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doc(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陕 西 省 工 程 建 设 标 准 DB DBJ 61 -XX- 2013 备案号JXXXXX-2013 陕西省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design of public buildings in Shaanxi (征求意见稿)2013-XX-XX 发布 2014-XX-XX 实施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green design of public building in Shaanxi DBJ 61 -XX- 2013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2、司 批准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4年月日 2013 西安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编制计划,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成果,并结合陕西省城乡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绿色设计策划与文件要求;5.场地与环境规划;6.建筑与室内设计;7.结构与节材设计;8.给水排水与节水设计;9.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10.电气与智能化设计;11.专
3、项设计。本标准中借鉴其他国标中强制性条文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中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内容用加粗体字标志的条文为控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标准定额处和节能科技处。为使本标准更好地适应陕西省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请将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至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98号,邮政编码:710018,联系电话:029-68519711,邮箱:90602528
4、4)。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标准定额处联系电话:02987291436,邮箱:。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泛亚国际西安分公司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查人: 目 次1 总 则12 术 语33 基本规定54 绿色设计策划与文件要求74.1 绿色设计策划74.2 绿色设计文件要求84.3 绿色设计组织95 场地与环境规划115.1 一般规定115.2 场地规划115.3 室外环境145.4 指标体系226 建筑与室内设计306.1 一般规定306.2 建筑设计316.3 室内设计416.4 其 他446.5 指标体系457 结构与节材设计487.1 一般规定487
5、.2 地基基础设计507.3 主体结构设计507.4 节材设计537.5 其他577.6 指标体系588 给水排水与节水设计608.1 一般规定608.2 给水系统设计608.3 节水设备及器具628.4 非传统水源利用638.5 指标体系649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659.1 一般规定659.2 输配系统659.3 冷热源选择679.4 系统控制与检测709.5 指标体系7210 建筑电气设计7310.1 一般规定7310.2 供配电系统7410.3 照明7610.4 电气设备8010.5 计量与设备监控8110.6 指标体系8211 专项设计8311.1 一般规定8311.2 建筑幕墙系统8
6、311.3 中水处理及雨水回用系统8411.4 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8511.5 建筑智能化系统87附表一 陕西省各市(区)、县气候分区及气象参数表89附表二 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表96附表三 乡土植物选用表101附图一 陕西省光气候分区图105附录一 模拟软件边界条件106附录一(1) 室外风环境模拟106附录一(2) 建筑能耗模拟107附录一(3) 自然采光模拟108附录一(4) 自然通风模拟108附录一(5) 室外噪声模拟110附录一(6) 室外热岛模拟111本标准用词说明113引用标准名录114 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落实陕西省绿色建筑行
7、动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13)68号的发展战略,推进陕西省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陕西省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1.0.1 为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和陕西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建设领域将加强城乡规划引导,以绿色建筑为主要切入点,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本标准。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
8、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从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0.2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条文说明】1.0.2 为实现绿色建筑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效益,不仅需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四节一环保”的具体目标,还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是一致,本标准不仅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相关的设计管理工作,同时也适用于详细规划阶段的低碳生态规划。1.0.3 绿色设
9、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兼顾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条文说明】1.0.3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都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保护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活动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
10、降到最低。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处理不当时这几者会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如:为片面追求小区景观而过多地用水,为达到过高的节能单项指标而造成材料的过多消耗,这些都是不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但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降低适用性,虽然消耗资源少,也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及建筑功能之间的矛盾,必须放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绿色建筑最终应能体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建筑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人、建
11、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行为应尊重和顺应自然,绿色建筑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对资源的耗费。1.0.4 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1.0.4 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是进行建筑绿色设计的必要条件。本标准未全部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而是着重提出与绿色建筑性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因此建筑的基本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要求不列入本标准。 设计时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绿色设计 green de
