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
《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度2011项目类别文化旅游编号资助分类A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项 目 类 别 _文化旅游_资 助 分 类 _ A项目补助_项 目 名 称 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 申 报 单 位 乌审旗察罕苏力德 生态游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的承诺 我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遵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开展有关工作。 法人代表(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全一册)乌审旗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二一一年一月目 录第
2、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 1.2项目背景1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4 编制原则、依据及目的31.5 可行性研究范围51.6 研究结论与建议5第二章 建设条件与论证2.1自然环境评价62.2 经济环境评价62.3 文化环境评价72.4 环境质量评价72.5 旅游环境评价82.6 现实人文环境评价92.7 项目投资者的评价9第三章 旅游市场分析3.1 市场现状103.2 市场现状评价113.3 市场环境分析113.4 客源市场总定位113.5 国内市场定位123.6 国际市场123.7 市场预测12第四章 旅游发展分析4.1 优势分析134.2 劣势分析144.3 机遇分析144.4 挑战
3、分析15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5.1 建设原则155.2 建设规模165.3 建设内容16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6.1 环境保护176.2 消防19第七章 项目实施计划及资金筹措7.1 项目实施计划197.2 7.2 项目资金筹措20第八章 项目评价8.1财务评价208.2 环境效益评价 218.3社会效益评价21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2) 承办单位:鄂尔多斯吉旭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3) 项目地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塔拉乌素嘎查。(4) 项目投资:该项目计划投资1178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000万元,市旗两级政
4、府扶持项目款1000万元,项目承办单位自筹8780万元。(5) 项目概况: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2009年开始兴建,已经投入4900多万元,现已形成拥有3564亩景观草原,1200平方米祭祀宫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3000多平方米的食宿等服务设施、赛马场以及水上娱乐与儿童娱乐园等全套娱乐设施、水电路等完整的基础设施的,年接待30多万游客,营业额每年超1500万元的大型草原旅游景区。1.2 项目背景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已经开发建设成为鄂尔多斯市除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以外的第三大旅游景区。该景区现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将此景区进一步建设成为AAAAA级旅游区,景区必须进行第二
5、次投入,扩建和更新部分旅游设施,全面提高各项旅游质量标准,按时按质评上5A级景区,为全市和全旗旅游业做出应有贡献。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兴建和升级,有利于鄂尔多斯市区域旅游体系的形成。该景区拥有水草丰美,空旷辽阔的疏林沙地草原,成为鄂尔多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的开发利用填补了鄂尔多斯市草原旅游业的空缺,从而形成草、沙、陵区域旅游体系。(2)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兴建和评AAAAA级景区,有利于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转型和产业化,符合国家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要求。鄂尔多斯市有非常优秀的草原文化资源,乌审旗又是鄂尔多斯文化的核心区和典型代表区,
6、该景区的深入开发,为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展示和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3)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深入开发和建设,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要求,有利于新牧区建设工作的纵深发展。草原有畜牧、生态、旅游三大功能,牧区引进现代旅游业,从而改造传统畜牧为现代畜牧,提高草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牧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开创新牧区建设的又一条新路。(4)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建设,有利于乌审旗嘎鲁图镇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具备宜游条件,该景区距离嘎鲁图镇仅十多公里,已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近郊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为嘎鲁图镇宜居城镇的形成具备了必要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乌审旗城市化的进程。1.
7、4 编制原则、依据及目的 (1) 编制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内容和数据符合景区实际情况,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要符合国家和地区政策要求和指向。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为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建立可行的平台,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下进行有效利用,促进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 编制依据旅游规划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必须与其他规划相协调,因此一定要依据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5年6月18
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2、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 国家旅游局,1999年,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旅游局,2000年,AAA
9、A级旅游区评定办法(试行); 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1999年,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2003年,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年); 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年)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乌审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乌审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0、; (3) 编制目的为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发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相关专家和部门评审、审查、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为设计、技术、建设等部门,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1.5 可行性研究范围 项目背景及基础资料由乌审旗旅游局提供,并在此基础上赴实地对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进行认真考察后提出报告。本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是:对项目区的资源和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发展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对开发建设内容的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评估,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区位、产品、市场进行必要的评估。本报告的编制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项目的各
