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反思及复习方法探讨 下(1).ppt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反思及复习方法探讨 下(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反思及复习方法探讨 下(1).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反思及复习方法探讨,下,怎么考?,怎么做?,考什么?,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依据考纲 研究试题,分析学情 确定策略,第三:做什么?,一、分析高考试题的答题情况-最能反映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状况二、高三复习方法探讨,针对考纲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要求、针对高考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我们的目标及复习计划!,2010年高考天津卷.地理,考查知识点:地方时的计算解题前提:经度判断,2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接近实际 的是 答案:D,考查知识点: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解题前提: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对应的节气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难度不大,考查知识点:地质作用解题前提:审图海陆变
2、迁对地貌的影响,错误率较大:景观图识图能力差,4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 明显。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考查知识点: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和作用及 比例尺的含义解题前提:画地形剖面图时,水平与垂 直比例尺的确定,变相考地图的绘制能力,考查知识点: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解题前提:审图如何排除图中的干扰因素,考查知识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解题前提:非洲气候中哪种类型与土地退化地区 在地域上最一致,6据图4判断,在
3、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 型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巧合:非洲面积最大的是热带草原地区。,考查知识点:影响工业集聚的因素(主导因素)解题前提:审图-图中工业部门众多、类型各不相同 区域特征了解,8图6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 反映了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考查知识点:人文景观的影响因素解题前提:对图中景观功能及共性影响因素的判断,考查知识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解题前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城市功
4、能区带来的影响,解析: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伴随人口增长,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考查知识点:城市道路网络的形成因素,解析: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包括:为了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需要、自然条件、
5、科学技术等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地形、地势、地质、河流、气候等条件)。图为典型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络,交通便捷,反映了城市建筑集中,是在地势平坦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同时交通线路密集,结构完整,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高。,反映问题:审题(图)-不会或不仔细、抓不住重点 例:3、6、7、9 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读图分析能力差 例:2、5、8、9、10、11,答题情况:自然部分略好于人文部分 错误率较高:2、3、6、8、10、11,以我校为例,第卷(非选择题),试卷分析:2道大题、8小题,共56分。自然地理:12(1)(2)(3)、13(1)人文地理:12(5)、13(3)综
6、合:12(4)、13(2)三组图:地形图、旱情分布图,及四幅景观图。均为中国区域。相对选择题类型较单一。,第II卷,学生答题得分情况,6,12,问题分析:基本概念描述不准确-河流流向 审题不清(没看见右江)基本原理不明确、表述不准-判断流向(流水的方向)依据,(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6分),夏半年径流量大,冬半年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3分)夏半年降水量大,冬半年降水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大)(3分)径流量、降水有季节差异,问题答案:径流量年季变化大、雨季径流量大、水位 变化大小、7 8月流量大、夏季为汛期、夏(冬)季变化大;降水变率大、雨热同期、季风强弱、
7、夏季受锋面 雨带控制、深居内陆、热带草原气候、空间分布,得分(12):6.92,(3)据图10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点:;(4分),问题分析:答题模式-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涵盖整个区域 体现地理事象分布的变化规律,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10。,问题答案:只答XX地区干旱严重、以经线为界 分开论述、分布不均等,(8分),问题分析:审题不清-题干给出广西,仍答中国、新疆等地 学科概念理解不准确:方位阐述不清-东西答成左右 空间时间不分 答题思路不清楚-自然原因的内涵,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4分),降水量东多西少(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地表土层
8、较薄,难以保持水分;西部坡度大(西部地势高),地表水难以保存;西部有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答出任意两项即可。,问题答案: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降 水不充分;河流径流量小;距海远近、海拔高度、西北多山脉(地势高)水土流失等,-降水(气候)-土壤-地质、地貌,-人为因素,-时间分布,-怎么影响,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损失较小,红树林做起的作用是。(3分),减小风浪,保护海堤,问题答案:降低
9、风速、减少(防止、阻挡)台风侵袭、防御(减灾)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涵养 水源,阻挡风沙、防风固沙,问题分析:审题不仔细-图中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文字表述不准确 基本原理不理解(森林的环境效益),得分(11):5.55,景区的吸引物(红树林或旅游资源):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 及生态环境(红树林及生态环境仍会遭到破坏);旅游者(游客);提高了游客的观赏质量(游客不能接近红 树林,影响了观赏效果);景区的服务业(保护区管理部门):合理利用了红树林作为 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加了收入(应更好地保护红树林,不应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每方面可以从正、反任一角度评价,只要合理,即可得分。,(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
