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doc
《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2011-2020年)编制单位: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时间:二一一年三月前 言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广州市城市战略发展将由“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战略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梯度空间架构、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随着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推进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广州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20
2、07年,南沙区政府曾经对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在推进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园区建设工作,增强园区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南沙区政府引进莱蒙集团(广州市莱蒙水榭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统筹开发,特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南沙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
3、,紧密衔接相关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于2010年12月完成初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多方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3月形成本规划初稿。本规划以国家、省级地方法规与政策为依据,顺应广州城市和农业发展趋势和要求,从南沙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在重点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园区的建设以“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标准农业生产”四大板块为框架结构,着重把农业、休闲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并根据战略选择对四大板块二十个功能区、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进行规划,最后提出保障园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保证规划的
4、顺利实施。目 录第一章 绪论- 1 -1.1 规划背景及由来- 1 -1.1.1 政策背景- 1 -1.1.2 项目背景- 2 -1.2 规划原则- 3 -1.3 规划范围- 3 -1.4 规划期限- 4 -1.5 规划依据- 4 -1.6 规划方法及流程- 4 -1.6.1 规划方法- 4 -1.6.2 规划流程- 5 -第二章 发展现状及分析- 6 -2.1 自然条件- 6 -2.1.1 地理- 6 -2.1.2 气候- 6 -2.1.3 水文- 6 -2.2 社会经济基础- 6 -2.3 园区发展现状- 7 -2.3.1 土地利用现状- 7 -2.3.2 农业发展现状- 7 -2.3.3
5、 基础设施现状- 7 -第三章 案例分析- 9 -3.1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9 -3.2 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10 -3.3 案例总结- 14 -第四章 园区发展SWOT分析- 16 -4.1 优势- 16 -4.2 劣势- 16 -4.3 机遇- 17 -4.4 威胁- 17 -4.5 园区发展评价- 18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产业选择- 19 -5.1 市场分析- 19 -5.1.1 花卉- 19 -5.1.2 蔬菜- 20 -5.1.3 水果- 20 -5.1.4 水产- 21 -5.1.5绿化苗木- 21 -5.1.6 休闲农业和旅游业- 22 -5.2 产业选择- 23 -
6、第六章 战略园区- 25 -6.1 指导思想- 25 -6.2 规划理念- 25 -6.3 总体思路- 26 -6.4 发展定位- 26 -6.5 规划目标- 27 -第七章 总体布局及建设规划- 28 -7.1 总体布局- 28 -7.1.1 布局原则- 28 -7.1.2 规划结构- 28 -7.1.3 总体空间布局- 28 -7.2 建设规划- 29 -7.2.1 智慧农业板块- 29 -7.2.2 创意农业板块- 33 -7.2.3 休闲农业板块- 40 -7.2.4 标准农业生产板块- 41 -第八章 基础设施规划- 44 -8.1 交通系统规划- 44 -8.1.1 规划原则- 4
7、4 -8.1.2 对外交通- 44 -8.1.3 内部交通- 44 -8.2 水利工程规划- 45 -8.3 景观系统规划- 46 -8.4 节能减排规划- 47 -8.5 电力、通讯规划- 47 -8.6 环境卫生规划- 47 -8.6.1生态系统保护- 47 -8.6.2 污染物处理- 48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9 -9.1 投资估算- 49 -9.2 资金筹措- 52 -9.3 资金使用和管理- 52 -第十章 效益分析- 53 -10.1 经济效益- 53 -10.2 社会效益- 54 -10.3 生态效益- 55 -第十一章 组织管理与进度安排- 56 -11.1 组织
8、管理- 56 -11.1.1 组织管理架构- 56 -11.1.2 运行机制- 57 -11.2 进度安排- 57 -11.2.1 筹备阶段- 57 -11.2.2 近期建设- 57 -11.2.3 远期建设- 58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59 -12.1 政策保障- 59 -12.2 技术保障- 59 -12.3 资金保障- 60 -12.4 市场保障- 60 -12.5 企业经营与管理- 61 -第一章 绪论1.1 规划背景及由来1.1.1 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9、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2009年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提出: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建设。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
10、是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农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9年初,广东省出台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基本方案,提出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农业产业园、打造名牌产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开拓产品流通渠道。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园区管理,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8月,广州市又重新调整命名了
11、29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基本形成了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但是,目前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际多为以优质水稻、蔬菜、果树、鲜切花、水产养殖等某一类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内容单一,不能较好满足都市市场需求。严格来说,迄今为止,广州市在国内还缺少真正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2010年4月,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提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广州花之都现代花卉产业基地、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从化万亩鲜切花生产与旅游综合示范区建
12、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010年,广州市制定的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南沙从以“南拓”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将南沙区划定为国际枢纽港口、配套服务完备的宜居滨海新城,建设成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这将为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2010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提出:提出建设南沙智慧岛,依托粤港澳紧密合作以及资源集聚,率先推进物联网等智慧技术的研发
13、,从智慧政府、智慧服务、智慧企业等层面逐步展开南沙智慧岛建设,探索“智慧南沙”未来发展新思路。根据以上各级政府相关文件和各层次规划,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并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与休闲观光结合发展的方式,对于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扩大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带动滨海新城人民共同致富。1.1.2 项目背景目前,园区内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基地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已经完
