理制度都异常落后。目前
5、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体系其实是在不断“复制”监管部门所出台的各类风险管制条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监管。二、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控股,内部治理结构有很大改善的空间根据调查结果,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通过其他企业或机构间接持股的数量,应该说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仍拥有绝对控制权。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2)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3)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
6、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处于控股地位,因此,它们在决定董事长和行长人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而无法保证最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进入管理层。一般情况下,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个别情况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委派,并且董事长和行长职务由一人担任的情况比较普遍。(2)尽管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并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
7、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代理人手中,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对银行代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3)目前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原则,仍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三、东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的差异不大,但在外部治理环境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1.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们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大致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地区性差异:(1)单位员工的资产规模;(2)盈利性指标;(3)不良贷款率。结果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现出从东至西依次递减的地域特征。2.
8、外部治理环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济绩效有重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银行的持股比例越高,则银行的内部治理越没有效率。但从总体上讲,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政府持股比例上相差不大。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东、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持股比例分别为22.3%、28.9%和21.9%.调查显示,各地城市商业银行都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等权力制衡部门,且都明确规定了董事长、董事、行长的选举程序,各自的权限、任期等,所以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之间的差异并不很大。因此,如果仅从银行的内部治理出发,我们将无法解释中国东西部城市商业银行
9、在经营绩效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地分析表明,决定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关键不在银行的“内部”,而在其“外部”。调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在外部治理环境方面要大大好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东部地区民营经济一直都很发达,由国有企业转制等因素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小;产业布局合理,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多,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我们对所有已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29个省市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和
10、其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进行了简单的线性回归,结果发现各省市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和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地方财政收入作为一个反映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相当大的影响。虽然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劣是决定企业经济绩效的最根本原因,但是,当内部治理机制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外部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公司经济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优良的外部治理环境有时甚至可以弥补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内部治理结构没有实质性改观的情况下,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11、的地区性差异。四、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绩效存在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两极分化不仅表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而且表现为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后一种差距的扩大不仅发生在地处不同地区的两个银行之间,而且出现在同一地区的两个银行之间。 单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虽然和银行外部治理环境的优劣有很大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当局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结果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管理者个人意志的影响,以至形成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参差不齐的现象。五、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规模
12、扩张迅猛,但各行、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们对三省20个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从2000年到2003年的四年时间内,中部省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扩张了1.58倍,西部省份扩张了2.15倍,东部省份更是扩张了2.75倍之多。六、城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当很好反映其作为市民银行的形象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它们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但是,根据此次对三省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充当市民银行的角色并不是很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贷款对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过于偏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本次调查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商业银行 抽样调查 一些 重要 结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