12、sign of civil buildings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2.0.2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3 建筑全寿命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2.0.4 被动措
13、施 passive techniques直接利用地形、阳光、风力、气温、湿度、植物、地质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规划、方案、特性材料和围护构造设计,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调节温、湿度等手段来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达到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措施。【条文说明】2.0.4 设计时可以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直接利用地形、阳光、风力、气温、湿度、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来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采用的被动措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利用等。2.0.5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
14、ues为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而采用的消耗能源的机械措施。【条文说明】2.0.5 设计时采用的主动措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2.0.6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因实施绿色设计导致建筑建造较传统设计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条文说明】2.0.6 增量成本只计算在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为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而增加或减少的部分投资。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增量成本带来的节约资源、节省日常运行费用等直接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相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7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15、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8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污水(或废水)经适当再生工艺处理后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水。2.0.9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除市政给水、地下井水等饮用水以外的雨水、再生水等非饮用水水源。2.0.10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utilization rate of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指采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杂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2.0.11 能耗监测系统 ene
16、rgy consumption monitoring systems通过对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2.0.12 微气候 micro-climate指工作、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以及热辐射条件等四个参数。2.0.13 遮荫率 rate of shading指一定时间阶段,一定区域内太阳直射光在地面的投影所占区域的比例。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遮荫率是指太阳直射乔木所形成的地面投影所占区域的比例。地面投影不重复计算。2.0.14 绿化屋面 gre
17、en roof 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实施了绿化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天台及露台等。2.0.1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指不改变所回收材料的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组合、修复后再利用的建筑材料。2.0.16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指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材料。2.0.17 分项计量 subentry measure对建筑物照明插座、空调、动力及特殊电力四个分项分别装设计量装置,对不同分项设备用电能进行分别用电量的计量。3 基本规定3.0.1 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执行规划阶段制定的
18、规划指标、落实相关建筑指标、实现预定的绿色建筑目标。【条文说明】3.0.1 本标准不同于通常的建筑设计标准,不但包含了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还包含了对场地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使用本标准进行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城市用地的具体情况,将城市低碳生态的指标分解到两个层面,首先是在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相关指标,其次是绿色建筑指标。规划设计应将低碳生态规划的指标落实到每个地块,其中有些指标用于指导后续阶段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执行规划阶段制定的规划指标,在各设计阶段(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落实相关建筑指标,最终实现规划要求或项目自身设定的绿
19、色建筑目标。3.0.2 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公共建筑所在陕西省具体区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条文说明】3.0.2 绿色建筑重点关注建筑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分析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考虑各类技术的适用性,特别是技术的本土适宜性。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有效利用对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以实现具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在陕西省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陕南、关中、陕北的地理气象情况、资源条件、支撑产业情况、人文历史背景
20、、政治发展导向等因素,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设置的规划指标、建筑指标和设计要求开展工作。本标准在附录中列举了陕西省的一些资源条件和相关设计基础资料,便于设计人员根据陕西省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绿色设计还应吸收传统建筑中适应生态环境、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设计元素、方法乃至建筑形式,采用传统技术、本土适宜技术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建筑。3.0.3 绿色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模式、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条文说明】3.0.3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绿色设计应追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