10、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11、图12)。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9分),问题分析:基本概念不清-景区三要素 答题能力-文字繁琐、表述不清、答题点(前后 语意)重复、字迹不清-不理解题意:评价这种做法,语文功底差得分(11):5.03,(24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分(6):1.21,
11、13,问题答案及分析:,二氧化碳增多,使保温作用增强,使保温作用增强(只写出一半过程或把过程写倒了),考查知识点:温室效应原理-最基本地理原理之一,二氧化碳增多,地面将热量“反射”给大气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增多,相当于云量增多,二氧化碳增多,破坏了臭氧,使紫外线增多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基本原理掌握不准确,基本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准确,基本原理不懂,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2)参考图13,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9分),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
12、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保持温度、减轻寒潮危害);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提高水的利用率),问题分析:解读题意能力差;分层答题意识差;基本概念原理不清;对“大棚技术”不了解,问题答案:易于植物吸收太阳光、增强光合作用、加强了 光照条件;可以使用日光灯,延长光照时间;昼夜温差加大、温室效应增强;灌溉水源增加(不易蒸发);可以人工灌溉;,得分(9):5.71,问题分析:审题不仔细;基本概念不清-资源与能源、经济发展和发达,(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14)。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9分),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
13、乏);科技力量强(科技人才丰富);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经济发达);首都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政策支持 答出任意三项即可。,问题答案:交通便捷、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太阳能丰富、资源丰富等,考查知识点:区位分析-最基本地理原理之一,得分(9):5.83,考生出现的问题及失分原因分析,不认真-获取信息不准确全面:解读题能力差-答非所问:如:13(3)可以减轻大气污染,实现污染零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题目考查“条件”,回答的是“意义”、“后果”北京郊区,交通便利;距市区远,地价便宜。-题目“在北京布局”,而不是“在北京某地布局”,一、审题问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有些
14、同学做题目往往材料或图还没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或者丢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者不看地图中的图例或数据,不能领会命题者的真正用意。,语言表述不清-繁琐、词不达意、前后重复等(语文功底差)地理基本概念混淆、地理术语模糊:如题中涉及的:地形与地势、流量与流速、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光与热、资源与能源、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水源与水分等。对地理事象的关系及分析能力差-地理基本原理规律掌握程度差 如13(1)题对温室效应的原理的考查得分极低。,答题问题:,缺乏地理答题思路(模式)的构建-答题技巧 如:分层答题意识;一些地理常见题目的答题思路:分布特征描述、影响因素(自然、人文)、区位因素分析等 运用地理学科语言
15、表述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高考地理往往需要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答题。比如说:吐鲁番盆地为何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很多同学都只能答到海拨低,沙漠比热小温度升高快等。事实上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像盆地地形,不容易散热;云雨少,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少;沙漠植被稀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弱等重要原因。,不注重地理过程的形成,答题逻辑性不强。地理学习过程除了要知道怎么样,还应关注一个为什么。,答题缺乏灵活性,三、书写问题:-字迹不清、错别字现象严重:如:冬季写成东季、地势低写成地势地等。错别字出现频率大且有向简单常用字、重点字词扩展的趋势。,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把地理放在最后写,以至于
16、时间紧,思考不充分。,分析总结:(个人观点),答卷情况不乐观-比我们想象的差感觉:学生地理学习整体水平下降,学生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教师反思,1.是否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思维过程。2.是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质疑和析疑。3.是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理。4.是否引导学生进行练后反思。,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也不是临考时的应试训练能练就的。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有针对性地不断训练。因此,应把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之中,甚至从高二乃至高一教学开始
17、。,二、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探讨,高三的地理教学计划,第一阶段-基础复习(一轮复习),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心中有“树”,2、重视图表、突出特色胸有成图,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二轮复习),3、归纳梳理、思维建模脑中有路,第三阶段-查漏补缺,冲刺复习(三轮复习),4、精选试题、师生共析能力提升,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心中有“树”夯实基础是成功完成高考答卷最基本前提条件,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地理学科的脉络,同时也是地理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基础知识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二是学科基本原理和规律。-试题突出特点,第一阶段-基础复习(一轮复习),学会看书学会用图,重视概念学习 加强地理概
