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德路(塘边路—宝安大道)市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深圳建德路(塘边路—宝安大道)市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建德路(塘边路—宝安大道)市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 环 评 证乙字第3106号建德路(塘边路宝安大道)市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委托单位: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 编制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年5月目 录目 录I第一章 项目建设概况1第二章 工程分析2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3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4.2 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4.4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4.5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74.6 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84.7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结论8第五章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10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05.2 水土保持措施105.3 景观保护措施1
2、05.4 水环境保护措施115.3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25.4 声环境保护措施135.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14第六章 风险评价17第七章 环境监理与环境管理制度18第八章 公众参与19第九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0第十章 综合评价结论21第一章 项目建设概况拟建建德路(塘边路宝安大道)线走向为东西向,西起塘边路,坐标为(X= 27308.486,Y= 91424.270),东至宝安大道,坐标为(X=27700.756,Y= 92599.805),道路在K0+881.88处预留盛航路与建德路的交叉口,在K0+660处预留建德二路与建德路的交叉口,在K0+428.894处预留盛航路与南昌路的交叉
3、口。道路设计范围全长1240.936m,项目永久占地面积为51254.59m2。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道路红线宽40m,机动车道为双向四车道。本工程配套建设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照明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岩土工程、绿化工程、工程估算等。道路定位为城市次干道,主要承担片区单位对外交通集散和转换功能。项目总投资为8160.32万元,全部由政府投资,拟于2014年9月开工,2015年9月完工,施工期为12个月。第二章 工程分析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带清理、道路建设等施工活动中施工机械、车辆、人员践踏等对土壤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施工产生的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影响等。运营期的主要影响因子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地表水污染等。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声环境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道路沿线监测点汇庭居昼间噪声值均低于65dB(A),夜间噪声值均低于55dB(A),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区标准。整体而言,道路选址区区域目前声环境质量较好,能满足声环境功能区划的相应要求。大气环境本次评价在道路沿线汇庭居处布设1个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现状大气环境质量均能达到所属功能区的标准,现状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地表水环境项目周边的塘边涌的监测指标中除pH值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
5、标准,其余各指标均超出类标准,超标量最大的是总磷,超标倍数达到了38.8,即塘边涌不能满足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超标原因是收周边工业区及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且河流的流动性较差。除此之外,本报告引用深圳市2010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中西部海域监测点相关监测数据,对西部海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在西部海域监测点位的监测值均可以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类标准。地下水环境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SO42-、pH、Cl-不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要求
6、,超标倍数为0.291.62,即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及塘边涌补给,因此水质受塘边涌水环境影响较大。生态环境本项目拟建道路沿线200m范围植被覆盖地以次生灌草丛为主,面积约15000m2,植被类型比较单一,生态效益较低。整体而言,道路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植被覆盖率约为10%。整体而言,道路沿线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层次较低,物种单一。因此,生态效益较低,其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吸尘防污、净化空气等生态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项目所在区域为建成区,人口密度大,活动频繁,沿线无珍稀野生动物,经调查,沿线区域出现的动物有鸟类、蟾蜍和鼠类。沿线区域鸟类以麻雀(Tr
