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doc
《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城市规划发展史.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述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而城市规划工作,则是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发展,租界分割状况的消除,逐步开展的。一上海原是一个渔村发展起来的沿海集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县,而后筑城。城厢大小街巷数十条,形成小方格的道路网,设有县衙、县学(文庙)、同业公所、会馆等;沿黄浦江一带,形成商业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万商云集,享有“东南名邑”美称。具有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民居、园林以及城隍庙的市集形成了“庙、园、市”三位一体的布局,颇具特色。鸦片战争后,
2、上海被迫开埠,相继辟设了英、美、法租界。整个城市遂由华界地区和租界地区连接而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布局结构混乱,分割畸形。租界地区的建设和扩张,加速了上海城市化的进程,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和工业、金融、商贸中心,在全国领先建设了近代较为先进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城市的建筑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显示出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某些特色风貌。租界内制订有较为完整的道路红线规划、建筑规则和土地使用的局部区划规定,据以实施营造管理。这些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所承袭和借鉴。民国16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确定在江湾一带建设新市区。民国18年,成立
3、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定大上海计划、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和市中心区域计划。这些计划吸收了若干欧美城市规划思想,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组织方法,是近代上海城市总体性规划的开端。市中心区域计划的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形式的道路网和轴线对称的公共建筑群,部分付诸实施。现被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和风貌保护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这时租界已经收回,上海人口增至500万人,城市畸形发展积累的许多矛盾,更趋尖锐化。为适应战后重建和复兴,上海市政府责成工务局筹备都市计划工作。民国35年8月,成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开始制定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民国36年2月和6月,分别
4、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和三稿。这是第一次编制上海整个城市的都市计划方案。运用西方“有机疏散”和“卫星城镇”理论,规划了城市布局结构形态;运用“快速干道”理论,将道路按功能分类,规划了城市干路系统。随后,还运用“邻里单位”理论,规划了闸北西区改建方案作为示范。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市工务局设立营造处,制订了上海市建筑规则和上海市建成区营建区划规则,对各类建筑工程进行建筑设计审查、核发建筑施工执照的管理,逐步开展了工厂设厂等的区划管理。这一时期的都市计划和营造管理,积累了一些调查研究资料和建筑档案资料,形成了一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为建国初期开展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民国38
5、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市政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开创了上海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1950年3月,市人民政府邀请苏联专家希马可夫和马莱尼柯夫等来沪对上海市改建和发展前途进行研究并作了专题报告。1953年9月,政务院城市建设总局委派该局顾问苏联专家穆欣来上海指导城市规划工作。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指导城市规划与有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并作专题报告,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这个规划方案提出,
6、用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方法,在保留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城市基础上,加以彻底整顿、重新规划,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的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性质和特征。这个规划方案,运用苏联城市人口劳动平衡法则,规划城市人口规模为550万,城市用地规模为550平方公里,布局形态呈团块状集中发展。规划了海港、铁路和文教区,调整工业区的分布,将居住用地划分成二三十个居住区,每区设有区中心及文化休息公园。规划了市中心、分区中心以及包括铁路客站、海港客运站等专业社会活动中心,以环状和放射道路相互通连,构成环状放射的城市干道和广场系统。在保留外滩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规划了自外滩沿福州路经人民广场、规划的市政府大夏、伸延至延安中
7、路向西的城市建筑艺术布局的中轴线,突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建筑艺术布局。提出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分区、社会活动中心、主要道路、广场、河岸、公园绿地等,在建筑艺术上加以组织,运用现代建筑中一切技术成就,结合城市特点,综合形成统一的艺术形式,构成新的城市面貌,使上海成为体现富强、壮丽面貌的社会主义城市。建国以后至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上海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除了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外,经济建设主要是挖潜改造加强工业薄弱环节。同时为维护城市安全,将混杂在居住区内的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工厂迁往郊区。于是规划辟建了闸北柳营路地区、徐家汇裕德路地区和卢湾龙华路地区3个小型工业区以及桃浦有害工业区。在改善棚户简屋地区生活
8、环境的同时,对住宅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按照“六统”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的办法,规划建造了曹杨、控江、鞍山、天山等9个居住新村。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主要反映在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调整相互间的组合关系,并通过水、电、煤气等的环网、环流工程和建设沪东、沪西工业区之间以及工业区与铁路站场之间的干道等,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城市布局形态则在原有单心团块状的基础上,在原有行政区划范围内,采取“填空补实”和“由内向外”的方针,适当发展。1955年4月,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成立,集中统一了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但面对工农业发展和经济改组的新形势,存在被动应付的局
