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doc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讲义一、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2、城市的产生1)工具由石器进化到金属工具,人类的手工制作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引导了进一步的社会革命。2)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3)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4)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5)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6) 我国最
2、早的城市:大致出现于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后期、伴随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7) 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8) 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夏:夏都为阳城;主要活动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2、商:始祖契;有大量甲骨文、青铜器,记录了刻辞卜文,使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多以亳为地名,南亳、北亳、西亳 等;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3、西周:实行分封制
3、(诸侯国);丰京、镐京为宗周;洛邑为成周。4、 社会背景: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5、殷周时代的城市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城左祖为祖庙 右社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具有择中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
4、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1、 社会背景1) 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2)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3)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4)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2、城市建设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1)
5、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版筑夯土城墙。2)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3)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4) 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5) 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6)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齐临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1) 建于公元前4世纪,在今山东淄博。人口在30万人之上。大城和小城两部分。2)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有较多空闲地,有墓地;3)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桓公台)
6、,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4)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车磐击,人肩摩”;5)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城内有排水沟,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赵邯郸:1)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2)包括宫城和大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3)有几处夯土平台形成了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4)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郑韩故城:1)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2)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高度一般为10米。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3)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
7、宫殿区的北边;4)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3、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 管子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2)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3) “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4) 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4、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2)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
8、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3)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4)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5)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陵城 汉代军市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
9、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2、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城市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出现了礼制建筑;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总结与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2、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3、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4、汉长安的布局特点;5、
10、理解汉代军市、陵城;6、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7、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五、三国至隋唐的城市1、 社会背景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使东汉名存实亡,结束了汉的统一后中原大地进入了割据、分裂的局面。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魏全境12州;公元221年刘备称汉帝,有益州1州;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有扬、荆、交3州。三国两晋时期,城市管理方面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出现了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南方地区逐渐开发。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发展情况:分裂割据由三国、两晋持续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割据期间,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由于战争、分
11、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1)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2)有了文化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3) 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唐朝时期版图隋(581年)、唐(618年)先后建立了统一政权,至907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延续发展到979年。 隋代开凿大运河、建设大兴城,南方城市经济呈现
12、繁荣景象;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洛阳、扬州、金陵、益州、杭州、汴州、明州等城市繁华。发展变化: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促进运河沿线的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城市分布变化城市分布上南升北降,南方突出的城市有建康、江陵(武汉)和成都、广陵(扬州)、京口(镇江)等。城市沿大运河、长江发展。运河是当时商品流通主要通道和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出现杭州、扬州、淮安、苏州运河四大都市以及汴州、陕州、宋州等较大城市。城市沿长江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出现了渝州、泸州、江州、鄂州、
13、岳州等10多座州城以及江阴、江宁、武昌等20座县城和小部分城镇。城市发展概况海港城市的兴起路上丝绸之路收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出现了广、泉、扬、交四大港市以及潮州、明州、福州、温州等港口城市。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等级变化城市等级结构有变化:城市规模大小差距加大,出现了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康、长安和洛阳),府、州一级地区中心数量达到315个。三国与西晋时期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北魏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 “建制镇”,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建制设立,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城市发展概况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结构变化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
14、响到城市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物质要素。 我国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2、城市建设1)曹魏邺城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东魏和北齐的邺南城规划1)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2)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3)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曹魏邺城规划的重要影响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
15、和坊里不穿插;2)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4)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2)南朝建康城市沿革: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两晋城时期市得到较大发展。西晋末
16、年建西州城;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齐高祖改建宫城砖墙,有九座城门;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建康城九门,周20里,内有宫城居中偏北;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建设特征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17、;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3)隋唐长安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由宇文恺创制;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算大明宫,城市用地达8700公顷,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市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 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
18、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皇城 在城市居中偏北部,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宫城外 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外城 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居住里坊制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坊里周围有高大坊墙,宅院不得在坊墙开门、开窗,里坊设二个或四个坊门供居民出行。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设街
19、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 城市商市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市场主要以商品交易,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城市影响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4)洛阳城:宇文恺负
20、责规划建都原因:开凿大运河后每年东南各省大量物资自扬州汴州,西行经三门峡长安,三门险关船难以通过物资需上岸走一段陆路再下水,费用浩大,大量粮食不得已堆积在洛阳;洛阳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交通运输安全便捷,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乃至全国。 先修宫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东向南发展;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壁城等位于西北角,地势高,宫城近似方形;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因河道城墙有所弯曲;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共107个坊,形状均方正规则;道路为方格网路,主轴大街为宫城南正对定鼎门大街,120米左右,干道406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有三个集中市,
21、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 皇家园林位于宫城之西,周长200里,内建16所宫殿,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高山水面,台观殿阁,穷极华丽。5)、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隋唐时期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产生、发展了一批商业城市。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南方海港城市广州(番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大运河与黄河转运中心开封(汴州)。除繁荣的扬州外,四川的益都(成都)、江西的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有“扬一益二”的说法。6)、唐代商业城市扬州(广陵)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始在此筑沟城,城市后又历经汉、东晋多次重筑。隋代
22、改称扬州,设扬州总管府;唐代在此设大都府,成为淮南的政治中心。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会处,在唐代是全国著名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贸易往来。扬州繁荣的原因:水陆交通因素;漕粮集运口岸;淮盐集散地;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唐代扬州城市格局: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通制。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城东西两城并列,规模约0.7平方公里,呈长方形,中
23、由城墙分隔。宫室基本沿用汉民族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修建了明堂、花园等。 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筑有密排的马面,四角有突出的角墩和角楼。 马面:突出于城墙外构筑设施,便于组织侧向防御,增加射击力。统万城城防坚固,除马面、角楼等城防设施外,墙体坚固,三合土夯筑,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度平铺水平木骨,极为坚固。(3) 渤海上京龙泉府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城。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4)唐代交河城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城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建设 复习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70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