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练习题 全部题.doc
《建筑材料练习题 全部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练习题 全部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名词解释:密度: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表观密度: 0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亲水性与憎水性:材料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亲水性;材料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憎水性。吸水性与吸湿性:材料在水中通过毛细孔隙吸收并保持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材料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吸附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湿性,用含水率表示。软化系数: 材料抵抗水破坏作用的性质称为耐水性,用软化系数KP表示。弹性与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变形能完全消失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或瞬时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仍保持变
2、形后的形状,并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脆性与韧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达到一定限度后,材料突然破坏,而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性质称为脆性; 材料在冲击、震动荷载作用下,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称为韧性。导热系数:材料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导热性,用导热系数表示。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凝结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水硬性胶凝材料:不仅能在空气中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凝结硬化,保持并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水玻璃模数: R2OnSiO2 中的n,水玻璃中二氧化硅与碱金属的分子数比。混凝
3、土和易性: 指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如拌合、运输、浇灌、捣实)并能活获得质量均匀与成型密实的性能,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等三方面的含义。碱-骨料反应:当水泥中含碱量(K2O,Na2O)较高,又使用了活性骨料(主要指活性SiO2),水泥中的碱类便可能与骨料中的活性SiO2 反应,在骨料表面生成复杂的碱-硅酸凝胶。必要条件:水泥超过安全碱量(以Na2O计,为水泥质量的0.6%); 使用了活性骨料; 水。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 fcu ,制作边长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条件下(温度为(202),相对湿度95%以上,或在温度为(202)的不流动的Ca(OH)2饱和溶液中),养护到28d,按
4、规定施加压力,直至破坏,所测得的抗压强度值。冷拉时效:在土木工程中,经过冷拉的钢筋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其强度和硬度便会自发地提高,塑性和韧性会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冷拉时效。填空题1:1、当某一建筑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下列性质将如何变化(增大、下降、不变、不定):密度 ,表观密度 ,强度 ,吸水率 ,导热性 。2、对于开口微孔材料,当其孔隙率增大时,下列性质将如何变化(增大、下降、不变、不定),材料的表观密度 ,吸水性 ,抗冻性 ,导热系数 ,抗压强度 。3、材料抵抗外界水破坏作用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用软化系数 表示。4、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并不产生裂缝
5、的性质,称为塑性 。5、材料的孔隙状况有 孔隙率 、_、_三个指标说明。6、当湿润角小于等于90的为 亲水性 材料,当大于90的为 憎水性 材料.7、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分为 晶体、玻璃体和胶体 三类。8、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抗冻等级”)来表示。9、石灰浆体硬化后,其强度 提高,当再次遇水时,强度会下降 。P3910、建筑石膏凝结硬化速度较 快 ,凝固后体积将发生 略微膨胀(约为1%)。P3211、一般拌制的水玻璃混凝土,是利用了水玻璃 耐酸 性能好的特性,这是因为水玻璃硬化后的主要成分是 SiO2 。填空题2:1、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硅酸三钙
