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
《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一、概述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京山县唯一的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承担着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管理农村资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有关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信用社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内部改革,使自身的性质、职能、服务、管理更加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信用社逐步发展成为机构网点规范、服务功能齐全、资金实力雄厚、内控机制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为全县农村经济持续、稳
2、健发展作出了贡献。到2006年底,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县联社)内设8个部(室、中心),下辖营业部1个,13个乡镇信用社,14个信用分社。全系统共有在编员工561人,其中:在岗356人,内部退养105人,退休100人。在岗员工中,本科学历32人,占9%;专科学历228人,占64%;中专及以下学历96人,占27%。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77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8009万元,比1980年底的1684万元增长52倍;股本金余额9227万元,比1980年底增长461倍;各项贷款余额46836万元,比1980年底增长82倍,其中农业贷款41092万元。二、机构与人事制度改
3、革(一)机构设置改革1、原“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是由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的联合组织,实行“二级”法人制。1984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准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的有关精神,在全县信用社普遍建立“三会”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信用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成立县信用合作联社,选举产生了县联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此后,县联社与农业银行合作股合署办公,对信用社实行政策上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下设业务组、财会组、稽核组、综合组等部门开展日常工作。1996年,根据国务院有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农村信用合作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是年12月10日,县联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承担起领导、管理
4、信用社的职能。2005年,信用社进行再次改革,根据国发200315号和国发200466号文件精神,原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所辖信用社重新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召开“三会”,按一级法人模式进行改革,更名为“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同年9月1日获准认购央行专项票据3570万元。1997年1月,县联社内设“五股一室一办”:即办公室、存贷股、会计股、审监股、计划股、保卫股、基建办;1998年1月改为“五科一室一办”:即办公室、存贷科、财务科、保卫科、人教科、审监科、基建办;2004年1月又将“五科一室一办”改为“六部”:即人秘综合部、财会信息部、资产管理部、市场拓展部、审计监察部、安全保卫部。2
5、006年末,县联社内设机构共设8部(室、中心),分别是:办公室、信贷管理部、财会统计部、安全保卫部、人事教育部、稽核监察部、风险资产部、贷款审查中心。2、信用合作管理站。1985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原区(镇)信用社,县联社在13个区(镇)设信用社稽核辅导站,配合农业银行营业所(办事处)管理乡(镇)信用社。1988年,行政建制改变,撤销稽核辅导站,在16个乡(镇)设信用合作管理站,1993年信用合作管理站撤销。3、信用社。1980年1984年,全县按行政区划建18个区(镇)信用社,这个时期的信用社,其性质是集体金融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农村闲散资金,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金困难。1984年春
6、夏,信用社进行第一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下放“五权”(人事权、财务权、资金使用权、经营自主权、利率浮动权),改“官办”为“民办”,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全县撤销原区(镇)信用社,在乡(镇)设立61个信用社(后按行政、经济区域先后增设10个信用社,共71个信用社),各信用社相继开展清股、扩股、分红工作,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1993年,因行政建制早已变化,县农业银行(联社)决定撤销原71个信用社,在全县设立16个乡(镇)信用社(此后又有增设
7、),将原来信用社改建为分社。这次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由于机构设置数次撤并,加之行政隶属关系等原因,致使改革内容流于形式。1996年,信用社进行第二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1997年11月1998年3月,全县17个信用社陆续完成清股、扩股、分红等工作任务,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厂河(现绿林)信用社规范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4月底,全县信用社规范工作经荆门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验收合格。1997年,金鹰城市信用社并入县联社管辖,全县农村信用社共增加到19个。2005年,信用社进行第三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改
8、变了信用社的产权模式,县联社成为全县统一法人。2006年底,几经撤并的信用社尚有14个,即13个乡(镇)信用社,1个营业部。4、信用社分社。1980年1983年,全县按行政建制在管理区设信用分社56个,1984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全县撤销信用分社改建为71个信用社,1991年撤销71个信用社改建为72个信用社分社。此后几年,信用分社又几经撤并或降格,到2006年底,全县尚有信用分社14个。5、储蓄所。储蓄所是办理存、取款业务的经营机构。后为了有利业务开展,少数储蓄所曾开办存、贷挂钩业务。1980年,全县信用社设储蓄所(专柜)15个,1986年以后专业银行与信用社在乡镇展开业务竞争,到处增设机
