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
《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物流工程研究所年5月目 录第一章 东北地区物流业潜力评价1一 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基础1(一)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21 地域完整22 资源丰富23 区位条件优越2(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31 经济总量32 产业结构43 物流量及物流结构54 商贸业55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6二 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71、物流货种体大、量重、值小72、市场化程度低,物流资源配置效率较低73、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不足,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滞缓7三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关联性分析7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定位131、物流产业
2、定位132、区域目标市场定位13(1)区内市场13(2)国内市场133、省市物流功能定位13四、发展目标14第三章 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15一、物流区域划分与物流网络结点体系15二、“一轴、两带、三圈、四核”物流区主体架构15第四章 东北地区物流业建设重点及实施步骤19一、物流物流体系建设19(一)重点物流园区建设191、沈阳沈海物流园区192、沈阳沈西物流园区193、大连港物流园区194、大连陆港物流园区195、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196、哈尔滨新香坊物流园区197、长春198、长春199、锦州渤海物流园区1910、满洲里国际物流园区1911、绥芬河综合物流园区19(二)物流通道建设19
3、二、产业物流体系建设201、粮食物流体系201、果蔬水产品物流体系203、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204、汽车制造业物流体系205、石油化工业物流体系206、煤炭业物流体系207、钢铁物流体系208、建筑材料物流体系209、木材及制品物流体系20三、物流信息网络建设201、信息化战略总体目标20四、专项物流体系建设211、绿色物流体系212、应急物流体系21五、实施步骤1第五章 政策措施2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主体2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2建立健全现代物流政策法规体系2创造物流业快速发展良好环境2第一章 东北地区物流业潜力评价一 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近
4、年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如矿业城市资源枯竭、大规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大量农产品积压、地方财政包袱大、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竞争力下降等,这种“东北现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2003年10月,党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东北地区的振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方向,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核心构筑城市经济圈,形成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整体振兴,成为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关键。21世纪是都
5、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都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加快城市圈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一体化,由于具有优势互补、聚合效应、成本降低和整体利益提高的特点,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趋势和体现。东北地区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经济圈的率先发展为重点,加强区域内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区域内便利的信息网络、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内部协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现代物流业是建
6、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基础上的快速、实时、准确的商品流通过程,通过高效的物流服务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益”。东北地区有着历经多年建成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建设经验,雄厚的产业基础,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有条件构建良好的物流环境,降低区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强东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如何科学构建东北地区的物流体系,引导与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物流效率,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从而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就成为东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1 地域完整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北部,东西两端直线距离约1480km,南北两端直线距离约1660k
7、m,陆域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9%,是我国纬度最偏北、经度最偏东的经济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各组成部分虽然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无论从自然环境的特点上看,或从经济地理特征上看,以及从地域联系的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市场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都十分相似,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东三省和内蒙古东五盟市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彼此的依赖性,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由来已久。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首先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
8、济社会协调发展。2 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总特征是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中,铁矿石占22%,石油占45%,原煤占10%,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都居全国前列;森林面积8.67亿亩,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50%。虽然东北有些地区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但东北地区仍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地,并由此建立了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广大的东北平原和起伏不大的丘陵山地,与温暖的气候相结合,适宜发展温带农业、林业、牧渔业,有利于工矿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9、同时在这样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各种产业基础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3 区位条件优越从全球范围看,东北地区位居太平洋西岸和亚欧大陆的东北端,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国陆海毗邻,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地区。通过渤海、黄海与太平洋沿岸各国取得联系,沿海港口和内陆口岸几乎遍布全区四周。(1) 地处东北亚中心,周边五国处于不同发展梯次。东北地区南有日本、韩国和中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东西有朝鲜、蒙古、北有俄罗斯远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东北亚产业梯次明显、市场分工差异较大、经济互补性强,这必然带动区域内生产资料由北向南流动和工业制成品由南向北流动,东北地区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都居于中间
10、地位,欧亚大陆桥贯穿其中,海上通道联系南北,因此必然成为东北亚的物流枢纽和主通道,也必将推动周边五国的物流合作与发展。(2) 沿边临海,双向开放。沿海沿边双向开放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推动了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地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改善了投资环境、引入了先进理念,为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更加速了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间的国际物流流动,为发展现代物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环渤海地区的后方基地。环渤海地区发展迅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往来密切,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腹地,将以资源优势、人才优