21、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需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场地、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健康等因素,比较、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应避免过度追求奢华的形式或配置。3.0.4 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燃气、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协同工作。【条文说明】3.0.4 绿色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平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视、综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集成工作模式为业主、工程师和项目其他关系人创造
22、共享平台,使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绿色设计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建筑设计的共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的过程,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要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的结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的交流平台。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计思想,全面引入绿色理念,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集成包括集成
23、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业主、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不同专业的设计师通过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捉和理解业主和(或)使用者的需求,共同完成创作和设计,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绿色设计强调以定量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如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通风、日照与天然采光、围护结构节能、声环境优化等多种技术策略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定量化分析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检测或模型实验等手段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对各类设计人员特别是建筑师的专业要求,传统的专业分工
24、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对现有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绿色设计并不忽视建筑学的内涵,尤为强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贡献,避免沉闷单调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3.0.5 绿色设计应在公共建筑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文件中编制绿色设计专篇,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中应说明对建筑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的绿色技术要求。4 绿色设计策划与文件要求4.1 绿色设计
25、策划4.1.1 在建设项目策划阶段宜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并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条文说明】4.1.1 绿色建筑策划工作宜由项目策划单位承担,如建设项目无策划阶段,则绿色建筑宜进行单独的绿色建筑策划,以指导之后的绿色建筑设计。4.1.2 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绿色建筑指标、对应的技术策略、成本与效益分析。【条文说明】4.1.2 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是明确项目在资源节约以及环保等方面的方向性定位,贯彻相应的规划要求,给出主要控制性指标。本条文中的绿色建筑指标为本标准各章最后一节所定义的指标。在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如规划、经济条件、项目定位等,在所列举的指标中选
26、择主要指标给出定性或定量的要求。4.1.3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现场调研;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3 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条文说明】4.1.3 绿色建筑策划的成果应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避免空中楼阁。绿色建筑策划应成为方案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建筑形态、空间、材料及经济性,它都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本条文所列的策划内容也是策划工作的基本流程。4.1.4 现场调研宜包括场地分析、市场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并满足下列要求:1 场地分析宜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
27、等;2 市场分析宜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 社会环境分析宜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所在区域的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4.1.5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1 分析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2 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地方标准的相应等级;3 确定适宜的实施路线,满足相应的指标要求。【条文说明】4.1.5 因为绿色建筑涵盖了建筑的各个方面,而且强调设计和技术的整合性,对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分析应力求全面,包括社会、环境、人、技术等各个层面。本条文第3条所述的指标要求包括:1 本标准中
28、各章最后一节所定义的指标。在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如规划、经济条件、项目定位等,在本标准第四章所列举的指标中选择主要指标给出定性或定量的要求;2 达到本条文第2条的目标所涉及到的主要指标。4.1.6 绿色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宜满足下列要求:1 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合理选用适宜技术;2 选用集成技术;3 选用高效能的建筑产品、设备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4 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可采取调节、平衡与补偿措施。【条文说明】4.1.6 本条文第4条中的绿色建筑目标为本规范4.1.5条中的目标。4.1.7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9、;2 经济性分析;3 效益分析;4 风险分析。4.2 绿色设计文件要求4.2.1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区域低碳生态的规划要求,应编写绿色建筑专篇,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目标要求,并将实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条文说明】4.2.1 项目建议书中的绿色建筑专篇宜单独成册。4.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符合区域低碳生态规划的要求,应编写绿色建筑专篇,并针对本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确定项目绿色建筑的实施策略。【条文说明】4.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绿色建筑专篇宜单独成册。4.2.3 场地规划的编制应依据本标准5.4节规划“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规划编制,规划设计文件应
