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doc(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迪沟湿地公园位于皖北平原颍上县东北部,以迪沟镇的地域范围为依托,总面积为2800hm2。迪沟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丰富的湿地生物资源。迪沟湿地公园的地势西高东低,其边缘受西淝河、济河的水患灾害影响,形成大面积低湖洼地和坡岗地,又因自1996年以来,迪沟镇列于国家大型煤矿谢桥煤矿重点开采区,加之四周罗源、展沟、刘庄、顾桥、丁集、张集、新集等煤矿的不断开采,地面持续下陷,一部分村庄和农田变成湖泊和低洼地,形成了大面积水域,水面面积达到1900hm2。近几年,迪沟镇政府在湿地的保护、宣传、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更有效保护水禽资源,维护湿地生物多
2、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迪沟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并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建设更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谐一致目标。1.2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5)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全国湿地
3、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199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2)1.3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注重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吸收国际、国内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始终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指针。以资源为依托,以保护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整体规划,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注重产品策划。利用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人
4、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宏观政策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方针,把保护和恢复湿地景观、改善湿地水质、注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民俗文化的延续为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模式。1.4 规划基本原则(1)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符合现阶段国家对湿地
5、保护与开发原则的整体要求。 (2)注意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规划的编制注重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3)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要着重突出生态效益,注意发挥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同时也要发挥游览观光、度假休闲,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4)实行统一规
6、划、合理布局、统筹控制、重点突出、阶段发展的原则。依据各地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等状况的不同,把湿地公园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规划,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管理得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5)注重社区参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通过一些旅游项目的设计,为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湿地旅游中创造多种途径的就业方式,以改善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缓解日渐突出的就业压力。注意旅游产业与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等传统产业的结合,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一条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实现旅游业与传统产业
7、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1.5 湿地公园性质平原煤矿塌陷区湿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随着两淮煤矿开采范围进一步扩大,塌陷区湿地将逐渐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生境。因此迪沟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为:在保护和展示平原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塌陷区湿地植被演替过程和鸟类变化为研究重点,集塌陷区湿地生态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建成我国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1.6 规划目标 在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掘迪沟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
8、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力争把迪沟湿地建设成为湿地景观展示并集观光、度假、休闲、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湿地公园,实现迪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7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10年,即20092018年。规划分为三期实施: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18年。第二章 基本情况概述2.1 地理位置与范围安徽迪沟湿地公园位于阜阳市颍上县东北部,北靠西淝河,南临济河,与淮南市凤台县、亳州市利辛县接壤。地处济河与西淝河交汇处,距颍上县城20km,距阜阳市区60km,行政区划隶属安徽省颖
