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后中心城市时代地市级报业发展956.doc
《【行业分析】后中心城市时代地市级报业发展95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分析】后中心城市时代地市级报业发展956.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后中心城市时代地市级报业发展 一、中国报业已经进入后中心城市时代(一)什么是后中心城市时代从1996年1月我国大陆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起,经过整整10年的发展,到2006年的今天,我们已经成立了40多家报业集团,都集中于较大区域的中心大城市。目前,全国各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及拉萨)以及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比如宁波、深圳、大连、青岛等)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一个以上的报业集团和报业集团性质的报社,有了3份以上的走市场化路线的报纸。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在36个中心城市出版的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占全国同类报纸总量的49%,所以说中心城市报业的竞争格局,逐步从“诸侯混战”走向“足鼎立”、“
2、强对峙”。随着中心城市的“同城报战”发展到一种“胶着状态”,由此我国报业已开始向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域发展,也就是说我国报业发展已经由中心城市时代进入了后中心城市时代。(二)后中心城市时代对地市级报业的影响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2005年8月5日在第二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发布了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报告第三部分“迎接发展的挑战”中“中心城市报业市场趋于饱和,新的增长空间尚待挖掘”被列为挑战之一。又在“中国报业发展趋势”部分中称“我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即将到来”,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周期性增长中,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中心城市都市报,将难以成为第四增长周期的驱动力量。而这个驱动力量就历
3、史的要由我们广大的地市级报纸承担起来,这也是我国报业进入后中心城市时代对地市级报纸最大的影响,即为地市级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既然报业发展的规律为广大地市级报纸提供了机遇,那么我们就要问目前地市级报纸有没有抓住这个机遇的可能或条件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李良荣从几个方面作出了分析:首先,地市报所在区域一般都以一座地级市为中心,下设若干个县,人口一般在300万到1000万,受众群广泛。相当数量的人口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为报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干人所拥有的日报数平均为60份,中国目前为37份,发展空间很大。其次,读者对于信息有相对一致的需求。信息具有相
4、对性,人们对于信息的满足总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以温州为例,温州现有100多万人在全国,30多万人在国外,这些在外闯荡的温州人构成了温州文化的一个现代维度和开放维度。显而易见,温州人对于国际新闻、全国新闻比起其他地方读者来更感兴趣。再次,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一个省太大了,情况的复杂性使得指导难以具体化,而地市一级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形式,使得报纸对于地区工作的指导能从实际出发,具体而微。最后,地市级报纸能迅速捕捉到本地区读者共同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这是地市报所长,也是地市报之足之本。二、目前地市级报纸生存状况上面我们谈了地市级报纸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有抓住机遇发展的基础,
5、那么能不能说我们的地市级报纸一下就能迅速发展起来呢?我们看一下我国地市级报纸的现状就知道,这并不是说东风一到就万事大吉这么简单的事。有人这样评价生活在地市中人们的信息获取,“小城故事看着40个频道,读着1张小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子。家住黑龙江鹤岗市工农区的近50岁的王先生谈起“从哪里获得新闻”这个话题,仿佛有一肚子话要说,“我现在是看着40个频道,读着一张小报。”王先生坦陈对于电视的选择范围非常大,全国各省市约40套节目他都能收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和早晨二套的马斌读报、晚上的新闻联播都是他比较爱看的栏目。可是对于报纸他就颇有微辞了,“市级报上登的内容离我的生活太远,再说也没
6、有多少新闻可读。”王先生对于当地的报纸可以用非常不满来形容。其实普通非省会城市老百姓觉得没报可读的情况并不仅仅是个案。对于地市报的落后现状,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华西都市报原总编辑席文举感触颇深。他说,“全国很多地方非省会城市所办的报纸是很差的,这些地方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人民日报看不到,就是省报也看不到,最多看一看当地的党报。可是他们办的实在让人读不下去。我曾经在四川省一地级市日报工作了3年,非常了解这一类报纸,实在太落后了。”席文举的确概括出很多地市报的共同特点:新闻少,会议多,可读性差,远离生活和老百姓,很多地市党报成了本地各级领导的“起居注”。三、后中心城市时代地市级报纸发展道路探索关于
7、未来地市级报纸的发展方向,目前一些地市报纸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探索,结合他们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向:(一)自己做强做大,成立地方性报业集团。这个方向的代表是佛山日报传媒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等。这一发展方向,适宜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市。以佛山日报社为例,在广东,佛山有“广东第三城”之誉,广东三大报业集团进入该市,都创办了周报形式的“佛山版”,争夺佛山读者和报纸发行、广告的市场。面对被报业大腕日益瓜分的本地市场,佛山的报纸经过整合,于2003年12月28日成立了佛山日报传媒集团。集团成立后果断采取一系列举措,致力打造“珠江报系”:2004年5月13日,整合南海日报
8、、佛山晚报资源,创办都市类综合性日报珠江时报,结束佛山缺少都市类综合性日报的局面,凸显对本地新闻精耕细作的雄心;7月28日,由顺德报更名的珠江商报正式挂牌,以“立足顺德,辐射佛山以及泛珠三角”为宗旨,应对外来的竞争者。主报佛山日报一年中三次扩版,加大新闻信息量,新闻报道从“宣传本体”走向“新闻本体”,并通过扩大版面,把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副刊纳入其中,使报纸向综合性、全方位发展,成为一张新型的地市级党报。(二)并入中心城市报业集团,成为它们的子报。2002年10月,宿迁日报社成功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开创全国地市级党报加盟省级报业集团的先河。随后昆山日报、靖江日报、海门日报和东台日报也先后加盟
9、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它们的加盟,一方面使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所属报刊日总期发数逾300万份,覆盖全省,面向全国,辐射全球,跨地区出版的大型报业集团;另一方面,各加盟日报,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宿迁日报社的产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广告纯收入已经突破1000万元,报纸发行日报55万份,每年发行收入超千万元,印刷厂、广告中心、新闻旅行社等每年收入700多万元。宿迁日报社新闻中心综合楼于2003年年底竣工,大楼占地24亩,主楼12层,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造价6200万元。在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加大制度创新。报社所有中层干部打破原有部门、职务、职称和身份界限,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20
10、05年4月,报社又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编辑、记者竞争上岗,落聘人员实行分流。在分配方面,减少“死”的部分,增加“活”的部分,重奖“超”的部分,实行以绩效挂钩为导向的薪酬体系。这一发展方向,可以说有很大的适宜性和优点,它可以使地市报纸共享中心城市报业集团的各种办报资源,极大的促进报纸的发展。(三)地方组建跨媒体的传媒集团,以黑龙江牡丹江市的牡丹江传媒集团为代表。1999年10月,在时任广电局局长张宝才的带领下,牡丹江广电业开始了改革。首先从体制、机制入手,成立了牡丹江广电集团公司,进行企业化重组。2000年牡丹江报业集团成立,属事业集团。2004年5月,牡丹江市委决定将
11、资不抵债、难以维系的牡丹江报业集团与牡丹江广电集团合并,成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将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合二为一,这在全国确属首家。在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网络、广告等传媒主体业务之外,集团还积极拓展其他业务。集团与浙江传媒学院达成协议,创办了浙江传媒学院牡丹江成人教育分院;收编、重组了牡丹江国际经济技术公司,在原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旅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开展旅游业务和外经济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劳务输出业务。现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音像出版、网站等多种传媒资源,涵盖广告、影视、网络、印务、出版发行、传媒教育、旅游、国际贸易等多种业务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业分析 行业 分析 中心城市 时代 地市 报业 发展 95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