30、体现相应内容。4.2.4 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在设计文件中编写绿色建筑专篇。【条文说明】4.2.4 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中绿色建筑专篇宜为设计说明的格式,可和设计说明组合在一起,但应单独成章。绿色建筑专篇除完整地论述项目绿色设计的目标、思路及技术路线、策略选择外,应对是否满足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有所论述。4.2.5 方案报批文件应编写绿色建筑专篇,其中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目标、设计采用的绿色建筑手段及技术、投资估算等。【条文说明】4.2.5 方案设计应和绿色建筑策划相呼应,应满足规划主管部门下达的相关绿色建筑规划要求。项目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建
31、筑专篇宜为设计说明的格式,可和设计说明组合在一起,但应单独成章。绿色建筑专篇除完整地论述项目绿色设计的目标、思路及技术路线、策略选择外,应对是否满足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有所论述。4.2.6 初步设计应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建筑专篇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初步设计说明中应编写绿色建筑专篇。【条文说明】4.2.6 初步设计说明中的绿色建筑专篇由各专业分专业撰写,建筑专业集成。4.2.7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编写绿色建筑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分专业进行说明,该专篇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条文说明】4.2.7 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般为图纸格式,各专
32、业的施工图说明中应增加绿色建筑的内容,建筑专业的施工图说明中的绿色建筑专篇应对绿色设计有综合论述。4.2.8 应根据施工图设计审查中的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修改,获得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合格文件。【条文说明】4.2.8 本条文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合格文件并不一定是单独出文的文件,而是反应绿色建筑审查结论的文件。4.3 绿色设计组织4.3.1 项目建设方应组建绿色建筑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建设方、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及物业管理等参与项目建设、使用与管理的各相关单位。【条文说明】4.3.1 本条文所列的绿色建筑团队涵盖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组建绿色建筑团队,团队之间目标一致、密
33、切合作、各司其职是绿色建筑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4.3.2 绿色建筑咨询单位宜在方案或之前阶段开展工作,应充分尊重项目的整体性要求,提供绿色建筑策划、设计建议及技术支持。【条文说明】4.3.2 绿色建筑咨询单位可以与设计单位相同或不同,在项目方案或之前阶段开展工作可以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更加有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设计修改。而且可以更加科学地落实绿色建筑的理念,避免技术拼贴或单纯满足标准条文的情况。4.3.3 绿色建筑设计单位应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宜设置绿色建筑设计总监,在各阶段各专业应根据技术共享、平衡、集成的原则协同工作。【条文说明】4.3.3 绿色建筑设计总监宜由项目负责人担任,由其他人员担
34、任时,该人员应具备能够协调各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4.3.4 各相关专业在设计文件中应针对专项设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并对专项设计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进行审核确认。【条文说明】4.3.4 专项设计的具体内容见本标准第11章。5 场地与环境规划5.1 一般规定5.1.1 场地与环境规划包括项目的详细规划、场地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绿色设计要求。【条文说明】5.1.1 本标准所指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是指取得选址意见书或规划设计条件之后,在规划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进行的设计,主要是指用地范围的总平面图设计。景观环境要素按照功能和形式可分类为:绿化、水景、场地、照明等,在
35、设计这些景观环境时需充分考虑和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包括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视觉环境和嗅觉环境等。5.1.2 详细规划的绿色设计应当考虑功能空间、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等综合性内容。5.1.3 场地设计的绿色设计应以改善室外环境的质量与生态效益为目标,优化建筑规划布局,并尽可能对建设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生态补偿。5.1.4 景观设计的绿色设计应服从整体规划的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水系和植被,综合场地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视觉环境、嗅觉环境等景观要素,达到绿色设计的目的。5.2 场地规划5.2.1 场地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符合城乡规
36、划等上位及相关规划控制要求,不应在生态敏感区域选址建设,不应占用基本农田。2 应安全可靠,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条件评估,禁止在各种灾害影响范围内安排选址。应位于电磁辐射危害、危险化学品危害、污染和有毒物质等危险源的安全影响范围之外,同时应保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3 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可更新改造用地或废弃地,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4 宜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进行选址建设,轨道站点1范围内可提供工作岗位数量与站点日平均单向输送人员流量的比值不应小于10%。5 宜选择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并根据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建设容量的复核。【
37、条文说明】5.2.1 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或特定空间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最适生态利用方向,或指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以规划范围内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现有代表性的生态特征,从规划对象尺度的独特性、抗干扰性、生物多样性、空间地理单元的空间效应、观赏性以及和谐性分析规划范围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空间地理单元的关系,确定范围内生态类型对资源开发的适应性和限制性,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生态敏感区是指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如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区、森林公园、地