9、上县迪沟镇。迪沟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9371162613、北纬324705324936。范围包括三河、五岔、谢彭、卢高四个行政村。湿地公园南临谢桥煤矿、罗源煤矿,北临展沟煤矿、生态农田,西临刘庄煤矿,东临顾桥煤矿、丁集煤矿、张集煤矿、新集煤矿。迪沟湿地公园南湖丰水位25.3m,丰水面积1900hm2。枯水位23.7m,枯水面积1030hm2,平水位24.5m,水域面积1300hm2。2.2 自然条件2.2.1 地质地貌迪沟湿地公园地处淮河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河漫滩、洼地、湖泊为主,局部分布河间平原和孤丘。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海拔高差为5.6m,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多在洪水位以下,多数
10、滩地、洼地在汛期时洪涝灾害相当严重。湿地周围土壤多为棕壤,成土母质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 2.2.2 气候迪沟湿地公园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该区气候具有以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1)气温年均气温14.515.0,1月平均气温1.01.2,是阜阳地区相对暖区,7月平均气温28;常年月气温波动幅度以2月最大,可达9,以9月最小,一般在3.5;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接近35,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
11、在14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21天。(2)日照和辐射年均日照时数为2183.72425.3小时,北多南少,相差251.6小时。一年之中,以8月最多,2月最少。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而变化显著。太阳辐射总量自北向南为50005150MJ/m2。(3)风迪沟湿地公园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全年以偏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东风至东北风。地区年平均风速在2.3m/s3.5m/s之间。月平均风速以3月和4月风速最大,接近4m/s,冬季风速次之,夏秋季风速最小。超过8级或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810天。(4)降水和蒸发常年平均降水量950mm
12、左右,1954年降水量最大,为1722mm,1966年降水量最小,为389.6mm。地区年蒸发量1614.1mm1928.9mm,随季节变化而不等,以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一年之中,6月蒸发量最大,可达年蒸发量的1/71/6,1月蒸发量最小,低至60mm左右。(6)相对湿度迪沟湿地公园位于半湿润区域,相对湿度稳定。36月相对湿度较大,在82%以上;10月至翌年1月较小,在78%以下;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2.2.3 土壤迪沟湿地公园区域由于地处暖温带南缘,地带性土壤应为棕壤。但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为河间平原,开发利用历史久远,地下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加之河水泛滥的侵蚀和覆盖,
13、导致土壤结构、类型错综复杂。该区域土壤类型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和水稻土。其中,砂礓黑土为主要耕作土壤,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影响,并经过旱耕熟化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颍河沿岸地带;棕壤系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的土壤,分布不均;水稻土是砂礓黑土、潮土和棕壤经过长期水耕植稻熟化而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域。2.2.4 水文水质颍上县南临淮河,北接西淝河,中贯颍河,境内有小润河、八里河、济河及流域面积20km2以上的大沟、内河25条,中小沟纵横成网,大小湖泊72个,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河沟总长2028km,水资源总量年均8.76亿m3,其中地表水4.95亿m
14、3。根据颖上县40年(1951199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结果表明,该县水资源丰富,总面积达21800hm2,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布上,基本特点为南多北少。(1) 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地表水径流深度一般为200mm300mm,年际间和季节间变化较大。客水主要来自淮河、颍河,其次是西淝河、济河、润河等,共长273.3km,流域面积1885.6km2。其中淮河流域743.9km2,西淝河流域223.8km2,淮河年径流量1.231010m3左右,颍河为4.97109m3左右。(2) 地下水颍上县分布在1097km2内0m40m浅层地下水蓄水量1.7109m3,埋深2m左右。富水区(颍河两岸)单井
15、出水量可达40 m3/h50m3/h,贫水区单井出水量在20 m3/h左右。中层水埋深在40m110m,深层水埋深在110m以下。现在地下水使用主要集中在浅层水,可开采量在2.0108m32.5108m3。2.3 社会条件2.3.1 行政区域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迪沟镇总面积58.8km2,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迪沟经济开发区。2.3.2 人口数量迪沟镇总人口4.25万人,镇区人口2.13万人,主要由汉族组成。2.3.3 交通、通信迪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已初步形成。224省道颍利路纵贯全境,是迪沟与外部连接的主要通道;南接合阜高速公路;北接界阜蚌高速
16、公路,西临京九铁路,迪沟距离与之连接的颍上火车站仅8km;距离阜阳机场58km,距合肥机场180km,车程在2小时以内;镇村公路连网,全部柏油路面。建成移动和联通两座通讯基站,改造农村低压线路7000m,投入300多万元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沿湾圩堤治理工程。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52.9%。2.3.4 土地或资源权属迪沟湿地公园位于迪沟镇三河村、五岔村、谢彭村、卢高村四个村,占地2800hm2,土地权属集体土地所有和使用;经营权属颖上县迪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使用权和经营权无争议。2.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根据全国拟定的土地利用现状与结合迪沟当
17、地土地利用类型,将土地共分为7大类: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其他。土地利用主要特点是:70%耕地,水域、宅基各占10%,园林和交通占10%。迪沟湿地区域主要用地分为:水域、耕地、住宅用地等5类,其中,耕地与水域面积占90%以上,水域用地主要用于水产养殖和蛋鸭养殖。2.3.6 地方经济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1556万元,棉花、粮食、油料和肉类总产量分别为88吨、3216吨、70吨和1800吨。粮经比例发生显著变化,由1992年的7.1:1,调整到4.2:1,城镇居民收入达5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1元。林业生产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人均占有绿地90m2以上
