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工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推进上海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回顾(一)发展成效“十一五”时期,上海工业聚焦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从“十五”期末的3995亿元、15807亿元提高到201
2、0年的6226亿元、30114亿元,年均增长11%和12.8%;工业利润从“十五”期末的94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217亿元,年均增长17.4%。1.工业对全市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时期,上海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年均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占全市生产总值、税收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和42%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年均达到30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接近1/3。2010年,上海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以上。2.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产业化基
3、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对接,推动新能源汽车、TD-LTE、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电网在上海世博会的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增长并形成高端引领态势。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6327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1%。3.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从40%左右提高到50%,民间投资占比从15%提高到25%左右,六大支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8.8%和66.2%。2010年,上海工业企业R&
4、D投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接近0.9%。4.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上海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8%;“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23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增加值从“十五”期末的54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3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8%;累计认定建设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80个。5.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上海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累计减少产值近1000亿元,实现铁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退出,基本关停小化肥
5、、小水泥、小冶炼企业,四大工艺企业(点)从1400多家减至1100家以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储企业自2009年以来减少150家左右,奉贤塘外、嘉定马陆等重点区域专项调整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7.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6%。(二)主要做法“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1.注重聚焦国家战略,提升工业发展能级。积极承担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
6、软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接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等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注重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组建联合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技术中心与各类社会创新资源结合,支持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2家,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23
7、家。3.注重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在着力提升微电子、精品钢材等产业基地能级的同时,加快建设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民用航空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集聚。工业向市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度从“十五”期末的44%提高到2010年的52%,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9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2.6亿元/平方公里。4.注重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工业发展的格局。对接服务央企,发挥央企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引进北车股份等企业参与国企市场化开放性重组;着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2010年在沪央企、国有及国有控
8、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1.2%、37.2%、61.2%。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2010年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5%。5.注重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联合市有关部门,依托区县和社会机构,主动服务各类企业,建立“企业呼声直通车”服务平台以及经税协作、经保协作等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按法定程序,修订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制定发布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地方立法;发布重点产业支持目录及产业导向、用地、能效等指南性文件;出台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
9、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三)问题和挑战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上海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部分产品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业增加值率偏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优化升级的支撑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优势需进一步向产业优势转换,新兴产业需加快推进规模化发展,产学研合作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尚需加大;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化机制尚需完善,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
10、境需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够紧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增工业用地减少,存量用地利用效率亟待提升,环境容量有限,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为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需要在转型中实现提升发展。(一)外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和外需协调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世界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国际贸易壁垒日趋复杂,人民币汇率呈上升预期。中国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11、步伐加快,内需主导、消费驱动、面向民生的政策取向将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上海更加注重通过内外需协调驱动工业增长,在提高全球范围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聚焦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领域。(二)全球科技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培育新兴技术产业成为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正在酝酿新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在新兴科技领域前沿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这就要求上海抓
12、住“后世博”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三)产业转移重心发生变化,新兴技术产业、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进程加快。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东道国市场需求,除重化工业持续成为转移重点外,新兴产业和研发、金融等服务外包逐步成为转移热点,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和集群转移趋势明显。中国跨地区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加速,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这就要求上海在更大区域内谋求产业布局,深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四)全球范围内生产方式加快变革,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13、。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全球产业、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趋势日益加强。这就要求上海顺应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趋势,加快转型升级。(五)外部环境约束及资源供给趋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逐步推行碳关税等绿色壁垒并积极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要求上海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力争在节能环保、新能源、
14、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抢占先机。(六)传统要素发展优势逐步弱化,以高端要素为核心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未来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发展服务经济的关键时期,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力不断弱化,同城效应导致上海与周边交通条件逐步趋同。这就要求上海依托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以及世博后续效应释放带来的发展潜力,整合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品牌等优势,走高端要素支撑的提升发展之路。总之,“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上,工业发展应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地位作用上,工业成为城市创新驱
15、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发展动力上,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实体要素投入向提升软实力转变。三、“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上海“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产业发展方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品牌等优势条件,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调整中提升为主线,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
16、系,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作出重要贡献。(二)基本原则创新发展。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制度创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融合发展。顺应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促进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军民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工业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有利
17、于工业发展的要素市场配置、产权有序流动、产学研合作、跨区域产业和园区联动发展、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加快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增强工业集聚辐射能力。调整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大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的调整淘汰力度,力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调整取得新突破,推动调整淘汰与存量用地产业升级联动。集约发展。加大资源整合
18、力度,加快工业向规划产业区块集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三)主要目标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工业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友好程度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力争使上海成为全国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为建设成为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奠定基础。表1“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四、“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
19、重点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属性2015年经济效益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预期性6-72工业增加值率%预期性提高2.5个百分点创新能力3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期性1.5左右4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预期性555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个预期性600左右结构优化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比2010年翻一番7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营业收入亿元预期性比2010年翻一番8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亿元/平方公里预期性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资源环境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约束性完成国家和本市下达目标10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约束性提高5个百分点11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
20、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束性进一步下降1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约束性9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束性83.41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约束性30以上结合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市实际,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生产性服务业倍增”和“先进制造业提升”(即“双倍增一提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示范应用、引领发展的原则,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21、新能源产业。以装备带动、研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智能电网。提高核电设备成套能力,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关键辅助设备等,延伸发展核电研发设计、工程承包、技术咨询等服务业;推进大型陆上风电机组规模化生产和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产业化,加快发电机、主控制器及系统等关键部件自主化;推进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建设及相关装备产业化;推进IGCC有关装备研制及示范工程建设;掌握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等智能电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新能源领域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业规模达1200亿
22、元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自主发展、促进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重点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加快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市场化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加快培育新型显示产业,在平板显示、LED外延和芯片生产、激光显示等方面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实施环境监测、智能安防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形成物联网产业链。2015年,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左右。生物医药。以面
23、向需求、促进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防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高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加快突破抗体药物、高端疫苗、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分子育种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努力提高医药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完善专业化特色空间布局。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确立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左右。先进重大装备。以高端突破、首台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火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开发大容量、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工业 发展 十二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