18、念的教学。特别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要不断用实例巩固加深。,看什么,理1,注重基本原理及规律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气候:(年)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地形:地形、地势、落差 山地和丘陵、高原和平原河流:流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径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和结冰现象人口:增长数量、增长率、人口数量及其关系农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易混淆的概念,自主建立知识结构 通过复习把主干知识进行组合、搭建知识框架,对于一些基本原理进行梳理,并注重落实。操作方法:以教材为线索,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网络,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记住、记准、记熟,做到“烂熟于心”。最简单的方法
19、就是从大标题“背”到小标题,形成框架:树形结构图。-地理知识繁杂的特点,怎么看,2、重视图表,突出特色胸有成图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应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钥匙。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题题都与地理图表有关。平时复习应有意识地通过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提高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例:建立地理空间思维-地图记忆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空间想象养成良好用图习惯-左书右图巧记地图克服记忆难点,记经纬:,世界地理:识记12条等距(30)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40 N纬线中国地理:每隔10 个经纬度识记,熟记中国和世界地理中几个关键的点位,作为重要
20、的参照系统,这几个关键点的地理环境具有很能好的代表性,就像地理图素中的网眼,以点带面,成为地图的支点。对于这些关键定位点应熟悉其经纬度、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气候、工业、城市等环境特征。,然后以这些经纬线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找“基点”,关键点(城市、经纬网交点等),地图记忆法,中国地图中的“基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填图。注重加强相关事物位置的对比。正确把握区域与整体的关系。,强调,记规律、记特殊,规律气候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特殊非地带性的:该是不是 不是而是 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简化地图的记忆,解读图文信息能力,第一步:基本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养成
21、划书、划题(重点词)的习惯 学会读图,第二步:读图专项训练,针对地理特色,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读图训练。,养成良好用图习惯-左书右图,总结读图方法三读法,1.读图名(图例、注记):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地理事物;2.读规律:延伸方向(数值变化的大致趋势)找出变化的规律,判断主要影响因素;3.读特殊:疏密状况(数值的变化幅度大小)、极值和局部变化(弯曲及局部闭合)解释特殊情况出现的原因;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图等。,(一)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教给学生方法,(二)分布类图的判读方法:,1.读图名(图例、注记):识别所反映的地理事物;2.读规律: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规律3.读特殊:极值和
22、局部变化 结合区域特征解释分布规 律或特殊情况出现的原因。如:气候类型、农业、工业分布图等。,1.读图名:识别该图反映什么数据2.读坐标:坐标的含义、向哪个方向延伸;3.读数值:坐标点数值、最大、最小值、重要转折点数值 在以上显性信息基础上找出规律,分析答题。,(三)地理统计图的判读:,人文地理试题最常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主要有坐标图和结构图。,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二轮复习),3、学会归纳梳理、思维建模脑中有路 我个人认为二轮复习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建立知识联系的过程。学会分析知识联系 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相关专题,运用整体性观念,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把分散于不同章节相关知识
23、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构建新的知识联系体系,使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在思想品质,在解题时方能运用自如。,自然地理的复习中注重各要素密切联系,相互渗透。,1、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3、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是其又一突出特点。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是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地理要素,影响要素?,形成因素?,注重知识联系,理2,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形成因素,影响因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气候,地形,气温,降水:迎风坡,水文:,自然景观垂直地带性,河流流向、流速、水能资源,植被:,坡向,农业,引导学生重视
24、知识的归纳、梳理,形成知识框架,尤其是对各种地理简答题的分类及解题思路的总结,构建思维模式。例如以下几类的地理简答题:特征类、成因类、描述类、区位评价类、开发与环保类、危害、措施及治理类、意义类等,要注意总结它们的答题思路。,学会总结答题思路,(1)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地质状况、水 文、植被、土壤)(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 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5)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6)多个地理事物之
25、间关系的描述,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具体的例子变成一个普遍规律(实践理论)将抽象的原理具体运用(理论实践),案例分析的思路-找本质:,理1,关注热点、乡土-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运用 区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一方面高考试题在保持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和判断考生生活区域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每年地理高考不回避热点区域、热点事件、热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可以适当关注社会热点。但与政治、历史学科不同,地理并不关注热点事件本身,而是要关注与热点区域、热点事件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复习及运用。,地球运动专题、等值线专题、气候专题、地形专题、河流专题、区位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反思及复习方法探讨 下1 高考 地理 试卷 分析 反思 复习方法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