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706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oc
《DB21T706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1T706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9-08-01实施2009-06-30发布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 7062009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ICS备案号:前 言本标准代替DB21/706-1993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本标准附录C、D、F、I、J、K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B、E、G、H、L、M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省森林经营研究所、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省实验林场、省杨树研究所、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省林业厅科技处、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省经济林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学仁、王珏、张云江、杨志岩、宋晓东、陈凡、詹劲昱、王仕海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归口并负责解释。目 次前
2、言I目 次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55 商品林经营56 生态公益林经营117 林地综合开发利用178 森林、林木采伐设计18附录A21附录B22附录C23附录D24附录E25附录F26附录G27附录H28附录I29附录J30附录K31附录L32附录M34森林经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经营的采伐更新、抚育采伐、低产(效)林改造、封山育林、林地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森林经营作业设计、采伐作业规定等技术指标。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辖区范围内所有森林的经营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
3、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LY/T 16462005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0581991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T 4951999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LY/T 15591999红皮云杉人工林速生丰产技术LY/T 1557-2000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6722006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LY/T 17162007杨树栽培技术规程DB21/T 6781992薪炭林DB21/T 1690
4、2008红松无性系果林营建技术规程DB21/T 16912008红松果材兼用林营建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森林以乔木为主体,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面积空间和密度,林木之间、林木与各种生物之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植物群落。3.2 森林分类经营根据经济社会对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相应地将森林区划为不同的森林类别,并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3.3商品林以生产木材和提供其他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导功能的森林、林地、林木。
5、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3.4生态公益林以维护和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3.5森林经营是组织规划和实施培育森林各种技术措施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森林主伐更新、森林抚育采伐、人工整枝、更新采伐和林分改造等生产经营活动。3.6林分指起源、林龄、树种组成、密度、蓄积量等林学特征相同或基本相似,并与周围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3.7林地经济开发指主林层木材产品经营以外的其它森林空间经营利用活动。3.8 单层林林内所有林木的树冠高度相差不超过20%,形成一层林
6、冠的林分称为单层林。3.9 复层林具有2个或2个以上林层的林分称为复层林。3.10单纯林由一个树种、品种、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组成,其中一个树种(组)蓄积或株数占林分蓄积或株数65%以上的林分称为单纯林。3.11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其中任一树种在林内所占的比例均不足65,而且能够较长时间形成稳定的群体的林分。3.12优势树种指一个树种对其群落的影响程度较大,该种在单位面积上的材积、生物量或林冠覆盖面积所占群落总量的比例较大的树种。3.13主要树种在某种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符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为主要树种。3.14主伐更新 是对成熟林分或部分成熟林木进行采伐利用,同时培育起新
7、一代幼林的全部过程。主伐方式包括皆伐、择伐和二次渐伐。3.15皆伐 指将成熟林分的全部林木一次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更新方式。3.16择伐指在同一林分内,每隔一定时期采伐部分达到一定径级或符合一定经济要求的成熟林木的主伐更新方式。3.17二次渐伐指在一个龄级期限内,将成熟林分两次采伐完的主伐更新方式。3.18人工更新在采伐、火烧等迹地上利用人工栽苗、直播、插条等方法,形成新一代森林的过程。3.19 天然更新利用森林的自然恢复能力,重新形成新一代森林的过程。3.20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采用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和保证森林天然更新的过程。3.21抚育采伐指从幼林形成到森林成熟前,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