11、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调查、测算、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6 研究结论与建议 旅游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黄金产业。鄂尔多斯市和乌审旗在几届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把旅游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和支柱产业来予以政策扶持。通过对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综合评价和论证,该项目是鄂尔多斯市和乌审旗旅游业中重点景区,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具备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相当规模的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并且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该项目的兴建不仅能够促进市旗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
12、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财务评价,该项目扩建后获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收益期长,抗风险能力强。因此,从总体上是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批准建设。第二章 建设条件与论证2.1自然环境评价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地理上座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尤其处在毛乌素沙地中心腹地。这里的地形地貌十分独特,基本由高大纵深的沙梁地和宽广平坦的河滩地相间并存,沙梁上普遍密集生长着沙蒿、锦鸡儿、沙柳、沙杨等灌丛和乔木;滩地上往往有小河流和湖泊,水边生长着大片草坪和芨芨草,水中有片片芦苇和蒲草,沙梁和滩地结合部生长着大量的柳树。因此这里属于最典型的毛乌素疏林沙地草原,其草原景观十分典型地体现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微微起伏,雄浑坦
13、荡的自然风光。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就座落在这种代表性草原环境中,得到大草原自然环境的有力支持而提高了本身的生态美感和旅游价值。2.2 经济环境评价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约58600亩草场和16700亩耕地上居住着325户农牧民,他们主要从事着传统的牧业经济,放养着牛、马、驼、绵羊、山羊等五种牲畜,其中乌审细毛羊和牛群居多。这里的牧民已放弃游牧形式,每家分得数千亩草场,进行定居轮牧,而且每家都有几十亩饲草种植基础地。因此,走进景区可以看到散落在草原上牧户和到处都是围栏草场中觅食的牛羊群。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座落在典型的草原牧业经济环境之中,草原文化得到草原经济环境的有力支持,不
14、仅十分合谐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旅游品味。 2.3 文化环境评价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及其周边草原上居住的325户农牧民中290户为蒙古族,35户为汉族,这里的蒙古族为鄂尔多斯部人,他们至今十分完整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保留和传承着鄂尔多斯部的风俗习惯。鄂尔多斯部本为蒙元时期的宫庭部,他们在整个蒙古民族民俗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整个鄂尔多斯蒙古人中,乌审旗蒙古人的民族文化水准最高,所保留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最典型。景区内的290户鄂尔多斯部蒙古牧民,做为蒙古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保留和传承的居住、饮食、服饰、礼仪、节庆、祭祀等民俗文化,为整个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创造了极为
15、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因此,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得到蒙古民族代表性民俗文化鄂尔多斯民俗文化的有力支持,从而使整个景区的开发价值得到提升。2.4 环境质量评价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完全处在一个人烟稀少的空旷草原上,这里的基本经济形态为传统的牧业方式和牧区生活。因此,这里没有现代工业和无任何现代污染,也没有人口压力和生活污染。经了解没有地质灾害和地震记录,也没有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地方传染病。草原旅游有明显的季节性而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然而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以人文资源为主,因此受季节制约相对小,一年四季均匀可开展旅游活动。内蒙古草原,春夏季节时常发生干旱而草原景观受到严重影响,但
16、是毛乌素疏林沙地草原,梁地生长深根植物和滩地普遍水位高而受干旱影响相对轻,尤其该景区内有河流水库,干旱年份的草原景观依然十分美丽。该地区冬春季节,时有发生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不适宜户外活动而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2.5 旅游环境评价 近几年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传统景区的观光旅游,而希望到新开发的景区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积极的休闲、参与、体验和探索旅游,因而旅游方式已经并将继续朝着生态化、文化化、民俗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长期困扰内蒙古草原旅游业正常发展的交通、资金、环境等三大制约因素,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同时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旅游方
17、式的变化,内蒙古的旅游游业从本世纪开始以来真正走热,出现快速发展的新态势。鄂尔多斯市拥有内蒙古草、沙、陵旅游黄金线路中的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两大精品景区,全市旅游业有了空前发展。乌审旗正逢全区和全市草原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并且拥有成吉思汗九游白纛及其祭祀文化等珍贵文化资源、鄂尔多斯风情等代表性民俗资源和毛乌素疏林沙地草原等独特自然景观,完全可以开发出当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所需的文化化、民俗化、生态化的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型旅游产品,因此乌审旗旅游发展,得到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和全区全市旅游发展形势的有力支持。2.6 现实人文环境评价 当地政府全面实施新牧区建设工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为经济工作
18、中的重点全力推行,高度重视该项目并将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挂靠各种项目给予有力支持。当地牧民有着引进旅游改变以户为单位的单一牧业经济,提高效益,改善生活,走进现代社会的强烈愿望;有着组织起来种树种草,建设生态和发展牧业的“乌审召”光荣传统。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建设为当地牧民实现新牧区建设的时代任务,提供了现代牧业和文化旅游产品基地,提供了生活在现代化社区和就业在现代旅游企业的机会,从而深受当地牧民的支持。总之,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获得当地牧民的普遍欢迎。因此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生存发展拥有了良好的现实人文环境。2.7 项目投资者的评价 在乌审旗
19、开发建设新牧区,是具有全区全国影响力的项目,将吸引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鄂尔多斯市九盟集团公司具有非凡的鉴赏力和远大的报国之心,把握机遇,倾力斥资,展现乌审召的辉煌和宝日乐岱的功绩,将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一座新牧区建设的丰碑。 鄂尔多斯市九盟集团公司董事长吉日嘎拉图先生,年轻有为,有胆有识,从一个牧民,白手起家,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势力的重点企业。吉日嘎拉图先生一直保持着牧民情节和家乡情节,至今心怀家乡父老兄弟,本着产业报国的经营理念,以感恩之心投资家乡,开发旅游建设新牧区,得到肯定和称颂。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家乡新牧区建设,该项目必定成功。 第三章 旅游市场分析3.1 市场现状 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乌审旗 察罕苏力德 生态 游牧 旅游区 旅游 建设项目 资金 申请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