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
《202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8-202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临海市人民政府二OO八年九月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8年2025年)组织单位:临海市人民政府承担单位: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编制时间:二00八年九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一节 规划修编原由1第二节 公园位置2第三节 公园范围2第四节 规划期限2第五节 规划依据3第六节 公园发展概况4第二章 地质公园性质与发展目标6第一节 公园性质6第二节 公园建设原则6第三节 公园发展目标7第三章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9第一节 地质地貌概述9第二节 地质遗迹类型10第三节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11第四章 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 16第一节 生态景观
2、资源16第二节 人文景观资源17第三节 生态及人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17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0第一节 总体布局20第二节 功能分区22第六章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25第一节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25第二节 地质遗迹保护原则25第三节 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26第四节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27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规划 29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29第二节 人文景观保护30第三节 防灾规划31第八章 旅游规划32第一节 旅游发展目标32第二节 环境容量测算32第三节 旅游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33第四节 旅游项目安排34第五节 旅游营销工作35第九章 解说系统规划37第一节 宗旨原则37第二节
3、 室内解说中心博物馆37第三节 户外解说系统38第四节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39第十章 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规划40第一节 地质科考路线40第二节 研究课题选择与实施41第三节 科普活动计划41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及社会调控规划42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42第二节 社会调控规划43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规划44第一节 地质遗迹数据库建设44第二节 公园内监测系统建设44第三节 公园网站建设45第四节 公园信息中心建设45第十三章 基础及旅游服务设施规划46第一节 道路交通规划46第二节 给排水工程规划48第三节 供电工程规划49第四节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50第十四章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53第一
4、节 组织机构设置53第二节 人员编制53第三节 人员培训54第十五章 开发建设与投资估算55第一节 近期建设项目安排55第二节 中远期建设项目56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估56第十六章 附则58附图1: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在中国的位置2: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交通区位图3: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遥感卫星影像图4: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形地质图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布评价图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景点风光图片6: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划分及坐标分布图7: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功能区划图8: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9:临海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图10: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线路及服务设施规划图11: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基础
5、设施(电力、电讯、给排水)规划图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规划修编原由上一轮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5年12月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总体规划的实施得到了临海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部门、乡镇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并起到了较好的现实指导作用。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严格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部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旅游人次和收入逐年提高,总体规划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但总体规划经过几年的操作、实施,也发现存在许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规划内容不够全面。由于上轮规划编制时间在全国来讲也属早期,规划编制缺乏经验,
6、规划编制内容也不够全面;二是规划目标缺少一定的前瞻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近年来随着临海地方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工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发展布局急待调整、转型。根据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临海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重心将移师东部沿海,计划组建临海东部沿海产业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其成为临海市又一个新的经济成长点。而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部分规划保护区位于临海东部沿海产业带部位,两者(即公园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发生一定抵触。为此,临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承担本次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第二节 公园位置一公
7、园地理位置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部桃渚镇、上盘镇和杜桥镇境内,它东濒东海,南距台州市区约35km,西去临海市区约50km,北与三门县接壤。区内公路与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连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特别是随着椒江大桥、三门隧道的开通及沿海甬台温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复线的建成,将为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观光旅游带来极大的便利。二公园地理坐标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理坐标:东经12127471214232、北纬2844100285227之间。第三节 公园范围一公园范围确定原则1能够有效保护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2能够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周边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3能够保证地质、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特
8、征和景观完整性;4能够确保合理、充足的环境容量,以应对旅游发展需要; 5能够妥善协调保护地质遗迹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二地质公园范围临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65.15km2,其中陆域面积57.55 km2,海域面积7.60km2。公园主要由三个主景区组成,其中白岩山碧云武坑童疗景区面积39.15km2,大尖山龙湾景区面积18.48km2,大堪头上盘岙里景区面积7.52km2。第四节规划期限规划总期限为2008年2025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8年,远期为2019年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第五节 规划依据一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
9、产资源法1996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198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8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5年;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规章1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国家地质公园修编技术要求(草案)及相关地质公园管理文件国土资源部;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4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国家环保局;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6山岳型