8、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的生长发育。3.22更新采伐为了维系和促进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部分森林的自然演替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及时更替长势衰弱、濒死、枯死的林木以及不适宜的树种所进行的采伐。3.23更新性质的采伐为了保持和提高防护林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在林分或主要树种(组)达到防护成熟龄后,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开始下降时进行的采代更新。3.24林分改造指通过科学的营林措施将劣质林分改造成优质高效林分的森林经营活动。改造措施主要包括补植改造、择伐改造和皆伐改造等。3.25 低产林改造指对低产用材林,通过采取伐除劣质低产林木,或引进优良树种等
9、营林措施,使之成为高产、高价值林分的森林经营活动。3.26 低效林改造 指对低效防护林,通过采取伐除劣质林木、调整林分结构、更新树种等科学营林措施,使其成为优质高效防护林的森林经营活动。3.27 效应带在林分中有序地开辟一定宽度的并有优化森林环境特点的采伐带。3.28 森林经营作业设计是对将要进行作业施工的小班,在通过对森林资源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作业量、技术措施、作业设施以及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科学测算、计划和安排的总称。3.29 标准地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林内选择的具一定面积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待测林分平均标志的地段称为标准地。3.30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单位依据林业方针、政策、法规
10、、技术规程和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或资源变档成果,在对森林资源和生产经营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定经营方针、目标和具体措施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一个时期内组织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性文件。3.31 林木分化在树种、年龄、立地条件相同的林分内,林木在高矮、粗细和生活力方面随着生长发育而表现出来的差异现象。3.32 自然稀疏在一定密度的林分内,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林木自然濒死、枯死的现象。3.33 郁闭度林分中林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值称为郁闭度。用10分法表示。3.34 疏透度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即林带的透光程度。3.35 树种的生物学特
11、性指树种在形态、生理、解剖和生长发育、生长速度、寿命等方面的特征。3.36 树木的生态学特性指树木长期生长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对该种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4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 森林经营管理分区见附录A。5 商品林经营5.1 商品林的种类商品林种类见附录B。5.2 一般用材林经营5.2.1 主伐更新5.2.1.1 主伐更新对象林分或优势树种(组)达到主伐年龄的单层同龄林和复层异龄林。5.2.1.2 主要树种(组)的主伐年龄执行附录C,龄级期限执行附录D。未列入的树种参照附录C、D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近树种(组)的规定执行。5.2.1.3 主伐方式包括皆伐、择伐和二次渐伐三种方式。5.2
12、.1.3.1皆伐适用于采伐后没有水土流失危险和容易进行人工更新的单层同龄林。a)采用全小班皆伐、块状皆伐或带状皆伐。在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山坡地,可设计不规则的块状伐区;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段,根据小班面积与形状设计带状或块状伐区;b)人工林坡度5时伐区面积30hm2,坡度615时20hm2,坡度1625时10hm2,坡度25的不得进行皆伐;c)天然林坡度5时伐区面积15hm2,坡度615时10hm2,坡度1625时5hm2,坡度25的不得进行皆伐;d)在风沙严重区或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区域,采伐带(块)间要保留相当于采伐面积的林带(块),待采伐迹地更新成林后,方可采伐保留的林带(块);e)伐区周围应
13、保留相当于采伐面积的保留林地(带);应保留伐区内的珍贵树种(见附录M)的幼树、幼苗;f) 对未划入生态公益林但生态重要性或生态脆弱性为1、2级(见附录I、J)的各类商品林不得进行皆伐。5.2.1.3.2 择伐适用于具有天然更新条件和能力的复层异龄林。a)每次择伐的蓄积强度40%,林分郁闭度不小于0.5;b)对伐后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或林木风倒的林分,每次择伐的蓄积强度30,林分郁闭度不小于0.6;c)择伐作业时优先保留黄波罗、刺楸等珍贵树种(见附录M),再次择伐作业的间隔期不低于1个龄级期限。5.2.1.3.3 二次渐伐适用于天然更新能力强或须进行人工更新但不宜采用皆伐作业的单层同龄林、中小径木株
14、数不足林分总株数30%的异龄林。a)第一次采伐的蓄积强度50%,采伐后及时进行冠下人工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待天然更新或人工更新的幼树生长受到保留木抑制时,进行第二次采伐,伐除全部上层林木;b)二次渐伐的间隔期不超过1个龄级期限。5.2.1.4 更新方式森林采伐后必须及时更新,做到更新跟上采伐。森林更新包括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三种方式。要坚持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东部地区采伐迹地更新前禁止进行农作物种植。5.2.1.4.1 人工更新适用于皆伐迹地、没有天然更新条件和能力的二次渐伐迹地、其他不易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无保障的采伐迹地,以及为生产