9、面。1956年6月,国家城市建设部部长万里来沪调查研究,在城市建设工作干部会上,对上海旧城市改造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当前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城市规划要促进生产发展;注意实事求是,原则性与灵活性要很好结合;要集中力量抓紧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考虑远景发展要求。1956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以后,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战略转变。市规划局在新形势下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以适应上海工业按照“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及对工业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改组的需要。彭浦机电工业区和漕河泾仪表工业区就是据此规划开辟的。1957年12月,中共上海
10、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决定。1958年,国务院先后决定将嘉定、宝山、川沙、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根据市计划委员会提供的上海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资料,编制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开展对上海郊县发展卫星城镇设厂条件的调查研究,编制闵行总体规划。由此,上海开始第一个卫星城闵行的建设,引导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1959年6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邀请建筑工程部规划工作组来上海帮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0月,规划工作组完成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听取并原则同意这个意见。这个规划
11、在总结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按照城市规划要为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创造条件,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城市之一的主导思想,从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文化科学技术中心,最大的港口城市,以及住宅、环境和绿化建设是上海城市建设中的中心任务出发,对旧市区工业调整与人口规模问题、外围地区(含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工业与人口分布问题、旧城住宅改建与用地指标问题、城市绿化和城市建筑面貌问题等作了专题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了规划意见和方案。旧市区按照相对集中、三级和三类(
12、工业区、工业街坊、工业点和保留、过渡、迁出)处理的原则,进行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外围新建与旧区改建同时并举,近期以外围地区新建为主的余额规划建设原则;结合江河水面、公共建筑和干道广场,建立环城绿带、隔离绿带的绿化系统规划;强调结合黄浦江和苏州河面貌的改造,调整岸线使用,并对市内交通和干道系统等方面,包括铁路北站西移、“蜂腰”地区交通、干道宽度和管线综合等,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意见。19581960年期间,上海在规划建设闵行卫星城的同时,相继规划辟建了吴泾、嘉定、安亭和松江等卫星城;规划扩建了周家渡、吴淞和高桥等近郊工业区;相应规划建设了电厂、水厂、煤气厂、公路、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为工业向高、精、尖
13、方向发展,形成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创造了条件。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城市规划和管理受到严重干扰,基本停滞,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市发展由市区向外扩充,市区边缘规划控制的隔离绿带遭受蚕食,近郊工业区与市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市区内“见缝插针”现象增多。郊区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迟缓。根据国家关于在上海发展石油化工的决定,经过城市规划部门选址和规划,按照生产与生活设施同时并举的要求,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地区围滩造地建设一个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同时形成一个配套完善的新型卫星城。1978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宝山钢铁总厂,市城市规划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选址,
14、经报国务院批准,定点在长江南岸宝山月浦机场旧址地区,同时规划建设了一个由大型企业配套建设起来的与吴淞工业区相结合的卫星城。金山卫和吴淞宝山两个卫星城的建设,引导形成上海城市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南岸两翼发展的格局。1978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随后,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全国各城市在二三年内认真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恢复建立后,即组织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为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能够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拟定上海城市总体
15、规划纲要,在市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发动全市各委、办、局、区、县及有关部门进行广泛讨论,反复修改,于1982年6月9日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印发给全市各有关部门,作为编制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依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实行群众参与、专家评议、集思广益的作法,于1983年9月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送审稿)。同年10月,市长办公扩大会议讨论同意,12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84年2月9日,市人民政府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这一时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后规划开辟了闵行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引
16、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三资”企业,并与外商合资、合作建造高级宾馆、办公楼和公寓住宅等,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等要求。据此,1986年4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又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报送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汇报提纲,对编制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指导思想,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作了一些修改和说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86年4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对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作了多方面指示。市人民政府根
