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住宅区定义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等。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类型、规模、分级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加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
2、施和公共绿地,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居住组团:有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间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类型人口户数用地居住区30000到5000010000到1500050到100公顷居住小区7000到150002
3、000到400010到35公顷居住组团1000到3000300到7004到6公顷住宅街坊备注:人口规模是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主要依据。分级及相关设施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户外活动场地设置项目、数量、规模一般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配置道路分级在有些情况为四级,配置到住宅单元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既考虑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设施配置和运营的经济条件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2. 在一定地
4、域内相对独立:反映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3.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4.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不冲突的习俗与宗教信仰住宅区规划目标(任务)1. 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 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3. 场所精神:是一种在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4. 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 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
5、和用地大小3.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等6.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的层次第一层: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的自觉帮助型第二层: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的愿意帮助型第三层: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的
6、应该帮助型住宅区物质系统1. 住宅与住宅用地: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2.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四级3. 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项目的设置和规模,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配置与布局。4.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住宅区社区系统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重组和完善,可分为:1. 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社区网络系统建构的四要素1各系统中应具有层次分工;2各系统均应是可无限扩展的;3
7、各系统间应具有交互作用;4所有居民对整个网络权益共享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社区发展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文化与活力: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生态优化原则屋顶绿化
8、系统:屋顶加建U型混凝土板槽,覆土200mm以上,可满足草皮、花卉、蔬菜的种植窗墙保温系统:墙体加入保温材料,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外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于处理系统:屋顶U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沙石过滤层,集中到地下水池,用于清洁用水分质供水系统:两套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在住宅之间建一个地下沟槽,经风道及泵把地下的自然冷气送到住户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
9、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结构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要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可转换性: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图示表现性: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以上是结构的基本性质规划结构城市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映各系统在
10、构成配置与布局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住宅区的规划结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的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的结构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居住区的组成住宅小区的组成:住宅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
11、个方面。物质要素主要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各类建筑物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居住区的组成内容:根据工程类型,住宅小区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水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和其它建筑以及各类小品建筑等。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其内容有道路工程(各种道路包括车行道及人行步道等),绿化工程(各类绿地及配植),市政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暖、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以及挡土墙、护坡、踏步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小区用地(R)通常由住宅用
12、地(R0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四项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公共绿地(R04)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
13、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此外,住宅小区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此类用地不属于小区用地面积中。居住区的环境组成:主要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居住区的类型:按建设条件(新建居住区、城市旧居住区);按居住区所处位置(城市内居住区、独立工矿企业的居住区)用地规模与配置基本要求:为了使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宅区而言,尤为重
14、要合理的住宅小区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及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及自然地形条件、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和比例,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重要特征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的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干道间距在600到1000m,所以用地在36到100公顷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3万人到5万人:街道办事处所辖人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综合分析,人口一般5万人为宜,用地规模在50到100公顷左右。城市居住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用
15、地456055656075公建用地20321827618道路用地815713512公共绿地7.51551238居住区用地100100100各项指标定义居住密度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均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
16、=住宅区某项总建筑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居住密度的注意事项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应该从节约用地、保证生活环境的质量、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三方面来确定居住密度适宜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公顷,在人口密度超过800人的地区,应考虑户外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的利用方式。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1.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道路为周界,该道路属于城市道路时,用地范围以居住区一侧的城市道路红线为界;该道
17、路属于公路时,用地范围则应以贴近居住区一侧的公路红线为界。2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自然分界线(如河流、山体)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线为周界时,居住区用地范围应划至自然分界线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界线。3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时,居住用地范围应划至双方的交界处。4在居住区内的城市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如城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应从居住区用地指标中予以扣除。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
18、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明确划定建筑基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幼托、中小学等均按基地界线划定。(2)未明确划定基地界线的公共设施,例如综合副食店、菜场等,可按建筑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物四周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线。3底层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或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楼用地范围的确定:(1)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或公共服
19、务设施用地内。(2)当底层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与院落时,突出部分的建筑基底和因公共建筑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与专用场地的面积,均应计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绿地、道路及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 1绿地范围的确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没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
20、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或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附录A第A04条的规定。(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2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1)按与居
21、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线时,以道路红线宽度的一半计算;(3)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道时,人行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5)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6)公共建筑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或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建筑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3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 (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住宅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
22、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影响居住区结构的因素:住宅小区的规模结构主要取决于其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住宅小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住宅小区的结构与布局取决于方便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如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接近居民,并方便使用;居民上下班出行应较为便利;居民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500米等。因此,住宅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住宅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住宅小区规划中采用的结构要结合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考虑所在城市的特
23、定条件,如城市规模、自然地形、历史沿革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结构模式。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居住小区内应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医疗站、文化活动站及其它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是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的三级配套两级组织结构。居住组团内一般设有托儿所、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活动站、食杂店、居委会、服务站、组团绿地及休息场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木建筑 土木 建筑 城市 住宅区 规划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