7、ee Sparrow)(麻雀科(Sparrow)为主,现场调查中未发现有国家及地方保护鸟类出没,亦未有相关报道。本项目拟建道路全线植被覆盖率较低,现状大部分为工业用地和未建区,裸露地居多,主要为次生灌草丛等植被所覆盖,水土流失程度较大,属中度侵蚀。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南亚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生产能力较强,项目沿线植被以次生灌草丛为主,植被覆盖度约为10%左右,植被联通程度一般;道路沿线主要为工业区厂房、居民小区等建筑,无特殊景观性建筑;道路沿线紧邻塘边涌,属一般性质的河流。因此,项目沿线区域自然景观环境质量一般,且无特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存在,总体而言,项目沿线区域景观环境
8、现状一般。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分析本项目道路建成后,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全部转变为硬质地,这是永久占地,不可逆转。但本项目线路较短,占地面积较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对于本项目施工期间的临时占地而言,在施工期将临时失去其原有功能,而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即可恢复其原有的功能或转变为其他用途。临时占地的影响是暂时的,产生影响也相对较小。对于永久占地所造成的影响,可通过施工期的水保、植被恢复等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土流失影响分析通过预测,本工程在施工期间如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防治,预计项目建设区新增水土流失
9、总量为49.9t。根据深圳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编报指南,施工期泥沙输出项目区的量要控制在500t/km2a以内,验收后在200t/km2a以内。因此,本项目对于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应予以关注和控制,将区域土壤流失量侵蚀模数控制在500t/km2a以内,项目在施工期就能够减少水土流失量31.2t。植被影响分析本项目永久占地的生物量损失主要发生在道路路基直接占地范围内。本项目直接占用土地用地现状植被类型均为当地常见植被类型,其分布广泛,容易恢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当地植被物种造成明显不利影响。运营期通过绿化带的建设可以增加区域的植被量,本项目建成后可以补偿因施工导致的生物损失
10、量,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动物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频繁的人为活动及机械噪声,会对评价区附近,特别是项目施工现场及周围动物栖息觅食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评价区动物种类匮乏,且种类也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鼠类及昆虫类。道路段虽属线性工程,其线性切割对鸟类和鼠类影响甚微。总体而言,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动物影响很小,可以接受。4.2 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拟建道路附近地表水体为塘边涌,距离道路约15m。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量的裸露地表,它们在雨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及其中污染物将会进入塘边涌,对塘边涌水质影响较大,尤其是SS浓度将大幅上升。施工期的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过
11、程中混凝土搅拌产生的水泥浆水,该部分废水颗粒物浓度高,因此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在现场搅拌,避免其进入水体或土壤,以减轻污染;路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排放量小,对局部水体产生的影响较小。生活污水可排入当地市政污水管网,一般不会对当地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道路建成运营期,机动车辆行驶产生一定的污染物,积压在路面和扩散聚集在公路两侧,降雨时随着雨水的冲刷带入水体,致使水域污染负荷增加。本项目路面径流各指标浓度值小于塘边涌现状监测值,即雨水排放到塘边涌后,不会改变其水环境质量现状,对其影响较小。本项目距西乡-东宝河口约为500m,距离较远,因此不会对其造成明显影响。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4
12、.3.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施工期的环境污染物主要为扬尘和少量沥青铺设产生的烟尘。由于本项目地处南部沿海,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因此在加强施工管理,采取封闭或半封闭施工方式、以及其它适当措施后,施工期带来的扬尘、沥青烟尘污染可以降低到较小影响。4.3.2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评价采用类比监测的方法预测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类比对象为深惠路。根据类比监测结果,距深惠路红线20m处的SO2 、NO2 、PM10现状浓度值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因此,根据类比调查结果可知,汇庭居距本项目红线约为6m,但是交通量远远小于深惠路,因此拟建建德路对