15、作业提供服务的临时性用地的森林植被的恢复。a)更新造林的树种,应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地确定;b)应在大力发展当地优良树种的同时,适当推广应用引种成功的优良树种,积极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优良树种、品种和品系;c)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条件,注重发展多树种更新,积极营造混交林;d)人工更新后连续幼抚3年5年,确保成活成林。5.2.1.4.2 天然更新适用于择伐迹地、具有天然更新条件和能力的二次渐伐迹地,其他适合于天然更新的采伐迹地。a)依靠树种的天然下种能力进行天然更新的,须合理保留母树,结合种子年进行采伐;b)依靠目的树种的萌蘖能力进行天然更新的,须在树
16、液停止流动的季节进行采伐,采伐时要尽量降低伐根;c)在复层异龄林中进行择伐作业时,须保护好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保证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均匀的分布。5.2.1.4.3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条件和能力,但完全依靠天然更新又不能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要求,须采取人为的辅助措施,才能够恢复成林的采伐迹地。a)对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以及具有萌蘖能力的树桩(根)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的采伐迹地,须进行人工补植造林,确保数量与分布达到采伐迹地更新的标准;b)对依靠天然下种更新的采伐迹地,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种子的安全、健康与着地;c)对依靠萌蘖更新的采伐迹地,须进行人工松土
17、、断根等辅助措施,保证更新质量。5.2.1.5 森林更新标准a)当年采伐当年更新或翌年更新,更新面积不小于采伐面积;b)人工更新当年成活率85%(朝阳地区70%),保存率80%(朝阳地区65%);c)天然更新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株数5年生以下的5000株/hm2,或6年10年生的3000株/hm2,且分布均匀,保存率85%;d)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株数与人工补植造林株数的总数,或萌蘖的幼树株数与人工补植造林株数的总数3000株/hm2,且分布均匀,保存率85%。5.2.2 抚育采伐5.2.2.1 抚育采伐对象a)中、幼龄林阶段,林木分化明显,出现自然稀疏现象,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
18、下降的林分;b)近熟林培育大径材以及需要进行林冠下更新和冠下更新的林木生长受到保留木抑制的林分;c)遭受到火灾、病虫害及风雪等自然灾害轻度危害的林分。5.2.2.2 抚育采伐种类a)透光抚育:在幼龄林内进行,对混交林主要是调整林分组成,改善林分结构,伐除影响目的树种(详见附录L)生长的藤本植物、灌木和非目的树种,以及目的树种中部分生长不良的林木。对单纯林主要是调整林分密度,伐除过密的和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林木;b)生长抚育: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进行,主要是调整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伐除过密的、生长不良的和质量低劣的林木;c)卫生抚育:在林分或主要树种(组)达到成熟龄之前的各林龄阶段均可进行,
19、主要是伐除遭受到火灾、病虫害及自然灾害危害、无培育前途的林木。5.2.2.3 单纯林的林木分级I级木(优势木):直径最粗,树高最高,树冠上部超出一般林冠层的林木;II级木(亚优势木):直径、树高仅次于优势木,树冠发育良好的林木;III级木(中等木或中庸木):直径、树高、树冠在林分中均为中等的林木;IV级木(被压木):树干纤细、树冠窄小或偏冠,只有树冠顶部能进入林冠层的林木;V级木(濒死木或枯立木):处在林冠层下,完全被压,得不到上方直射光,生长极度衰弱、濒死或已枯死的林木。5.2.2.4 混交林的林木分级优良木:树干圆满通直,天然整枝良好,树冠发育正常,生长旺盛,有培育前途的林木;辅助木:有利
20、于促进优良木天然整枝和形成良好干形的,对土壤有保护和改良作用的,以及伐除后可能出现林窗或林中空地的林木;砍伐木:枯立木、濒死木、病腐木、被压木、弯曲木、多头木、霸王树,以及非目的树种和其他妨碍优良木与辅助木生长的林木。5.2.2.5 开始期和间隔期主要树种(组)抚育采伐开始期和间隔期年限参见附录E ,未列入树种可参照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相近树种的年限确定。5.2.2.6 抚育采伐方法a)下层抚育:适用于单纯同龄林。主要是伐除IV、V级木和部分III级木,以及个别发育不良的I、级木;b)上层抚育:适用于林冠下更新的林分。当人工栽植的幼树8年后平均树高1.5m,幼树保留株数达到1200株/hm2以上
21、后,伐除胸径12cm的上层林木,以及影响冠下更新幼树生长的林木;c)综合抚育:适用于混交林或复层异龄林。主要是伐除砍伐木;d)机械抚育:适用于株行距整齐、初植密度大的人工林。在林分内不进行林木分级,机械地隔行或隔株伐除部分林木。5.2.2.7 抚育采伐技术要求a)做到留优去劣,留大砍小,密间稀留,控制强度;b)除卫生抚育按需要采伐外,抚育采伐后单位面积株数不低于林分适宜保留株数的下限(详见附录F);c)抚育采伐的蓄积强度(上层抚育除外)25%,机械抚育50%;d)林分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上层抚育法除外);e)飞播形成的幼林,幼树平均树高1m保持自然生长状态,1m2m的保留2000株
22、/hm23000株/hm2,2m的保留1500株/hm2以上。5.2.3 人工整枝5.2.3.1 整枝对象对自然整枝不良的树种,应在幼树郁闭后,树干下部出现2轮3轮枯死枝或濒死枝时进行人工整枝,或结合抚育采伐同时进行。5.2.3.2 整枝强度幼龄林整枝后,冠高比不得低于1:2,中龄林整枝后,冠高比不得低于1:3。5.2.3.3 整枝技术整枝应在树液停止流动的季节进行。作业时,切口要平滑,枝桩高0.5cm,严禁劈裂和损伤树皮。5.2.4 低产林改造5.2.4.1 皆伐改造5.2.4.1.1 适用对象a)人工造林后由于树种选择不合理、种苗来源不适宜、立地条件不适应等因素造成的中、近熟林阶段林木蓄积
23、连年生长量4m3/hm2或林木蓄积量60m3/hm2的林分(平原地区杨树蓄积量100m3/hm2、辽西北地区针叶林蓄积量45m3/hm2);b)遭受火灾、病虫害和风雪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无复壮希望的林分。5.2.4.1.2 技术措施a)坡度5时皆伐改造面积10hm2,坡度615时面积5hm2,坡度1625面积时3hm2,坡度25的不得进行皆伐改造;b)对杨树低产林,在风沙严重、土壤瘠薄、水源缺少地区,应采用带状皆伐改造;在土壤肥沃的地方和溪谷两岸、河滩可采用皆伐改造,选用优良树种造林;c)对生长在侵蚀沟、林缘及疏林空地的油松低产林,应根据立地条件补植适生的乔、灌木;在大面积纯林地域,可进行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1T706 森林 经营 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