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项目法人代表:。1.1.3 项目拟建地点县镇村东、公路南侧。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3)法人代表: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
2、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1.2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1.2.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
3、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自土建工程开始起,计划8个月(2009年3月2009年10月)完成。1.2.4 项目招标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1.2.5环境保护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1.2.6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50万元。资金筹措:建设单位自筹1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补贴450万元。1.2.7 项目综合评价与建议该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县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立项。该项目建设尚有450万元的资金缺口,建议上
4、级给予扶持补贴。第二章 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2.1 项目建设目标该项目位于县镇村东、洛界公路南侧,利用镇村原养鸡场空院进行建设。项目区100m、宽100m,占地面积10000。项目建成后,达到日储存、转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30吨,年储存、转运垃圾11000吨的能力。建设项目如下:2.1.1 主体设施:(1)机械填装压缩式转运车间场房一座,设置4个填装压缩转运单元;每个车间进深9m、宽10m、高6m,框架结构,总占地面积360,建筑面积360m。以确保车间内车辆回车及吊装需要。(2)封闭式垃圾堆放场,长3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900;钢筋砼地基;框架结构墙体;拱形彩钢瓦屋面。(3)转运作业平
5、台:长2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600;钢筋砼地基.2.1.2 配套设施:管理办公用房,长29.7m、宽7m,2层砖混结构,占地208,建筑面积416。厕所25。2.1.3 附属设施:庭院、广场、围墙、绿化、隔离带等3500。2.1.4 设备购置:机械填装压缩式垃圾箱、推土机、铲车、自卸卡车、垃圾运输车、发电机等。2.2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序 号项 目指 标备 注1总用地面积10000 m22建筑占地面积2093m23总建筑面积 2301m24其中:计容积率面积1701m25不计容积率面积600m26总绿化用地面积3500m27建筑容积率1.78建筑覆盖率21 %9建筑绿化率35 %10停车
6、位50辆2.3 项目建设依据2.3.1 环保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2)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1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5)危险废物经营
7、许可证管理办法; (1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0)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 (2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22)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23)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24)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25)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 (26)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27)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8)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29)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 2.3.2 建筑标准
8、规范(30)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3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3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35)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技术规范GB12348-90(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19-87(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3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4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41)防洪标准GB50201-1994(42)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
9、范;(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2.3.3 其它有关依据(45)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46)县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47)县建设局选址符合总体规划证明;(48)县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49)县公安消防大队选址符合消防要求的证明;(50)县电业局选址可满足正常安全供电的证明;第三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3.1 县情背景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县相连。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北纬3348341050,东经 113401132450 。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
10、,以平原和岗地为主。境内大小峰40座,主要有管山、大刘山、中顶莲花山、紫云山等。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60.8万亩,县辖6镇8乡、374个行政村,78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56.8万人。3.2 镇情背景3.2.1 地理位置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介于东经1100511109,北纬32013209之间。西与汝州市接壤,南与县隔汝河相望,北与茨芭乡、黄道乡相接,东与渣园乡相邻。是一个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农业大镇,其中北部丘陵地为28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为46平方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1/10,耕地总面积6.3万亩。总人口6.3万人。3.2.2 历史沿革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西
11、汉时期有个姓薛的将军卒葬于此,当时该村建有店铺,故名。宋时为钧台乡,明时为黄道保,清朝为涌泉保,民国时为镇。1947年解放,1948年建区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更命为乡,1993年由乡改镇至今。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遗址“遗址”。3.2.3 行政区划镇共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行政村有:、薛北、薛西、肖庄、王圪垱、吴村、田湾、东关庄、西关庄、韩店、临河、刘七、赵东、赵西、赵南、前街、冢南、冢西、冢东、冢北、十字口、太朴寨、张临渠、使郎庙、唐村、张武楼、李庄、谢庄、韩庄、胡村、青东、青西、青南、下宫、薛庄、靳窑、洞子沟、吕沟。其中镇政府所在地人口11000人,土
12、地面积3.2平方公里。3.2.4 自然条件1、气候镇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6左右,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0小时,日照率为43%,月平均160小时,日平均67小时;历年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光照充足,日照可满足农业一年两熟耕作制的需要;主导风向为东、东北和西、西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降雨量为678.6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52。2、地形地貌全镇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为丘陵,占全镇面积的40%,南部为平原,占全镇面积的40%。3、水系县属淮河流域沙颍