18、。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商贸流通繁荣活跃。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个私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经营规模达100万元以上的有9家,50100万元的有16家,1050万元的有48家,10万元以下的有65家。2.3.7 社区发展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总投资近6亿元,城区面积达4.5km2,建成了“八纵八横”、宽42m的水泥街道,黄牛、服装、鞋类三大专业市场,迪沟农民文化广场,佛教圣地竹音寺,旅游胜地生态园,民营工业园区和28.8万m2的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拥有全省乡镇首家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新阳光大酒店。迪沟镇现有1所中学,12所小学,1所
19、幼儿园;小学生4800多名,中学生2800多名;在编在岗教师206名,其中中高级职称98人。迪沟中学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学校”、“市级文明单位”。位于镇区内的安徽涉外旅游职业学院是安徽唯一一所旅游类、大专层次、全日制职业学院,并首创了“旅游胜地学旅游”的崭新办学模式的,该学院占地23hm2,建筑面积80000m2。迪沟镇有7个村卫生室,方便当地农民看治。各行政村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视节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2.4 历史和法律地位颍上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迪沟镇原隶属于陈桥区,
20、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汤店和卢圩合并成立汤店乡,1999年12月改汤店乡为汤店镇,2007年2月改为迪沟镇。迪沟镇通过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劳动,变得美丽富饶、神奇自然,成为淮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05年年底迪沟旅游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景区”, 2007年迪沟镇荣膺建设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十大“园林城镇”的称号,近年来,还分别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生态农业示范点”,以及“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十大旅游休闲基地”、 “全省绿化
21、先进城镇”、“全省绿化环保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安徽省诚信旅游企业”、“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等称号。第三章 湿地资源与建设条件评价3.1 湿地生态资源评价3.1.1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迪沟湿地水域主要是由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而形成,湿地地貌形成期较短,水域以下的地质结构变化尚处在待稳定时期,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也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湿地植被正发生阶段性的变化。由于地面塌陷的时间不一致,在其上形成的湿地植被发育时间也不一致,从刚刚塌陷形成的次生裸地到较为稳定的当地气候带下的顶级湿地植被群落,以及之间各个演替阶段的植被类型在这里都能找到。随着塌陷区的不断扩大,这种情况还将在更大
22、范围内出现。3.1.2 地理位置与气候的独特性迪沟湿地公园地处淮北平原,三面环水,四周矿产资源丰富,形成过程独特,湿地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气候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形成了生物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湿地特征。3.1.3 湿地区域的可利用性迪沟湿地公园水源补给完善,水质状况良好,周边矿业生产没有对湿地区域构成污染威胁,有利于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湿地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又紧靠镇中心,交通便利,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发挥其集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服务功能。3.1.4 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迪沟湿地公园内生物资源丰
23、富,还分布有许多具有重要科研、经济、文化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水生植物中有野菱等保护植物。 3.1.5 水体水质的优良性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迪沟镇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表明:水中高锰酸钾盐指数全年为每升 2mg4mg,非离子氨小于每升20mg,水中汞、锡、铅等重金属均未检出,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 B 类标准。3.2 湿地生物资源3.2.1 鸟类迪沟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共有鸟类14目33科92种,按照区系组成分析,既有广布种,又有古北种和东洋种,其中广布种鸟类最多,共17种,东洋种次之13种,古北种鸟类12种;按照居留型对42种鸟类进
24、行分析,繁殖鸟类最多,有34种,非繁殖鸟类8种,其中冬候鸟5种,旅鸟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白枕鹤、灰鹤、斑嘴鹈鹕、小天鹅、黑鸢、普通鵟、红隼、游隼。3.2.2 鱼类、两栖及爬行类湿地内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底栖动物等动物资源亦丰富多样。其中,鱼类资源6目11科43种,两栖、爬行动物资源8科13种,小型兽类资源5目8科15种,有啮齿目、食虫目、食肉目、翼手目和兔形目。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湿地动物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之所。3.2.3 湿地植物迪沟湿地公园共调查到野生植物22科29属33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5种。水生植物中的浮水
25、植物主要为野菱,多分布于鱼塘、沟汊等地;沉水植物主要有眼子菜、菹草等,分布于较深水体中;挺水植物主要分布于水边、沟边,主要有菰、菖蒲、莲等。3.3 经济、旅游和管理水平评价3.3.1 经济评价迪沟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经济。依据大面积湿地,开展网箱养殖和蛋鸭养殖,在低洼地,种植种草2000hm2,引导群众养殖黄牛、山羊、鸡、鹅等,促进当地经济有效发展。在此基础上,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迪沟镇把握塌陷区的移民建镇的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生态城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了迪沟的经济发展。2007年完成了地区生产总值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6788万元,实