6、、硅酸二钙 、铝酸三钙 和 铁铝酸四钙;其中水化速度最慢的是 硅酸二钙 ,水化放热量最高的是铝酸三钙 。2、与硅酸盐水泥相比,火山灰水泥的水化热小 ,耐软水能力高 ,干缩 较小.3、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中胶体为水化硅酸钙 和水化铁酸钙 .4、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有C3S和 C2S 、 C3A、 C4AF 。5、凡水泥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氯离子含量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6、水泥细度越细,水化放热量越 大 ,凝结硬化后收缩越 大 。7、生产硅酸盐水泥时,必须掺入适量的石膏,目的是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当石膏掺量过多时将导致水泥体积膨胀增大而造成破坏 。8、引起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
7、良的因素是 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 、 游离氧化镁 和石膏掺量过多 。9、矿渣硅酸盐水泥与硅酸盐水泥相比,其早期强度发展慢 ,后期强度增长快 ,水化热低 ,抗蚀性好 ,抗冻性差 。10、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 45min ,终凝时间不得大于390min 。填空题31、混凝土按照表观密度可以分为重混凝土 、普通混凝土 和轻混凝土 三大类。2、普通混凝土用砂含泥量增大时,混凝土的干缩增大 ,抗冻性 降低.3、对混凝土用砂进行筛分析试验,其目的是测定砂的 颗粒级配 和 粗细程度 。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要确定的三个参数为 水灰比、 砂率和单位用水量 .5、混凝土的四种基本组成材料
8、是胶凝材料、细骨料、粗骨料、水。6、立方体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 条件下养护 28 d所测量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7、减水剂的目的有减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减少水泥用量,节约水泥。8、抗渗性是混凝土耐久性指标之一,P6表示混凝土能抵抗 0.6 MPa的水压力而不渗漏。?9、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砂率的确定原则为 能使混凝土拌合物在满足所要求的流动性及黏聚性、保水性的情况下,水泥用量最少的合理砂率 。10、当混凝土拌合物出现粘聚性尚好、坍落度太小时,应在保持 石子最大粒径 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 水泥砂浆 用量。11、混
9、凝土在长期外力作用下,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称为徐变 。填空题4:1、过火砖与欠火砖相比,表观密度_ _,颜色_,抗压强度_。2、用于墙体的材料,主要有 、 和 三类。3、砌墙砖按有无孔洞和孔洞率大小分为 、 和 三种;按生产工艺不同分为 和 。4、砌块按用途分为 和 ;按有无孔洞可分为 和 。5、保温隔热材料应选择导热系数 ,比热容和热容 的材料.6、屋面的防水做法可分为_防水和_防水。7、钢材的屈强比小,表示_ ,屈强比大,表示 。8、根据冶炼时脱氧程度不同,钢可以分为 、 、 、 和 。9、石油沥青确定其牌号的三大技术指标是 、 和 ,它们分别表示石油沥青的 、 和 。10、钢材中元素S主要
10、会使钢的 增大,元素P主要会使钢的 增大. 11、钢材按化学成分来分有_钢和_钢。12、建筑钢材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其强度_、塑性_。13、钢与生铁的区别在于其含碳量应小于 ,建筑钢材的含碳量直接影响钢材的可焊性,为使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其含碳量应小于 。判断题1:1、水玻璃可以用于浸渍和涂刷石膏制品。 ( ) 若用来涂刷石膏表面,会大量析出极易溶于水的Na2SO4nH2O,石膏形成大量孔隙。2、石灰的水化过程是放热及体积膨胀的过程。( )3、菱苦土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 ( ) 菱苦土主要成分是MgO。4、多孔材料吸水后,其保温隔热效果变差。 ( )5、材料的吸水率仅与其孔隙率有关,与
11、孔隙特征无关。 ( ) 材料吸水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材料孔隙的大小和特征。孔隙率越大,吸水性越强。但因封闭孔隙水分不易渗入,粗大孔隙水分不易保留,故有些材料尽管孔隙率大,但吸水率却较小。只有孔隙连通而微小的材料,吸水率才较大。6、石灰砂浆可以用于砌筑处于潮湿环境的房屋基础工程。( ) 硬化后的石灰浆体结构主要是Ca(OH)2晶体和少量CaCO3晶体。因为Ca(OH)2易溶于水,在潮湿环境中其硬化结构容易被水软化而破坏,甚至产生溃散,所以石灰制品的耐水性很差,其软化系数很低,不宜用于潮湿环境。7、绝热材料通常是孔多、孔小,且闭口孔多的材料。( )?8、比强度是材料轻质高强的指标。 ( )9、材料
12、的平衡含水率是随环境温度和湿度而变化的。( )判断题2:1、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 )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放热速度慢,放热量小,可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2、硅酸盐水泥中石膏掺量以SO3计算不得超过5.0%。 ( ) 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中的石膏掺量以SO3计,其含量不得超过3.5%。3、体积安定性检验不合格的水泥可以降级使用或作混凝土掺合料。 ( ) 体积安定性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水泥均为废品。?4、强度检验不合格的水泥可以降级使用或作混凝土掺合料。 ( ) 强度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水泥均为废品。5、我国北方有低浓度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工程宜优先选用矿渣水泥。 ( )6、我国