13、河水系。境内有济蓝河、二十里铺河、茶河、透江河等季节性河流四条;北部丘陵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但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洞子沟、青杨庙两座小型水库;广阔渠流经镇境13.5公里,汝河水沿境南东流,是淮河的重要支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3.2.5 农业状况镇北部是山岗丘陵地,南部是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北汝河沿镇境区南流过,广阔大渠从中部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辣椒等。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习惯,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特别是的辣椒全国有名,其椒果以“个大、皮薄、肉厚”享誉省内外。蔬菜种植面积最高年份曾达到2.6万亩。前街、王圪当、太朴寨
14、等村蔬菜大棚在1000个左右,镇发展蔬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烟叶生产发展迅速,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品质优良化,年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3.2.6 工业状况镇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截止2007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6000人。涉及机械加工、塑料加工、木材加工、淀粉加工、蔬菜加工、建材、铸造等产业门类。并形成蔬菜种植深加工、淀粉深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和铸件铸造加工等四大规模化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铸造工业聚集区有铸造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3.2.7 商业服务业状况镇商业服务业繁荣。镇域共有3个专业市场
15、,商户300余家,日上市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镇区集贸市场每天人流如织,物交会会期日上市人数达10000人左右。3.2.8 基础设施状况镇基础条件完善,镇区有金融、教育、医疗、邮政、电信、电力等18家职能单位,机构设置合理、齐全,市场、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完备。1、交通条件境内已形成“三纵二横”公路框架,洛阳至界首公路(省道)横穿全境,境内有韩店至茨芭、至中顶莲花山、前石路至查庄三条乡级公路,有一个汽车客运站;镇区有5条硬化道路;全镇38个行政村都修通了水泥路,占100%,形成了“村村通”汽车公路网络。2、通信条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相继在镇区建起基站,程控电话村村通,电话
16、普及率达36。有线电视线路已接通17个村。3、教育卫生全镇共有中学4所,小学33所,幼儿园5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镇级卫生院一所,各村均设置有卫生所,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95%以上。4、电力设施区内有青杨庙35KV变电站一座。高低压供电线路纵横交错,电力设施完备、供应充足。3.2.9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人口镇域内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92人,占总人口的93%,非农业人口4208人,占总人口的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城镇化水平40%。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由、薛北、薛西、王圪垱、肖庄五个行政村组成。2007年镇区总人口为1.
1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34.6%,农业人口720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6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左右。2、经济总量2006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7亿元,财政收入350万元;2007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94亿元,比上年增加1.24亿元,财政收入469万元,比上年增加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3、获得荣誉几年来,镇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平顶山市“治安模范乡镇”、平顶山市“基层信访先进单位”、平顶山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平顶山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平顶山市“文明村镇”、平顶山市“卫生镇”、县经济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3.3 垃圾与
18、环卫设施现状3.3.1 垃圾成分镇辖区产生的主要垃圾,是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影响垃圾成分的主要因素有:镇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俗和该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和不同的季节等。组成部分主要有有机物、纸、玻璃、金属、塑料、织物、无机废物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垃圾中有机成分的含量将逐渐下降。镇是以农业为主,因此其农业垃圾会占相当的比例,有机废物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由农民作堆肥处理,无机废物需要集中填埋处理;镇工业发展迅速,产生的大量无机废物需要集中填埋处理。3.3.2 垃圾产量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振兴阶段,垃圾产生量的年增长
19、率大多为7-11.5%,而欧美各国为6-10%,日本为9%。有报道表明,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的城镇,其生活垃圾的增长率通常为3-5%,如以色列、美国、原西德、荷兰、瑞典依次为5%, 3-4%, 4%、3%, 2%。垃圾的增长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镇的垃圾产生量与垃圾增长率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除了生活与农业有机垃圾作堆肥处理外,需要通过转运、集中填埋处理的垃圾在10000吨/年左右。3.3.3 垃圾清运垃圾从收集、运输、中转到处理,构成了垃圾的处置系统。城镇与乡村垃圾的收运系统主要是由处置系统中的收集、运输和中转3个环节组成,其硬件主要有各种收集和运输车辆(机械)、输送设备、转
20、运设备及辅助设备(如收集容器等),而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作业方式等为该系统的支持软件。镇是个农业大镇、工业新镇,居民与工业企业分布相对分散,适合采用流动车辆收集方式转运垃圾。垃圾流向如下:生活垃圾、工农业垃圾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3.3.4 现有设施镇目前不存在垃圾堆放场、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产生的垃圾收集后无处堆放、也无法处理,由此造成的对环境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无法估量。还有的居民将垃圾排进了附近沟渠与河流内,对流域下游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镇没有合适位置建设垃圾填埋场。距镇 公里东北的 乡 山谷,建设有一处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能力60吨,有效容积65万
21、吨,设计使用年限30年。镇垃圾经中转可直接运往该填埋场处理。因此,建设镇垃圾中转站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4.1 项目建设是辖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镇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创建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得到了根本转变。但是,经济作物的地膜化生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白色污染”,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带动中心村、辐射全镇的格局。工业企业的加快发展,势必产生相应的工业垃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3.4.2 项
22、目建设是中心城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镇区人口聚集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小城镇,正向中心城镇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改革、建设与发展三位一体的方针,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工业、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通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使镇在较短的时期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的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中心城镇。环境保护势在必行。3.4.3 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几年来,镇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争创市级文明村镇为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全镇人民的生活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垃圾 中转站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6248.html