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集成表.doc
《12月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集成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月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集成表.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下表为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1347的评分表,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时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情况相应填写达标情况、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及评分计算表。A.1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达标情况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耍求。-建筑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建筑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建筑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评分项
2、指标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土地利用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居住建筑3 层及以下,高于35但不高41;4-6层,高于23但不高26;7-12层,高于22但不高24;13-18层,高于20但不高23;19层及以上,高于11但不高13;151915建筑3层及以下,不高于35;4-6层,不高于23;7-12层,不高于22;7-12层,不高于22;13-18层,不高于20;19层及以上,不高于11;19公共建筑容积率达到0.5519容积率达到0.810容积率达到1.515容积率达到3.519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居住建筑住区绿地率:新
3、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222建筑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达到1.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737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达到1.3,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95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达到1.5,旧区改建项目达到1.07公共建筑绿地率达到30%27绿地率达到35%5绿地率达到40%7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22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5%263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15%4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25%6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达到0.536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达到0.7,同时地
4、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小于70%6室外环境4.2.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反射比不大于0.2224建筑电气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22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44-建筑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 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26-建筑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 5Pa1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5、,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0.5Pa1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10%122建筑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20%2超过 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22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 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800m396建筑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 800m范围内设有 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
6、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3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333建筑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363建筑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 2 项,得 3 分: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3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1)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300m;2) 场地出入口到
7、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3)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4)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 场地 1000m范围内设有 5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3or663建筑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1) 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 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3or66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4.2.12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
8、生态补偿措施。333建筑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396建筑给排水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 50%3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55%363给排水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0%3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
9、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336建筑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33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3节地与室外环境10059得分A.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达标情况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建筑暖通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暖通适用于采用集中空调或供暖的民用建筑5.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电气适用于公共建筑5.1.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
10、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电气评分项指标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建筑与维护结构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666建筑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得 4分;达到10%,得 6分4or664建筑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 30%,得4分;达到35%,得6分4or6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第1款
11、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6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510建筑暖通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10%10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5%5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10%10供暖、通风与空调5.2.4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 6 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
12、)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下列要求:1 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提高6%;2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直燃型、供热性能系数(COP)提高6%,蒸汽型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降低6%;3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能效比(EER)提高6%;4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提高8%;5 燃煤锅炉热效应提高3个百分点,燃油燃气锅炉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对房间空气调
13、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666暖通5.2.5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规定值低20%。666暖通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评分能耗降低幅度达到5%310-暖通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0%7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5%10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666暖通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
14、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336暖通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规定33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33照明与电气5.2.9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555电气5.2.10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中规定的目标值。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要求484电气所有区域均满
15、足要求85.2.11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333建筑仅有一台电梯的建筑,本条中的节能控制措施不参评;不设电梯的建筑本条不参评5.2.12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2 的节能评价值要求333暖通给排水电气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22能量综合利用5.2.13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333暖通对无独立新风系统的建筑,新风与排风的温差不超过15或其他不宜设置排风量回收系统的建筑,本条不差参评5.2.1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33-
16、暖通当地峰谷电价差低于2.5倍或没有峰谷电价的,本条不参评5.2.15合理采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34-暖通给排水若建筑无可用余热、废热源,或建筑物稳定的热需求,此条不参评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Phw达到20%得4分,在此基础上每提高10%,多得1分4-1010给排水暖通电气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达到20%,得4分,每提高10%,加1分,最高得10分4-1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达到1%,得4分;每提高0.5%,得分增加1分;最高得10分。4-10节能与能源利用10052得分A.3
1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达标情况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6.1.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给排水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给排水6.1.3应采用节水器具。-给排水评分项指标条文编号标准条文分值设定自评得分不参评分值建议最低分所属专业备注分值最高分值节水系统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到达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41010/给排水设计阶段不参评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7达到下限值的要求10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选用密闭性
18、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116给排水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11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55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388给排水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8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222给排水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446.2.5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
19、水混合淋浴器222给排水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22节水器具与设备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5105给排水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106.2.7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再得3分7-10107给排水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10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6分6106给排水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本条得10分。第1、2、3款得分不累加。第2款仅适用于运行评价运行时,冷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绿色 建筑 施工图 审查 集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