26、现财政收入335.6万元,农民银行存款超过1亿元,私营经济新增从业人员2000多人,新农村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煤矿塌陷安置建设示范点”。3.3.2 旅游资源评价迪沟湿地公园位于颍上县东北部,地理分布属典型的淮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迪沟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丰富多彩,水域环境优美,民风民俗多姿多彩,国家AAAA级迪沟风景区集自然生态、城镇园林、佛教文化于一体,让人流连忘返。迪沟湿地公园紧邻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八里河和生态环保“全球500佳”的小张庄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这些旅游资源为迪沟湿地公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际遇。200
27、6年旅游人数50万,收入401万元,2007年旅游人数89万,收入787万元,迪沟的旅游发展呈上升趋势,这为以后湿地公园的湿地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3.3 管理水平评价目前,迪沟湿地公园各项事务由迪沟镇人民政府、迪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多年来迪沟镇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采取宣传、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工程等各种手段和有力措施,实行统一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力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
28、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宣传国家保护湿地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宣传保护湿地的科普知识,宣传保护湿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开展保护湿地的有关活动。大力营造保护湿地光荣,破坏湿地可耻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保护湿地的良好习惯,把保护湿地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3.4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3.4.1 对塌陷区湿地有效保护的必要性湿地公园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保护区和公园,它的内涵更加丰富,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
29、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塌陷区湿地是一种新兴类型的湿地,目前对它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还不成系统,但对塌陷区而言,日渐扩大的湿地已成为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同时,湿地的生态作用也至关重要,如何对塌陷区湿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鼓励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开展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工作,建立湿地公园作为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面向非自然保护区地域所提倡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形式
30、,在充分考虑湿地资源承载力的条件下开发适宜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湿地观光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充分挖掘保护各类湿地资源具有示范性的推广作用。但目前经评审通过的国家湿地公园当中,还没有以塌陷区湿地为对象的湿地公园,所以建立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将填补我国湿地公园这一重要类型的空缺,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的区域和类型代表性,有利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宏观布局的合理性。3.4.2 塌陷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典范以塌陷区湿地资源为依托,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相结合,打造塌陷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典范。结合大面积塌陷水面及湿地的优势,新建一些湿地旅游项目,增加湿地旅游内容。在游览活动区建水面运动中心
31、、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水上旅游项目;在湿地体验区规划建设生态岛、鸟类观测站、珍禽养殖场、专类观赏园、农家乐园、水村渔舍等,供游人垂钓或用传统鱼具捕鱼,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湿地的景观特色,亲近自然、走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和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在湿地展示区水边可种植大面积芦苇、蒲草、芦荻等水生植物,放养各类水产品及水禽、水生作物,同时,开发农家乐项目,邻近湿地可开辟百亩农田和果林,种植各种时蔬、各种果树,以及设传统农具,让参观者体验农民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之劳作,寻找农家乐趣。3.4.3 建设基本条件分
32、析根据迪沟湿地公园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规定的划建湿地公园的基本条件,逐条对照迪沟湿地公园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表31),评价结果表明,迪沟湿地公园已经具备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与管理条件。表31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基本条件分析条件要求现状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与典型代表性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湿地生态特征显著迪沟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塌陷区湿地资源,面积大,保存完好,极具科学研究价值。湿地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貌以及平原煤矿塌陷区上形成的湿地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种生境,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