17、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报告又作了补充修改。1986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指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港口,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应当更好地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从这一点出发。在指导思想上,应当从长远考虑,高瞻远瞩,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发达、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环境整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
18、挥“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作用。这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个报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这个城市总体规划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进行编制的。内容包括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含工业布局、对外交通和邮电通讯、住宅、城市能源、外贸商业和仓储、公共建筑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城市给水和防洪(后称防汛)排水、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和保护革命遗址历史古迹、农业和蔬菜水产等副食品基地,水利规划和滩涂利用);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这个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方向为:建设和改造中心城,重点开发浦东地区;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
19、开发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成为以中心城为主体,市郊城镇相对独立、中心城与市郊城镇有机联系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中心城按照多心开敞式和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的结构,调整布局,构成功能上相对独立、相对平衡、等级有序、多层次的工作和生活的社区组合和多级多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心城在边缘新区建设的同时,按照相对集中、综合改造的原则,进行旧区改建。以中心城土地使用分类和建筑面积密度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和控制土地使用容量。按照形态规划结构与道路结构相协调的原则,根据城市沿黄浦江轴向发展形态,规划了南北3条快速干道,采取城市“切向”交通与对外公路和国道相连
20、,以控制市中心区的穿越交通。此外,还规划了地面以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主,与地下快速有轨交通相结合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以及保护近代优秀建筑和风貌保护区等。这个城市总体规划获得了1986年度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和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上海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3月15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嘉定、松江、南翔、朱家角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市规划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城市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中心城区划定思南路、龙华革命历史遗迹以及旧城厢等11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提出了淀山湖、佘山风景区、金
21、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并作出保护规划。随后,又分别编制了外滩地区、旧城厢地区和朱家角镇保护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的“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使浦东成为现代化新区”的指示,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上报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同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先后多次征询有关部门意见,组织专家、学者评审,向国家领导人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汇报,经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同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浦东新区是指中心城黄浦江以东,包括原川沙
22、县域,北濒临长江口的地区,总面积53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30余万人。根据“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思想,设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有合理的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通讯系统,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区,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奠定基础。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浦东新区集中城市化地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为中心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陆家嘴花木、外高桥高桥、庆宁寺金桥、周家渡六里和北蔡张江等5个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的综合分区,以适应中央商务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工业科学园区
23、等的开发建设需要。规划外高桥新港区、国际航空港、信息港和浦东铁路等纳入上海迈向21世纪的对外交通发展战略之中。规划人车分流、机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多形式、多途径的综合交通网络,和多平面、多车种的客运网络,并纳入全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外高桥电厂、500千伏环网和变电站,长江边的东海天然气接运和贮藏新的煤气气源及加工设施,凌桥和临江水厂以及雨污水排水处理设施等,均与全市的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连网,并规划建设集中供热和管线共同沟。规划人均公共绿地20平方米,以公共绿地、旷地、公共设施绿地、庭园绿地、道路绿地、旅游景点绿地和隔离绿地共同组成的城市化地区绿地为主体,结合水面、垂直绿化共同组成绿化
24、系统。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三港口、铁路、民航和公路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形成、布局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动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上海是依托黄浦江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建国初期,规划充分利用原有码头,重点调整布局,连片扩大陆域,改造码头结构,增强泊位能力,并新建水陆联运设施。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开始在吴淞张华浜和军工路规划新建万吨码头泊位的第九和第十装卸区。这里是黄浦江最好的深水岸线,是以往历次城市规划方案所划定的港区。1973年,根据国务院总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城市规划 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