13、汇庭居的环境空气影响较小。4.4 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4.4.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施工机械噪声的影响离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点距本道路中心线约26m。施工阶段的施工噪声会使汇庭居的声环境质量下降,其在各施工阶段的昼间噪声均不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3 类标准(65dB(A))。因此,施工期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大,需采取一定的噪声防治措施。施工期运输噪声影响评价拟建项目的土石方、筑路材料都需要通过车辆运输进出工地,在这些车辆集中经过的路段,交通噪声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工程数量的实际情况以及类比估计,建设初期运输车辆的数量每天将可达到10个车次;建设中期每天进出的车辆将不
14、超过3个车次,因此产生的交通噪声增量相对较小,对附近的敏感受体影响不大。如果仅仅白天运输,影响相对于夜间运输影响要小。4.4.2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拟建道路北侧汇庭居的临路部分,昼间近、中、远期全部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在夜间,近期多数楼层达标,部分楼层小幅超标0.10.3dB,3楼超标稍大,达0.8dB;中期超标量一般为02.0dB,3、4楼略大,达2.22.5dB;远期超标量为2.65.0dB。与汇庭居现状声环境监测值相比,昼间近期增量为26.85dB,中期增量为38.55 dB,远期增量为4.511.05 dB。夜间近期增量为6.511.1 d
15、B,中期增量为8.213dB,远期增量为10.615.6 dB。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本项目建设完成通车后,声环境敏感点声环境质量与现状相比将有所下降。但是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近期和中期敏感点临路部分,昼间全部达标,夜间达标或小幅超标,夜间近期最大超标量为0.8dB,中期最大超标量为2.5dB。非临路部分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4.5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影响结论本项目弃方量约为5.7万m3,数量较大。若随意丢弃,将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影响景观。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建设或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应持开工许可证和工程预算书向市或区管理机构申报
16、余泥渣土排放计划,并如实填报余泥渣土的种类、数量等事项。弃土严禁随意丢弃,应运至合法余泥渣土受纳场,可最大程度降低弃土石方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本项目仍处于前期论证阶段,还未确定建筑垃圾、余泥渣土等固体废物去向。但根据深圳市相关管理办法,上述固体废物应集中运至合法受纳场进行处置。本报告认为,建设单位在建设开工前,应首先确定建筑垃圾、余泥渣土等合法受纳场(本报告建议项目将余泥渣土运送至宝安沙井西海堤受纳场),并选择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小的路线进行运输,采取防洒落等环保措施后,上述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接受。项目施工期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在现场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定时清运转交环卫部门处理。
17、因此,施工期生活垃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影响结论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部分过往车辆的撒落物等。撒落物若没有及时清扫,遇大风将飞扬影响景观和空气质量(粉尘),项目全线经过建成区,若尘土飞扬,将严重影响城区的景观和空气质量。道路运营期加强管理,加大清扫力度,其固体废物一般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4.6 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为新建道路,若不注重保护设计,施工期将会对沿线景观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该影响可以通过运营期的绿化等措施进行弥补,届时将会带来正面的景观影响。4.7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建德路位于西乡固戍西地区,道路两侧的沿线用地规划主要为工业用地和
18、非建设用地。由于西乡街道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不仅需要道路、水、电等市政设施配套供应,还会带来大量的居民出行。该工程建设设置有完整的市政配套设施,为沿线两侧用地提供全面的市政配套服务功能,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价值。第五章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为使周边植被免遭进一步破坏,不允许在临时堆土场以外的用地临时堆土。2、地表物清理时,应同时清除表层熟土,并妥善集中堆放,待进行道路两侧复绿时,再将熟土返回,保持原有的土地肥力,恢复种植条件,进行复绿。3、施工结束后,必须将路基、路面拌合场剩余的石料、沥青等清理干净。4、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教育和管理,避免对周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5、施
19、工临时用地:施工后期,拆除施工临时场地内的临时建筑物,撤离施工机械设备,清除场地中的建筑垃圾,并对施工临时场地进行植被恢复措施。根据临时用地现状情况,撒播草籽绿化,如狗牙根等。6、在施工前建设单位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水保方案,并须获相关部门批复。5.2 水土保持措施本项目因地制宜,分区进行水土保持。路基施工区填方区:在软基处理施工区外侧布设施工围栏、临时沙袋挡墙及临时排水沟、沉砂池;进行换填碾压施工前,先进行清除表层所有不符合地基条件的种植土和松散人工填土,及时运至临时堆土区,用于后期回填绿化利用,多余土方运至指定弃土场。堆放区域周边设置临时沙袋挡墙进行拦挡,并备足彩条布,以便雨天时用作临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 建德 边路 大道 市政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