33、自然景观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旅游潜力。科学、教育和历史文化价值以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科学、教育、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塌陷区湿地为主体的湿地景观,随时间、季节等变化的塌陷区植被,景观独特。在塌陷区上形成湿地植被正处于连续的演替过程之中,是研究该类型湿地植被的演替不可多得的场所,可以建成成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的作用能够在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迪沟湿地公园共有鸟类14目33科9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白枕鹤、灰鹤、斑嘴鹈鹕、小天鹅、黑鸢、普通鵟、红隼、游隼。鱼类资源6目11
34、科43种,两栖、爬行动物资源8科13种,小型兽类资源5目8科15种, 迪沟湿地公园共有野生植物22科29属33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5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周围风貌适宜的规划面积应能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和其周围风貌迪沟湿地公园集中了塌陷区湿地湿地类型,从次生裸地到相对稳定湿地顶级群落的自然植被演替的展示,间或有鱼塘农田等人工湿地零星分布,过渡自然联接有序,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各类湿地植被都得到了合理保护,保证了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土地权属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湿地公园经营机构具有土地使用经营权规划范围内的迪沟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明确,土地使用经营权无争议。湿地
35、生态用水权益湿地生态用水权益基本保障湿地公园用水权益由迪沟镇政府负责管理,权益明确,用水权益完全可以得到保障。投资主体建设投资主体确定,运行维护投入制度健全迪沟湿地公园管理局是迪沟湿地公园的管理、生态建设及其投资主体,区内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旅游开发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针对塌陷区湿地资源为出发点、依法律制度的保护,湿地公园的运行维护将会合理有序发展。管理、经营机构湿地公园经营机构明确成立迪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依法负责湿地公园的日常保护管理和投资开发行为。保护、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具备开展湿地保护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能力迪沟湿地公园因煤矿开采造成底塌陷区
36、湿地,对研究塌陷区湿地形成的过程和湿地植被演替的过程是天然的科教基地,以及利用湿地资源而建的湿地保育区、湿地展示区及湿地体验区,向公众展示了湿地植被、湿地水鸟和野生动物生境多样性,具备开展湿地保护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能力。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湿地公园由迪沟镇政府负责投融资,其指定的下属单位迪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公园的管理和投资主体利益明确,各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矛盾。第四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4.1总体布局原则迪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
37、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4.1.1系统保护的原则(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景观的连贯性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
38、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贫瘠化,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4.1.2合理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4.1.3协调建设原则 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4.2功能区划根据迪沟湿地公园现状结合有关规范,
39、在功能区域划分上,为了便于保护和管理,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将迪沟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 4.2.1湿地保育区 迪沟湿地公园的东部,东至张扬、西至张圩,北至彭海,南至谢桥镇小王庄,总面积650hm2,其间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量的珍稀鸟类如东方白鹳、白枕鹤、灰鹤和白琵鹭在此栖息,为迪沟湿地公园的重要湿地,因此将其规划为湿地保育区,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3.2%。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
40、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湿地保育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湿地保育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4.2.2湿地展示区在湿地保育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也是作为湿地保育区的缓冲地带,其面积 1027hm2,西至谢老郢,东至济河,南至老万店,北至高庄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6.7%。在湿地展示区内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和湿地自然景观等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
41、区域,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湿地展示区的在其建设鸟类观测站、湿地管护点和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建设等。 4.2.3湿地体验区在湿地公园的西部,展示区的西侧,相对于湿地保育区和湿地展示区来说,其湿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缺失,其保护的重要性较低,在此规划湿地体验区,面积 860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0.7%。在湿地体验区规划建设生态岛、鸟类观测站、珍禽养殖场、专类观赏园、农家乐园、水村渔舍、水上乐园、露天游泳场和人工沙滩等。可以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湿地的景观特色,亲近自然、走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和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