10、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国家环保局。三、地方政策、规章1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42020年);3临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4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10年);5临海市旅游发展规划(2000年2020年);6临海东部洞港工业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1)。第六节 公园发展概况一公园建设史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1月通过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并于2003年10月揭碑开园。其前身为省级桃渚风景名胜区,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临海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旨在拟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多次科学考察、论
11、证,并提交了拟建浙江省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报告,经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后建立了国家级地质公园。二公园发展概况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后,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严格按公园规划要求和部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园内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2000年至2007年底,临海地方政府用于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总投资达8900余万元,其中用于地质公园入口标志牌、地质公园广场、博物馆、游步道、保护与解说系统等直接建设资金已达1160多万元,用于旅游道路建设(部分结合新农村康庄工程建设)、桃渚古城拆迁改造、旅游宾馆建设等间接投资达7800多万元。除开展上述工程建设外,公园管理委员会还组织开展了导
12、游地学知识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强化了地质公园的环境整治,加大对地质公园整体规划区内的河道、采石场、建房、伐木、建坟等影响景观行为的治理整顿力度,公园建设成效卓著。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计32.9万次,直接门票收入343万元,间接旅游服务业收入(住宿、消费类等)约7420多万元,旅游业呈现逐年增长势头。三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质公园发展建设后劲不足,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公园成立之初,其基本能力
13、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市级行政建设资金费用,往后建设资金筹措原则为逐步减少行政投入而增大自筹资金比例,并最终实现“以园养园”和“地质公园促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但由于公园保护范围及建设规模偏大,导致规划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严重,许多规划建设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建成,影响公园正常运行,继而造成公园本身造血功能不强,公园建设势头受到抑制。2地质公园制约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的桃渚、上盘两镇,从公园成立之初,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以旅游经济促地方经济全面发展”道路,上述两镇也遵循此原则进行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但至目前,两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财政收入排名均
14、处在临海市中下游水平。由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工业发展受限制,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压力大,其中桃渚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镇小市”。3地质公园范围边界不明确前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对地质公园保护区范围、面积虽有一定文字阐述,但尚不够明确,导致地质公园保护区域与建设地带二者间界址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区界桩和边界标识牌建设刻不容缓。 4地质公园管理难上新台阶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批准后,临海市人民政府设置了事业性质的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作为地质公园的管理机构,负责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工作。但由于公园管理委员会对下属各景区管理站实施了市场商业化运作,将各景区管理站转包给市场个体私营业主经营
15、,导致公园管理部门与景区经营者联系不够密切,信息不够畅通,公园管理呈松散混乱状,地质公园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第二章 地质公园性质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公园性质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以中生代白垩纪火山地质构造与地貌景观、翼龙化石产地、海蚀地貌景观、融合明代抗倭古城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特色,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揽胜、休闲度假多功能为一体,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兼具生态、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第二节 公园建设原则规划总的指导原则是: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具体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严格保护原则。地质公园规划的旅游发展主要依托珍贵的地质遗
16、迹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必须保护地质遗迹及其它资源的完整性,确保地质遗迹以及相关的各类自然、人文景观不受破坏,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地质灾害,并进一步优化公园总体布局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等。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地质公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前提,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长远发展留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三是突出公园特色原则。积极开展地球科学科普、科考旅游,强化公园的启智功能,建设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展现地质公园的新形象。四是协调统一原则。充分利用地质公园内各类资源,使公园
17、内的地质遗迹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文化文艺活动等合理地结合,并协调好地质公园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影响,努力创建一个景观奇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国家地质公园。五是可操作性原则。地质公园规划应方便于公园的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公园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六是分步开发原则。未来十年,将是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抓住重点、分步开发原则,立足近期、放眼长远,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开发与建设,并随市场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修改调整与进一步完善。第三节 公园发展目标
18、一发展总目标(2008年2025年)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是以白垩纪火山地质地貌为主题的公园。系统地保护古火山地貌景观、古生物景观、海蚀地貌景观和自然人文景观,全面提升公园的自然性、独特性、多样性与完整性而实行可持续发展对策,强化公园科学与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空间结构合理,功能体系完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二近期目标(2008年2012年)1加强公园内各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完善石柱武坑景区、大堪头岙里景区、龙湾休闲度假基地旅游设施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桃渚明代军事古城、桃江十三渚景群等,同时串联好各景区间旅游道路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
19、游内涵。2在开发地质景观的同时,完善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火山画廊史建设,宣传地学科普知识,提高地学旅游品位。3加强地质公园数据库、监测系统、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好地质公园网站,及时向广大公众、国际社会传播推广公园形象为主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并为游客提供远程票务、住宿预定等服务,初步实现“数字地质公园” 。4完善公园管理机构体系建设,健全园区管理的规章及条例,充实各部门人员及技术力量,通过机构整合,加强对整个园区的统一管理,增加管理信息透明度。5年接待游客稳定在2530万人次,年旅游业总产值1.5亿元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4000个,旅游业受益农村人口增加到占公园农村人口的15%,使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临海 国家地质 公园 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