38、质公园等。5.2.2 场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应紧凑布局,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应进行用地、交通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2 应规划适宜步行出行的地块尺度,城市新建区由城市支路围合的地块尺度不宜大于150m250m,旧区改造应通过路网加密、打通道路微循环等措施完善地块合理尺度。3 应满足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空间规划应与城市特色文脉、肌理、周边环境相适应。4 城市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应安排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 应遵守职住均衡发展原则,用地范围或其周边1范围内可提供就业岗位数量与同区域居住总户数的比值宜控制在0.61.6。6 应合理规划地下空间,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多层建筑的
39、地下建筑容积率不宜小于0.3,高层建筑不宜小于0.5。7 应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做好土方经济平衡。8 宜对场地内的可保留旧建筑进行再利用,结合城市发展要求赋予建筑新的使用功能。【条文说明】5.2.2 实现紧凑布局主要通过把城市开发强度与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级城市中心联系在一起进行组织,在提供中心服务的范围内很好地结合公共交通和步行空间。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般为距轨道交通站点1左右的用地范围。5.2.3 公共设施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宜按照社区规模进行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针对老龄化、弱势群体、停车难等社会问题,适度增加养老、福利、无障碍、配套停车等公共设施。2 应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幼儿园、小学、
4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商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服务中心、体育健身设施等社区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中6种以上的公共设施可达性不宜超过500m。3 旅馆的无障碍客房比例应大于1%。4 商业、零售等功能宜结合公交站点周边设置,公共建筑集中布局的街道应通过控制合理的建筑贴线率营造宜人的步行空间,建筑贴线率宜大于50%。【条文说明】5.2.3 建筑贴线一般在建筑退线的基础上,要求建筑物外立面在一定高度内按照相应的百分比紧贴退线建造。建筑贴线有科于形成连贯完整的城市界面,并限定出明确的室外空间边界。5.2.4 交通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2 场地出入口宜设
41、置与周边公共设施、公交站点便捷连通的步行道、自行车道,方便慢行交通出行。百分之百地满足建筑主要出入口与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小于500m的要求。3 在旧城地区,道路网规划应综合考虑原有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价值的街道。4 新区规划和有条件进行改造的建成区内,慢行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行车道应保证自行车可以连续行驶。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并保证等候信号灯的自行车能够在一个信号周期内通过。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路段按照1500辆/小时,交叉口按照1000辆/小时计算。(2)人行道、步行街、人行过街设施等应与居住、商
42、业、车站、城市广场的步行系统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3)步行、自行车系统设计应结合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并提供配套的休息设施,应采取绿化遮阴措施,提高步行道、自行车道的舒适性。步行道与自行车道林荫率不宜小于60%。5 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机动车和自行车道之间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城市支路交通量较大的,也应根据条件设置机非隔离设施。6 公共服务设施、公交车站、公交枢纽应就近设置足够和方便的自行车停车设施,轨道交通车站的自行车停车设施总体规模可按照进站乘客总量的10%15%估算。7 停车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机动车停车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优先采用地下停
43、车和立体停车方式。(2)应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比例。室外地面停车数量占总停车量的比例不应超过10%。(3)应合理布置自行车停车处,自行车停车距建筑出入口距离不宜超过150m。应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周边布置自行车停车设施。(4)停车场地应考虑生态设计,利用植物或遮阳棚等设施提高室外停车位遮荫率。应百分之百满足绿化停车达标率。5.2.5 场地资源利用应考虑的因素:1 能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进行区域和建筑整体能源规划。建筑布局应采用被动式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应满足本标准设计指标要求。规划应提高可再生能源贡献率,办公建筑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不宜小于2%
44、,旅馆、酒店建筑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不宜小于10%。(2)应优先利用太阳能,对区域太阳能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3)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湿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4)宜根据市政条件合理利用分布式能源。2 水资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对区域水资源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2)应根据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区域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合理确定节约用水定额和用水分配方案。(3)应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和设施,
45、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3废弃物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遵循生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原则,合理布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应大于90%。(2)应设置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居住区密闭式垃圾站应有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物资回收的功能。【条文说明】5.2.51 区域和建筑整体能源规划是指要园地制宜地对当地的能源条件进行认真的规划与评估。绿色建筑设计总监要全面协调各专业工程师及业主,对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对各种能源利用方式进行等效利用对比,从而确定最为合理最为节能的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 陕西是极度缺水的省,坚持节约用求是最基本的原则。水资源状况与建筑所在区域的地理条件、城市发展状况、气候条件、建筑具体规划等有密切关系。水资源不仅包括传统区域中的自来水、污废水,还包括建筑所在区域可使用的雨水资源、再生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地表河湖水等,其中雨水与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作绿色建筑的重点内容。用水原则应坚持低质低用、高质高用。平均日用水定额应按照民用建筑节永设计标准GB 50555的要求取值。3 废弃物规划应体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原则,鼓励绿色工作生活方式,控制原生垃圾收集率,垃圾密闭式运输提高生括垃圾资源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等。应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密闭式垃圾站,服务半径应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