42、业等生产过程。4.2.4游览活动区在离迪沟镇较近湿地公园北部,其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面积260hm2 ,规划为游览活动区,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9.3%。主要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主要包括生态园、天鹅湖、竹音观鸟园、风情小镇、儿童乐园等。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4.2.5管理服务区 在游览活动区南侧,颖利路以东,面积约3hm2的非湿地区域规划为管理服务区,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0.1%。管理服务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建设的可供参观者进行休憩、餐
43、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宣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管理服务区建设立湿地公园管理处、科普宣教中心及停车场等。4.3 规划建设理念4.3.1 规划建设理念基础 根据规划区的条件分析和湿地的主要功能,以及所面临的湿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迪沟湿地公园建设主要任务是修复和重建湖泊湿地,强调水系的自净功能,兼顾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科研创新,探索当地社区参与湿地开发的新模式。 该湿地区域的建设是皖北地区煤矿塌陷区湿地保护和重建的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该湿地将成为皖北地区生态旅游网络的重要一环。针对平原地区因煤矿开采而迅速形成大面积湖泊湿地的
44、普遍问题,该工程的实施将充分体现迪沟进行塌陷区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决心,进而为解决煤矿塌陷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提供一个典范。湖泊湿地的修复和管理涉及目前国际恢复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项目的实施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4.3.2 规划建设理念形成基于本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土地资源的现状的优势,考虑到目前湿地功能单一、当地经济结构失调、湿地景观破碎和旅游竞争力差等问题,我们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改善劣势,提出以水源地保护和当地产业生态化转型为主要目标的规划发展理念。
45、4.3.3 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分析,本项目建设必须遵循以下理念:湿地保护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修复和重建湖泊湿地,强调水系的自净功能。湖泊湿地恢复模式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淡水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社会经济的价值。挖掘特色主题:淡水湖泊群、水上森林、城乡互动示范区、皖北佛教文化重地、煤矿塌陷区上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典范。关注民生保留原居民,促进“三产联动”,建立城乡互动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和管理模式突出科技对该湿地的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提出产业的准人标准。第五章 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5.1 湿地保护规划5.1.1 湿地保护原则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注重对风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46、保护,湿地公园保护工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认真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及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的条例、规定、标准。(2)根据湿地公园环境资源现状及公园建成后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3)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并把保护放在首位,确保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4)保护工程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设计。(5)设置保护工程设施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6)建立湿地公园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向公园周边居民和参观者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参观者和周边居民的法制及环境保护意识。5.1.2
47、 湿地保护目标在近期保护措施大力实施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针对塌陷区湿地形成的特点,提出在中长期生态修复战略中,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挖深垫浅、退渔还湖、减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恢复湿地植被、建立完整生物链、生物调控等措施;由此逐步重建完整湿地系统,增加示范、游览、休闲、景观、教育和科学试验等多种功能;积极开展岸线综合整治,重点实施滨岸缓冲区、生态护岸、驳岸软化及水体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1)近中期(2015年)目标完成湿地植被的重建和恢复工作,保护和恢复鸟类、鱼类及其它动物,基本恢复南湖的湿地景观,形成一套完整的塌陷区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完善基础工程和旅游服务设施工程,不断扩大知名度,把迪沟湿地公园建成安徽的旅游热点。(2)远期(2018年)目标通过持之以恒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使区域内水环境与水文化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本恢复南湖湿地区湖光水色的自然风光,建立完善的湿地公园管理运行措施,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湿地游览景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5.1.3 保护措施(1)湿地保育区的边界设置界标,明确其保护范围,有利于加强保护的管理工作。(2)在湿地保育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设置10km生物围栏,并设置保护警示标牌,提醒参观人员禁止进入,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3)组建强有力的保护管理队伍。负责保护和执法任务。(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