11、势和产业基础为区域间共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前山海关陆路、南北海上通道运输的瓶颈制约了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和全国各地的物流往来,随着京沈高速公路、铁路和连烟轮渡等物流通道的建设,东北地区的国内物流亦将高速发展。(4) 区域内东、中、西共同发展。东北地区如此大的区域要实现共同发展,除了加强与区外的交流合作外,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市场的合理分工、物流的合理流动同样必不可少。由于区内物流在物流总量中占最大比例,东北地区东、中、西共同发展将为东北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最大的市场空间。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物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在东北地区资源性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趋势下,在周边区域间的物流地位将更
12、加突出。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 1 经济总量2005年,东北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18419亿元,占全国的10.1%。其中:辽宁8005亿元,占东北GDP总量的43.5%;吉林3615亿元,占19.6%;黑龙江5510亿元,占29.9%;内蒙古东部1290亿元,占的7%。如下表所示(单位:亿元)。表3-1 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及结构GDP各地GDP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增加值黑龙江省 5,510 30% 673 2,971 1,867 吉林省 3,615 20% 607 1,605 1,403 辽宁省 8,005 43% 854 3,907 3,245 内蒙古
13、东部 1,290 7% 314 362 436 总计 18,242 100.0% 2,447 8,844 6,950 2 产业结构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8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95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34938,产业结构仍偏重。2005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8亿元,增长16.6%,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60.7%;第三产业增加值3244.6亿元,增长9.2%,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3.2%。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已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辽宁工业
14、布局分为中部城市群和沿海工业两大产业带。辽宁省工业存量优势明显,在东北地区居于首位,城市化水平较高,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吉林省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0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13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402.79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8:44.4:38.8。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在粮食生产、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占有显著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
15、业、冶金工业、森林工业是吉林省的六大优势产业。汽车、石油化工已成为全省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黑龙江省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已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2.5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970.8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866.7亿元,增长10.7%。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5%、61.9%和29.6%。三次产业结构为12.2:53.9:33.9。黑龙江省工业形成以石油化工、食品、机械装备、煤炭、森工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木材、原油、发电设备、亚麻纱布、天然气、原煤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内蒙
16、古自治区“东五盟”包括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28:33:39。农业方面,蒙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量逐年提高,但总量规模较小,但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存栏数增长近20%,总体发展形势良好,相关畜牧产品产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东五盟工业主要以能源、钢铁、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为主。3 物流量及物流结构(1)物流量地区分布。2005年,东北地区物流总量222,350.9万吨,其中:辽宁97,748.2万吨,约占全区的44%;吉林
17、37,578.66万吨,约占全区的17%;黑龙江73,068万吨,约占全区的33%;内蒙古东部13,956万吨,约占全区的6%。在全部物流量中,本区物流量144,528.1万吨,约占65%;国内物流量(不含本区)为66,705.3万吨,约占30%;国际物流量为11,117.5万吨,约占5%。(2)货种结构。东北地区前20种主要货种是(按销售额排序):食品、化学肥料及农药、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钢材、粮食、机电产品、服饰、金属材料及矿石、化工材料及制品、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轻工医药、日用品、水泥、棉麻、土畜产品、图书报刊、汽车类、文化办公用品、建筑及装饰材料、木材。 4 商贸业东北地区社会消费
18、品零售总额6419亿元,占全国的11.6%。其中:辽宁2999亿元,占东北地区的47%;吉林1461亿元,占东北地区的23%;黑龙江1760亿元,占东北地区的27%;内蒙古东部215亿元,占东北地区的5.0%。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571亿美元,占全国的5%。其中:辽宁410亿美元,占东北地区的69%;吉林65亿美元,占东北地区的11%;黑龙江;内蒙古东部23亿美元,占东北地区的4%。5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北地区五种运输方式齐全,运输网络密集、发达。2005年,全区各种运输方式承担的亿吨货运总量中,水运亿吨,占%;铁路亿吨,占%;公路亿吨,占%;航空亿吨,占%;管道亿吨,占%。(1) 水运。区内
19、各类港口泊位26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3个,港口吞吐能力1.4亿吨,水运总能力0.4亿吨。(2) 铁路。2005年底铁路营业里程19594公里,占全国铁路长度的28%,是全国铁路网密度最大的经济区,铁路货运能力达亿吨。(3) 公路。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1310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07公里,公路主枢纽场站180余个,货运车辆50万台,公路货运总能力达12.78亿吨。(4) 航空。全区共有空港11个,开辟国内外航线28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30条。(5) 管道。全区共有管道2350公里,年输油能力达3870万吨。表3-4 2005年东北地区运输里程及占全国比重项目东北地区绝对量东北地区占全国比重
20、%铁路营业里程(km)1959428.52%公路通车里程(km)1310479.09%内河航道里程(km)74656.20%民航通航里程(km)303941.220.72%管道(km)1532.35.14%二 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1、物流货种体大、量重、值小东北地区物流货种结构构成按销售额排名,排名前几位的货种依次为食品、化学肥料及农药、石油及制品、煤炭及制品、钢材、粮食等。除食品外,其余货种都存在体积大、重量重、价值小的特点。这种货种结构特点使得最能体现现代物流特性的增值服务空间变小。2、市场化程度低,物流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虽然东北经济区集聚着比较丰富的物流资源(仓储、运输、通信等),但由于这一
21、区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有效资源不能合理流动,资源缺少系统整合,造成流通领域环节多、效率低、费用高和物流不畅,出现区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3、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不足,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滞缓由于东北经济区的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特别是国有企业比重大,企业经营机制死滞,致使企业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剥离出来,交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由于企业的物流需求不足,国内外的专业物流公司难以进入市场,即便进入市场,也很难拓展业务,影响现代物流业的快速成长。三经济发展与物流需求关联性分析1、辽宁省随着辽宁省逐步进入后工业时期,综合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石油与化工、冶金、机械、
22、电子、纺织、农产品与水产品加工及服务于人民生活的服务业等产业群较为完整;全省主要城市形成区域性高密度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另外,通过长期建设辽宁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五”末期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省辖14个市全部实现了高速公路贯通,“一网五射二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创造大量的内部物流需求及外部物流需求奠定的坚实的基础。根据目前辽宁省物流量和流向分析,省内物流走向以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南北物流走向为主,其中又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为主,以东西物流走向为辅;以辽宁省为集散地,以沈阳为枢纽的区域运输体系中,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地区 现代 物流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