13、北方有抗渗和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优先选用火山灰水泥。 ( ) 火山灰水泥不宜用于有抗冻和耐磨要求的混凝土工程。7、硅酸盐水泥中石膏的掺量大小与水泥细度有关. ( ) 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中的石膏掺量以SO3计,其含量不得超过3.5%。8、普通水泥的细度不合格时,水泥为废品. ( ) 凡水泥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氯离子含量中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G0G1 G09、压碎指标值越大,说明骨料抵抗压碎的能力越强。 ( ) 压碎指标= 100% (G0是试样质量,G1是筛除碎粒后的筛余量)压碎指标值越小,说明骨料抵抗压碎的能力越强。10、设计强度等于配制强度时,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为
14、95%. ( )11、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根据3天和28天的抗压、抗折强度确定的。 (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根据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来确定,用“C”表示。12、在混凝土中加掺合料或引气剂可改善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 )13、混凝土中掺加适量引气剂必然会导致其抗冻性降低。 ( ) 引气剂引入空气形成的气泡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对由水结冰所产生的膨胀应力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耐久性也随之提高。判断题3:1、烧砖时窑内为氧化气氛时制得青砖,为还原气氛时制得红砖。 ( ) 烧砖时窑内为氧化气氛时制得红砖,为还原气氛时制得青砖。2、硬钢以发生残余变形的0.2时的应力
15、作为规定的屈服极限。 ( )3、随含碳量提高,碳素结构钢的强度、塑性均高。 ( )4、低合金钢的塑性和韧性较差。 ( )5、随含碳量提高,建筑钢材的强度、硬度均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 )6、钢材的屈强比(s/b)越大,结构的可靠度越大。( )7、碳素钢质量等级主要是按有害元素硫和磷含量划分。( )选择题11、某一材料的下列指标中为常数的是(A )。A 密度 B 表观密度 C 导热系数 D 强度2、评价材料抵抗水的破坏能力的指标是(C )。A.抗渗等级 B.渗透系数 C.软化系数 D.抗冻等级3、材料抗渗性的指标为(B )。A 软化系数 B 渗透系数 C 抗渗指标 D 吸水率4、受水浸泡或处于
16、潮湿环境中的重要建筑物所选用的材料,其软化系数应:(C ) A0.5 B0.75 C0.85 D15、材料在水中能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称为:(B ) A耐水性 B吸湿性 C吸水性 D渗透性6、颗粒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o与堆积密度o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B)。Aoo Boo Coo Doo7、为减小石灰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可以(C)。A 加大用水量 B 减少单位用水量 C 加入麻刀、纸筋(纤维材料) D 加入水泥8、具有调节室内湿度功能的材料为(A )A 石膏 B 石灰 C 膨胀水泥 D 水玻璃 由于建筑石膏制品内部大量的毛细孔对空气中水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干燥时又可释放水分,因此对室内空气有一
17、定的调节湿度作用。9、生石灰消解反应的特点是:(B ) A放出大量热且体积收缩; B放出大量热且体积大大膨胀;C吸收大量热且体积大大膨胀; D.吸收大量热且体积收缩。10、石灰熟化过程中的陈伏是为了(C )。A.利于结晶 B.蒸发多余水分 C.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 D.降低发热量11、石膏制品的特性中正确的为(A )。A 耐水性差 B 耐火性差(防火性能良好) C 凝结硬化慢(凝结硬化快) D 强度高(硬化后孔隙率大,强度低)选择题21、硅酸盐水泥石耐热性差,主要是因为水泥石中含有较多的(D )。A 水化铝酸钙 B 水化铁酸钙 C 氢氧化钙 D 水化硅酸钙当水泥石处于250300的高温度环境时,
18、其中的水化硅酸钙开始脱水,体积收缩,强度下降。2、干燥环境中有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宜选择的水泥是(C )。A.矿渣水泥 B. 普通水泥 C. 粉煤灰水泥 D.火山灰水泥粉煤灰颗粒多呈球形玻璃体结构,表面致密,吸水性小,不易水化,因而干缩较小,抗裂性高。3、检验水泥中f-CaO(游离氧化钙)是否过量常是通过(C )。A 压蒸法(检验f-MgO游离氧化镁)B 长期温水中(检验石膏掺量) C 沸煮法D 水解法4、地上水塔工程宜选用(C )。A 火山灰水泥 B 矿渣水泥 C 普通水泥 D 粉煤灰水泥5、下列水泥中,耐磨性最好的是(A )。A 硅酸盐水泥 B 粉煤灰水泥 C 矿渣水泥 D 火山灰水泥6、不宜
19、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水泥是:(A ) A硅酸盐水泥;(水化热大,产生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破坏) B矿渣硅酸盐水泥 C粉煤灰水泥; D火山灰质水泥7、高铝水泥在20-30时的主要水化产物是(B )。A CAH10 B C2AH8 C Ca(OH)2 D C3AH6温度20生成CAH10 ,温度在2030生成C2AH8,温度30生成C3AH6;高铝水泥水化后不含氢氧化钙。8、高铝水泥严禁用于(A )A 蒸养混凝土 B 冬季施工 C 紧急抢修工程 D 有严重硫酸盐腐蚀的工程9、表示干硬性混凝土流动性的指标为(A )。A 坍落度值 B 分层度 C 沉入度 D 维勃稠度10、欲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材料练习题 全部题 建筑材料 练习题 全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9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