9、构网点,信用社也开始在城区和乡镇增设储蓄所,到1996年,全县信用社储蓄所发展到48个。2000年,在国家实行治理金融环境、整顿金融秩序过程中,专业银行网点收缩,信用社也陆续对储蓄所进行撤并和变更。到2006年止,全县已无储蓄所。6、信用代办站。村级信用代办站(以下简称信用站)是信用社的业务代办机构,主要为便利群众而设,为储户办理存、取款业务。1980年,全县设415个村级信用站。从1986年起,信用站逐步实行存、贷综合经营,一度被誉为群众身边的“小银行”,是年全县设信用站397个,村建站率达到95.7%,年末信用站存款余额占信用社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55.9%,年累放贷款额占信用社累放额的28
10、%。京山县农业银行(县联社)加强信用站建设的作法受到省、地级农业银行的高度重视,1986年5月,荆州地区农业银行在京山召开现场会推广京山联社信用站建设的经验。1986年1996年,是信用站发展鼎盛时期,也是业务开展最活跃时期。从1997年起,由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资金的使用及存储流向渐趋城镇化和不易管理、案件多发等原因,信用站逐步撤并。2004年12月26日,荆门市在全辖内统一撤销了信用站,曾有过辉煌岁月的村级信用代办站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二)人事制度改革1、县联社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1980年1984年,信用社由农业银行信用合作股领导和管理。1984年8月县联社成立,经首届社员
11、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与监事会。1985年,县联社与合作股合署办公,代理农业银行领导管理信用社。县联社设正、副主任,分别由农业银行副行长和信用合作股股长兼任。1988年1995年,县联社设主任一名,由农业银行副行长兼任;设常务副主任一名,由农业银行中层干部担任;另设副主任24名,由农业银行或信用社中层干部担任。县联社正、副主任均由农业银行行长决定任免。1980年1996年,县联社内设存贷(业务)、财务(会计)、稽核(审计)、保卫、综合等组,由几位副主任分工管理开展日常工作。1996年12月10日县联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县联社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由职工代表选举,人民银行进行资格审查,报市农
12、金体改办批准后任职。1997年,县联社领导班子增设工会副主席1名。1998年增设总稽核1名。1998年3月县联社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和监事会,2005年信用社进行再规范,由过去二级法人改革为全县统一法人,共名称也变更为“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987年1月县联社内设“五股一室一办一部”(即办公室、存贷股、会计股、审监股、计划股、保卫股、基建办、营业部),各股(室、办、部)配正、副职中层干部。1998年改为“五科一室一办一部”。2004年又改为“七部”(即:人秘综合部、财会信息部、资产管理部、市场拓展部、审计监察部、安全保卫部、营业部)。此期间,县联社对联社机关中层干部
13、和信用社正、副主任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采取思想动员、自荐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现场考评、组织审定、张榜公布的步骤竞聘上岗,从而真正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县联社党的组织。1998年3月经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中共京山县信用合作联社委员会,党委成员5人,其中书记1人,委员4人。1999年6月,经民主选举产生新的党委成员,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成员3人。1998年,党委下辖2个党支部,2005年报经荆门市信用联社党委批准,成立17个基层信用社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全县信用社党的组织体系。2005年省联社成立后,按照安排,京山联社于2006年4月将全县181名党员的组织关系全部转入了系统垂直管理。2
14、、信用社干部。19801984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后,信用社主任一职皆由理事长兼任。从1988年起,因信用社机构几经拆合,“三会”组织流于形式,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直接由县联社考核和任免。1999年2005年,信用社管理体制经过规范与再规范,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分别由该社理事长、副理事长担任,但要经过竞聘合格,才能任职。3、职工。1980年,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共212人。后几年,随着业务的发展,县联社采取招考方式录用内部职工子女,信用社职工队伍有所扩大。从1988年开始,因专业银行竞相增设机构网点,迫使信用社增设储蓄网点,大量招收人员。到1996年底止,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共达642人,是1980
15、年干部职工总数的3倍。信用社人员剧增为后来连续几年经营亏损埋下了隐患。1998年初,县联社颁布机构人事改革实施办法,精减信用社机构和人员。是年2月,采取“减撤机构,分级定岗,按岗定编,以岗定责,下岗分流”的办法,全县信用社撤销低产储蓄所18个,下岗分流人员84人,中止和解除劳动合同27人。这一作法得到人民银行的充分肯定,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1984年以前,信用社干部职工基本为正式职工(又称固定工),只有少量的“亦工亦农”人员和个别临时工。1984年以后,开始招收合同工和临时工,到1993年底,全县信用社共有从业人员572人,其中:固定工325人,合同工157人,临时工90人
16、。1997年4月,县联社出台第一部京山县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全县劳动合同制在全县信用社推开,县联社主任与642名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县劳动仲裁委员会做了鉴证。从此,信用社劳动人事管理开始步入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轨道。4、信用站会计。信用站会计员(又称站干部)是信用社编制外不脱产的业务代办员。一般每站设1人,1988年以后因业务量增大,少数乡镇站增设会计、出纳2人。1984年以前,信用站会计基本由大队(后改为村)出纳员兼任,1984年以后开始聘用专职信用站干部,2003年站干部随信用站撤销而解聘,符合条件的站干部被信用社聘为外聘客户经理,2004年12月26日全县外聘
17、客户经理全部撤销。5、劳动报酬。1980年1984年,信用社干部、职工均实行固定工资。1985年1988年实行固定工资+奖金+超利润分成。1989年以后,开始实行工作任务与工资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定期结帐兑现,允许职工多劳多得,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004年,改革工资制,推行保障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和责任报酬四块结合的劳动报酬制。1984年以前,对信用站会计的报酬实行计付手续费与定额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手续费由信用社计付,定额补助由大队(村)支付。1984年以后,站会计逐步由兼职改为专职,其劳务报酬全部由信用社按业务量计付。2003年站会计改为信用社外聘客户经理,其报酬由信用社按业