14、成。村道整治改造、渠系及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一部分,其余项目正在着手进行。基础设施框架和功能区布局已初步显现。本规划主要针对园区农业产业进行规划,并根据已做过的规划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结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提出园区发展的保障措施和经营管理模式,为园区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1.2 规划原则n 科技示范,创新发展原则技术示范和创新是产业园的核心任务,规划将围绕“智慧南沙、智慧农业”展开,采用生物育种、智能化控温控水技术、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结合农业创意、创新发展思路,把农业休闲融入农业生产经营中,并通过构建园区长效运行管理
15、机制、组建基于高度共识与互信的产学研创新团队,保障技术创新任务的完成。n 保护耕地,高效发展原则宏观把握,统筹安排,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遵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近中期工作计划,按照整体布局方案,明确项目实施步骤,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确保规划得到顺利实施。n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根据园区内不同的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园区内的地块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n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统筹规划,生态优先,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速度与效
16、益相统一,实现园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n 突出重点与可操作性原则重点突出农业产业化生产,明确发展目标,实行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业时尚休闲旅游互动发展,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集生产、休闲、示范功能于一体,多层次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观光休闲的好去处。规划突出重点,做到高起点、高目标;也与园区的发展条件相结合,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1.3 规划范围项目范围主要包括珠江管理区5涌至9涌之间土地,共占地面积24192.5亩,除居民区、道路、河涌、部分鱼塘之外,其余均是基本农田保护区。1.4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10年(20112
17、020年),基准年为2010年,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第二阶段为20142020年。1.5 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3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5 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7年)6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7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
18、-2015年)8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9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穗字20091号)10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0 2020年)(2010年)11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20102020年)(2010年)12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13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1.6 规划方法及流程1.6.1 规划方法n 访谈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规划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当地政府和经营企业对园区开发目标要求、园区种养情况、基础设施现状、环境及周边市场情况;同时与南沙区农林局领导、相关业
19、务部门及街道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园区、南沙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园区规划缘由、思路建议,并收集相关资料。n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划在充分分析园区现有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建设理论体系、现代农业经济学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思路、运行模式等。n 比较分析与优势分析相结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现状和条件与珠三角其它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分析园区优劣势,并为园区的战略定位作出准确判断提供依据,促进园区与周边同质项目形成“错位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1.6.2 规划流程园区规划技术流程见图1-1。相关规划资料收集与相关
20、规划相衔接发展规划现状资料分析与研究文献资料、历史资料规划目标及发展定位现状调研总体发展思路国内外都市农业先进经验、模式战略选择总体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实施保障保障措施园区SWOT分析板块与功能区建设规划图1-1 园区规划技术路线图第二章 发展现状及分析2.1 自然条件2.1.1 地理南沙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6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多达14个大中城市。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
21、里。项目区位于蕉门水道西侧,是珠江八个入海口之一。该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三角洲沉积物,主要为上游带来的物质在河海共同作用下沉积形成。酸度较小,土层深厚,含有大量有机质,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经围垦后,成为了肥沃的农田。地势平坦,有利于开展各种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2.1.2 气候项目区介于北纬22.6722.73,东经113.55113.59。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平均年降雨量1647.5mm,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2.1.3 水文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湖塘众多,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坐拥珠江八大口中的:虎门、蕉门、洪奇
22、门,水量充足。项目区位于蕉门水道西侧,其中有六涌、七涌、八涌、九涌和十涌等五条河涌流经项目区进入蕉门水道,各涌之间均有水渠相连,灌溉渠网络发达,供排水便利。2.2 社会经济基础2010年,南沙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基本达标。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5.7元,同比2009年增长 17.08%,经济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与港澳合作进一步升级,宜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市各区、县级市前列。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6.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17万人,常住人口19.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9。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5元,
23、增长11.1。职工年人均工资37725元,增长9.88%。2.3 园区发展现状2.3.1 土地利用现状园区总占地面积为24192.49亩,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居民地等六大地类,其中耕地面积15742.67亩,以西芹、包菜、水稻、蔬菜、甘蔗、花卉、莲藕等种植为主;园地则以皇帝柑、番木瓜、番荔枝、皇帝蕉等果树种植为主,面积约1207.51亩;水域包括鱼塘、河涌和沟渠,面积为5849.28亩,其中鱼塘3882.6亩,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表2-1 土地利用现状表一级类二级类面积(亩)比例(%)类别编码类别名称类别编码类别名称01耕地001水田2358.23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沙 现代 都市 农业 产业园 总体规划 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