18、务计付代办手续费。三、经营管理与服务信用社经营管理是一项内涵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她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支农成效的好坏。因此,20多年来,全县信用社根据自己根植农村、紧连农业、近贴农民的独特优势,不断更新,拓展经营意识和理念,努力使自身经营与服务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将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1980年2005年,信用社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成效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革新模式,激活经营。1980年1987年,信用社采取的基本都是计划管理、指标考核的传统经营模式,以信用社为核算单位,单位缺少活力,员工没有压力,有的信用社仍然靠银行支持款维持经营。1988年
19、,为推进信用社改革深化,县联社首次对全县71个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推行全员风险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期限三年,承包的主要内容为存款增长率、到(逾)期贷款回收率、资金运用率、经营效益及内部管理等。三年承包经营使信用社经营管理日趋完善,服务意识增强,内部效益和资金的活化程度提高。1990年与1987年对比,各项存款增长76.43%,累放贷款增长19%,到、逾期贷款回收率提高15.79%,资金运用率提高5.48%,各项业务收入增长1.9倍。1988年和1989年县联社连续两年被荆州地区农业银行授予“一级县联社”称号。从1998年起,在总结前几年承包经营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县联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20、在全县信用社系统全面推行与逐步完善三级连环承包经营,即信用社一级承包,统一管理与核算;分社、储蓄所、营业室二级承包;二级承包实体对所辖员工三级承包,分人核算,实行绩效挂钩,按劳取酬。不断科学与完善承包经营模式给信用社带来生机与活力,内部效益明显提高,支农实力逐步增强,各项存款不断攀升。(二)扩充股金,增加资本。股本金是信用社所有者权益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用社业务发展关系重大。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高度重视增资扩股工作,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1984年,全县信用社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清股、分红,用以提高农户入社入股的积极性。这一年,全县信用社共向全体社员分发股金红利67万元,吸纳股金33
21、万元,年末股金总额达到48万元。1987年11月1988年3月,在规范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全县信用社进行了第二次清股、分红和扩股工作。这次清股在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共向社员分发股金红利42万元,同时新扩股金911万元,年末股金总额达到1099万元。2005年,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将增资扩股的触角由农户延伸到经营效益好、信用程度高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保证了新增股本金既合规合法,又真实、安全、稳定。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股本金余额达到9227万元,是1984年股本金总额的184倍。(三)广吸存款,壮大实力。存款作为信用社立社之本,发展之源,从来都是信用社
22、业务经营的主要内容。1980年1984年,信用社以独家经营储蓄存款的优势,集聚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产。1984年以后,农业银行开始办理储蓄业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相继下伸机构,在乡镇增设储蓄网点,致使信用社储蓄存款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和严重挑战,这就是信用社一度卷入金融业存款利率大战的原因所在。为保住存款余额,保证支农资金供应,1988年1998年,全县信用社累计吸收高息存款85350万元,其年利率分别为15%20%不等,全县信用社为此而支付高于国家规定基准利率的利息高达8108万元,这些利息虽然支付给了广大储户,但给信用社造成了将近5年的连续经营亏损。1998年以后,随着专业银
23、行营业网点上收,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撤销,农村金融环境和秩序步入良性轨道,为信用社存款业务的开展开辟了新的天地。2001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累计吸收各项存款51070万元,年均吸存10214万元,这些资金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1980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存款业务经营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与手段:1、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是帮助农户聚集后备生产资金的一种手段。1986年,县联社总结孙桥试点经验向全县推开。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存储生产基金的积极性,信用社逐步建立与完善了三条管理办法:第一,设制“生产基金专项存款”专用存单,实行“专项存储、专户管理、钱物结合、定向使用”制
24、度;第二,对生产基金存款实行优惠利率;第三,实行“存贷挂钩”办法,对存储生产基金的农户优先给予贷款扶持。这一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广大农户也逐渐由不习惯到自觉参与。1986年1996年,全县每年参加存储生产基金存款的农户辐射面达90%以上,全县信用社年均组织生产基金存款达3500多万元,比1985年增长1.93倍;每亩农田年均41元,比1985年增加21.40元。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更新了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了投资意识,积累了农村闲散资金,对培植农业后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86年,中国农村金融曾刊载这一经验。2、不断开拓储蓄新品种、服务新品牌。1986年以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京山县 农村信用 合作 联社社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